书城医学疑难杂症诊治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8450700000023

第23章 妇产科疾病(3)

【施治】补益肾气,调养冲任。

【方药】苁蓉菟丝子丸加味:肉苁蓉、菟丝子、仙灵脾各10g,桑寄生、枸杞、熟地各12g,覆盆子10g,当归15g,焦艾叶、紫河车、茺蔚子各10g。

【加减】若肢冷、畏寒,加肉桂、淡附片各4g;若腰腹发冷,带下清冷,加紫云英、巴戟天各10g。

7.肾精亏虚型

【辨证】月经由后期量少而逐渐停闭,伴有腰膝酸痛,头晕耳鸣,阴部干涩,白带极少,甚则枯燥全无。舌淡苔薄,脉沉弱。

【施治】滋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归肾丸加味:熟地、淮山药、山萸肉、枸杞子、杜仲、菟丝子、何首乌、肉苁蓉各12g,茯苓、紫河车各10g,阿胶(烊化)12g,当归6g。

【加减】如小腹冷痛,夜尿多以肾阳虚证候为主者,选加温肾阳药,如仙灵脾、巴戟天、仙茅、补骨脂、益智仁等;以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等血虚阴亏、肾阴不足为主者,则加生地、玄参、女贞子等滋养肾阴药;如阴虚火盛者去杜仲、菟丝子,加牡丹皮、知母。

8.寒凝血瘀型

【辨证】以往月经正常,突然停经,数月不行,小腹疼痛拒按,得热痛减,或四肢不温,带下量多色白。舌质紫黯,或边尖有瘀点,脉沉涩。

【施治】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药】温经汤加味: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各10g,党参15g,桂枝6g,阿胶10g(烊冲),生姜5g,甘草、半夏各10g,丹参15g。

【加减】若腹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0g;若小腹冷痛明显者,加小茴香10g,艾叶12g;若因内有瘀积,瘀血阻滞所致闭经,如正气尚实者,用大黄虫丸加减;若久攻无效,则改养血调经之法,以免伤正,药用大黄、生地、桃仁、杏仁各10g,白芍15g,黄芩、广虫、水蛭、虻虫各10g。

9.肝肾阴虚型

【辨证】月经由后期量少而逐渐停闭,头晕耳鸣,腰膝酸痛,足跟作痛,阴部干涩,白带极少,甚则全无,身形瘦削,或潮热颧红,或骨蒸盗汗,口干咽燥,或健忘失眠。舌红苔薄,脉沉细弱而数。

【施治】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方药】当归地黄饮加味:当归、熟地、牛膝各12g,杜仲、山茱萸、龟甲(先煎)、麦冬、牡丹皮、地骨皮各10g,生甘草5g,淮山药15g。

【加减】咽干,手足心热,加知母10g;若喜叹息,纳谷不香,加制香附、党参各10g。

10.胃阴虚损型

【辨证】月经停闭不潮,口渴烦饮,心胸烦热,尿黄便结,或消谷善饥。舌红少津,脉细滑数。

【施治】清胃养阴,活血通经。

【方药】瓜石汤加味:瓜蒌、生地、益母草各15g,石斛、瞿麦、牛膝各12g,玄参、麦冬、车前子(包煎)、马尾莲各9g。

【加减】若大便燥结,可加大黄10g;里热燥实解除后,酌加当归10g,赤芍、丹参各15g,泽兰10g。

11.心火亢盛型

【辨证】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形体瘦削,两颧潮红,五心烦热,盗汗,夜寐多梦,或咳嗽唾血,口干咽燥,或骨蒸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施治】养阴清心,清热调经。

【方药】一阴煎加味:生地、白芍各15g,麦冬、熟地各10g,知母15g,地骨皮12g,黄连3g,肉桂1g,北沙参15g,当归10g。

【加减】虚烦潮热,加青蒿20g,鳖甲15g(先煎);失眠心悸者,加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各10g,夜交藤30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人参归脾丸、八珍益母丸、人参养荣丸、益坤丸、妇宁丸(适用于气血双亏型)。

(2)七制香附丸、舒肝保坤丸、通经甘露丸、妇科得生丹、调经姊妹丸、乌金丸、妇科回生丹(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3)温经丸、十二温经丸、艾附暖宫丸、二益丸(适用于寒湿阻滞型)。

2.验方

(1)水蛭1.5g,生山药30g,加水浓煎,再加红糖20g,1日3次分服。

(2)炒桃枝、两头尖、延胡索、五灵脂、当归、炒香附、炒桃仁、砂仁各10g。诸药共研为细面,每次服3g,黄酒送下,日服2次。

(3)蚕沙500g,陈醋200g。将蚕沙炒热,加入陈醋,然后烤干研细末,每次服用9g药末,用糯米酒送服,日服3次。

3.脐疗方

(1)用五灵脂、生蒲黄各30g,桃仁10g,大黄、生乳香、生没药各15g,麝香少许。除麝香外,余药共研细末,贮装备用。麝香先放脐内,用面粉水调脐围一周,填满药物,上置生姜或槐树白皮一块,用艾炷灸之,1~3日1次。

(2)蚕沙30g,麝香0.5g,黄酒适量。将麝香研末备用;再将蚕沙碾为细末,以适量黄酒调和成膏,将0.25g麝香填入患者脐孔中,再将药膏敷于脐上,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2天换药1次,连续敷至病愈为止。

(3)益母草125g,蚕沙适量。以上前1味加1000g水,煎汤去渣,温洗小腹,洗后取蚕沙炒热,布包熨之。

五、调护

(1)防止精神刺激。

(2)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当注意营养和休息,注意锻炼身体。

(3)对青春期闭经患者,需注意饮食营养,以增强体质。

(4)对于气血虚弱的患者,平时应避免劳累,注意增加营养,可常吃红枣、银耳、桂圆汤、猪肝、菠菜、鸡汤等补气补血。

(5)痰湿内阻者,应加强活动,逐步增加体育锻炼,节制饮食,少食甜食及脂肪,以防继续增胖及助痰生湿。

(6)经期禁食生冷瓜果和寒凉药物,注意保暖,尤以下半身更为重要。

倒经

妇女每逢经期或经期前后有规律地、周期性地发生吐血,鼻腔出血,或眼、耳出血者,称经行吐衄,也叫“逆经”。与现代医学的代偿性月经相似。

一、病因病机

本病主因血热,冲气上逆,经血妄行。如肝经郁热,阴虚肺燥皆可导致本病。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妇女每于经期或经前1~2天,出现周期性、有规律地衄血或吐血,常见于鼻出血之后,月经量随之减少,甚至无月经。

2.诊断

本病的特点是周期性发作,亦以青春期少女发病率为高。

(1)吐血、衄血出现在经期及经行前后1~2天,呈有规律、周期性出现。

(2)当与鼻咽部炎症、牙龈炎及肺和胃的疾病而引起的吐血、衄血相鉴别。

三、辨证施治

1.肝经郁热型

【辨证】经前或经期,吐血或衄血,量多色红,伴头晕耳鸣,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口干苦,月经先期,或有少量月经,色暗红。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施治】疏肝清热,引血下行。

【方药】白芍、栀子各12g,当归、生地、丹皮、川楝子、茜草、牛膝、白茅根各10g,黄芩9g,甘草6g。

【加减】头痛目眩,加夏枯草10g;心烦易怒,两胁胀痛加郁金10g;大便干结,加生地黄10g,瓜萎仁10g;小便黄赤,加车前子10g;月经量少,加桃仁10g,红花10g。

2.胃热炽盛型

【辨证】经将行或经期吐血、衄血,血红量多,月经提前,量多。口干咽燥,欲饮。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洪数。

【施治】清胃泄热,平冲降逆。

【方药】当归12g,赤芍、生地、川芎、大黄、黄芩、黄连、牛膝、益母草各10g。

【加减】口干喜饮,加知母10g,玄参10g。

3.肺肾阴虚型

【辨证】经期或经净时吐血、咯血或衄血,量少,色鲜红,月经量少或先期。头晕耳呜,手足心热,颧红,潮热,干咳少痰,咽干口渴。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施治】滋肾润肺,引血下行。

【方药】当归、熟地、丹皮各12g,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各10g。

【加减】若咳血、咯血甚者可加白茅根12g,浙贝母10g,桔梗8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乌鸡白凤丸(口服液)、八珍丸。

2.验方

(1)干藕节30g,桑叶15g,白茅根15g。水煎服,日1剂,饮至血止。

(2)龙胆草、黄芩、栀子、丹皮各10g,生地15g,藕节、白茅根各30g,牛膝12g,大黄1.5g(后下),水煎服。

(3)白茅根60g(或小蓟60g),黄芩炭15g。水煎,日1剂,2次分服。

(4)鲜生地30g,丹皮炭12g,焦山栀6g,荆芥炭6g,牛膝炭15g,黄芩6g,珍珠母30g(先煎),生甘草3g。水煎,日1剂,早、晚各服1次,于周期性吐衄前服完5剂,如无效,再于下次月经周期前服5剂。

(5)熟地、丹参、茺蔚子各15g,生乳香,没药各9g,红花6g,肉桂3g。水煎,日1剂,2次分服。每月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服药,7天为1个疗程,每月服药1个疗程。

五、调护

(1)吐衄多时应卧床休息,少时亦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

(2)吐衄时应采取头低足高位,额部冷敷。

(3)经前避免忿怒等情志刺激。保持心情愉快、舒畅。消除紧张情绪。

(4)室内宜清洁,注意空气流通,并要调节室温,严防感冒。

(5)平时宜食凉性蔬菜,如菊花头、马兰头、绿豆汤及各种水果。肝经郁火者可吃鳖鱼、黑木耳、百合、淡菜等食品。

(6)鼻衄者,可用棉花蘸黑栀粉塞鼻孔。

(7)忌辛辣烟酒动火刺激品。

崩漏

卵巢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出血,而妇科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者,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卵巢功能初熟或趋于衰竭时,故患者大多数为青春期或近绝经期的妇女。

本病属于中医的“崩漏”范畴,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证。

妇女经血非时而下,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称为崩漏,亦称崩中漏下。一般突然出血,血量颇多,来势猛急者,称之为“崩”;出血量少,淋漓不净者,谓之“漏”。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易相互转化。如久崩不止,气血耗伤可变为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能转成崩,故在临床上常以崩漏并称。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是脾肾气虚、冲任血热和瘀血停滞等原因导致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而发生崩漏。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崩漏的临床特点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出血时间长短不一,可达数月或仅数日。此类患者排卵功能障碍,无黄体形成,故西医称为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的妇女。就崩漏而言,可包括多种原因引起的子宫不正常出血,如流产、产后出血、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阴道出血,也可见到“崩”和“漏”的表现,但不是经血来潮,故不列于其中。

卵巢功能障碍可以发生在卵泡发育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临床上分为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两类。

(1)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增殖症),多发生于卵巢功能初熟或趋于衰竭时,故患者大多数为青春期或绝经期的妇女。这一类虽有卵的成熟或不全成熟,但无排卵,无黄体形成,子宫内膜无分泌期变化。主要通过雌激素水平波动来控制子宫内膜的增长和萎缩,因此失去正常月经的规律性。

多数患者先有短期停经,但出血量的多少和出血时间长短不一,有出血达数周,亦有中止一段时间后又复出血。患者常表现贫血。

(2)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不规则剥脱),月经周期尚正常,经期延长,经血量多。一般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卵巢仍排卵,但由于黄体机能障碍,子宫内膜出血孕酮不下降,故子宫内膜不能如期剥脱。此型较少见。

2.诊断

(1)询问病史:了解月经周期及月经量的改变情况。

(2)体征: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无生殖器改变体征,无排卵型功能性出血,则子宫因受卵泡激素的影响可略大,稍软。

(3)基础体温测量: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无排卵体温呈单相曲线,有排卵型则基础体温呈双相曲线。

(4)诊断性刮宫:如疑为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诊断性刮宫时间应选择在月经来潮前2~3天;或月经来潮24小时内,刮出内膜做病理检查;子宫内膜仅有增生而无分泌现象,即可诊断(正常内膜应为分泌期)。如疑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诊断应选择在月经来潮后5天,内膜病理检查增生和分泌现象同时存在,或呈分泌不足现象。

在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时,必须排除生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如宫颈癌、子宫肌瘤、流产以及全身血液病凝血机制障碍等。

三、辨证施治

1.血热型

(1)实热型

【辨证】经血不时忽然大下,漏红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或夹小血块,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干燥,脉洪数或滑数。

【施治】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龟版24g,地骨皮、牡蛎、阿胶、生地各15g,山栀子、棕榈炭、黄芩各9g,地榆、藕节各15g,甘草3g,沙参10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2)虚热型

【辨证】经血不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日久不净,血色鲜红而质正常或稍稠,心烦潮热,面色潮红,头晕耳鸣,虚烦不寐,甚则盗汗,或小便黄少,或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施治】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生地黄、白芍、续断各10g,熟地黄12g,黄芩、黄柏、山药各8g,甘草6g。

【加减】若出血量多加龙骨20g,牡蛎20g,仙鹤草10g;淋漓不断者,加生蒲黄10g,三七粉(吞)3g;眩晕,烘热易怒,加龟版20g,白芍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