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杂症诊治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8450700000021

第21章 妇产科疾病(1)

痛经

女子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并因痛而影响生活及工作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西医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中医痛经一证,虽包括了西医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类,但以原发性痛经为主。继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还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提高疗效。

一、病因病机

痛经是“因经而痛”,故痛经的发生,是致痛病因与月经期或其前后,机体内气血剧烈变化这一特殊的内环境相结合,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临床常见的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和肝肾不足等。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是以患者每于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发生明显的下腹疼痛为主要诊断依据,即“因经而痛”。临床上大多是根据病人的主诉结合表现,把痛经的程度分为重、中、轻三度。

(1)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安,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有腰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2)中度: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有腰部疼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采用止痛措施后疼痛暂缓。

(3)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有腰痛,尚能坚持工作,有时需服止痛药。

2.诊断

妇科检查可以诊断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可见宫颈管狭窄,子宫发育欠佳或过度倾屈等,为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初潮后不久的青年或未婚未育者。

盆腔有器质性改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生殖器肿瘤等所致的痛经,为继发性痛经。

本病应与阴道出血同时伴有下腹疼痛的病证,如异位妊娠、流产等相鉴别。此外,其他病证所出现的腹痛,也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临证时当详问病史及仔细检查,以鉴别诊断。

三、辨证施治

1.气滞血瘀型

【辨证】经来小腹胀痛。或阵发性绞痛难忍,坐卧不安,恶心呕吐,肢冷汗出,甚或昏厥。或经前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出痛减,或有膜样物排出后疼痛缓解。

舌质紫黯或舌尖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施治】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川芎10g,当归、赤芍、白芍、桃仁、枳壳、延胡索、牡丹皮、香附子各15g,五灵脂、蒲黄各9g,红花、甘草各6g。水煎服。

【加减】如属肝郁血瘀,经前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明显者,可选用逍遥散合失笑散加三七末、延胡索、益母草等;如属膜样痛经,则宜在主方中加逐瘀化膜之品,如三棱、莪术、土鳖虫、山楂、鸡内金、肉桂;如属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方中可选加水蛭、三棱、莪术、土鳖虫、九香虫、三七末、血竭、鸡内金、蜈蚣。

2.寒凝胞中型

【辨证】经行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则痛减。月经推后,经量少,经色黯,有小血块。面青唇白,形寒肢冷,便溏。舌质青紫,苔白,脉沉紧。

【施治】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10g,延胡索15g,五灵脂9g,蒲黄9g,当归15g,川芎10g,干姜5g,肉桂5g,赤芍15g,没药12g,益母草30g,艾叶15g。水煎服,或留渣再煎,日1剂。

【加减】如体质属阳虚内寒者,则可选用温经汤加熟附子、艾叶、小茴香,以温经暖宫止痛。

3.湿热下注型

【辨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伴腰骶胀痛。多为平时下腹胀痛不适,经期加剧,或有低热起伏或小腹灼热感,白带较多,色黄质稠,有臭气。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

【施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减:当归、白芍、桃仁、延胡索、牡丹皮、七叶莲各15g,川芎、生地黄各10g,黄连9g,香附子、莪术各12g,红花9g,丹参20g。水煎服,每日1剂。

4.气血虚弱型

【辨证】经时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按。或月经推后,经量少,经色淡,质稀。面色咣白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弱。

【施治】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当归芍药散加减:当归15g,白芍20g,川芎10g,茯苓20g,白术15g,泽泻5g,益母草30g,香附子12g,延胡索15g,北黄芪15g,党参20g。水煎服。

5.肝肾不足型

【辨证】经水将净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腰膝酸软。月经后推,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或头晕耳鸣,或潮热,眼眶黯。舌质红少苔,脉细弱。

【施治】滋肾养肝止痛。

【方药】调肝汤加减:当归15g,白芍15g,山茱萸15g,巴戟天15g,阿胶15g(烊化),山药20g,甘草6g,台乌15g,益母草30g,香附子12g,石楠藤15g。水煎服,日1剂。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三七痛经胶囊、伤科七厘散、云南白药(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2)乌鸡白凤丸(适用于气血虚弱型、肝肾不足型)。

(3)七制香附丸、八宝坤顺丹、妇科十味片、妇女痛经丸或活血调经丸(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4)艾附暖宫丸、乌金丸、经期腹痛丸、调经丸或女金丹(适用于寒湿凝滞型)。

(5)宁坤养血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或当归养血丸(适用于气血两虚型)。

2.验方

(1)三七末,每次3~5g,每日1~2次,于经前或经时开水冲服(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2)干姜、艾叶各10g,苡仁30g。前二味煎水取汁,将苡仁煮粥至八成熟人药汁同煮至熟,1次温服(适用于寒湿凝滞型)。

(3)黄芪20g,当归20g,白芍15g,泽兰10g,粳米100g,红糖适量。将黄芪、当归、白芍、泽兰煎服15分钟,去渣留汁,放入粳米煮粥。将熟时加入适量红糖即成(适用于气血虚弱型)。

(4)丹参、延胡索各30g,牛膝、红花、郁金各15g,白酒250g。

将丹参、延胡索、牛膝、红花、郁金倒入瓶中,用白酒浸泡加盖,密封半个月。每隔3天,用力摇动药酒瓶1次,每次约摇3分钟。行经前两天开始饮服,每日3次,每次1~2匙,至经血干净时停饮。连服4个经期为1个疗程(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5)荔枝核、香附、黄酒各30g。将荔枝核、香附研成细末,混合装入瓷瓶密封保存,每次痛经发生前1天开始服用,每次服6g,以黄酒适量调服,1日3次(适用于以气滞为主证)。

3.针灸疗方

(1)取足三里、三阴交穴,用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对实证痛经止痛效果显著。下次月经来潮前一二日或来潮时,每日针灸1次,一般2~3次可愈。也可用三阴交配关元或中极,按同法治疗。或起针后,再用温和灸10~20分钟。

(2)取八髂穴,用艾卷悬灸30分钟,每日2次,对虚证痛经或虚中夹实痛经有温通止痛之效。

4.外治方

(1)白芥子、面粉各15g,将白芥子捣为细末,加入面粉,用沸水调匀,制成饼状。趁热贴脐上,3~4小时痛即止。

(2)肉桂10g,吴茱萸、茴香各20g,共研细末,用白酒适量,炒热。乘热(以不烫皮肤为度)敷于脐部,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月行经前敷3日即效,用于寒凝气滞之痛经,若属湿热下注的痛经,反使病转剧。

(3)乳香、没药研细末,水调为药饼。贴脐,胶布固定。

五、调护

(1)痛经与精神因素关系很大,故必须调节情志配合治疗。

(2)经期注意适寒温,节生冷。

(3)不少痛经治愈后,由于七情内伤,或生活失调,可再复发。

经行头痛

妇女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症者,称为“经行头痛”,其临床特点是头痛发作与月经有关,每伴随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症状轻者经净而渐愈,严重者可迁延日久而疼痛不止,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为气血不足,精血亏损,或气滞血瘀,肝阳上亢以致清窍失养所致。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经行头痛是伴随月经周期,经行前后头痛反复发作。本病临床多见于中年妇女,其发病特点为经前及经后有规律的出现头痛,或经前数天开始头痛,经行即止,或经净后头痛数日。疼痛部位多为一侧偏头痛,部位固定,或头顶疼痛,胀痛难忍。休息后可稍缓解。

2.诊断

(1)经行头痛是随月经周期而反复出现的,经净后逐渐消失。

(2)头痛大多为单侧,或左或右,亦可见于两侧太阳穴或头顶部。痛如锥刺,或掣痛,或绵绵作痛。

(3)本病需与外感头痛相鉴别。外感头痛有耳塞、咽痛、畏寒、发热等表证。

(4)应注意与内伤性头痛相鉴别。如神经衰弱、偏头痛、癫痫后头痛、脑部疾病、五官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肾性高血压、贫血等所引起的头痛。

三、辨证施治

1.气血虚弱型

【辨证】经期或经后头部空痛,牵掣眼眶、眉棱骨痛,月经量少色淡,或经期延后,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眼花,心悸汗出,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多由于平素体弱,或大病、久病气血俱虚,经行时气血下注胞宫,脑失所养,髓海不足而引起头痛。

【施治】益气养血,止痛。

【方药】八珍汤加味:熟地、当归、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枸杞子、炙首乌、制黄精各20g,藁本、白芷、炙甘草、白芍各15g,川芎10g,大枣5枚。水煎,3次分服,日1剂。

2.肝阳上亢型

【辨证】经前或经期头痛,以两太阳穴胀痛为主,甚则巅顶掣痛,月经常先期而至,量多色鲜,伴有心烦易怒,胁肋胀痛,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耳鸣失眠,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多由于忿怒忧思,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经行时冲气偏旺,气火易随冲气上逆扰犯清窍而引起头痛。

【施治】滋阴平肝潜阳。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味:熟地15g,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苦丁茶、夏枯草、白蒺藜各10g,菊花6g。

【加减】若肝肾阴虚者,加首乌。

3.气滞血瘀型

【辨证】经前、经期头痛剧烈,多见偏头痛,如锥刺,经久不愈,经行不爽,小腹疼痛,色暗紫伴有血块,经畅则头痛缓解,酸痛减轻。舌边瘀点,苔薄腻,脉弦紧。

【施治】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生地、当归、川牛膝、紫丹参、赤芍各15g,川芎、桃仁、红花、枳壳、柴胡、白芷、甘草各10g。水煎服,日1剂。

4.瘀血阻络型

【辨证】经前或经行头痛,疼痛部位固定,痛如针刺,入夜更甚,伴有经行不爽,量少色紫黯,或挟瘀块,少腹疼痛,舌紫黯或舌边尖有瘀点,脉弦涩。多由于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气机不宣,经行不畅,脉络不通,瘀阻于内,气血、清阳不能上达于头而引起疼痛。

【施治】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20g,赤芍、生地、川芎、柴胡、淮牛膝、茜草、延胡索、白芷、紫丹参、甘草各15g,桃仁、红花各10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5.阴虚火旺型

【辨证】经期或经后头晕胀痛,月经先期,量少色鲜,伴有耳鸣眼花,心悸失眠,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多由于素体阴虚,或久患热病耗伤阴液,阴液亏乏不能上奉于头,加之阴虚生内热,虚火上浮,扰犯清窍而引起头痛。

【施治】滋阴降火止痛。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味:熟地、山萸肉、茯苓、山药、葛根、龟版、旱莲草、刺蒺藜各20g,知母、桑叶各15g,丹皮、黄柏、女贞子、甘草各10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补中益气丸(适用于气虚型)。

(2)龙胆泻肝丸(适用于肝火上扰型)。

(3)杞菊地黄丸(适用于肾虚而肝阳上亢型)。

(4)逍遥丸(适用于肝郁气滞型)。

(5)元胡止痛片(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2.验方

(1)川芎、蔓荆子各12g。水煎服(适用于气滞血瘀,风邪上扰型)。

(2)胆南星、川芎、僵蚕各6g,细辛3g。水煎服(适用于痰湿阻滞型)。

(3)甘草10g,蜈蚣1条。共为细末,水冲服(适用于经行头痛各型)。

(4)夏枯草30g,菊花12g,水煎服(适用于肝阳上亢型)。

(5)鹅不食草30g,白芷15g,冰片2g。共为细末,贮瓶备用。

发作时用脱脂棉包裹药粉少许纳入鼻孔中(适用于经行头痛各型)。

五、调护

(1)注意休息。

(2)经前数天起限制水及钠盐摄入。

(3)血虚头痛宜吃营养丰富食物,如鸡、猪、牛、羊肉、蛋类、牛奶等。肝火头痛可多食青菜、水果等。

(4)平时可用红枣、桂圆、党参、黄芪等煲汤煮粥等。

(5)戒烟酒,忌吃辛辣、生冷及寒凉类食物。

经行身痛

每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身体疼痛为主证者,称“经行身痛”。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经行身痛的发生,多由于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或素体虚弱,经期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或气滞血瘀,经络痹阻等。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妇女每逢经前、经期或经后,出现以身体疼痛每随月经周期而发,经净后逐渐减轻,严重者则经净数日仍身痛不止。

2.诊断

(1)每逢经行或经行前后身体关节、肌肉疼痛,经行后疼痛消失,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