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2)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3)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多增快。
(4)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表现。
2.诊断
对具备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类风湿因子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
三、辨证施治
1.风寒湿邪侵及经络型
【辨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得温或活动后症状减轻。风偏胜者关节多窜痛;寒偏胜者疼痛较剧,遇寒冷加重;湿偏胜者肿胀明显,酸楚重着。舌体正常或胖大,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弦滑或弦紧。
【施治】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黄芪、牛膝、桑寄生各15g,姜黄、茯苓、当归、赤芍各9g,防风、羌活、甘草各6g,秦艽12g,细辛3g。
【加减】见寒邪较重,疼痛较甚者,可加川乌、草乌以温经散寒;风邪较重,以关节窜痛为主者,可加荆芥以祛风;见湿邪较重,以关节肿胀,肢体重着为主者,可加薏苡仁、苍白术以除湿。
2.湿热阻经,毒邪炽盛型
【辨证】关节肿胀微热或红肿灼热,疼痛较甚,触之加剧,活动不利,筋脉拘急,得热痛剧,得冷痛减,身热,体重乏力,纳呆欲呕。舌红、苔白干或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沉数。
【施治】清热利湿,解毒凉血。
【方药】四妙散和犀角汤加减:犀角(水牛角15~30g代),栀子、黄芪、黄柏、苍术各9g,大黄6g,海桐皮、威灵仙、薏苡仁各15g,忍冬藤15~30g。
【加减】若见壮热烦渴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止渴;见大便秘结者加大大黄用量,并加芒硝以泻火解毒、通便;热盛伤津者加玄参、生地、沙参以养阴生津;偏上肢者加桑枝、姜黄,偏下肢者加川牛膝以引药直达病所。
3.痰瘀凝滞,筋脉痹阻型
【辨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僵硬变形,不得屈伸,关节周围皮色黯滞,疼痛较剧,停著不移,或肢体重着,麻木不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或沉弦。
【施治】化痰祛瘀,舒筋通络。
【方药】二陈汤合活络效应丹加减:半夏、陈皮、胆南量、白僵蚕、当归各9g,茯苓12g,丹参15g,制乳香、制没药、五灵脂、全蝎各6g,大蜈蚣3条。
【加减】若见气虚者加生黄芪、党参;见关节肿胀僵硬、风痰明显者加天麻、牙皂、白附子。
4.肝肾亏虚,邪气留恋型
【辨证】痹证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肢体活动不便,筋脉拘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持续低热,或畏冷喜暖,遇劳遇冷加重。舌质淡或淡红,苔薄或薄白而干,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
【施治】补益肝肾,祛风除湿。
【方药】虎潜丸加减:虎骨(可用狗骨15g代替),杜仲、牛膝各15g,熟地、当归、秦艽、自芍、锁阳各9g,鸡血藤、伸筋草各30g,姜黄、威灵仙各12g,桃仁、红花各6g。
【加减】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或持续低热者加龟版、鳖甲;见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者加补骨脂、淫羊藿、骨碎补;见上肢痛甚者加羌活、桑枝,下肢痛甚加重牛膝用量,并加川木瓜以引药直达病所;疼痛较剧属寒湿过盛者加川、草乌。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风湿寒痛片(适用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稳定期)。
(2)痹苦乃停片(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寒湿偏重者)。
(3)麝香丸(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风寒偏盛者)。
(4)血痹大易丸(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风邪偏重)。
(5)防风丸(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偏盛,证见关节疼痛,红肿,微热者)。
(6)痹隆清安片(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偏于湿热者)。
(7)石楠散(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
(8)燥湿化痰丸(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痰湿阻络者)。
(9)虎骨丸(适用于经络凝滞,骨节疼痛,筋脉挛急,遇阴寒痛甚者)。
(10)昆明山海棠片(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各期)。
(11)益肾蠲痹丸(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关节疼痛、肿大,屈伸不利者)。
(12)活血丹(适用于遍身骨节疼痛)。
2.验方
(1)蚂蚁、何首乌、熟地黄、人参、五味子各30g(适用于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2)制乌头(先煎)9g,桂枝6g,芍药12g,穿山龙、地龙、黄芪、青风藤、钻地风、僵蚕、乌梢蛇各15g,蜂房9g,甘草6g(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各期)。
(3)牛蒡子90g,新豆豉(炒)、羌独活各30g,为末,每服6g,白汤下(适用于历节肿痛,风热攻手指,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则大便秘)。
(4)血竭、硫黄末各30g,每次温酒服3g(适用于风痛走注,两膝热肿者)。
(5)没药15g,虎胫骨(酥炙为末)90g。每服6g,温酒调下(适用于骨节疼痛,昼夜不止)。
3.针灸疗方
主穴取大椎、身柱、至阳、筋缩、肝俞、肾俞、委中、太溪。上肢病变加天宗,下肢病变加秩边。配穴,上肢病变加肩髃、曲池、阳溪、阳谷、阳池、八邪,下肢病变加内外膝眼、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寒湿兼血瘀型,主穴用轻捻浅刺补法,背部督脉经刺络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深刺;湿热兼血瘀型,主穴用先深后浅徐疾泻法,背部督脉经刺络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深刺;气血亏虚兼血瘀型,主穴用轻捻浅刺加足三里补法,背部督脉经刺络不拔罐。配穴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浅刺。每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4.外治方
(1)生姜250g(取汁),乳香为末、没药为末各15g,麝香3g,真牛皮广胶60g。先将姜汁并广胶溶化,方下乳香、没药调匀,待少温,下麝香成膏。摊贴患处(适用于风寒湿毒型者)。
(2)牛皮胶6g(水溶代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生用)、生附子各15g。共为细末,入胶中和成膏,备用。摊纸上,随痛处贴之(适用于风邪走注疼痛,上下不定者)。
(3)生地、马鞭草各250g,吴茱萸、白面各90g,骨碎补、龟版(酒炙)各120g,鳖甲(酒炙)3个,蒲黄60g。共为细末备用。用米粉、醋调药末似膏子,火上温热,摊于疼处,用纸裹,候冷再烘,于避风处用(适用于一切风湿,走注疼痛)。
五、调护
(1)在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
(2)遵医嘱服药,消炎镇痛药应于饭后服用。有溃疡病、胃肠出血史及其他胃肠病者应慎用消炎镇痛药。
(3)在疼痛减轻时,应进行有规律、有计划的功能锻炼,保持关节的活动范围,保持肌力,防止畸形和肌萎缩。
(4)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为主,食物应含高蛋白质、大量维生素、钙和铁质等。
(5)预防和及时治疗各种感染。
(6)对于肿胀的关节,可用轻质夹板或支具固定,以防止关节挛缩畸形,减轻疼痛,促进炎症消退,改善功能。
(7)在关节固定期应积极进行肌肉舒缩锻炼,并定期拆去固定物,作关节的功能锻炼。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以背部疼痛、僵直为特征,其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腰椎、胸椎及颈椎。约半数患者四肢关节也可受累。由于其临床病理及X线改变均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同,故目前已公认其为一独立的结缔组织病。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为痹证总的外因。其内因与禀赋不足,肾、督阳虚有关;外因感受寒湿或湿热之邪为主,或与外伤后瘀血内阻督脉有关。由于素体虚弱,风寒湿热之外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蕴,着于筋骨,影响筋骨的营养润泽,闭阻经络,气血不畅,发为本病。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大多由于寒湿外袭,湿热浸淫,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骨脉失养所致。
(1)风湿寒邪外袭:由于久居湿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劳汗当风,衣着湿冷,或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而致风湿寒之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阻而致本病。
(2)湿热浸淫:岁气湿热行令,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之邪浸淫经脉,痹阻气血,筋骨失养而致本病。
(3)瘀血阻络:跌仆挫伤,损及腰背,瘀血内停,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而致。
(4)肾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精亏损,筋骨失养而发本病。
综上所述,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筋骨失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而寒湿痹阻,湿热浸淫,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则是造成本病发生的基本病理因素。
2.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主要有下列六项指标:
(1)骶髂关节炎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根据之一,正常的骶髂关节几乎可以排除本病。骶髂关节的X线改变比脊柱的X线改变更早,这有利于早期诊断。骶髂关节炎的X线表现分三期:①早期可见关节边缘模糊,并稍致密,关节间隙加宽。②中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增生与腐蚀交错,呈锯齿状,髂骨侧骨致密带增宽,最宽可达3cm。③晚期可见关节间隙消失,骨致密带消失,骨小梁通过,已呈骨性强直。
(2)胸椎疼痛及强直。
(3)下腰痛、强直已超过3个月,虽休息也不能缓解。
(4)腰椎活动受限。
(5)胸部扩展受限。
(6)虹膜炎或其他继发症。
以上6项指标中第1项再加其他任何一项即可确诊,在后5项中有4项也可诊断。
三、辨证施治
1.风湿寒邪外袭型
【辨证】背腰拘急疼痛,或连髋股,或引膝胫,或见寒热,腰背觉冷,遇寒则重,得温痛减。脉浮紧,苔白腻。
【施治】疏风散寒,祛湿止痛。
【方药】三痹汤加减:熟地15g,秦艽、当归、杜仲、党参、黄芪、续断、茯苓各12g,独活、川芎、芍药、桂枝、牛膝、防风、制川草乌各10g,细辛6g。
2.湿热浸淫型
【辨证】背腰及腿部疼痛,活动后痛可减轻,口干不欲饮,无明显畏寒,但恶热。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
【施治】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丸加味:薏苡仁、鸡血藤各30g,川牛膝15g,苍术、黄柏、栀子、川断、杜仲各10g,乳香、没药各8g。
3.瘀血阻络型
【辨证】腰背及腿部疼痛,日轻夜重,脊背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施治】活血祛瘀,通络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