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
8450300000032

第32章 齐家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①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②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③其祖庙,陈其宗器④,设其裳衣⑤,荐其时食⑥。”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⑦也;序爵⑧,所以辨贵贱也;序事⑨,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⑩,所以逮贱也B11;燕毛B12,所以序齿B13也。”

“践其位B14,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B15,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B16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B17!”

【注释】

①达:通“大”字。

②人:指祖先。下面“人”字同此意思。

③春秋:一年四季的代称。这里指祭祖的季节。《诗经·鲁颂·閟宫》:“春秋匪解(懈),享祀不忒。”修:整理。

④陈其宗器:陈,陈列。宗器,古代宗庙祭祀时所用的器物。郑玄注:“宗器,祭器也。”又一说:宗器,祖宗传下来的贵重器具,用于礼乐。《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重之以宗器。”杜预注:“宗庙礼乐之器,钟磬之属。”

⑤裳衣:指祖宗生前穿过的衣服。裳是下衣,衣是上装。

⑥荐其时食:荐,进献、献上。时食,指古代祭祀祖先所献上的时令鲜食。

⑦序昭穆:排列昭穆的次序。是古代一种宗法制度,宗庙的次序是有规定的,以始祖庙的牌位居中,以下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为穆。《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父曰昭,子曰穆。”在这里指祭祀的时候,可以排列出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

⑧序爵:祭祀者按官爵大小,以公、侯、卿、大夫分为四等排列先后。

⑨序事:按在祭祀中担任的职务排列先后次序。事,职事,职务。

⑩旅酬下为上:旅,众。酬,以酒相劝为酬。郑玄注:“先自饮,乃饮宾,为酬。”下为上,祭祀将终,旁系亲属的兄弟(宾)与直系亲属的兄弟(主)按次序敬酒。弟弟先举杯向兄长敬酒,如同祭礼时,主人先向来宾敬酒。现在“下”,以主人身份向“上”敬酒,因此叫做“下为上”。

所以逮贱也:逮,及。这句意为祖宗的恩惠荣誉达到在下位的卑贱者。

燕毛:燕,同“宴”,宴会。毛,毛发,头发,意为长幼。指祭祀完毕,举行宴饮时,以毛发的颜色来区别老少长幼,安排宴会的坐次。

序齿:齿,年龄。即依据年龄的大小来定宴会的坐次或饮酒的顺序。

践其位:各就各位,站到应站的位置。

郊社之礼:周代在冬至的时候,在南郊举行祀天的仪式,称之为“效”;夏至的时候,在北郊举行祭地的仪式,称之为“社”。

褅尝:褅(dì),五年一次大祭,极为隆重,只有天子有权举办。尝:为宗庙四时祭祀之一,每年秋季举行。《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

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这里是说,治理国家容易,如同容易看清自己的手掌一样。示,同“视”。此与《论语》文意大同小异。《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吧!所说的孝道,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续先人未完成的功业。在春秋两季祭祀的时节,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先王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祭祀应时的鲜美食品。

“按照宗庙祭祀的礼制,把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排列出来;把官职爵位的次序排列出来,就能将贵贱分辨清楚;在众人劝酒时把执事职位的次序排列出来,就能将才能的高低分辨清楚;晚辈必须先向长辈举杯,这样祖先的恩惠就会延及到晚辈,宴饮时按头发的颜色来决定宴席坐次,这样就能使老小长幼秩序井然。

“站在适宜的位置上,行先王传下的祭礼,演奏先王时代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爱戴先王所爱戴的。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生存着的人一样,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制定了祀天祭地的礼节,是用来侍奉皇天后土的;制定了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大祭小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容易明白啊!”

【朱熹提示】

右第十九章。

【译文】

朱熹说,上面一段是第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