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诊断为“胃病”(消化性溃疡)的青年男性,经常有腹痛,无明显节律性,也常有反酸,嗳气等症状。医师给他开了许多胃药,治疗一年多不见好转。后来,突然间发现病人“眼睛黄了”。这才想起是不是患了肝病,立即化验肝功,做B超检查,结果都提示此青年已是肝硬化了。这是一例典型的“肝源性胃病”,当初只当成一般胃病了,治疗当然不理想。
所谓肝源性胃病,即在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了胃病(可能是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病根儿在肝,而胃病只是肝病的表现而已。
慢性肝病为什么有突出的胃病症状呢?现在已知,慢性肝炎可明显地影响消化功能,有人发现,慢性胃炎病人乙肝病毒感染率高达66.7%,大部分人是先感染了乙肝病毒而后发生胃病的。原来,乙肝病毒感染可以损害人体的免疫功能,削弱胃肠黏膜的屏障作用。正常胃肠道黏膜产生“分泌型抗体”(IGA),对各种微生物有抑制和抵抗作用,当胃肠黏膜屏障作用减弱,可招致一种叫“幽门螺旋杆菌”的病菌侵袭,现已证实,幽门螺旋杆菌就是大多数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
肝硬化和胃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肝硬化病人的胃肠道普遍有瘀血和缺氧现象(肝硬化病人胃血流量比正常人高10%以上,但血中含氧量却下降5%以上),很容易出现消化不好、食欲缺乏等症状;由于胃肠黏膜瘀血,血流缓慢,导致营养物质运送不及时,代谢产物清除亦不及时,从而使胃黏膜糜烂、溃疡发生,肝硬化时血液中的“胃泌素”浓度增高,刺激胃黏膜细胞分泌大量盐酸(胃酸),从而加重已经瘀血、缺氧的胃黏膜损害,使之溃烂;肝硬化时肝功能减退,肠道细菌产生的大量内毒素进入肝脏发生困难,即使进入肝脏也得不到很好的“无害化处理”,那么,大量内毒素堆积于胃肠黏膜血管中,无疑也会促进胃黏膜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以胃病为突出表现的肝病往往是隐袭性的,肝病本身的症状不明显,使人麻痹大意。但是,如能细心观察和体验,完全可以发现肝病的蛛丝马迹。专家们特别提醒,慢性胃病患者如果屡治不效,或效果不明显,应当做肝病方面的检查,例如肝功、B超检查等等;肝硬化及慢性肝病引起的胃病患者,多有“肝病面容”,即面色污秽少光泽,像不洗脸的“脏面孔”,还可见到“朱砂掌”(指手掌的大、小鱼际发暗红色)及蜘蛛痣(上半身及颈部、手前臂等处皮肤有如小蜘蛛样的血管痣);病人有时出现黑便,或者齿龈经常出血。
总之,我国是肝病多发地区,肝源性胃病也不少见,对所有慢性胃病都应提高警惕性,多方检查是否与肝病有关。如果能诊断为肝源性胃病,治疗上就要双管齐下,既治疗胃病,还要治疗肝病,并以治肝为主,如果只治疗胃病不理会肝病,到头来可能功亏一篑,“舍本求末”不会得到好结果,只有“大力治本,兼顾治标”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