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很苦恼女儿越来越跟她疏远了。
我女儿上小学六年级,原先我们母女关系不错,女儿有什么事都会告诉我。可现在与我越来越疏远,放学回来走进房间,就把门一关,跟我们很少说话。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发现她有一个日记本,而且还上锁。有一次,她忘了上锁,我翻了翻,其实也没什么。可为什么越是长大离我们越远,怎么了解孩子的心理?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不像以前那样依恋大人,这是孩子心理的需要,是正常的。但如果我们不注意沟通,让她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变换一下角度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常常是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关心不够,要求太高;而父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不够努力,不为父母争气。改变一下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方式如何?将心比心地为孩子着想,女孩子心细,烦恼多,不妨宽容一些,亲和一些,母女关系也许就会得到改善。
女孩子都是渴望理解的,但她们又比较含蓄,不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尤其需要父母细心观察,体会女儿的小心思,如果简单草率,不明就里,就很容易出现矛盾。在女儿情绪不佳时,摔门事件对于父母来说可能是很平常的事情。也许父母对此伤心、难过,甚至生气过,但在不了解女儿情绪的情况下,父母正常的反应往往会让女儿情绪更糟。但当父母了解了女孩的情绪之后,也许并不需要语言,仅仅是父母一个认可的眼神、一个关爱的动作,就能使女儿从不良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一天放学后,10岁的婷婷哭着跑回了家:“妈妈,体育老师说我身体协调性不好,他不允许我进入学校体操队。”
“他怎么可以这样呢,我马上打电话问问他是怎么回事。”说着,妈妈开始找电话本。
但让妈妈很惊讶的是,婷婷对妈妈的“打抱不平”并不领情,她哭着对妈妈说:“既然你决定这样做,那就随你的便吧!”说完跑进自己的房间里,“砰”的一声把房门关上。
妈妈被女儿这种激烈的情绪着实吓了一跳,最终也没有给女儿的体育老师打电话。
后来,婷婷向妈妈如实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不想知道解决办法。妈妈,我只是想发泄一下。”
在与婷婷多次的沟通中,妈妈也意识到女儿并不喜欢自己“救世英雄”的角色。于是,每当女儿再向她倾诉某件事情时,妈妈总是这样问:“你是想听听我的建议和想法,还是只想向我倾诉一下呢?”当这种方法采用之后,妈妈很少再与婷婷产生冲突。
对于正在不断成长的女儿来说,她不仅有很多情绪需要向父母倾诉,更多的时候,她还需要父母认同、肯定并接纳她的情绪。
1.肯定女儿的情感。
对于敏感的女孩来说,如果父母肯定她的情感,她就会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即使正在受坏脾气的干扰,父母对她情感的认同和肯定也能很快使她从这种坏情绪中摆脱出来。
但如果女孩的感觉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她就会有种不被重视的感觉,也正是这种感觉在促使着她继续伤心、哭闹,甚至是摔门、大发脾气。并且情感一直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小女孩最终会有一颗悲观的心。
其实,当女孩向你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尤其是负面情感,如悲伤、愤怒,父母与其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如接受她的情绪,并对让她产生负面情绪的遭遇表示同情。
下面我们用对比的方式说明这一问题。
女儿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我的小白免死了。”
妈妈:“好了,妈妈以后再给你买一只。”
女儿:“我不要,我只要这只小白免。我们是好朋友。”
妈妈:“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任性,不就是一只小白免吗,我不是说再给你买一只了吗?”
女儿:“好了,别说了,烦死了!”
妈妈:“你发什么脾气呀……”
对于敏感的小女孩来说,如果她的情绪得不到认同,一切家长看似合理的道理、建议等,她都会听不进去。而且,有时正是因为父母不认同她的感觉和情绪,而使她的情绪越来越坏。那些摔门事件几乎都是因此而造成的。
但当孩子的情感和情绪得到认同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女儿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我的小白免死了。”
妈妈:“难怪你这样伤心!”
女儿:“我们是好朋友!”
妈妈:“失去了好朋友是很难过的一件事情,妈妈理解你的感受。”
女儿:“我每天都喂它吃东西,还给它水喝。”
妈妈:“是呀,你很用心地照顾你的朋友,真的很可惜,或许你可以问问兽医这是怎么回事!”
女儿好像恍然大悟,不再哭了,而是认真地对妈妈说:“我一定要去问问。妈妈,你能再给我买一只小白免吗?”
当父母同情孩子的遭遇时,孩子过分激动的情绪就会因为父母与自己产生共鸣,而渐渐缓和起来。当情绪缓和后,孩子会很容易采纳父母的建议。
其实,父母认同孩子的情绪就是向孩子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你的感受是正当的。这能使孩子激动的情绪很快平息下来,也会使孩子听进所有安慰的话。
2.接受女儿的情绪。
学校组织看电影,菁菁从电影院回来,显得非常生气。她看到桌子上的晚饭,禁不住大声抱怨:“妈妈,你又做胡萝卜!你知道我不喜欢胡萝卜!”
“你好像很不开心。”妈妈说。
“我很生气,我坐得很靠后,什么都看不到!”
“怪不得你不高兴,坐得那么靠后就没什么意思了。”
“而且在我前面是一个高个子男生,他几乎挡住了我的全部视线,而且他的头还不停地晃来晃去!”
“那更是雪上加霜了。一直坐在后面,还有一个坐不住的高个子男生。太糟糕了!”
“确实够糟。”菁菁慢慢平静了下来,“妈妈,你今天做的胡萝卜馅饼好像比以前好吃。”
这位妈妈的做法简直太棒了,我们可以为这位妈妈的沟通方式打100分!
当女孩情绪激动的时候,父母最需要做的是接纳她的情绪,并对她的情绪表示同情,而不是火上浇油。如果妈妈这样说,“我辛辛苦苦做了晚饭,你却不知道感激!”这势必会引起母女俩的争执。或许争执到最后,两个人都筋疲力尽,妈妈觉得女孩不懂事,女孩觉得妈妈不体贴。“这一天真是糟透了!”菁菁可能会为这乱七八糟的一切而沮丧之极。
还有一种可能是,妈妈觉察到菁菁生气的原因,却给予了指责:“菁菁,我知道你没有看好电影,但你不应该责怪我做的胡萝卜!”妈妈说得没错,菁菁没有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但是这种直接的指责通常会引起女孩的排斥,“喔,你说的没错,可是我觉得很不舒服!”女孩在心里这样说,“我觉得你并不体谅我!”
然而,当妈妈体谅并接纳女孩的情绪后,女孩气愤的心情就会消减了一大半,并且她还会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冲动。所以,女孩用“妈妈,你今天做的胡萝卜馅饼好像比以前好吃。”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女孩子心细,如果能够做到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因势利导,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29.安慰女孩,她没你想象的坚强
女孩子都是水晶作的,看着漂亮其实很脆弱,在内心失落的时候,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她们特别需要父母的鼓励和安慰。
参加电视竞赛表演的小女孩,大概有十一二岁,被淘汰出局,小女孩在台上哭得很伤心,小小的胸脯因为激动哽咽强烈地起伏着,勉强应付着主持人的安慰之语。转身下台,她的父亲同样很激动,一把抓住女儿瘦弱的肩,大声地斥责着什么。
屏幕外我们无从听到父亲对女儿说了些什么愤怒的话,或许在责怪女儿表演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也或许嫌女儿当那么多人痛哭流啼有失风度。
但如果我是那个女儿,最渴望得到的是亲人的安慰。能够在台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表演节目,对于一个大人来说也算得上一件挺成功的事了,更何况一个未成年的孩子。
参加比赛的人的结局无非是两种,成功或者失败,失败的几率又往往大于成功指数。孩子幼稚的心理还不能很好地对待得与失、利与弊,这个时候大人的引导对孩子而言犹为重要。小女孩的父亲尚不能正确对待比赛的结果,只看重结果忽视了过程,小孩的心理素质可想而知。不要要求任何时候都坚强,对失败的孩子来一个亲情拥抱吧,她流着泪从台上下来,不要让她流着泪接受失败,我们还有下次成功的机会。
艾美今年14岁,但她5岁时发生的一宗旧事仍历历在目。
一个深夜,艾美被窗外的雷电惊醒了。房中漆黑一片,艾美吓得哭起来,飞奔到隔壁房间父母的床前。她哭着找妈妈,却先把爸爸吵醒了。
爸爸向她怒吼:“你干么不在自己房中睡觉?马上回房!”
“爸爸,我怕。”艾美情急之下,哭得更大声了。
“胡说,你已是大女孩了,该独立了!”艾美以乞怜的目光向妈妈求救。妈妈已醒来,但她只是垂眼望地板。
“听到了吗?”爸爸越骂越凶,孩子吓得发抖。“马上回房去,不要再烦我们!”
艾美走出父母的房间,把自己反锁在浴室里。她亮起了灯,整夜瑟缩在浴缸里,每一次的雷声都叫她发抖哭泣。以后每逢夜间雷雨大作时,艾美都反锁自己在浴室里,她痛苦地发现她不能期望得到父亲的安慰和同情。
长大了,艾美虽然已克服了对雷电的恐惧,只是她得不到父亲的安慰和支持所造成的创伤,至今仍困扰着她。
这种创伤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专家的研究发现,当孩子在家中得不到所需的安慰及支持,就会灰心丧志、孤独、空虚、又变得怯懦怕事。另一方面他/她又会变得滥交、害怕失败、厌倦生命及容易染上不良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