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神秘的大自然:风雨雷电的奥秘
8435900000045

第45章 雷电与化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雷电这一自然现象已基本上被人们了解。但是我们应当在了解雷电的基础上,做到控制雷电并使之为人类服务。怎样才能利用雷电呢?

一提起利用雷电,我们就会联想到打雷下雨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的壮观景象。大家一定会认为闪电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并企图利用闪电的能量。但是,利用闪电的能量有一个困难,就是闪电不能按人们的希望在一定的时刻发生。换句话说,就是闪电不易控制。另外,虽然闪电是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据统计,每年在每平方千米面积上平均只有一两次闪电。雷雨云单体的尺度为1~10千米,所以各次闪电都隔着很大的距离。有人测量并统计过,在强雷雨时,闪电之间的平均距离是2.4千米。在弱雷雨时,闪电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7千米。

如果竖立一根很高的铁杆引雷,雷击的次数要多些,但是闪电击中铁杆的次数仍不很多。有人统计过,在一个雷雨季节,雷电击中高400~800米的避雷针的次数也不过20次。

很早就有人做过利用闪电制造化肥,肥沃土地的实验。我们知道,氮和氧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是一种惰性气体,在平常的温度下,它不易与氧化合,但是当温度很高时,它们就能化合成二氧化氮。

如果我们有兴趣,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用一个封闭的玻璃瓶,里面充满空气并插上电极。通电时,电极间就有耀眼的火花闪耀。火花之中,慢慢地有黄色的氮气燃烧的火焰出现。过一会儿,原来无色的空气会变成红棕色,把瓶子打开,迎面就有一股令人窒息的气味,这就是二氧化氮。如果往瓶子里倒些水,摇晃几下,红棕色的气体马上消失,二氧化氮溶解于水变成硝酸。

自然界的闪电火花有几千米长,温度很高,一定有不少氮和氧化合生成二氧化氮。闪电时生成的二氧化氮溶解在雨水里变成浓度很低的硝酸。它一落到土壤中,马上和其他物质化合,变成硝石。硝石是很好的化肥。有人计算过,每年每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100~1000克闪电形成的化肥进入土壤。

人工闪电制肥实验的做法有很多,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有人在田野里竖立3根杆子(制肥器),一般是木杆,杆高约20米,杆距120米,杆子顶部装有金属接闪器,用金属导线从接闪器一直引到地下埋入土中。建立后,曾进行了2次雷击实验。在每次雷击后对实验地段附近地区的雨水及土壤进行化学分析,测量其中硝酸态氮含量的增减。第一次雷击强度较小,比较明显的范围半径约15米,有效面积约1亩。经过土壤分析,结果是约增氮0.9~1千克,相当于硫酸铵4.7~5千克/亩。第二次雷雨强度较大,以实验地点为中心50米半径范围内,平均每亩增加2.7千克,相当于硫酸铵13.55千克。

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到,雷电确实起到了把空气里的氮“固定”到土壤里去的作用。更有趣的是,有人为了验证人工闪电制肥实验的效果,在实验室里用人工闪电做了实验。结果,经过闪电处理的豌豆比未处理的提早分枝,分枝数目也有增加,开花期也提早10天左右;处理过的玉米抽穗提早了7天;处理过的白菜增产15%~20%。

虽然这些数字只是从次数不多的试验中分析化验的结果,但是可以直观地说明,闪电可以增加土壤里的氮肥,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好处。知识点氮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氮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成分,在多方面影响着植物的代谢过程和生长发育。氮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细胞原生质组成中的基本物质,也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基础。氮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又是核酸的组成成分,植物体内各种生物酶也含有氮。此外,氮还是一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等)和生物碱(如烟碱、茶碱)的成分。由于土壤中氮的供应不足,所以我们常需施氮肥,尤其随着高产、优质工程的进行,我们更应注意氮肥的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