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人类的生态困境
8429700000007

第7章 自然资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自然资源是生态资源的主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人口的矛盾即人类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自然资源供给相对有限的矛盾由来已久,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人口问题的实质,在于人口的增长超出了自然资源的承载负荷。

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与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统计数字表明,世界人口增长部分的54%在非洲和南亚,然而,这些国家却无法满足他们对食品、衣服和住房的基本需要。迫于生计,人们不得不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肆意伐捕,大量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人口基数的庞大使得一个多世纪以来发生了世界性的人口爆炸: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经历了数百万年,直到1800年前后世界人口才增长到10亿;但以后仅仅用了130年,即到1930年前后就增加了第二个10亿;到1960年,加上第三个10亿只用了30年;到1975年,加上第四个10亿只用了15年;到1987年,加上第五个10亿只用了12年……人口的恶性膨胀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一面是人口的剧增,一面是资源基础的持续削弱,从而带来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

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能量的来源中,耕地上生长的农作物占88%;草原和牧区占10%;海洋占2%。有人预测,随着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能量将会增加。从目前来看,全球适于人类耕种的面积约为30亿公顷,人均只有0.5公顷。但是,这有限的耕地资源仍在不断地减少。其主要原因是:1.由于人口的增长,城乡的不断扩展、工矿企业的建设、交通路线的开辟等,每年约有1000万公顷耕地被占用;2.为了解决因人口增加而增加的粮食需求,一方面对土地过度利用,其结果是耕地表土侵蚀严重,肥力急剧下降;另一方面为了增加耕地面积,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围湖造田,其结果破坏了生态平衡。上述两个方面的最终危害是导致土地沙化。全世界每年因沙化丧失的土地达600万—700万公顷。3.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除了推广优良品种,改良土壤和精耕细作外,就是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而后者已成为污染土壤的重要因素。上述原因促使世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的情况更为突出,随着人口的增加,尽管每年都开垦一定数量的荒地,但人均耕地面积还是逐年减少:1950年为0.18公顷;1980年下降到0.1公顷;1990年又下降到0.085公顷。也就是说,由于人口的增加,每公顷耕地需要养活的人口数在不断增加:1950年为5.5人;1980年增加到9.8人;1990年增加到11.8人;2000年,每公顷耕地养活15人。

我国耕地变化的宏观趋势如下:

1.2005~2010年耕地减少较多。“十五”期间是工业化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在原来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呈增加的趋势。积极推进生态退耕的政策也导致了耕地的减少。

2.2010~2020年减少数量变小。这10年期间是服务业主要拉动经济的时期,土地要素的投入相对减少。产业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减少,但城市化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建设仍然要占用一定的耕地。如果生态退耕的规划能很快基本完成,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数量也会由于市场的不断完善而趋于稳定。如果补充耕地得到鼓励,耕地数量的减少将趋于缓和。

3.2020年以后耕地减少数量趋于平稳。2020年以后,工业化处于后期阶段,城市化当发展到70%以后将进入到逆城市化阶段,城市重建将得到重视,耕地作为绿色空间的功能将得到加强。建设占用减少耕地的数量将会趋于平稳。

而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虽已降到1%以下,但人口增长的势态依然不容乐观,人口数量仍以每年800万~1000万的速度增长,新生儿以每年1000万~2000万出生。因此可见,在我国现阶段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土地与人口的矛盾依然很严峻。

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土地沙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使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严重后退,自然灾害加剧。土地沙化的大面积蔓延就是荒漠化,是最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地球上有20%的陆地正在受到荒漠化威胁。

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

淡水是陆地上一切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大陆每年总降水量为11万立方千米,但被人类利用的只有7000立方千米。即使加上人类通过筑坝拦洪每年所控制的2000立方千米左右,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也只有9000立方千米。

由于人口分布极不均匀,降水的分配量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也都极不均匀。因此,世界上许多地区淡水不足。加上人口激增,用水量不断增加,使本来就不丰富的淡水资源显得更加紧张,目前全世界已有十几个国家发生水荒。

我国的淡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按人均占有量来看,水资源并不多。目前,我国可利用水量年均只有1.1万亿立方米。由于人口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不少地区缺水。另外,在保持人均耗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年因工农业发展至少应该增加1.2%的用水量,这就给本来已经十分紧张的水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再有,因“三废”排放而造成的水质污染,减少了有限的淡水资源,突出了水资源的危机。

人口增长对能源的影响

能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必需。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现代化进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统计,1850~1950年的100年间,世界能源消耗年均增长率为2%。而60年代以后,工业发达国家年均增长率达到4%~10%,出现能源紧缺。能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是有限的,而世界能源消耗增长是必然趋势,因此,能源危机是世界性的,它的出现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人口增长不仅使能源供应紧张,缩短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耗竭时间,而且还会加速森林资源的破坏。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燃料主要来源于树木。

我国能源的储量和产量绝对数量很大,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在现代社会中,要满足衣食住行和其他需要,人均能源年消耗量不得少于1.6吨标准煤。发达国家远远超过此数量,以美国为例,1979年美国人均消耗能源折合标准煤达12.4吨,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6倍。

人口增长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矿物资源和其他物质。上述物质在燃烧、冶炼和生产过程中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排入大气,这些污染物质经过物理、化学、光化学反应,引起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及温室效应,破坏了大气质量,使全球气温上升,影响气候,从而引起生态系统平衡的失调。

此外,人口增长也对城市环境和工业发展产生影响。城市人口激增,已造成就业困难和社会问题,而且带来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包括大气和水的污染以及噪声、垃圾、恶臭等危害。

为了最大限度地解决就业问题,在企业中很难采用自动化技术与设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又不得不允许开办小企业,这些小厂设备差、技术弱、排放“三废”浓度高,对环境污染很严重,使社会经济与生活环境的矛盾更为突出,以致阻碍了工业的持续发展。

关于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D.L.Meadows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并作了形象的概括。该模型认为,人口激增必然导致下列3种危机同时发生:

1.土地利用过度,因而不能继续加以使用,结果引起粮食产量的下降;

2.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过多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也随之下降;

3.环境污染严重,破坏惊人,从而使粮食急剧减产,人类大量死亡,人口增长停止。

应该承认,该模型只是一种纯数字计算的结果,它忽视了人类控制自身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该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过分地宣扬了人多为患的论点,但也确实反映了生态平衡与人口增长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