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人类的生态困境
8429700000064

第64章 重视国家生态安全的建立

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容

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生存和发展所处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实现生态安全,主要是保持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矿产、动植物种质资源、大气等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永续利用,使之适应国民教育水平、健康状况所体现的“人力资本”以及机器、工厂、建筑、水利系统、公路、铁路等所体现的“创造资本”持续增长的配比要求,避免因自然资源衰竭、资源生产率下降、环境污染和退化给社会生活和生产造成短期灾害和长期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我国来讲,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高度重视国家生态安全势在必行。

当前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容主要有4个方面: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

1.国土资源安全。国土资源安全是指国土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始终处于一种有效供给状态,即在动态上满足当代人和未来所有人发展的需要。国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生态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尤其如此。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千米,风蚀191万平方千米。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千米,近1/3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遭受荒漠化的威胁。200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森林资源和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另外,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来储存垃圾,一些难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污染物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引发环境危害。

2.水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就是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者是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已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7000~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目前有2/3的城市出现供水不足,上百个城市甚至严重缺水,3.6亿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卫生标准。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2002年,我国约有192.4亿吨废水超出环境自净能力。2003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60.0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2.4亿吨,比上年增加2.5%;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亿吨,比上年增加6.6%。而且,我国废水处理率很低,许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海,导致我国主要河流普遍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海洋污染也比较严重。水资源的危机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大气资源安全。大气资源安全是指大气质量维持在受纳体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对受纳体造成威胁和伤害的水平。目前我国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废气数量很大,远远超过大气的承载能力。2003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58.7万吨,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1791.4万吨,生活来源的367.3万吨。烟尘排放总量1048.7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846.2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202.5万吨。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比上年增加8%~15%左右;工业粉尘排放总量1021万吨,比上年增加12%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941万吨,比上年增加10%左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近1倍。我国每新增一单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为日本的近两倍。根据环保总局发布的《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占41.7%,较上年度增加7.9个百分点,但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

4.生物物种安全。生物物种安全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相关生态过程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我国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现在已经有1431种动植物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35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405种。由于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500多种药材每年约有20%短缺,尤其是占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药材严重短缺,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威胁到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环境容量),就意味着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会遭到破坏。

我国生态安全现状

我国生态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增长和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安全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1.生物生态堪忧。主要集中在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等方面。由于森林砍伐、湿地开发、外来生物物种入侵以及人类的其他活动,导致我国野生动物生存空间急剧缩小。近50年来,我国约有200种植物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灭绝和可能灭绝的有10余种,还有20余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2.土壤生态问题恶化。区域性土壤环境质量下降,酸化、盐碱化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污染呈现出多样性和复合性,已有约1/7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我国受酸雨影响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4,长期的酸雨加速了土壤的酸化过程,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壤次生盐碱化危害严重,盐碱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10,造成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农产品产量下降。土壤荒漠化使土地资源大量丧失,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虽然我国为防治土地荒漠化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目前荒漠化的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控制。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8.7%。由于城市与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突出。

3.水患问题繁多。表现为淡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严重,水涝灾害频繁。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分布不均,主要河流污染严重,水质差。由于农业灌溉技术落后、水利设施不配套、城市管网水漏失等原因,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为了获得淡水资源,人们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力度,导致地下水耗竭,地表塌陷、山体滑坡等生态问题。目前,全国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污染,水质的恶化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出现频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6年,8次台风过境使我国部分省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灾。台风“碧利斯”来袭时,湖南、广东、福建的一些地方出现了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一些地方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共有800多万人受灾。

4.环境生态问题严重。环境污染是破坏生态平衡、危及生态安全的罪魁祸首。人类功利地对大自然的盲目攫取和征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更有人为因素,主要是长期沿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原因。同时,一些地方的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薄弱,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也是造成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保护生态资源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将全民动员,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