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人类的生态困境
8429700000062

第62章 生态安全的概念和特征

2006年6月5日是第三十五个世界环境日,在这个世界环境日中,我国提出了“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吴晓青在出席生态安全高层论坛时指出,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生态安全是当前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正在为促进生态安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生态安全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前者是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提出的定义,即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就是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在其评估体系中指出:生态安全通常是指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状态。由水、土、大气、森林、草原、海洋、生物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时,它的生态就是安全的;反之,就是不安全的。

生态安全有如下的特征:

(一)生态影响的深远性。导致生态危机诸因素的生成、作用和消除时间,比起影响军事、政治、经济安全的诸因素都要长得多。由于生态失衡带来的影响是缓慢表现出来的,因此生态影响对后代的影响远远大于当代。这就是生态影响的深远性。

建立生态安全体系(二)生态后果的严重性。相当一些生态过程一旦超过其“临界值”,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受到人类破坏的大自然的报复就是让后来者没有纠正错误和“重新选择”的余地,或者要付出十倍、百倍于当初预防和及时治理的代价。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如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死亡人数超过30万,经济损失超过130多亿美元。

(三)生态破坏的不可逆性。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有其一定限度,生态破坏一旦超过其环境自身修复的阈值,往往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比如,野生动植物物种一旦灭绝就永远消失了,人力无法使其重新恢复;再如,我国西南地区出现的“石漠化”土地,流失的土壤是人力很难恢复的,可以说是不可逆转的。

(四)生态恢复的长期性。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一旦形成,若想解决就要在时间和经济上付出很高代价。比如改变沙化土地,使之恢复原来的面貌,往往要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经济代价也很高。如云南滇池污染的治理历时10年,投入40多亿元人民币,但治理效果却不明显。

(五)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中,一切都是相连相通的,任何局部环境的破坏,都有可能引发全局性的灾难,甚至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蝴蝶效应很好地说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起这方面的例子。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巴比伦文明、地中海地区的米诺斯文明、巴勒斯坦“希望之乡”等文明的相继衰弱和消亡,都是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可悲后果。我国唐代的丝绸之路,当时许多地区还是森林密布,河流不息,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随着不适当的垦殖和对森林的砍伐,加上气候的恶劣,才变成今天这种大面积“不毛之地”。在黄河流域,先秦时期还是植被茂密,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超过50%,我们的先民逐水而居,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自秦统一中国之后,由于毁伐森林,无节制地开垦,到唐代安史之乱后,昔日繁华的黄河流域,竟到了“居无尺椽、人无烟灶、萧条凄惨、兽游鬼哭”的地步。从当前来看,许多环境问题也都是由小范围、小局部逐渐蔓延扩大成大范围、大区域性的问题。

(六)生态安全的全民性。生态安全关系到人类每一个个体的安全,保护生态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即使是单个人对环境的破坏,也会影响到生态的安全,因此生态安全具有全民性。只有每个人都参与到环境建设中,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才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建设。

(七)生态安全的全球性。地球环境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因果关系千丝万缕,生态破坏绝不会因一墙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会因人为的某种界限或武装力量的抵御而受阻隔。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地球,一损俱损,受损的生态环境在影响一国的同时对他国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生态安全是跨国界的。如国际性河流中,上游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或渗漏,可能危及下游国家的用水安全。实际上,目前世界各国已经面临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土地沙化、水源和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危害等。在生态安全问题上,各国有着相当广泛的共同利益,因此也最有可能开展国际合作。

生态文明

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生态文明的含义:一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