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编辑小语
8428800000069

第69章 在逼仄之中拓展空间的周长城

对一个这样的中生代写作人来说,他们的困难应该尤其多一点:一官半职,儿女长成,生活无忧;余闲不少,排遣却颇费思量;思想尚在,表达却不免左右不是。我这样的说法,至少在面对这群写作人在题材上的选择时是有充分依据的:对重大或敏感的,他们一般是不碰不触的;对时髦或新潮的,他们又是不屑的。因此,他们的写作天地其实是有禁锢的,生存环境箍的也好,自己框定的也好。甚至在写作的体裁上他们也往往只退守到小随笔一类。这种小随笔写作的短、平、快,使得他们一般都会有自赏、自得和自满的好感觉。短、平、快,篇幅的短小,花费时间和心力的短促和即兴;题材的平常,文字和文风的平庸,虽然还会不时地耍耍小技巧。如果再说到这一群人的写作目的,他们与矢志不渝、舍生取文者,或者与为成名或为钱财不惜渎身或出卖自己隐私者都不同。

周长城,生长在鄞州,他的写作成名很早。当年主要是写诗,其浪漫和才情汇集在他1999年出版的诗集《一棵树》里。之后大致歇笔,近两年又活跃开来。这样的线索勾勒,可以看出他的写作经历正是前面提及的中生代的经历,仔细地分析了,其实他就是这样的中生代的代表,他的典型性也许可以说明那些归纳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2006年的最后一天,他在年度总结中说:

我自己唯一可以欣慰的是弄了一个博客,似乎重操旧业,写了点随笔、游记之类……

因此,周长城近两年集中活跃在他的博客,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文章都是从他的博客中出去的。浏览他的博客,正如他说的其文章主要是随笔和游记。这些博客文章之所以大量被各种纸质媒体刊载,其实是因为它们还不是很像博客,也许是因为写作人纸质阅读和写作的惯性使然,这些文章没有博客写作的随意、粗糙或灵光突现的率性。有许多文章都是以多日志的形式呈系列完成的,比如随笔中的“鄞江古镇”系列、“女儿”系列;甚至对只匆匆前去一拜的全祖望故居,他也分系列写成《农舍陋屋见风骨》;游记也是同样,最有分量的“旅欧散记”共有28篇文章,计4万多字,图片400多幅,写了近两个月。

其实,以周长成为例,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一个群体的写作人内心的痛楚与无奈:他们思想的激情和冲动与环境的压抑和抵制;他们正统的知识分子式的洁身自好和社会崇尚的仕途和商业化倾向;他们小心翼翼却总是摆脱不了如履薄冰;他们满怀期待却总是只能看到曙光而等不到光明的亲临,等等。在优裕的生活处境中发现内心依旧没有可能宣泄,看到与灵魂深处中的理想的真正距离,这将是更深一层的忧郁。

这种长时期的压抑或忧虑,并不是周长城一个人的哀怨;扩大了看,是一个群体的命运,是大家的共同出路而已,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人难以逃脱的归宿。即使一个人走得更远一些,写作的成就更大一些,但最后的结局似乎同样只有一词:放弃。对于周长城来说,在他的进入写作或者说在他的可写作时期,真正在写的时期可能还是放弃的时期长得多。大学期间,热血荡漾,诗情激昂,他进入了诗歌世界,并在很短的时期内获得了多项实质性成果,诗名大振。但这样的时期大概只持续了五六年,之后便消淡黯然下来。

我与周长城结识甚早。我们在一个学院读书时就已经是挚友。我们时常凑在一起,虽然也谈诗歌,但更多的时候总是涉及一个热血青年的抱负,以及对生活的憧憬。那时候他已经有自己的心上人了,他们的情书往来甚密,其中两人的情感微波或他的幸福感,他都会情不自禁地吐露与我。光阴荏苒,我们已经是半辈子的老友了。在他的诗集中,有一首诗是我每每打开都会停留注视片刻,并会引发一段记忆和对于岁月或者朋友情谊的感慨的,那首诗是《遥寄W》。有好几次都想跟他谈谈那首诗呢。

身在博上而依然未能彻底摆脱纸墨的影响,也许在周长城的新一轮写作中并不重要。因为这种影响在眼下的写作中孰优孰劣还很难见分晓。重要的是作为中生代人物,周长城在一个大势所趋的圈子里面的探寻与突围,他在共性之中如何彰显自己的个性。正如前面提到的,已深知天命的周长城,其文学的诸般武艺的精通早过了而立的年代了,在表面的习以为常的题材里常常有一些更为深远的见识,在表面的波澜不惊的故事叙述之中常常潜伏一些让人为之心里一热的触及心底的颤音,也许这都仅仅是小菜一碟。在《响岩余音》中,记叙的是我与文保员老陈一起去探访响岩的过程,但在行文中,探访渐渐淡了,感触感想反倒一点一点拉近,出现了贺知章,出现了贺知章何地人之争,出现了历史人物之争,出现了他自己的相关这种“之争”的想法——一锤子定音:《回乡偶书》,一千多年来……那浓浓的乡音可以是绍兴的,可以是鄞江的,也可以是别的地方的,实际上是所有回乡人的。

当然还是前面说到的,仅仅拥有这些机巧,依我看来还是不够的。一个企图成就写作的人,一个已经有了人生阅历的人,他的丰富、稳健、练达、豁然,已经足以让自己专注起来,足以让自己扔掉身外之物,让心轻装。足以让一种更为隐忍、坚毅、博大、开阔的心境,包容自己和社会历史的冲动与磨难。在人与人的冷漠日渐加剧,在事物的真相日渐难求的现今生活中,依然保持暖意,依然不畏惧坦诚,依然把真实如一盒好茶叶一样准备着,随时都会向客人泡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