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应掌握教子智慧
8422700000003

第3章 做快乐轻松的好父母(2)

5.加入妈妈圈的快乐

家教故事:

周慧最近很烦恼,婆婆有事回老家了,正在上小学的女儿的接送成了问题,经常是学校孩子都快走光了,周慧才急急赶到学校,看着女儿一人孤零零的,周慧心里也酸酸的。

而且她也不太清楚应该是给女儿吃些什么可以增加营养。

这天,下班早,周慧急忙去接女儿。女儿还没有放学,周慧就在校外等着,这时有几个女人招呼她,她一看,原来是同住一个小区的。经了解,才知道,她们的孩子跟女儿同龄,也在这个学校上学,而且她们都是全职妈妈。

周慧把自己的苦恼向她们倾诉,说自己挺羡慕她们可以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她总觉得亏欠孩子似的。全职妈妈们也很体谅周慧的苦处,自愿说如果她忙的话,她们可以替她接送孩子,反正她们自己的孩子也是要接送的,她们还教了周慧几道孩子爱吃的菜。让周慧感激不尽。

此后,吃了晚饭,周慧也不趴在电脑前忙自己的事了,有时间她就下楼和孩子一起玩会,和其他妈妈们一起交流,其他妈妈也各自交流着自己的育儿经,让周慧学到不少知识。作为回报,周慧教她们理财知识,还送她们一些小礼品。

等婆婆着急赶回来,周慧已经俨然一个育儿的专家了。

智慧点拨:

妈妈经常忙碌于工作和孩子之间,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妈妈们不能去学习一些照顾孩子的方法和知识,让她们在照顾孩子上总显得手忙脚乱,力不从心。

其实妈妈们完全没必要非进入课堂学习不可。晚上,在小区里转一转,都是带着孩子出来玩的妈妈。不懂育儿的妈妈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其他的妈妈交流一下心得,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独特的育儿经,拿来借鉴,岂不好过去上生硬的学习班。

没事时,在小区里坐坐,一边放松自己的身心,陪孩子玩耍,一边可以和其他妈妈们交朋友,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获得其他妈妈们的帮助,也可以掌握很多有关的知识或常识。如果遇到同样是上班族的妈妈,处境相似就极易产生惺惺相惜的感觉,在交流时,不必从头解释,便能明白对方所说之事,洞悉对方的苦恼。而且,极有可能出乎意料地解决困扰自己已久的问题,并从中得到相应的安慰与鼓励。

如果遇到和自己孩子一个学校的,妈妈间还可以互相帮助,比如有的全职妈妈每天都会按时去接孩子,而职场妈妈就不一定了,这时可以委托人家替自己接一下孩子,全职妈妈也会很乐意。而职场妈妈接触的信息较多,还可以有机会获得一些如博览会的门票、儿童话剧的门票等,作为回报,也可以赠送给她们。

妈妈还可以多参加孩子的活动,或学校的家长会,在这些地方,也能认识到很多妈妈,定期交流,既扩大了自己的人际圈,也可以给孩子多结交些朋友。

另外,网络也是妈妈们可以利用的途径。现在很多社区都有自己的论坛,或者一些相同兴趣的论坛。在这里,妈妈只要把自己的问题敲击上去,足不出户,就可以收获来自各地的很多你可能意想不到的答案和解决办法。毕竟,孩子是重要的,很多妈妈都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又苦于无处去咨询。网络就给了很好的平台。

也许你的新圈子能带给你很多收获,不仅仅是育儿方面的,也可能会给自己的工作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来。

细节指导:

周末时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及他们的妈妈或者新认识的妈妈来家中,一杯茶,一点零食,就可以相互交流各自在子女教育及家务处理方面的心得体会。

6.和老师经常保持沟通

家教故事:

乔华在办公室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希望她有空能去学校聊聊。

乔华以为儿子明明出了什么事,心急如焚地请了假就赶到了学校。见到老师后,乔华松了口气。明明并没有出什么事,放下心来的乔华不免流露出有些责备的情绪。

老师问乔华:“家里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呀?明明最近总是无精打采的,上课也好像昏昏欲睡的,以前可不是这样啊。”

“没有啊,不可能,明明一向精力充沛,在家跟个小猴子似的,一刻都闲不下来,怎么会无精打采呢?”乔华一口否认了,她每次下班回家,明明都很精神地干着自己的事,如果他有什么事,自己怎么会不清楚。

“我说的都是真的,你好好观察一下,看看他是不是晚上睡得不好。”老师继续说道。

“行,我回头看看。”乔华有些敷衍,明明从小睡觉就很好,而且每次他们都是看明明睡了以后才去睡的。

回家后,明明精神百倍地趴在地上玩他的拼图,乔华觉得老师有些小题大做,也许明明上课时偶尔有些走神罢了。

晚上,乔华看着明明睡了,才回到自己的房间。这时,老师的话总在耳朵边响起,乔华有些不放心,于是小心翼翼地出了房间,她发现明明房间里的灯又亮了。

看到妈妈走进来,明明来不及藏手里的书就被乔华拿到了手。原来最近明明迷上了武侠小说,怕妈妈发现,只能等父母都睡了,自己才会拿出来看,由于晚上睡眠不够了,上课当然就无精打采了。

乔华很感激老师的提醒,要不就被明明的行为蒙在鼓里了。

往后的日子里,乔华就跟老师商定,每半个月沟通一次,以知道明明在学校的状况。老师也可以了解到明明在家里的情形和一些情况。

智慧点拨:

孩子上了学后,和父母的时间相对就减少了,再加上工作、生活等很多问题都会占用父母的时间,对孩子的了解也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更多的父母则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所以,很多时候,父母眼中的孩子和老师眼中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形象。

比如,妈妈对小明非常严厉,小明也非常害怕妈妈。所以妈妈在家的时候,小明就表现的很乖,妈妈让做什么,小明就做什么。在妈妈眼里小明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妈妈就会认为,小明在学校里也是个听话的孩子。

而小明到了学校,因为没有了妈妈的眼睛,小明就想放纵着自己,所以上课跟同学说话,不好好听讲,恶作剧等,在老师的眼里,小明是个淘气的孩子,那么他在家里,也应该是淘气的。

如果父母和老师没有沟通,就很容易造成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盲目的信任和偏袒孩子,而老师也轻意地否定了孩子。要提醒妈妈们的是,和老师沟通,不要仅仅以为通过家长会就可以了,要知道家长会上的沟通是远远不够的,要经常和老师保持沟通,才能更及时地掌握孩子状态,以便及时地关心孩子。

和老师保持沟通,在学习方面,父母可以了解到孩子的不仅仅是成绩,而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和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其他方面,孩子和同学相处的情况,孩子待人接物的原则,孩子对学校活动的支持等,父母就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父母和老师保持沟通,应注意几点:一是要经常保持交流,孩子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并不只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还会接触到其他的人,如果长时间不交流,父母就会在对孩子的了解和认识上,有一些空白。所以,不妨在工作之余给老师打个电话,常去学校和老师面对面交谈。二是避免出现错误的认识。有时老师约父母交流,是想告诉父母老师对他们的希望,而很多父母认为,只有孩子犯了错,老师才会请父母。三是加强沟通。孩子太多,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只有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共同培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还应注意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沟通。孩子出于自尊心,有些事情不愿让人知道,比如“早恋”,所以在和老师交流时,应不要让孩子知道,只是和老师之间做到心中有数,求得统一的教育思想和措施。也不要偏袒孩子,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应和老师密切配合,找出事情的原委,怕孩子受委屈、挨批评就对孩子护短是不利于解决问题,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育的。

细节指导:

和老师沟通,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⑴电话、手机和书信往来。电话、手机往来及时,可以随时联系。书信可以让孩子给老师带去,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和老师联系是很正常的现象,也表现了对孩子的关心和信任。

⑵登门拜访。带着孩子一起去,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也可以避免孩子的误解。

⑶参加家长会。家长会可以让父母获得更多的教育经验。

7.不把坏情绪带回家

家教故事:

王平最近很烦闷,以前一直合作不错的一个客户最近总是挑麻烦。这也不能怪人家,公司内部有一些人事变动,新来的人不知道以前的流程,每件事都是按部就班,这对于已经习惯于优先的老客户来说,就觉得受了怠慢。

下班回到家,女儿的房间里传来一阵阵笑声。王平走过去,原来女儿正在看一本笑话,逗的女儿时不时发出一阵笑声。王平心里正烦,听到女儿的笑声,更是觉得烦闷。她呵斥着女儿:“作业做完了吗?笑笑笑,一本书能笑成这样,一点女孩子的样子都没有。”女儿突然听到妈妈的呵斥,有些莫名其妙,又有些委屈,就撅着嘴说:“作业早写完了。放松会儿还不行吗?”“放松,我们这么累,受这个人脸色,受那个人的脸色,为什么呀?还不是为了你,我们都不敢放松,你英语背了吗?明天的课预习了吗?就知道看这些没有用的书,它能帮你得高分还是能帮你考上大学?”王平听到女儿反驳自己,更是来气。“这么大好的时间,把时间耽误看这种书上,你到底想什么呢?每天的学习都要父母给你操心,让人督促,你能不能懂点事?不好好学习,看你以后怎么办?看什么看,去背英语去。”女儿很不情愿地拿起英语书。

智慧点拨:

父母因为工作或生活上的不顺利而心情不好,有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气和情绪,在家里什么都看不惯,把心里的不痛快和坏情绪发在家人身上。

父母的情绪化和无端的指责,很容易使孩子陷入紧张不安的情绪中,不知道父母生气是因为什么,平常很正常的一件事突然间不正常了,就会使孩子的心情也变得郁闷,焦虑。

对于父母的不公正对待,孩子也常会觉得气愤,觉得父母在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拿自己当成发泄的对象,就会产生父母很自私,对自己不尊重,而对父母产生不满的逆反。

而孩子也会学习父母这种随意发泄情绪的做法,也会变得习惯将矛盾、责任推缷给别人,这会影响孩子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谁都会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这种不良情绪带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引起矛盾。父母应该把工作上的事情安排好,不要把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家,一方面于事无补,另一方面还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坏事往往会比好事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特性是只会记住刺激性强烈或自己印象颇深的东西。即使你只在孩子面前发过一次脾气,孩子印象中你也是一位情绪烦躁、充满抱怨的父母。孩子年龄小,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能考虑到周边的其他问题,他们也不会知道在外辛苦工作的父母发脾气不是因为不爱自己,也不会去想父母也是需要休息的。他们只会认为父母发脾气是与自己有关,或者是讨厌自己,有时他们甚至会悲观地认为自己毫无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