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
家教故事:
阳阳今年10岁,聪明伶俐,成绩也好,平时大家都喜欢他、夸奖他,阳阳的父母也很自豪。几天前,妈妈带阳阳参加单位组织的庆典活动,活动还没结束,阳阳就吵着饿了,非要妈妈带他去吃饭。
在晚宴上,阳阳东倒西歪,一会趴在桌上,一会靠在妈妈身上,别人还没入席,他先一屁股坐到正中位,旁若无人地吆喝服务员要饮料,菜上桌后,他会毫不客气地把菜转到自己跟前,也不管别人是否正在夹菜,等到上自己最爱吃的龙虾时,他居然将整盘端到自己面前,就像在家里一样,而且吃的衣服上溅满了菜汤。虽然大家都说“孩子小,没关系,没关系”,但妈妈还是看到了鄙夷的目光,真是如坐针毡。
“哥哥一点也不懂礼貌,都不让别人吃龙虾。”同事孩子的一句无忌童言,更是让妈妈恨不得有一条地缝钻进去,非常难堪。
智慧点拨:
在生活中,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说话办事都很到位,一看就是个有教养的人”,“这个人不会来事,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太自我,一看就处事不深”,“这个人真不懂礼貌”等等,这些都涉及人的教养问题。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这样的人能够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就会被人们疏远,更无从发展事业、立足社会。
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很多父母对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不够重视。一些父母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实际上,那些事业有成的人,都是有很好的教养,懂文明礼仪的人。也有父母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应让其自由发展,长大了自然而然就懂得文明礼仪了。这也是误解,一方面,孩子从小不培养好的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培养文明礼仪习惯,与孩子天真无邪表现并不矛盾,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有自信,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经常指使长辈,妈妈决定彻底改掉小男孩的毛病。就跟家里人商量,让家里人配合。
一天晚上,全家人都坐在家里看电视,小男孩独自在旁边玩着。突然小男孩喊起来:“我要喝水。”奶奶立刻应声而起,准备去给孙子倒水。妈妈拉住奶奶,示意所有人装作没有听见,继续看电视,同时悄悄地观察男孩的反应。
“我要喝水。”小男孩依然没有抬头,只是放大了声音又喊了一声,他们仍然没有理他。
“妈——妈!水!”小男孩抬起头,生气地喊到。妈妈摁住又要起身的奶奶。
小男孩站起身,朝他们走来,站在妈妈旁边大声说:“妈妈,我要水。”
妈妈笑笑说:“宝贝渴了,是吗?”
男孩使劲点点头:“嗯!”
妈妈又问:“宝贝想让妈妈给你倒水,是吗?”“是!”
妈妈说:“那你应该怎样跟妈妈说呢?妈妈以前教过你的。”
“妈妈,请给我倒一杯水好吗?”男孩想了想,礼貌地说道。
“好的。”全家人都笑了。
孩子每次表达需求时,家里人都会直接满足,而不会考虑到控制自己的反应时机。时间一久,孩子就不会礼貌地向人表达需求。如果父母长期坚持只满足孩子有礼貌的要求时,孩子的礼貌行为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
父母重视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还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合。比如家里来客人,很多父母在向客人介绍的时候,往往只郑重介绍大人,而忽略了小孩子的介绍。这种做法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足轻重,你以前说过多少遍来客人要懂礼貌,这会儿都无济于事,孩子不会把自己看成是接待客人的主人。反而因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有的孩子就会怯懦地躲闪,有的孩子则设法胡闹或撒娇来引起父母和客人的注意。
因此,父母教育孩子的文明礼仪,不应仅限于口头教授,应让孩子有实践的机会。而且只有在实践中,父母才能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地予以纠正。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与人进行正常的、从容的交往。
细节指导:
培养孩子礼仪,应遵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和持续练习的方针,不可以用速成或强迫的方式。只有孩子真正喜欢有礼貌、守秩序、整齐清洁,良好的礼仪才能够保持。
父母可以用各种游戏来提起孩子学习礼仪的兴趣,也可以设置一些场景,让孩子扮演主人、客人等各种角色,学习各种礼仪,比如接电话、待客、做客、打招呼、介绍等。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自己的礼仪,对孩子少用命令的语气,而多用一些“请”、“谢谢”、“对不起”等用语,同时也要求孩子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或要求。
父母还应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做得不对时,应及时纠正,不可以忽视,如果当时不方便纠正,也要在事后对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对,而应该怎么做。当孩子做对了,应给予鼓励。
2.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
家教故事:
王浩的妈妈下班回来,在小区里看见儿子与同伴在打篮球,她叮嘱了王浩一声一会回来吃晚饭,就离开了。
刚走到楼门口,就听到球场传来争吵声。妈妈停下来,只看见王浩很激动地对着一个高他一头的男孩子连说带比划,还一个劲地指着边线,好像在说那个男孩出了边线,而对方却不承认。那个男孩也在辩解着什么,还抬手推了王浩一下。周围的孩子,也都站在双方不同立场上跟着争吵。
妈妈走过去,问了一个旁边的小孩,小孩说的跟妈妈想的差不多。对方把球打出边线,还不服裁判的判罚。正吵得不可开交时,高个男孩又开始推搡王浩,由于对方人高力大,居然将王浩推倒在地。
妈妈很想拨开人群去扶儿子,替儿子出气。但她想了想,又忍住了。只见儿子从地上爬起来,一点也不妥协地看着高个男孩,还是据理力争。高个男孩没想到会把王浩推倒,而王浩也没有怪他的意思,自己倒有些不好意思了,于是也很痛快地承认自己不对。双方又言归于好,定个规则,重新开始。
晚饭时,妈妈问王浩摔得疼不疼。王浩很奇怪地问妈妈:“你都看见了是吗?那你怎么不来扶我呢,以前遇到这种情况,要是有谁的妈妈在跟前,肯定都会上来制止的。再去告一状。”妈妈笑笑说:“我也很想呀,但是你应该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对方也许不是想把你推倒,如果妈妈上前制止,也许当时为你出了气,可以后你们就做不了朋友了对吗?你今天处理的很好。”王浩很自豪地说:“他最后还向我道歉呢。谢谢你妈妈。”
智慧点拨:
同学之间的交往一般来说比较纯真,这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会给他们留下许多美好记忆。孩子们一起玩耍时,难免会产生分歧,出现一些矛盾和摩擦,是很平常的事,家长不用处处设防。如果父母因为看到或是怕孩子吃亏,而介入孩子们的矛盾或冲突中,去充当调停者,有时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
比如有一位妈妈,看见儿子跟同学打闹着玩,同学不小心将儿子的胳膊戳破了。儿子还没怎么着,这位妈妈立刻心疼地拉过儿子,并埋怨同学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你父母是怎么教你的?万一戳到眼睛怎么办?”同学倒被这位妈妈说哭了。妈妈还是不解气,拉着儿子说:“回家,不玩了,太危险了。”儿子反而很生气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事,谁要你来管?不就戳破点皮吗,至于大惊小怪的吗?”妈妈很吃惊地看着儿子,不明白自己明明是对儿子好,为什么儿子反而会有这么大的反感。
孩子们的交往,就是在这种合作、争议、摩擦中进行的。争议、摩擦有时并不能准确说明谁对谁错,孩子们也不会太在意,一会吵架了,一会又和好了,是很常见的事。在这种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会学会怎样与人相处,与人交流。他们会有一套自己的相处方式,父母有时可能不会理解。如果父母插手其中,不但使事情有可能复杂化,也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时间一久,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缺乏主见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与同学交往中出现障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而且孩子都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他们也不愿意父母介入到自己与同学的交往中,那样会令他们觉得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而产生对父母不满和反感的心态。同时同学也会因此而看不起他,使其同学关系变得紧张。
父母应适时提供一些指导,而不要介入到孩子的同学关系中,让孩子学会自己与同学相处,独立解决问题,体会人生的道理,这对他们步入成年世界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细节指导:
父母应从小教育孩子对别人要宽容、大度。当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时,应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错了,不要偏袒,要让他认识到错误,并向同学道歉。如果是同学错了,也要开导孩子,鼓励孩子主动原谅对方,主动和对方消除误会,建立友谊。
父母应鼓励孩子主动与同学相处,互相帮助,增强友谊。比如让孩子邀请同学上家里来玩。
3.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家教故事:
周日,妈妈对丽丽说:“丽丽,一会爸爸的远房亲戚要来家里住两天,你可要懂礼貌啊。”丽丽满口答应了。
过了一会,爸爸陪着一个青年人回来了。很显然,青年人一直在农村生活,来到城市有些手足无措。青年人刚走进来,丽丽就喊到:“你的鞋好脏啊,把地板都弄脏了,快换拖鞋。”青年的脸立刻就红了,脚都不知道该放哪了。妈妈走过来,对青年人笑笑说:“没什么,快进来吧。”青年人执意要换鞋,妈妈给递了一双拖鞋说:“换上拖鞋舒服些。”
等大家都坐好后,青年人从包里拿出一个包裹,层层打开后,是一件粉红色的毛衣,青年说,这是他母亲亲手给丽丽织的。丽丽刚想说不要,妈妈立刻将毛衣接过来,夸赞织得很漂亮,青年人本来还有些担心,听丽丽的妈妈一说,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妈妈让丽丽谢谢青年人,丽丽极不情愿地道了谢。
聊了会,妈妈让爸爸陪着青年人,自己带丽丽去买菜。走在路上,丽丽对妈妈嘟囔着:“他是从农村来的吧,好土啊,我们怎会有那样的亲戚呀,家里地板都被他踩脏了,粉红色多难看呀,现在谁还穿手织的毛衣呀,穿出去同学会笑话的。”
妈妈将丽丽带到附近的公园,很严肃地对丽丽说:“妈妈平常教育你要尊重别人,你都忘了吗?他生活在农村,穿的是没有城市里的好,但不能说他就比别人低一等啊。他的爸爸当年还资助你爸爸上大学,你现在才能生活在城市里。毛衣是比不上买的漂亮,但是那是人家一针一针用心织出来的,钱能买来真心吗?地板脏了可以擦,你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别人才会尊重你,明白吗?”
丽丽对妈妈承认了错误。回到家里,丽丽很热情地招待着青年人,青年人也夸丽丽像个大人。
智慧点拨:
尊重他人是进行正常交往的根本条件,也是礼貌待人的重要标志。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接受的一种学习。
但是很多孩子心目中几乎没有了“尊重”这个词。过分的溺爱使得他们在家中可以支使任何一个人。有一次客人来访,张云正在与客人聊天,6岁的儿子在客厅看电视,把电视声音越调越大,张云让儿子把声音关小点,谈话都听不清了。儿子却说:“你们闭嘴,你们说话声音那么大,我都听不见电视里的声音了。”儿子的行为让张云感到极度震惊,虽然有时儿子也会表现出对家人的不尊重,但是这次,张云发现,儿子这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已经不局限于家人,而是全然日常化了。张云感到很不理解。
其实像张云这样不理解的父母很多,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对孩子限制太多会让孩子难以适应社会,或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变得盲从,所以强调做孩子的朋友,但又不能很好地掌握分寸,过多地渲染父母与孩子间的朋友关系,甚至随意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师以及其他一些孩子的长辈,造成孩子认为可以不尊重长辈,慢慢发展为对谁都不尊重。
一个不会尊重别人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肯定也不会有最基本的尊重。当孩子进入社会后,不尊重他人,也必定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样的人只能是寸步难行。
细节指导:
首先,父母应尊重孩子。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应与孩子商量,比如,父母周末带孩子出去玩,可以征询孩子想去哪玩?在日常生活中多用礼貌用语,如“请你……”、“谢谢”等。
其次,父母应做孩子的榜样。尊重、孝敬长辈,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在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或给人起绰号、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等,这些与人交往中的行为、态度和方法,会潜移默化到孩子的言行中去,不用多费口舌,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就会模仿。
第三,父母应告诉孩子尊重别人。比如嘲笑陷入困难的人,围观残疾人,看到别人倒霉幸灾乐祸等都是不尊重人的行为,要让孩子换位思考,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时的感觉。教育孩子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
4.让孩子学会谦虚
家教故事:
刘军的父母非常喜欢旅游,为了让刘军有开阔的眼界,每逢节假日,父母都会带刘军去各地旅游,刘军本身又聪明、细心,去过的地方他都会拍下很多照片,再记下地理风貌,风土人情。
由于刘军小小年纪就去了不少地方,说起各地来又头头是道,很受班上同学的佩服。
上地理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刘军都能回答出来,连老师也夸奖刘军。时间一久,刘军就有些飘飘然。认为课本上的东西都是死东西,老师去的地方都没有他多,只是照本宣科而已,学地理就要各地到处去走一走。此后,刘军就不再好好听课,成天梦想着要去世界各地转转。也看不起周围的同学,觉得他们都没见过世面,只知道死学课本。
对学习的不屑和对老师、同学的不尊重,让刘军的成绩一路下滑,朋友也少了。
妈妈发现了刘军的现状,对刘军说:“我们带你出去旅游,是希望你能有开阔的眼界,有广阔的胸怀,让你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倒好,眼界开阔了,心胸倒狭小了。”在父母的帮助下,刘军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人也变得谦虚了。还为旅行社写过游记呢。
智慧点拨:
一般地说,自负多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或是表现在家庭条件较优越、具有某方面优势的孩子身上。自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有的孩子常常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不能和同伴友好地相处;有的孩子瞧不起成年人在某些知识方面的欠缺,不尊敬长辈;有的孩子爱挖苦人、讥讽人,总觉得人人都不如他。
自负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从家庭这方面来讲,多是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所导致的。比如,孩子的聪明可爱使亲戚朋友赞不绝口,更使许多同龄人对其刮目相看。过分的夸奖,在客观上助长了孩子自视过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因而得意忘形,目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