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应掌握教子智慧
8422700000018

第18章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3)

但是现在中国的父母们还没有重视孩子的理财教育,只是给孩子零花钱用,孩子有钱就随心所欲地花,花完了再跟父母要,也就养成了孩子对金钱没有规划,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从不算计,也毫不犹豫,无论经济是否窘迫,哪怕借钱也要买到,而父母也抱着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想法,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这就造成了现在孩子大手大脚、从不考虑价钱的错误消费观,更不要提什么节约了。

有一个叫悦悦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也很好。过年的时候,妈妈奖励他,给了他200元的压岁钱,加上亲戚朋友给的,悦悦一共收了800元的压岁钱。本来妈妈想给他存起来,悦悦却对妈妈说:“你们存起来,就不是我的了。我想自己支配我的压岁钱。”妈妈想了想,为了培养悦悦的消费理念,妈妈同意了,让他自由支配。

没过几天,妈妈发现悦悦脚上穿了一双新的运动鞋,妈妈就问悦悦怎么回事,悦悦支吾了半天,说是他用压岁钱买的。妈妈又询问了悦悦的压岁钱情况,才知道悦悦买运动鞋花了500元,买各类游戏盘、请同学去吃麦当劳花了150元。短短几天,800元的压岁钱就所剩无几了。

这个例子就说明,悦悦从小没有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不能理解父母的辛苦,也不知金钱的来之不易,从而导致他花钱没有节制。也体现出一个不懂理财的人,他的财政状况经常容易出现收支不平衡的情况。

所以,父母们与其等孩子长大后,再苦口婆心地去劝他节俭,教他有计划地用钱,不如早早地给孩子传递一种正确的理财思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真正学会理财。

细节指导:

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可以让孩子从管理压岁钱和零用钱开始,让孩子真正拥有钱,并对其享有支配权。但是父母应做到不能孩子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给,而是告诉孩子,零用钱也和大人发工资一样,每月给一次,自己想买的东西、朋友的生日礼物等都需要自己花钱。当孩子因使用不当而产生经济危机时,父母一般不要轻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父母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个记账本,让孩子自己记账。如这个月得到多少零花钱,买了些什么东西,价格多少。如果孩子记账清楚,就给予鼓励;如果不记账或滥购物,则受到批评。记账可以使孩子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从而学会预算、节约和合理消费。

9.发展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

家教故事:

小强是班里公认的非常调皮捣蛋的男孩,因为父母经常在外地工作,小强的家长会都是由爷爷奶奶去参加的。每次,爷爷奶奶都是愁眉苦脸的从学校回来。

后来,小强的妈妈调回到本地工作,因为长时间分离,小强和妈妈很生分。第一次去参加小强的家长会,老师告诉小强的妈妈,小强在学校很不安分,总是欺负其他的同学,上课也不好好听讲,成绩总是最后几名,还跟老师对着干等等。最后老师说:“您应该好好管教您的孩子,他谁的话也不听,我行我素,真的很让人头疼,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有意见。”

听了老师的话,小强的妈妈将小强从远处叫了过来。小强慢吞吞地走到妈妈身边,心想妈妈一定会狠狠地教训他。

出乎小强意料的是,妈妈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用纤细的手怜爱地轻轻抚摸小强的头。对老师说:“我们不常在家,很难关心到他。听了您的话,我知道他不是个坏孩子,而是个很聪明的男孩,只是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

妈妈的话说得小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这一句话,小强和妈妈开始建立友谊。小强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成绩很快就上升到班上的前几名,还乐于帮助别人,令老师和其他家长都很惊讶。

智慧点拨:

有时,一句恰当的赞美,一个肯定的眼神,就能改变一个孩子,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自我认知也就是自我意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观察、分析和评价。是通过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意识并能调整自己的情绪、动机、脾气和欲望,并对自己的行为能进行反省和自律。

如果一个人对自我不能做到正确地认知,高估自己,就会产生盲目乐观、骄傲自大的情绪,不仅容易在人际交往中遇挫,也会给工作带来失误。反之,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会拿自己的不足之处去比他人的优势,觉得处处比不上他人,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自卑心理加重,做人做事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因此,只有恰当地认识自己,对自己做到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才能真正地做到自我调节,达到人格完善。

孩子的自我认知往往来自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孩子可以为他们一句表扬的话开心好几天,并且表现良好,也可以为他们一句批评的话难过好几天。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和批评一定要客观、具体。如有的父母总是习惯用“你是最棒的”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却不知,这种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评价过高。而有的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经常会拿别的孩子来作比较,如“你看隔壁王阿姨家的儿子,你要有人家一半听话就好了”等,会让孩子有自己不如别人、父母不喜欢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自卑,当听的多了,孩子就会当真,自暴自弃,甚至故意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来,这也不利于孩子正确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表扬、批评、鼓励一定要具体,就事论事,如“你今天表现很棒,因为你帮助同学解决了困难。”既让孩子获得了表扬,也让他知道了表扬的原因,从而对他正确认识自己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细节指导:

培养孩子自我认知的能力,要让孩子多了解成人的评价标准。父母可以为孩子制造一些与成人接触的机会,如家庭聚会、朋友聚会等,促进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比如妈妈可以和孩子互相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和对方的优缺点;让孩子学会做自我介绍等。

做一些角色游戏,妈妈可以给孩子讲述每个角色的特征,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角色;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兴趣班,妈妈可以罗列出几个兴趣方向,同孩子商量,让孩子慎重地自己选择,可以使孩子对自己有个认识;也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选择的事情就要坚持到底,延长孩子的兴趣路程。

10.改变孩子的懦弱性格

家教故事:

周日,妈妈带珍珍到公园去玩。珍珍很胆小,在公园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开心地玩滑梯,就拉着妈妈躲得远远的。

妈妈看出珍珍眼里的羡慕,就问她:“你看好玩吗?”

珍珍说:“好玩。”

妈妈说:“那咱们走近一点。”

妈妈就拉她靠近滑梯。她看别人玩得那么高兴,越看越眼馋。

妈妈进一步诱导说:“你也滑一个好吗?”

珍珍吓得赶紧躲在妈妈身后。

妈妈说:“那我抱着你,咱俩一起滑,好吗?”

珍珍犹豫了一会,又看了看其他正玩得开心的小朋友,勉强同意了。

在妈妈的怀里,珍珍感到很安全,她和妈妈一起滑了下来。

妈妈问:“好玩吗?”

她说:“好玩。”

妈妈又问:“害怕吗?”

她说:“不害怕。”

妈妈进一步说:“你真勇敢!这回你自己玩,好吗?我在旁边保护你。”

珍珍终于敢自己玩滑梯了。

智慧点拨:

懦弱是成功的绊脚石。懦弱的孩子性格大多内向,神经系统较脆弱。他们很容易沉浸在自己想象中的困难里,举棋不定、裹足不前、瞻前顾后。他们善于把问题想得很复杂,在思想中假设了诸多障碍,于是他们变得害怕,不敢尝试着去追求成功。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胆小是天生的。其实,孩子胆小虽然与本身性格有关系,但更多的还是与后天的教养方式有关。

第一种,由于父母的过度呵护。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太过仔细,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了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的意识。还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忙,怕孩子在外面遇到危险,就将孩子锁在屋中,不让与外界接触、与他人交往,导致孩子的社会交往圈子狭窄,造成孩子对新环境、陌生群体适应困难等问题。

第二种,父母不恰当的批评恐吓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强盗等吓唬孩子。有的父母对于胆小的孩子,想急于改变孩子的现状,而强迫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反而使孩子更加不安,甚至试图封闭自己,情况更为严重。

青青是一个有些内向、怕生的孩子,不爱与生人说话,即使是同龄的小朋友,青青也不会主动去找他们玩。青青的父母非常担心,于是,就寻找和创造各种和亲朋好友聚会的机会,并用尽各种哄骗、胁迫的方式带青青一起参与。妈妈总是把青青往生人堆里推,并让青青“叫阿姨、叫叔叔”,或者把青青放在小朋友堆里,就转身离开了。再看青青,肯定是站在一个柱子旁边,低着脑袋,不说话,也不玩。如果把爸爸妈妈逼急了,青青甚至会眼泪汪汪地、用乞求的目光怯生生地望着他们,却绝不开口。

每次聚会回来,父母都会很生气,青青也会更加封闭自己。

面对怕生的孩子,父母应先调整自己的心态,接纳孩子怕生的情绪。让孩子不要把这个问题看的很严重,每个人都有怕生的情况,以此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减轻孩子与人交往中的恐惧、紧张心理。孩子一旦受到惊吓或表现出害怕,家长应马上安抚受到惊吓的孩子,而不是跟孩子生气,甚至叫他“胆小鬼”以此责怪,你要慢慢地跟他说话,轻轻地拍拍他或紧紧地抱住他,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这样做会让孩子感到安全。“恐惧”这东西是通过教育、经历和被自己信任的人切实保护才能摆脱的。也不要总提使孩子受到惊吓的事。安抚孩子的最好办法不是不停地说话,而是控制住你自己。尽量少说,只是搂紧他。等他恢复正常后,不要继续谈论使他害怕的那件事,不要试图帮他分析什么,这样的话毫无安抚意义,反倒强调了恐惧。

细节指导:

要想改变孩子的懦弱性格,就要扩大孩子的社会生活圈。鼓励孩子与周围的朋友一起活动,比如,先与一些小范围的,比较熟悉的人接触,等孩子适应了,怕生的状况有所改变后,再逐渐增加交往、接触的人;将一些接待客人的任务交给孩子,如递茶水、搬椅子等;鼓励孩子自己走出家门,如让孩子自己去超市买一些家里需要的东西。

当孩子做得好时,父母应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也不要严厉地批评,更不要嘲笑孩子,如说孩子是胆小鬼,而要鼓励孩子说出害怕什么,让孩子明白父母是愿意帮他一起解决问题的。

11.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家教故事:

“妈妈,时间到了,我们该整理房间了。”5岁的希希看着满地的玩具,朝妈妈喊到。

“好的,宝贝。”妈妈答到。以前希希不爱整理玩具,总是妈妈在后面整理,后来妈妈就用游戏的方式教希希整理,发觉很有效果,就一直坚持着。

希希迫不及待地拉开三个大抽屉。嘴里说着:“小熊累了,要睡觉了,它喜欢睡在左边的抽屉里。”说着将小熊放进了抽屉里。

“飞机也飞累了,它飞得高,所以要在最上边的抽屉里休息。”又把飞机放进了最上面的抽屉。

“小狗睡着了,要轻轻地,不要吵醒了它。”希希把小狗放进了右边的抽屉里。

“小狗昨天是睡在那里吗?”妈妈提醒希希。

“哦,小狗是小动物,应该和小熊住一起。”希希把小狗重新放在了左边的抽屉里。

接着又把画笔、纸等放进了右边的抽屉。

智慧点拨:

父母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哪怕代劳孩子的一切事物。孩子就如生活在蜜罐里,乱扔的玩具有父母收拾,书包有父母整理,房间有父母打扫等。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有父母给做“扫尾”的工作。孩子因此也习惯接受父母的帮助,而忽略自己的管理能力。

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做事没有规矩、条理,容易产生疏漏,而且不懂得自控,也不懂得忍耐,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甚至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就不能体谅他人的悲喜。

然而,孩子总会长大,总会要自立于社会的,如果孩子拥有很好的自我管理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就可以使孩子的独立性、自觉性和计划性大大增强。这是非常有利于孩子在未来人生道路的幸福和成功。

王伟已经上高中了,但是没有养成管理好自己的习惯。他所待过的地方总是杂乱无章,尤其是他自己的房间,床上、书桌上只要是能放东西的地方都被他占用,穿过和没穿过的衣服,看过的漫画书、课本、文具等全都散落在房间里。以前,妈妈总是想,只要学习好,这些也无所谓,因此不论妈妈工作多忙,多累,都会帮王伟整理房间。有时让他自己收拾一下,他也满口答应,却总是拖延,最后实在不行了,他就把所有的东西全堆到角落。

但是,后来妈妈发现,王伟对待功课也是一样,他无法安排学习和玩的时间。总是沉迷于玩中而无法完成功课。妈妈只能跟在后边,催了又催,说了又说,王伟才能在极不情愿下去做功课。久而久之,似乎学习就成了妈妈的事情,如果哪天妈妈工作忙,没有催到,功课肯定是完成不了。

妈妈很担心王伟将来不能自理,不会安排生活。就同王伟商量制定了一份时间计划表。但是王伟始终不能按着计划表去做。

王伟的这种行为就是缺少自我管理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非常重要。父母该放手时就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收拾房间,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并检查是否有遗漏的物品,自己复习功课、完成作业,自己安排时间,安排任务……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可以在这些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才能自己管理自己。

另外,父母也得对孩子减少照顾。应彻底抛弃父母总是帮孩子铺路,做决定的做法,让孩子自己思考,懂得安排自己的未来,让孩子自己选择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父母只需提出一些建议,引导孩子正确管理自己,从而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细节指导:

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可以从归整自己的物品开始。

父母可以让孩子对父母给自己的物品分类,并给每类物品找一个搁置的地方。让孩子学会用完物品后要物归原处,不轻易去帮助孩子,以免对父母孩子产生依赖性

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进行指导。如爱护公共财物、排队等候,遵守规则等要进行提倡、表扬,对随地吐痰、说脏话等不良行为予以指正、批评。让孩子学会自己辨别是非。

让孩子在家中管理一些具体的事项。如记账等,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做事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