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平之战
后周的建立,宣告了自后唐以来中原地区连续由沙陀等外来民族将领为皇帝的王朝的终结,意味着又一次由汉人皇帝进行统治的王朝的恢复。郭威是一个标准的武人,但却重用李谷等有才能的文人官僚,制定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他自己就曾说过:
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
对此,他的确比较注意节俭,戒除奢侈。所以,虽然他在位只有三年,但在此期间,中原社会渐渐恢复了平静,社会秩序也日趋安定,过去流往江南等地的人口,又重新回到了原处。
郭威死后,他的养子柴荣继承了帝位,这就是被称作五代第一名君的后周世宗。当时,周世宗三十四岁,正是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只是,此时他还并不引人注目,大臣们对他的才能还不了解。但周世宗一即位,就经受住了巨大的考验。在山西独立称帝的北汉刘崇,看准后周帝位交接这一政局不安定的时机,在契丹的援助下,率领军队大举入侵后周。消息传来,世宗立即决定亲征。但是朝廷大臣中,多数人认为,敌人来势凶猛,应该持慎重态度,反对世宗亲自出征,其中四朝元老冯道的态度最坚决。大臣们反对的理由是,皇帝年轻,缺少战斗经验,而北汉、契丹的军队又联合行动,对后周的形势十分不利。然而,这对于血气方刚的周世宗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大臣们的反对,反而更坚定了他的斗志,他决心彻底打掉藐视自己、胆敢入侵的北汉刘崇的嚣张气焰。于是,他力排众议,毅然亲自出征。后世史家认为,假如世宗听从群臣意见,优柔寡断,畏缩不前,后周很可能重蹈后晋的覆辙,被契丹灭掉。
在世宗的督促、激励下,后周军队迅速地向北行进,在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与北汉军队遭遇。后周军队分左、中、右三路分列布阵。但战斗一开始,右路军一触即溃,指挥员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带领骑兵望风而逃,步兵则丢弃武器投降了北汉。情况十分严重,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后周军队。在危急关头,世宗率领侍卫部队亲自上阵督战,“跃马突入敌阵”。在世宗临危不惧的精神鼓舞下,将士们奋不顾身,争先恐后地冲进北汉军队的阵营。这时,还是禁军殿前军的一名将校、负责禁卫周世宗的赵匡胤,也大叫着“国家安危,在此一举”,跃入敌阵,奋力拼杀,把敌军阵营冲得七零八落。这样一来,形势大变,后周军队士气大振,奋勇直前,北汉军队全面崩溃,刘崇慌忙逃回晋阳。契丹派来的增援部队,看到后周军队勇猛顽强的战斗情形,不禁胆怯起来。结果,不战而退,撤回本国去了。这次以后周大获全胜而结束的战役,历史上称为“高平之战”。正如王船山在《宋论》中指出的,这是一场关系到后周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二、禁军的整编
高平之战,周世宗凭着坚强的意志,经受住了巨大的考验,越发增强了当皇帝的自信心。而通过这次战斗,他的威望大大提高,朝廷上已经不再有公然反对他的人。在巩固了皇帝的地位以后,周世宗的下一个目标,是实现统一中国的夙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强化军队。当时,直属皇帝的军队就是禁军。在每个王朝灭亡以后,新成立的王朝也把禁军接替过去,由于士兵不加淘汰,长期留任,年复一年,年老体弱的越来越多,又非常骄横傲慢,不听上司的命令,一旦发生战争,遇到敌人,还未交战,不是临阵脱逃,就是弃枪投降。对禁军的这些弊害,世宗在高平之战一开始就深有觉察,一回到都城,他就立即着手整顿禁军。世宗曾对侍臣说:“百户农夫未能赡一军士,且兵在精而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军升在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于是对禁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罢免淘汰年老体弱之人。另外,为了削弱军阀的实力,改变勇猛的士兵都被各地藩镇雇佣的情况,世宗下令把天下勇壮之士召募到都城,选择其中最优秀者,特别编成一军,称为殿前诸班,统领指挥这支军队的将领叫殿前都点检。担任这次选拔殿前诸班兵士的,是在高平之战中立了大功,升任为殿前都虞候的赵匡胤。这样,直属皇帝的禁军,从原有的侍卫马军、侍卫步军加上最精锐的殿前诸班,成为一支“近代无比”、“所向无敌”的强大军队。这一称作“三衙”的三军禁军制度,后来完全被宋代所继承,成为支撑君主独裁体制的坚强柱石。
三、佛教团体的整顿
周世宗在对军队进行改编后,接着实施的一项政策,是大规模地整顿佛教团体,制定佛教团体规则。佛教在隋唐时期十分兴盛,唐末武宗时期,由于受到“会昌废教”的巨大打击,除了南方的禅宗外,其他地方的佛教每况愈下,一直在走下坡路。但是佛教团体依然继续膨胀,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尤其是法律给予僧尼具有免除徭役的特权,农民们为了逃避徭役,纷纷入寺为僧。那些逃亡的士兵,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以及犯了罪的人也都把寺院作为藏身之地。因此,假冒的、滥竽充数的僧尼数量急剧增加。显德二年(955)五月,世宗命令对这些佛教团体进行大整顿,对那些不在朝廷敕额内的寺院,全部停废,严格禁止随便剃度为僧;一定要出家的,必须经过父母亲同意。另外,在出家当僧尼时,建立严格的受戒制度;又在州县的治所,每年对僧尼造册登记,掌握僧尼的数量。采取了这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保存了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寺院,停废寺院三万零三百三十六所,登记在籍的僧人四万二千四百四十四人,女尼一万八千七百五十六人。据估计,当时被勒令还俗的僧尼不下几十万人。紧接着,同年八月周世宗又发布了民间佛像等铜器在五十天内一律输官的命令。如前所述,当时军队的士兵都是雇佣兵,要保持强大的兵力,必须给将领士兵以充足的供应和赏赐,这就要有足够数量的金钱。但是,唐末以来,历代王朝常常苦于铜钱不足。为了使铜的实际价值高出铜钱的面额,很多人把铜钱熔化制成器皿或佛像出售以获取暴利,这使货币更加不足。于是,世宗颁布了回收铜器的政策,把铜器、铜像收集起来改铸成铜钱,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佛寺中的佛像。世宗毅然决定销毁佛像铸钱的做法,在朝廷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人表示反对。对此,世宗在与侍臣的一次谈话中指出:
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引述了周世宗这段话后加注写道:“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资治通鉴》卷二九二)给了周世宗很高的评价。
周世宗的这些政策,从佛教徒方面看来,是在废除佛教,是所谓的“三武一宗之法难”之一,因此,对周世宗极力加以非议和责难。但事实上,周世宗并没有禁止和废除佛教,仅仅是对日益膨大、过于泛滥的佛教团体进行整顿而已,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恢复社会经济。
四、统一天下大业
周世宗通过整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立即着手统一天下的活动。在此以前,在同近臣商讨统一天下的策略时,只有王朴所献之策深中世宗之意。王朴献的是“先易后难”之策,主张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具体地说,先向南唐开刀,因为南唐与后周相接的边界线最长,容易对它进行骚扰。先从防备薄弱的地方开始,“备东则扰西、备西则扰东”,必定能造成对方兵疲民困,国用空虚,这时乘机进攻,不用出动大批军队就能夺取长江以北各州。得了江北,攻取江南就易如反掌。南唐一征服,南汉、后蜀就能传檄而定。而平定了南方,燕云地方就必然来归顺,假如不来归顺,也不难征服。只有北汉可能会拼死抵抗,不能用恩信招抚,就用强大的军队把它制服。但是,北汉自高平之战失利以后,元气大丧,已经不必担心它的入侵,只要在平定天下以后,再对它征讨。以上就是王朴统一天下之策的主要部署。 周世宗及以后宋太祖的统一天下大业,大体上是根据这一策略进行的。不过,周世宗并不完全实施这一方针,在征服南唐江北地区后,他立即转向北边,去夺回燕云十六州。后世史家的评论认为,周世宗不完全听从王朴的意见,敢于把矛头转向强敌,这是他伟大的地方。
五、征伐南唐
进攻南唐之前,周世宗先发动了夺回后蜀的秦、凤(以上今属陕西省)、成、阶(以上今属甘肃省)四州的战争。这四州原来属于中原王朝管辖,是后蜀乘后晋末年混乱时候夺去的。后周于显德二年(955)四月出兵,出乎意料,一开始形势对后周十分不利,由于兵粮没有能及时补给,主张撤兵的意见十分强烈。但是,世宗考虑到,这时撤兵,关系到以后的士气,所以,不该停止作战。于是,派赵匡胤前去前线视察,在得到可以攻击的报告后,世宗激励各军奋勇战斗,终于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全部攻取了四州。这次战争,不过是后周在统一天下大业前的一次略试锋芒而已。
对南唐的行动,是在同年的十一月开始的。第二年正月,世宗亲自出征,后周军队势如破竹,很快攻取了淮南、江北要地。南唐军队惊慌失措,一下子乱了阵脚。这时,赵匡胤率领殿前军勇跃直前,从淮南的涡口一直攻到清流关,占领了军事要冲滁州,活捉南唐大将皇甫晖等,立了大功。在进攻六合时,赵匡胤又与南唐军队反复激战,斩敌首级一万多。因战功卓著,由殿前都虞候升任为殿前都指挥使,被授予定国军节度使。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作为马军副都指挥使,率领一支禁军也参加了这次行动,但在出征中,因病去世。另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大概也参加了这次征讨南唐的战争。
后周军队如雷电闪击,迅猛异常,很快深入到南唐腹地。可是,最后在南唐军队的奋力反击下,除了撤退,没有别的办法。对此,有人说是因为这一带河川湖泊特別多,就连精锐无比的骑兵也无法在这里充分发挥其高度的机动能力,结果被南唐派出的强大的水军所击败。另一方面,当地的农民在南唐的残酷压迫剥削下,生活十分悲惨,开始的时候,对后周军队的到来十分欢迎,但是后周军队进驻以后,对百姓大肆劫掠的残暴行为,使他们大失所望。于是,当地农民以山林河川为据点,袭击骚扰后周军队,给后周军队造成了很大危害。农民们以农具为武器,把纸重叠起来制成甲冑进行战斗,当时被人们称为“白甲军”。
回到都城,世宗吸取教训,用南唐的俘虏训练水军,组成新的阵容。显德四年(957)二月,周世宗再次亲自领兵出征南唐。果然,水军大显神威,一举攻陷了上次没有攻下的南唐重要据点寿州,在江北的南唐军队全部被消灭。接着,世宗于同年十月,举行第三次亲征,一直攻到长江岸边,到第二年二月,控制了淮南、江北的全部领土。南唐筋疲力尽,最后终于以把江北十四州全部割让给后周、两国以长江为界、每年向后周送纳很多贡物为条件,达成停战协定。
江北十四州归后周所有以后,打破了几十年来南北势力均衡的局面,后周获得了一大片土地、人口以及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出产的财富,同南方各国相比,后周处于绝对的优势。与此相反,南方十国中最强的大国南唐,失去了一半领土,一下转变成为小国。特别是失去了淮南这块产盐地,对南唐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曾几何时,南唐依靠输出这里出产的盐,获得了极大的利益,而如今连本国需要的盐都不能满足。在订立和议时,南唐曾恳求保留一块产盐的地方,但没有得到同意。最后,后周总算答应每年供应给南唐三十万石盐。以继承大唐帝国自居、自命正统的南唐,从此以后,被迫摘下“大唐”的招牌,改称为江南,沦落成为一个终日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看后周的眼色行事、苟延残喘的属国。
六、赵匡胤与赵普的初次会面
在这次南征中,由于赵匡胤建立了巨大功勋,深得周世宗的信任和重用,成为屈指可数的禁军最高将领之一,从而向登上皇帝宝座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在这次作战中,赵匡胤第一次遇见并认识了赵普。关于赵普的经历,有必要特别交代一下。
赵普的祖先居住在幽州蓟县。后唐时候,由于接连不断的战乱,难以在当地生活,自祖父一代起,离开故乡从常山(今属河北)移住到洛阳。后周世宗即位时,赵普认识了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在他的幕府中任职。不久,刘词去世。刘词在临死前的奏疏中对赵普的才能十分赞赏,把他推荐给了朝廷。赵匡胤攻下滁州,赵普受朝廷派遣,担任了那里的军事判官。碰巧,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病卧在床,赵普朝夕看护,给予尽心照顾。由于这一机缘,赵匡胤和赵普一见如故,互相之间关系十分亲密。有一次,赵匡胤捕获了一百多个盗贼,准备将他们全部处死,赵普怀疑其中必定有无辜被捕的,建议赵匡胤重新审问。多亏赵普的建议,很多无罪的人得到释放。通过这件事,赵匡胤对赵普越来越信任、尊重。以后,赵匡胤担任定国军和归德军节度使,赵普作为书记官,一直在赵匡胤的幕府工作。
由于赵匡胤和赵普的关系早就十分密切,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赵普作为第一谋臣,对宋初制定的一些重大政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下面的叙述可以看到,宋代的统一政策,完全是根据赵普的谋划制定的,可以说,宋太祖所完成的每一项伟大事业,都有他的一份功劳。
七、在统一大业的征途上
使南唐屈服以后,世宗已经不必担心来自南方的威胁,于是席不暇暖,又立即向北出兵。这时,契丹发生了内乱,国主耶律兀欲(世宗)被杀,耶律述律镇压了叛乱,当上了皇帝(穆宗)。这是一个十分昏庸荒淫的帝王,终日不问政事,只管饮酒,常常通宵达旦,从晚上一直喝到次日早上,白天则睡觉。契丹国内的人都称他为“睡王”。另外,由于契丹军队连年与中国作战,人困马乏,正值气势衰退的时候,在后周看来,这是夺回燕云等地再好没有的机会。
北征是在显德六年(959)开始的,也是由周世宗亲自出征,分水陆两路大军。陆军由韩通指挥,水军由赵匡胤指挥。两路人马如疾风一般,迅猛异常,从都城出发只经过四十二天,就“一矢不失”地占领了最南面的莫、瀛二州。接着,后周军队又乘势北上,向幽州进攻。正当这个时候,世宗不幸染上重病,被迫停止进攻,返回都城。半个月以后,世宗就去世了,当时,他还只有三十九岁。
世宗回到都城,临死之前对最高一级军政官员进行了变更调动,使枢密使魏仁浦兼任宰相,也让宰相王溥、范质等担任枢密院的职务。世宗一病倒,不少人希望天下大乱,所谓“四方诸侯惟京师之有变”。可以看到,世宗临死前已经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为了防止万一,采取了一系列善后措施。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解除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军职,改任他为宰相一件事。殿前都点检掌管着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在禁军将领中地位最高。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是周室的外戚,世宗一死,对帝位的威胁最大。世宗在临死前把他调离禁军,正是为了去掉引起政变的隐患。接着,周世宗选择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高平之战以后,赵匡胤一直跟随周世宗,表现得十分忠心勤勉。由此,赵匡胤一步登天,成了禁军的最高将领。在当时一般人看来,赵匡胤与张永德不同,与王室没有关系,为人豁达大度而又耿直,所以,由他担任统领禁军的大将比较可靠,也不必担心他有大的野心而发生偏差。这大概就是世宗提拔他担任殿前都点检的原因。但是,想不到赵匡胤在世宗死后仅仅半年,就依靠禁军的力量,发动了政变,轻而易举地夺取了皇帝的宝座。后周的统治,实际上只有太祖与世宗两代共九年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