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
8414500000013

第13章 陈抟与麻衣道者

———“若水见僧”传说之辨析

序言

五代宋初,是个不安宁的时代,因此,预言政局发展趋势、卜算人之命运的道士、僧人等异常活跃,从而便留下许多记述他们神异的轶事。当然,这些轶事不可能都是事实,但至少可以从这些记述中窥见当时社会状况之一斑。本文所谈到的陈抟,就是当时那些道士、僧人中的一个。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后周世宗赐号白云先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端拱二年(989)卒,寿至百馀岁。自北宋时起,便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逸事传说,他的形象也在其中不断改变。陈抟如他自己所言,“不知吐纳休养之理,神仙黄白之事”,虽是道士,却和一般的念咒祈祷的道士有所不同。据《宋史》等史籍记载,他是一位隐居之士。众所周知,他曾把《河图》、《洛书》、《先天图》等传授给弟子种放,然后经种放辗转传授下去,从而才有北宋中期邵雍的先天象数学、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问世。所以,他可谓是宋学的始祖人物。近年来致力于陈抟研究的李远国,也把他看成是道教思想家。其观点正确与否,姑且不论,总之,他在宋代学术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可是,在宋代及其后的时代里,民众所熟知的陈抟,却是一位精于相术的相士。事实上,有关他这方面的传说,是很多的。即使是后代问世的许多相书,也往往附会到他身上。不过,为人看相常被看作是一种世俗的迷信而遭到轻视,故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它。对于陈抟,也几乎没有人去研究他作为相士的一面。笔者曾撰《宋代的相法和相士———其社会史的考察》一文,论及作为相士的陈抟,不过由于该文是科研费的报告书,因此,只摘录了要点。在此,拟补充一些其后所掌握的材料,阐明作为相士的陈抟的情况,进一步追溯“若水见僧”传说的演变,论及陈抟与其师麻衣道者的关系。

一、“若水见僧”的传说

陈抟精于相术的传说虽然不少,但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所谓“若水见僧”的故事了。其事见载于宋代多种史籍,各书所载却有所不同。各书所载故事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麻衣道者相面的传说。邵伯温(1056—1134)《邵氏闻见录》卷七载:

钱若水为举子时,见陈希夷于华山。希夷曰:“明日当再来。”若水如期往,见有一老僧,与希夷拥地炉坐。僧熟视若水,久之不语,以火箸画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中勇退人也”。若水辞去,希夷不复留。后若水登科,为枢密副使,年才四十致政。希夷初谓若水有仙风道骨,意未决,命老僧者观之。僧云“做不得”,故不复留。然急流中勇退,去神仙不远矣。老僧者,麻衣道者也,希夷素所尊礼云。

(朱熹辑《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二引其文)

此事中的主人公钱若水(960—1003),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人,雍熙年间(984—987)进士。故此事当在其中进士前,为陈抟晚年之事。至道初(995),若水迁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位(997)数月后,若水以母年老为由,坚请解机务,被命为集贤院学士、判院事。所谓“急流勇退”,即指此事。不过,钱若水并未完全脱离官场,只不过退出了中枢的要位而已。其后,他还担任过《太宗实录》的编撰官、判吏部流内铨、知开封府、知天雄军兼兵马部署、知并州事。咸平六年,四十四岁而卒。据《宋史》卷二六六本传记载,钱若水精术数,知年寿不永,所以恳避权位。无论如何,急流勇退———在顺达之时引退的行为,是被誉为官场美举的。邵伯温,是成就了先天象数之学的邵雍之子,邵雍的学问据说是承继于陈抟的,故两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邵氏闻见录》中,接着上述之事后,记载康节先生(即邵雍)经常吟诵希夷先生之语,并引用到自己的诗里。《邵氏闻见录》是邵伯温晚年———绍兴二年(1132)完成的,因此,可以认为这段逸事至少在北宋末年业已流传。

略早于此的、撰于熙宁年间(1068—1077)的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下,也有相同记载。所不同的是,麻衣道者见到钱若水时,只说:“子无仙骨,但可作贵公卿尔”,并无“急流勇退”之语。这也许因为撰者是僧人,因此故事的重点在表现老僧麻衣道者的神异之处,而未及钱若水的官场美举。此书中的记述,后来在江少虞《皇朝类苑》卷四八《占相医药》、张端义《贵耳集》卷中、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三开宝四年条中,都有转引,不过后两书中又加入了“急流勇退”之语。阙名《新编分门古今类事》(下称《古今类事》)卷一〇《若水公卿》中,载有与《湘山野录》相同的文字,但注云“见于杂录”。《杂录》是何书,不得而知。《古今类事》共二十卷,是一部汇集古今运势卜兆逸事的典籍,有乾道己丑(1169)序,当成书于南宋中期。此外,在汪藻(1079—1154)《浮溪集》卷一七《跋唐司农遇仙事》载:

世传,陈希夷引一贵人见麻衣道者,曰:“神仙无此骨也,止堪作贵公卿耳。”

后边将谈到的《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一书所附乾道元年(1165)戴师愈跋,也引了这段逸事,麻衣道者之言同上述大致相同。这就是说,在引录《邵氏闻见录》的《名臣言行录》问世前,这段逸事早已通过《湘山野录》公诸于世了。《邵氏闻见录》中的“急流勇退”之语,看来是到《名臣言行录》问世后的南宋后期方被补充进去的。这一时期的诗文中,也常提及相法神仙麻衣道者。如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〇九《术者施元龙行卷》跋载:“国初,麻衣道者非陈希夷不能致”,视麻衣道者为陈抟的相法之师;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卷一《赠闾丘相士》载:“急流勇退识真臞,昔有麻衣拨地炉”,《赠神目相士》载:“风鉴麻衣仙,地理青乌子”。这些说法,多半出于《名臣言行录》。

第二类故事中,白阁道者、柏阁道者、紫阁道者等取代了麻衣道者。《古今类事》卷一〇《若水见僧》,引《洞微志》载:

郑州观察使、太傅钱若水,雍容文雅,近世奇才。坚乞罢枢务,遂拜集贤院学士。其日,钱希白贺之,留坐后厅,因云:“某之此命,盖亦前定。夜来方思二十年前白阁道者之言,固不虚矣。”询之,乃曰:“某初应举往华阴,谒陈抟先生。蒙倒屣相接。坐定数日,某欲问而中辍者数四,宾主情未洽,但啜茶而退。临别执手,约后十日相访。至期,延入山斋地炉中,先有一僧拥衲。对坐良久,僧熟视某,而谓陈曰:

‘无此骨法,但能好官,能于急流中勇退耳。’陈又云:‘此人在太白山,累岁方一到耳。’人生万事,固知不可以力取矣。”

前引《佛祖统纪》注曰:“《洞微志》中云,此僧即白阁道者宗裔。”《洞微志》书中,确有关于白阁道者的记载。《洞微志》撰者钱易,字希白,五代时的吴越王钱倧之子,年十七,举进士,因其轻俊而落第。咸平二年(999),终于及第,官至翰林学士。 他稍晚于陈抟和钱若水,当是后辈。《洞微志》十卷,是“汇集诸名贤之小说(逸事)”的典籍,今佚不存。但《古今类事》屡引其文,认为是真宗时所撰,所以自然早于《湘山野录》和《邵氏闻见录》。因此,作为故事中的相者来说,白阁道者要先于麻衣道者。比释文莹略晚的王巩撰《闻见近录》所载,也是白阁道者。白阁道者之说,直到北宋末年。

还有取代白阁道者的紫阁僧人之说。《古今类事》卷一〇《韩丕甚贵》记载,韩丕未应举时在洛阳,精于相术的紫阁院主僧宗渊见韩后说:“秀才甚贵,且速达。”后又见钱若水,曰:“钱秀才又速于韩,当居其上。”此事注出吴淑《秘阁闲谈》。吴淑(947—1002),字正仪,润洲丹阳人,五代南唐遗臣,归宋后,入秘阁,参与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所谓“宋四大书”及《太宗实录》。《秘阁闲谈》共五卷,记载秘阁同僚们的席宴之谈。 吴淑比钱若水年长十三岁,早钱一年卒。所以,这段逸事当是钱若水在世时所记。不过,该书也包含后人的记载,故其年代难以推定。

至北宋后期,“若水见僧”的传说似乎在士大夫之中已颇为流行。苏轼在《赠善相程杰》诗中咏道:“急流勇退岂无人?”此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此句的施注云:

《江邻几杂志》:钱若水谒华山陈抟,抟曰:“目如点漆,黑白分明,当作神仙。”有紫阁老僧曰:“不然。他日但能富贵,急流中勇退耳。”

《江邻几杂志》撰者江休复(1006—1060),字邻几,开封陈留人,善诗文,同梅尧臣关系甚近,仁宗时人。 于此可知,北宋中期时,“急流勇退”之说似已成定论,但相者究竟是谁,尚无一定。南宋末元初的周密《齐东野语》卷五《李泌、钱若水事相类》,载有同样的故事,注出张耒《明道杂志》。

第三类故事见杨亿(974—1020)著《钱若水墓志铭》:

华山陈抟一见公,以为有仙风道骨,名在丹台紫府中。柏阁僧宗裔者,有人伦之鉴,独识公于侪辈,且云:“斯人者,异日登金门,上玉堂,升赤霄,捧白日矣。”

这是墓志铭上的文字,所以可认为是故事最早的雏形。其中颇有趣的是:陈抟和柏阁僧宗裔分别为若水看相,二者没有关系;认为若水具仙风道骨,有升仙之质,但并无“急流勇退”之语。《墓志铭》的记事,后来在《隆平集》卷九、《东都事略》卷三五、《宋史》卷二六六本传中均有引述,但三书都删去了柏阁僧宗裔看相之事;前二书仅载:“华山陈抟一见,以为有仙风道骨”一句。《宋史》载:“华山陈抟见之,谓曰:‘子神情,可以学道,不然,当富贵,但忌太速尔。’”这段记载源于何处,不得而知。

以陈抟为主要相者的,还有一书。张耒《张右史文集》卷四八《书枙钱宣靖遗事枛后》载:

世言,宣靖尝遇善相人,言其相可以学道,当升举,而未能决。遂与之见华山陈图南。陈一见,曰:“是无仙骨,但急流中能勇退耳。”

《钱宣靖遗事》,不知出于何人之手。张耒(1054—1114)不过比邵伯温年长两岁。这段记事同《邵氏闻见录》相比,情节大致相同,但在《邵氏闻见录》中,中介人陈抟取代了善相人,麻衣道者取代了陈抟。其传承的变化倒是很有意思的。只是陈抟“急流勇退”之语他书不载,为此书独有。

综上所述,“若水见僧”的传说,在北宋时就已有不同的记载。其传承的先后关系,虽不能勾画出明确的轮廓,但大致可以判定是由第三类演变为第二类、第一类故事的。其中的明显变化是:第一,相士陈抟,由故事的主角退为配角,取而代之的,是白阁道者、麻衣道者,他们成了为若水看相、下结论的主角。本无关系的陈抟与麻衣道者,又被联系起来,最终成为相法上的师徒关系。正如后文所述,这才是引人注目之点。第二,看相的结果,最初是认为若水有仙风道骨,具升仙之质,不久故事的重点移向赞誉“急流勇退”即顺达之时从官场洁身自退的官场美举。特别是《名臣言行录》所录、为后世所熟知的《邵氏闻见录》的记载更是如此。总之,这段传说之所以有诸多演变,并不是因为钱若水本人有何吸引人之处,不过是由于人们对相士陈抟及白阁道者、麻衣道者的神异、“急流勇退”故事的渊源颇感兴趣而已。

二、白阁道者和麻衣道者

下面,我们考察一下传说中的白阁道者和麻衣道者究竟是怎样的僧人,他们同陈抟有何关系。

据《佛祖统纪》注,白阁道者,法名宗裔。《钱若水墓志铭》中写道:“柏阁僧宗裔者,有人伦之鉴。”《古今类事》卷五《柏阁行者》中言:“钱若水家居新安,于柏阁院独居一室。院僧裔公有小行者。”这位裔公或许就是宗裔。如此,则白阁道者的前身,就是钱若水故乡河南新安柏阁院的僧人。不过,在《柏阁行者》的记载中,卜算之人不是裔公,而是行者。这段记载,《古今类事》注出吴淑《秘阁闲谈》。吴淑比钱若水大十三岁,但这段记事中云:若水咸平六年四十四岁卒,“禄寿之长短乃为前定”。很显然,这是后人的手笔,恐怕是因《墓志铭》中的宗裔派生出来的。《洞微志》中记载,他住在太白山,白阁道者又被进一步神仙化了。

白阁道者是否现实中的人物,尚不清楚。不过,在宋元时期,他似被誉为善相之僧,相书中有他的言论记载。金·张行简撰、元·薛延年注《人伦大统赋》卷上注云:

白阁道者曰:神者百关之秀裔也,如阳气舒而山川秀发,日月出而天地清明。

但是,同书中又有“图南曰:阳气舒而山川秀,日月出而天地明”的记载。相传是南唐宋齐丘所撰《玉管照神局》所引《陈抟先生风鉴》中,也可见到大略相同的文字。文中在把浙人之气与淮人之气、南人之气与北人之气进行对比之后,说道:“阳气舒而山川秀茂,日月出而天地光明。”看来,这句话是白阁道者承袭了陈抟。《陈抟先生风鉴》即《人伦风鉴》。《人伦大统赋》中所引用的另一段文字记载:

白阁道者曰:“阳忌轻,阴忌狂,有绞交加性不常,当中更少神和气,虽有官资不久长。”陈希夷所谓:“阳形阳尽人须死,阴体阴虚寿亦亏,阴体清明阳重实,阴阳不反始延期。”

有趣的是,文中“虽有官资不久长”之句,附会前边的“急流勇退”之语,文中还引用了陈抟之句,这是引人注目的。由此可见,白阁道者是陈抟的后辈乃至弟子,与上述传说中的关系恰恰相反。有关对白阁道者的记载,如此而已。紫阁道者,也是如此。

反之,从五代至宋初很活跃的神异僧人麻衣道者的传闻,在很多文献上都有记载。特别是他授陈抟《正易心法》四十二章,陈抟为之作注之事,更是广为人知。其书现存,收入《津逮秘书》中。不过,稍令人生疑的是,南宋张栻认为确为麻衣道者、陈抟所撰,而朱熹却认为词意浅显,并非一二百年前的文字,断定乃乾道元年(1165)作序的戴师愈伪作。 此后,伪作之说流行,张心徴《伪书通考》也明载为伪作。但是,最近李远国发表了《正易心法考辨》一文,主张该书为麻衣道者、陈抟所撰。他在《试论陈抟的宇宙生成论》一文中,也是以《正易心法》为主要资料,来论述陈抟的宇宙生成论的。李氏为证明该书为麻衣道者、陈抟所撰,列举了下列依据:第一,撰述的由来和传授原委清楚;第二,同朱熹的词意浅显之主张相反,他认为该书是以五代宋初的典型文体写成的,从语言文字上找不出伪作的证据;第三,该书的内容符合陈抟所作《易龙图》、《先天图》等书的易图思想。不过,是后人伪作也好,是陈抟之作也罢,李氏难免有为己田引水之嫌,对他不加批判地认为是陈抟所撰的观点,我们不能盲从。况且,第三点所说的《易龙图》等书,也被认为非陈抟之作,所以不足为凭。 第二点也不是什么确凿的证据。那么,值得探讨的,只有第一点证据了。传授的系谱是明确的证据,《佛祖统纪》卷四三开宝四年记事载:

处士陈抟受易于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极天人,历诋先儒之失。抟始为之注。及受《河图洛书》之诀,发易道之秘,汉晋诸儒,如郑康成、京房、王弼、韩康伯,皆所未知也。其诀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膝,纵横皆十五,而五居其室。此图纵横倒正,回合交错,随意数之,皆得十五。刘牧谓非人智所能伪为。始抟以传种放,放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始为钩隐图以述之。

《佛祖统纪》五十四卷,是一部天台宗史。天台宗僧人志磐著于咸淳五年(1269)。其中的《法运通塞志》(卷三四至四七)可称是中国佛教通史。上述记事之所以被列于开宝四年,是因为该年有记载二月太祖亲征刘继元,经由潞州麻衣和尚院的故事。李氏认为,《佛祖统纪》是广集史料、精审编纂而成,上述记事也一定有案可稽,所以可以置信。《法运通塞志》的宋代部分,确实采用了许多《国朝会要》、《东都事略》及笔记小说、文集等“外典”史料,并且记事的大部分———大约十之七八有案可稽。但上述记事,却不知典出何处。只是文中之诀,与刘牧《易数钩隐图》所载相同。由于结尾提及了《钩隐图》,所以当作于北宋中期的刘牧之后。同时,《河图洛书》从陈抟到刘牧的传授系谱,与北宋末年朱震《汉上易传》之语相同,后者并未提及麻衣道者。因此,可以推定,上述记事当与朱震同时或在其后。

麻衣道者被称为陈抟的易学之师,《正易心法》流传于世的时间,我们可从上述“若水见僧”的传说中得到启示。麻衣道者取代白阁道者,最初见于释文莹熙宁时所著《湘山野录》一书。现行本《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后有崇宁三年(1104)庐峰隐者李潜序,序中写道:“麻衣道者羲皇氏正易心法,顷得之庐山一异人。”倘若此序非伪作,那么该书当是北宋末年方始问世的。这个时期,随着徽宗对道教的溺信,术数之士异常活跃,命书、相书等也刊行相当多。因此,《正易心法》问世于北宋末年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推测到,正是在这一时期,麻衣道者方被视为陈抟相法之师,又被认为是易学之师。

所谓麻衣道者,即穿着麻衣的僧人,只知他生活于五代宋初,其法名及经历都不得而知。不过,有关他的传说似从宋代早期即已流行。其证据之一是《古今类事》卷二中“城下三天子”的故事:

五代周太祖时,有麻衣和尚,善望气。李守正叛河中,周祖亲征。麻衣语赵韩王曰:“李侍中安得久,其城下有三天子气。”未几城陷。时周世宗与本朝太祖、太宗从行。

此事注出《唐宋遗史》。《唐宋遗史》,《秘书省续编四库阙书目》等书著录,詹玠撰,四卷。《宋史·艺文志》列于陶岳《五代史补》之后,大约为太宗、真宗时所作。《邵氏闻见录》卷七、《正易心法》戴师愈跋、《佛经统纪》卷四二,对此故事也有所引用,并且认为三天子是周太祖、周世宗和宋太祖。《佛祖统纪》卷四三,建隆元年载:

周世宗之废佛像也,疽发于胸而殂。时太祖、太宗目见之,尝访神僧麻衣和尚,上曰:“今毁佛法,大非社稷之福。”麻衣曰:“岂不闻三武之祸乎?”又问:“天下何时定乎?”曰:“赤气已兆,辰申间当有真主出兴,佛法亦大兴矣。”(注:其后,太祖受禅于庚申年正月甲辰。其应在于此也。)

此事注出《蔡氏丛谈》,即蔡絛《铁围山丛谈》,但现行本《铁围山丛谈》未载此事。

综上所述可知,被称为麻衣道者、麻衣和尚的神僧,作为宋朝兴起的预言者,在宋初即已被传颂。当时,有关这种神异僧人的传说很多,笔者曾论述过的宝志和尚的谶记即是其中一例。 虽说是“道者”,未必就是道教徒,这些神异僧人很多采用“道者”之称。在《佛祖统纪》中卷四三还载有娄道者、赤脚道者,卷四四载有守坚道者的故事。上述的白阁道者、麻衣道者也是宋初道者之一。

明代以后,麻衣道者作为相师的形象,更加神秘,假托其名的书籍也很多。如明高儒《百川书志》著录的《四言独步》二卷(五行家)、《神异赋解》(回阳子解,刑法),明周弘祖《古今书刻》著录的《麻衣相》、《麻衣相诀》等等即是。在内阁文库中,藏有《新刊校正增释合并麻衣先生人相编(即麻衣相法大全)》五卷(明陆佐崇编,发永七年刊)。《明史·艺文志》中,还有《鲍栗之麻衣相法》七卷。据《千顷堂书目》记载,鲍乃成化时扬州府同知。不用说,这些书都源于“若水见僧”的传说,再冠以麻衣道者之名的。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卷三中,著录《麻衣右室神异赋》一卷,解题曰:

陈希夷师麻衣学相,戒以深冬拥炉而教。如期往,引至华山石室中,用铜筋,画字灰中传此。又名金锁赋。别有银匙歌,授希夷。今绝传。

后来,在“若水见僧”的传说中,麻衣道者传授陈抟相法的故事有所改变。麻衣道者作为相法祖师,比起作为宋代易学之祖来,更为后世之人熟知。

结语

在上面,通过追溯“若水见僧”传说在宋代的演变,考察了登场人物陈抟和白阁道者或麻衣道者的关系,特别着重考察了陈抟同麻衣道者的关系。陈抟与麻衣道者有联系,始见载于熙宁时的《湘山野说》一书,故麻衣道者传授陈抟《河图洛书》、《正易心法》之说,当在此后,大约是在北宋末年。

在被认为是合理性精神勃兴的宋代,在士大夫中,人相术也是倍受称颂的。士大夫不仅求相者卜知未来,而且不少人本身也精于相术。钱若水即曾向异人学过相术,且传授给杨亿。钱若水与杨亿号称有知人之鉴。 士大夫们最为关心的,是科举能否得中,官场能否出头。于是,群聚于京城的科举考生,便争相到相国寺内的卜肆,预卜吉凶。这是宋代有关相术传说较多的原因,“若水见僧”的传说之所以几经变迁,不外乎是士大夫们关心而已。作为宋代相法祖师的陈抟与麻衣道者,直到后世,仍为人们信赖。《邵氏闻见录》卷七,在记述隐士陈抟的事迹之后叹道:“呜呼!世以先生为神仙,善人伦风鉴,浅矣。”这是当时相士陈抟广为人知的证明。

陈抟被称为道士,麻衣道者被称为神僧,两人在相法上都颇具威望,被传为师徒关系。于此可见,当时道、佛二教的混淆状态。这也是饶有趣味的。

附言:本文曾经暨南大学外语系周家臣同志校阅,特此致谢。

(原载《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第二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