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喝酒的皇帝
当我们阅读宋代的基本史籍李焘《长编》中太宗朝部分时,很快就能发现,太宗在与近臣的交谈中,常常涉及他本人的人生观和对生活的态度。太宗时代,随着对官制的整顿,充实了史馆机构。淳化五年(994),在宫中设立了起居院,负责撰写“起居注”和“时政记”。一到月底,就将“起居注”和“时政记”送交史馆,作为以后编修实录时候的材料,并成为一项制度。通过对史馆的整顿充实,太宗时候的修史制度比较健全,这大概也是太宗的很多语录得以留存下来的一个原因。由于太宗有让自己的言行详细地流传于后世的强烈愿望,所以,常常尽量让史官多记录。太宗在与近臣的交谈中,不仅仅限于国家军政大事,也广泛涉及个人生活和对昔日往事的回忆等,由此可以窥见太宗的个人品质。同时,这些谈话记录,也勾画出了太宗这个人物的形象轮廓。
太宗与太祖虽然是同胞弟兄,但他们的性格却有很大差异,这甚至在他们制定政策、处理国家大事时也表现出来。而最明显的是两人对酒的态度截然不同。太祖是个十足的酒徒,连一些国家大事都在酒席上决定,而太宗几乎不喝酒,他曾多次亲口说过“朕居常罕饮”,“春夏以来,未尝饮酒”等类似的话,甚至说节俭得“常以盐汤代酒”。
由于太祖和太宗各自的志趣爱好不同,两人的思想很难得到沟通。《闻见近录》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太祖有一个宠姬名叫金城夫人,有一次,在后苑的酒宴上,太祖满满地斟了一杯酒劝太宗饮,太宗坚决拒绝,而太祖却不肯罢休,非要太宗喝干这杯酒不可。太宗回顾了一下殿庭说:“金城夫人折此花来乃饮。”于是,太祖命令金城夫人折花。当金城夫人刚走到庭下,太宗挽弓搭箭就把她射死了。然后,抱着太祖的脚,流着泪恳求太祖:“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太祖却不动声色,照样饮酒不误。
二、亲裁政务
太宗不但不喜欢饮酒,而且对游玩娱乐也不感兴趣。他曾说:“朕素尚俭约,不喜田猎声色之娱。”说明对生活非常严肃谨慎,勤于政事,尽量不把时间浪费在宴饮游玩上。据他自己说,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十分紧凑:“辰巳间(午前八时)视事,既罢,即看书,深夜乃寝。五鼓(四时)而起,盛暑永昼未尝卧。”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孜孜为治”是太宗的座右铭,也是他颇以自负的地方。他曾自我吹嘘说:“朕虽德愧前王,然于政事,靡敢怠惰。”又说:“朕之聪明,虽不逮汉文,然每上章言事,未尝不再三省览,求其理道。”
到了晚年,太宗更加勤勉。每天早上,在长春殿接受百官朝拜,参议政事。早朝结束后,立即到崇政殿裁决处理军政大事,直到中午,还顾不上吃饭。侍从大臣看到太宗这种废寝忘食的情景,劝他早朝结束后就先在前边长春殿上进食,然后再到崇政殿处理政务。但太宗却对宰相说:“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此自有故事。”接着又自我鞭策说:“寸阴可惜,苟终日为善,百年之内亦无几尔,可不勉乎!”一到举行科举考试的时候,常常对上千份答案,亲自从早到晚,接连几天进行审查。
按照常理,一些财政、司法方面的细小案件,本来是由主管机构处理的,但是太宗却常常亲自审阅文书,亲自裁决。他曾对宰相说:“或云百司细故,帝王不当亲决,朕意则异乎此。若以尊极自居,则下情不得上达矣。”太宗以此作为行动的信条。有一次,开封一居民因为家奴丢失了一头小猪,击登闻鼓直接控告到朝廷。太宗看到诉状,命令赐给那人一千钱抵偿丢失的小猪,然后对宰相说:“似此细事悉诉于朕,亦为听决,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冤民矣。”不过,无论怎样,像丢失一头小猪这样的事,是根本不需要皇帝过问的。尽管如此,太宗还是亲自作了裁决,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太宗看来,为了济世安民,无论什么事都不能听凭他人,必须由天子亲自决定。所以,在财政方面,就是钱粮等细碎的事情他都亲自过问,密切监视经营上的不正当行为。太宗曾颇为得意地宣称:“只如前代帝王昏弱,天下十分财赋,未有一分入于王室”,“朕今收拾天下遗利,以赡军国,以济穷困,若豪户猾民,望吾毫发之惠,不可得也”。 为此,太宗特别注意选拔任用官吏。据他自己所说:“朕亲选多士,殆忘饥渴”,“庶使岩野无遗逸,而朝廷多君子尔”。 另一方面,为了严密监视文臣武将的言论行动,专门设置了皇城司等作为监察机构,向全国各地派遣大量密探特务,充当皇帝的耳目。
在励精图治、勤于政务这一点上,太宗认为自己绝不比历代帝王逊色而颇为自负,并激烈地批评以往的帝王。例如,他评论后周太祖郭威:“为人多任权诈,以胥吏之行,图帝王之位,安能享国长久?”批评后唐庄宗得了天下后沉湎于酒色游娱之中,结果,统治不到三年,就被推翻。太宗还常常以唐末五代帝王的恶行暴政作为前车之鉴,引以为训。他曾对近臣说:“唐末帝王,深处九重,民间疾苦,何尝得知!每一思之,诚可警畏。”不仅如此,就是对实现了“贞观之治”、在后世享有盛誉,并被看作是天子楷模的一代名君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以为然。批评他每做一件事,必先大肆宣扬,还把治理国家的成绩统统记载在史书上,以达到流芳百世的目的,指责唐太宗是个爱好虚名的皇帝。对唐太宗的评价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其他的人,在太宗的眼里更是不在话下了。
三、读书与书法
对太宗来说,在处理繁重的政
务后,业余的爱好和乐趣,首先是读书。他曾对近臣说:“朕年长,他无所爱,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斯已矣。”太宗也的确读了不少书,那部《太平御览》足足有一千卷,太宗命令史馆每天进呈三卷,计划在一年中把它通读一遍。宰相等认为,天寒日短时间少,一天读三卷,有伤圣体,劝告太宗不必抓得这么紧。太宗却说:“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不为劳也。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思学者读万卷书亦不为劳耳。”终于按照计划,用一年时间读完了这部书。
太宗还喜欢亲自写诗作文,经常使群臣与他唱和。这种情形,是在太祖时所没有的。据记载,淳化元年(990),曾收集太宗的诗文编成御制诗文四十一卷,收藏在宫中书库里。真宗时,吕文仲也曾进呈《新编太宗御集》三十卷,而《宋史·艺文志》中著录有《太宗御集》一百二十卷,太宗撰写的大部分诗文都被收集在内。可惜的是,这部诗文集后来散失了,没有流传下来。
在艺术方面,太宗十分喜爱书法。他说:“朕退朝未尝虚度光阴,读书外尝留意于真草,近又学飞白,此虽非帝王事业,然不犹愈于畋游声色乎!”“朕听政之暇,聊以自娱尔。”因他在书法上有很深造诣,被列入宋代著名书法家之列,其书法遗迹也被选入供人临摹的碑帖中,一直流传到今天。
很多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都曾指导过太宗练习书法,其中有四川后蜀投降宋朝的王著。宋朝统一天下后,原来南唐、吴越、后蜀等割据政权中,入仕做官的艺术家都被集中到都城开封,并受到保护,王著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这些降宋的割据王朝把原来藏在各自宫廷里的很多书法方面的碑帖、墨迹献给了朝廷,而朝廷也派遣使者到全国各地收集这些东西。以后又把收集来的书画墨迹收藏在崇文院内,那里,贮集了数千卷古今著名书法碑帖墨迹。太宗命令王著从这些墨迹中选出特别有名的珍品,编成《淳化阁法帖》。这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太宗编集的这部法帖,表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书法范例,也是太宗对书法艺术十分热忱的表现。在这部法帖中收录的书法墨迹,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作品就占了一半,其余的作品也多半是属于王羲之的风格流派,而对于唐代颜真卿等新的书法风格则采取排斥的态度,整部法帖有明显的复古倾向。其结果,在北宋前期的书法艺术上,王羲之的风格流派十分流行,但因此也没有产生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的书法家。
四、黄老之道
太宗在对侍臣的言谈中,一再引用老子的话,这一点也反映出在他的精神生活中,对老子十分感兴趣。例如在本书前面提到关于他与宰相所讲的每天日程安排时就说到:
凡人饮食饱,无不昏浊,倘四支无所运用,更复就枕,血脉凝滞,诸疾自生,欲其清爽,得乎?老子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全系人之调适。卿等亦当留意,无自轻于摄养也。
太宗生活很有规律,每天很早起床,紧接着就适量饮食,早晚必定服用药物,对调治身体考虑得十分周到。他的这些养生之道,大概是在高梁河之战中腿部受伤后开始实行的,而支撑他这种生活的信念,也许就是老子的那些言论。
太宗不仅把老子的言论作为养生之道的准则,并且把老子的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太宗曾叙述他的抱负说:
清静致治,黄老之深旨也。夫万务自有为以至于无为,无为之道,朕当力行之。
参知政事吕端也附和着说:
国家若行黄老之道,以致升平,其效甚速。
这是太宗晚年淳化四年(993)冬天的事,在这同时,太宗还说:
朕每议兴兵,皆不得已,古所谓王师如及时雨,盖其义也。今亭障无事,但常修德以怀远,此则清静致治之道也。
所谓清静,是基于老子的“我好静而民自正”这句话,意思是无欲才能安静,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功臣曹参实行清静无为政治、百姓安定的有名故事。从上面所引述的太宗的讲话中可以看到,太宗晚年也很想仿效曹参,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
太宗很早就信奉道教,与道士们的交往十分密切。即位初期,就在凤翔府终南山修筑北帝宫,把道士张守节作为天神祭祀。以后,又把著名的华山隐士陈抟召到朝廷,给予优厚的礼遇,并赐号希夷先生。宫中除了设置道场外,还用了多年时间,在开封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道观上清宫。这就是宋代的道教在太宗时开始得到很大发展的缘故。太宗晚年,更加笃信道教,在和侍臣的交谈中,经常引用老子的言论,这也许是由于在对契丹的战争中遭到惨重失败对他精神上重大打击后的影响所致,使他不得不断绝夺回燕云的念头。史书上明确记载说,太宗晚年产生了严重的厌战情绪,多次引用老子的话“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思想完全转到奉行清静无为政治的黄老之道。后来,宫廷内崇尚道教的风气,被真宗继承下来,形成了北宋道教的鼎盛时期。
五、二十年的回想
太宗去世前两年,在与侍臣的交谈中,有一段长篇讲话,详细地总结回顾了自己二十年的统治:
自晋、汉以来,朝廷削弱,主暗臣强,纪纲大坏,仅成邦国。朕承丧乱之后,君临大宝。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敝政,以其习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于是远近腾口,咸以为非,至于二三大臣,皆旧德耆年,亦不能无异。朕执心坚固,靡与动摇,昼夜孜孜,勤行不怠,于今二十载矣。卿等以朕今日为治如何也?虽未能上比三皇,至于寰海宴清,法令明著,四表遵朝化,百司绝奸幸,固亦无惭于前代矣。
这是多么自信的话:结束了五代混乱局面,亲自给中国带来了和平和安定的秩序。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自己二十年统治的自豪和满足。的确,这是一个不畏时议、任何批评指责都不能动摇、具有坚强信念的人倾吐的一番肺腑之言。从太宗的这段话里,又使我们知道太宗即位初期的一些事情,证明了如前所述的从太祖到太宗的继位是一次政变。在政策方面,看得出来太祖与太宗两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而太宗本人是以收拾五代混乱局面、统一天下、建立新的朝廷制度的创业君主自居的。另外,从这段话中还可以知道,当太宗的那些改革的政策措施一提出,朝廷内外就产生了不少流言蜚语,遭到元老大臣们的激烈反对。由此可见,太宗即位之初,朝廷上政治空气十分紧张,太宗的处境也是很困难的。对此,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想象得到,当时朝廷上存在着激烈的权力斗争。直到六年之后,廷美一派被放逐以后,这一斗争才告结束,太宗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在这过程中,太宗不断地残酷镇压亲族,受到后世人们的非议和指责。但是,对于太宗来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天下国家,也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断然措施。
总的说来,太宗清除了在太祖时候还残留着的五代军阀政权上的污泥浊水,在他身上,已经看不到五代时候的皇帝所常有的军阀习性。而在太祖身上,则还没有完全脱去那种军阀武夫的习气。这可以从他经常随意外出、微服私访、周围的人劝他要像个帝王的样子这件事得到证明。与此相反,太宗始终保持着自己是主宰天下的帝王的矜持态度,从他的口中经常发出对前代帝王批判的言论。对于前代有抱负、有成就而享有声誉的帝王,太宗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超越他们。在他眼里,过去的帝王中还没有值得他学习的典范,即使是唐太宗,也是一个有不少缺点的皇帝。他自以为在统一天下、励精图治这一点上,前代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及他,企图亲自创造出一个气宇轩昂、勤勉精明的新的天子形象,成为后代帝王的楷模。
六、君主独裁体制的创始者
说太宗是君主独裁体制的创始者,这从太宗对皇帝的称号的态度上也可得到证明。不管是太祖也好,太宗也好,他们死后的庙号,即正式的皇帝尊号,有一连串非常长的衔头。例如太宗称为“至仁宏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但是,太宗即位之初,尊号并没有这样长,是他在位期间,由于臣下的多次上奏请求,逐渐增加,最后把全部美好的词句连贯而成的。太宗认为,这些尊崇无比的称号是名不副实、毫无意义的。所以,多次在臣下奏请所上尊号的文字中删去了部分字句。他曾下诏表示:
古先哲王,托居人上,盖务求于至治,岂有尚于虚名。矧乃帝皇之称,已极崇大,爰自唐室,始加美号,徇臣子之爱戴,著方策之典常,踵事增华,积习无改。朕亦博考载籍,追法古道,既异三五之旧制,深惧宾实之有逾,怃然自思,不遑宁处,自今四方所上表,宜只称皇帝。
接着,太宗又对请求给他增添尊号的吕蒙正等大臣说:
“皇帝”二字,亦不可兼称,盖起秦始皇,后代因之不改。朕比欲止称王,属以诸子封王,为不便耳。
总之。太宗认为,帝王妄自尊大,安居宝座,沾沾自喜于加在自己头上的美丽而虚妄的称号,这是不足取的,而致力于实际的军国大事,实现太平盛世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太宗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如前所述,太宗不事声色游娱,孜孜以求地亲自处理国家事务,甚至对财政、司法方面的细小问题也要亲自过问,还常常派遣亲信、特务调查掌握各地情况,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因而,把太宗称为独裁君主是再合适不过了。正是由于太宗建立了从宋代直到清代延续数百年的君主独裁体制,而太宗本人不但全面地完成了这一体制,并且也是最早支配这一体制的名副其实的独裁君主。
译者说明:《宋太祖宋太宗年谱》为《宋朝的太祖与太宗———改革时期的帝王》的附录,十分简略。为便于读者阅读此书,对五代宋初太祖、太宗时期的这段历史及发生的重要事件有一个大致了解,译者对本《年谱》增补了一些内容。凡增加补充的内容,称补录。
907年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
四月 朱全忠(后梁太祖)灭唐,建立后梁。
补录:是年为唐天祐四年。朱全忠建立后梁后,奉唐昭宣帝为济阴王。以汴州为开封府,命曰东都,以故东都(洛阳)为西都。以敬翔知崇政院事,备顾问,参谋议,于禁中承上旨,宣于宰相而行之。罢礼部尚书苏循及子,循及子之河中依朱友谦。契丹耶律阿保机击灭契丹其他七部,复并为一国。九月,王建称蜀帝。
908年 后梁开平二年
补录:正月,李克用卒,子存勗袭为晋王。朱全忠酖杀济阴王(唐昭宣帝)。
909年 后梁开平三年
补录:三月,徐知诰始经营广陵(扬州)。
910年 后梁开平四年
补录:十一月,颁枟大梁新定格式律令枠。
911年 后梁太祖乾化元年
补录:正月,李存勗大破后梁军于柏乡。八月,燕王刘守光称帝,国号大燕。
912年 后梁乾化年二年
六月 朱全忠被其子友珪所杀。友珪即帝位。
913年 后梁末帝乾化三年
补录:二月,均王(朱全忠另一子)友贞起兵杀友珪。友贞即帝位,是为末帝。
914年 后梁乾化四年
补录:正月,晋王李存勗俘刘仁恭、守光父子,杀之。
915年 后梁均王贞明元年(乾化五年)
补录:十月,后梁康王友敬作乱,被诛。
916年 后梁贞明二年(辽神册元年)
契丹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称帝。
补录:三月,晋攻卫州,卫州降晋。破惠州。四月,晋拔洺州。六月,晋攻邢州。七月,晋拔相州,降邢州。九月,晋得贝州。于是,除黎阳外,河北皆入于晋。
917年 后梁贞明三年(辽神册二年)
补录:二月,李存勗弟存炬裨将卢文进叛,杀存炬,投契丹。三月,契丹围幽州,且二百日,九月才为晋军所败退。
918年 后梁贞明四年
补录:六月,蜀主王建殂,子王衍即位。七月,晋大举进军攻梁,梁坚壁不战百余日。十二月,晋军先败后胜,直逼大梁。
919年 后梁贞明五年
补录:四月,吴王称吴国王,用天子礼。
920年 后梁贞明六年
补录:四月,梁河中节度使王友谦以兵袭取同州,附晋。
921年 后梁均王龙德元年(贞明七年)
补录:二月,镇州兵变,杀赵王王镕,以王德明(张文礼)为帅。四月,李存勗讨张文礼。十一月,契丹南掠。十二月,契丹攻幽州,拔涿州,李存勗自镇州将亲军五千救之。
922年 后梁龙德二年
补录:正月,契丹败退北归。是年晋军与后梁军在镇州等地反复交战。
923年 后梁龙德三年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十月,李存勗(后唐庄宗)灭后梁。
补录:四月,晋王李存勗即帝位,国号唐。十一月,后唐迁都洛阳。
924年 后唐同光二年
补录:正月,后唐复用宦官,依唐旧制,置诸道监军。八月,以孔谦为租庸使,谦重敛急征以充帝欲,民不聊生。
925年 后唐同光三年
补录:九月,后唐以皇子魏王王继岌为统帅,郭崇韬为副伐蜀。十一月,后唐军入成都,前蜀亡。十二月,闽王王审知卒。以知北都留守事孟知祥为四川节度使、同平章事。
926年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
四月,庄宗被杀,养子李嗣源(明宗)即位。耶律阿保机亡,子德光(辽太宗)即位。
补录:正月,孟知祥至成都,慰抚吏民,犒赏将卒。渤海国灭亡。七月,契丹(辽)太祖死,述律太后摄军国事。
927年 后唐天成二年 太祖一岁
二月十六日,赵匡胤(宋太祖)生于洛阳夹马营。渤海国灭亡。(译者按:此处记年有误,契丹灭渤海国在天成元年,非二年。)
补录:十一月,吴王杨溥即皇帝位。
928年 后唐天成三年 太祖二岁
补录:十二月,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卒,吴主以其子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
929年 后唐天成四年 太祖三岁
补录:十一月,吴徐知诰始专政。
930年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 太祖四岁
补录:八月,后唐始设三司使,以张延朗为之。
931年 后唐长兴二年 太祖五岁
补录:闰五月,诛安重诲。
932年 后唐长兴三年 太祖六岁
补录:二月,吴越王钱镠卒。十二月,后唐始置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以康义诚为之,此一制度,为宋沿袭。
933年后唐长兴四年 太祖七岁
十一月,后唐明宗亡。
补录:正月,闽王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更名璘。二月,以孟知祥为东西川节度使、蜀王。十二月,明宗子宋王从厚即位,是为愍(闵)帝。
934年 后唐闵帝应顺元年 潞王清泰元年 太祖八岁
补录:闰正月,孟知祥称帝,建元明德,史称后蜀。三月,后唐兵变,众将士拥潞王李从珂为主。四月,李从珂入洛阳即帝位,闵帝出逃,至卫州,被害。七月,孟知祥卒,其子昶继位。
935年 后唐清泰二年 太祖九岁
补录:六月,河东节度使、北面总管石敬瑭还镇。时契丹屡寇北边,石敬瑭借此请益兵运粮,实力大增。十月,吴加徐知诰大元帅,封齐王。十月,闽皇城使李倣杀闽主李璘,立福王继鹏。
936年 后唐王清泰三年 后晋高祖天福元年 太祖十岁
十一月,石敬瑭(后晋高祖)在契丹援助下灭掉后唐,建立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高丽统一朝鲜半岛。
补录:石敬瑭除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外,另许向契丹岁输帛三十万匹。正月,吴徐知诰始建大元帅府。十二月,契丹兵北归。
937年 后晋天福二年 太祖十一岁
补录:六月,天雄节度使兼中书令范延光反晋。十月,吴主下诏,禅位于徐诰(即徐知诰,在此之前,改名诰),徐诰即位于金陵,国号唐,史称南唐。
938年 后晋天福三年 太祖十二岁
补录:十月,后晋建东京于汴州,复以汴州为开封府,以东都(洛阳)为西京。
939年 后晋天福四年 太祖十三岁 太宗一岁
十月七日,赵匡义(宋太宗)生于开封浚仪营。
补录:正月,南唐主复姓李,改名昪。七月,禁铸私钱。
940年 后晋天福五年 太祖十四岁 太宗二岁
补录:四月,安远节度使李金全叛晋,逃往南唐。是年,后蜀赵崇祚编成《花间集》,收温庭筠等十八人词,后称之“花间派”。
941年 后晋天福六年 太祖十五岁 太宗三岁
补录:七月,以刘知远为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十一月,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反,攻邓州,败,退还襄州。十二月,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反,南向邺都,为杜重威所败,走还镇州。
942年 后晋天福七年 太祖十六岁 太宗四岁
补录:正月,杜重威破镇州,执安重荣,斩之。五月,南汉高祖(刘?)死,子弘度继位,改名玢。六月,后晋高祖(石敬瑭)去世。八月,后晋军破襄州,安从进自杀。
943年 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太祖十七岁 太宗五岁
补录:二月,南唐烈祖殂。三月,子璟立,是为元宗。十二月底,契丹大举南掠。
944年 后晋齐王开运元年 太祖十八岁 太宗六岁
正月与十二月,契丹军队入侵。
945年 后晋开运二年 太祖十九岁 太宗七岁
补录:正月,契丹寇邢、洛、磁三州,杀掠殆尽。二月,契丹攻陷祁州。三月,晋军于阳城大败契丹军。八月,南唐军攻入建州,王延政降,闽亡。
946年 后晋开运三年 太祖二十岁 太宗八岁
十二月,契丹灭后晋,直接统治中原。
947年 后晋天福十二年 太祖二十一岁 太宗九岁
正月,后晋出帝等被契丹掳掠北去。二月,刘知远(后汉高祖)在太原建立后汉。
补录:刘知远即皇帝位时,自言未忍改晋,又恶开运之名,乃更称天福十二年。二月,契丹改国号为大辽,改元大同。三月,辽太宗离汴北归。四月,辽太宗至栾城,病亡。
948年 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太祖二十二岁 太宗十岁
正月,后晋高祖刘知远亡。
补录:正月,刘知远临终日,召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入顾命,以子承祐幼弱托,又曰:“善防(杜)重威。”二月,刘知远子承祐即帝位,是为隐帝。三月,赵延寿旧部赵思绾据永兴军反,王景逢据凤翔反。八月,以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征讨河中、永兴、凤翔三镇,诸军皆受威节制。十月,荆南高从诲病亡,子保融嗣。
949年 后汉隐帝乾祐二年 太祖二十三岁 太宗十一岁
补录:七月,赵思绾降,为郭从仪所杀;郭威破河中,李守贞与妻子及子崇勋自焚死。十二月,凤翔降,王景崇与家人自焚。
950年 后汉乾祐三年 太祖二十四岁 太宗十二岁
补录:四月,郭威养子郭荣(即周世宗柴荣)为贵州刺史、天雄牙内都指挥使。十一月,隐帝杀杨邠、史弘肇、王章,杀郭威家族,又欲杀郭威。郭威遂起兵南下,隐帝率军抵禦,将士多降于郭威,隐帝为乱兵所杀。郭威入京,迎立刘知远侄刘赟。十二月,郭威发动兵变,黄袍(旗)加身,入京师。
951年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 太祖二十五岁 太宗十三岁
正月,郭威(后周太祖)即位,建立后周。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
补录:正月,刘崇即皇帝位于晋阳,仍用乾祐年号,是为北汉。九月,辽世宗被燕王述轧杀害,述轧自称帝,又为契丹诸部攻杀,立述律为帝,是为穆宗。穆宗年少,好游戏,不理朝政,嗜酒,国人谓之“睡王”。
952年 后周广顺二年 太祖二十六岁 太宗十四岁
补录:正月,慕容彦超叛,五月,被平定。
953年 后周广顺三年 太祖二十七岁 太宗十五岁
补录:三月,以镇宁节度使郭荣(柴荣)为开封尹、晋王。五月,后蜀相毋昭裔,请刻板印《九经》。唐明宗长兴三年,始令国子监刻《九经》,至本年六月始成。
954年 后周太祖显德元年 太祖二十八岁 太宗十六岁
正月,郭威去世,柴荣(世宗)即位。三月,高平之战。十月,赵匡胤(宋太祖)担任殿前军都虞候。十二月,北汉刘崇亡,子刘钧即位。
补录:高平之战,时赵匡胤任宿卫,大将樊爱能、何徽临阵逃跑,世宗亲自督战,赵匡胤身先士卒,奋力死战,败退北汉兵。世宗诛樊爱能、何徽等,擢赵匡胤为殿前军都虞候(译者按:原文误为是年十月)。
955年 世宗显德二年 太祖二十九岁 太宗十七岁
四月,王朴上统一天下之策,讨后蜀。五月,废佛教。九月,发布铜禁令。十一月,派兵讨伐南唐。
956年 后周显德三年 太祖三十岁 太宗十八岁
正月,世宗亲征南唐,赵匡胤、匡义等随军参战。十月,赵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兼同州节度使,赵普为其下属官。
补录:正月,赵匡胤受世宗命,遣百余骑击南唐兵营后伪遁,伏兵击之,大败南唐兵于涡口,斩其都监何延锡等,夺战舰五十余艘。二月,赵匡胤倍道袭清流关,南唐大将皇甫晖败走滁州,赵匡胤跃马麾兵涉水,直抵城下,生擒晖等,遂克滁州。后数日,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的赵匡胤父弘殷,引兵夜半至滁州城下,传呼开门。赵匡胤曰:“父子虽至亲,城门王事也,不敢奉命。”滁州平,范质荐赵普为滁州军事判官,赵匡胤与语,悦之。四月,赵匡胤以不满二千之兵大破南唐齐王景达兵二万于六合,杀获近五千人,余争舟渡江溺死者甚众,自此南唐军队之精萃几尽。
957年 后周显德四年 太祖三十一岁 太宗十九岁
二月,世宗第二次亲征南唐。三月,攻陷寿州。十月,世宗第三次亲征南唐。是年,吴越王向日本赠黄金,亲书求援。
补录:十一月,赵匡胤隨世宗出征南唐,拔濠州,攻泗州,皆立战功。十二月,后唐泗州守将范再遇举城投降。接着,世宗将亲军自淮北进,命赵匡胤将步骑自淮南进,至楚州西北,后周军大破南唐军。南唐兵有沿淮东下者,世宗自追之,以赵匡胤为先锋,擒南鹿保义节度使、濠、泗、楚、海都应援使陈承昭以归。俘获战船烧沉之余,得三百余艘,士卒杀溺之余得七千余人。南唐之战船在淮上者,于是尽矣。
958年 后周显德五年 太祖三十二岁 太宗二十岁
三月,南唐江北十四州并入后周版图。
补录:三月,南唐主复遣刘承遇奉表称唐国主,请献江北四州,岁输贡物十万。于是江北悉平,得州十四,县六十。四月,世宗自扬州北还,是月底,至大梁。七月,初行《大周刑统》。八月,南汉中宗刘晟殂,长子继兴即帝位,更名。
959年 后周显德六年 太祖三十三岁 太宗二十一岁
二月,世宗亲征契丹。五月,夺回燕云十六州中的莫、瀛、易三州,因病返回。六月,赵匡胤升任为殿前都点检。世宗疾逝(三十九岁),子宗训七岁即帝位,是为恭帝。
补录:四月,大治水军,分命诸将水陆俱下,以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是月,赵匡胤先至瓦桥关,契丹守将姚内斌举城降。七月,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领准南节度使(居扬州),副都指挥使韩通领天平节度使,赵匡胤领归德节度使。
960年 宋太祖建隆元年 太祖三十四岁 太宗二十二岁
正月,发生陈桥兵变,太祖即位。赵匡义(太宗)改名光义。四至六月,李筠反。九至十一月,李重进反。
961年 建隆二年 太祖三十五岁 太宗二十三岁
六月,杜太后去世(金匮预盟)。七月,石守信等被解除军职(杯酒释兵权)。赵光义为开封府尹。
补录:正月,监修国史王溥等上《唐会要》一百卷,诏藏史馆。二月,权知贡举窦仪奏进士合格者十一人。三月,殿前都点检慕容延剑罢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自是殿前都点检不复除授。五月,令殿前、侍卫司及诸州长吏阅所部兵,骁勇者升其籍,老弱怯懦者去之。六月,南唐主李璟死;七月,子从嘉即位,改名煜,是为后主。
962年 建隆三年 太祖三十六岁 太宗二十四岁
十月,赵普任枢密使。
补录:三月,令诸州自今決大辟(死刑)讫,录案闻奏,委刑部详复之。权知贡举王著奏进士马适等合格者十五人。九月,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武安节度使周行逢卒,子保权嗣;十月,部将张文表起兵争位。十一月,荆南节度使高保勖卒,子继冲嗣。
963年 太祖乾德元年 太祖三十七岁 太宗二十五岁
二月,合并荆南。三月,合并湖南。
补录:二月,权知贡举薛居正奏进士合格者八人。七月,监修国史王溥上新修《五代会要》三十卷。窦仪等上《重定刑统》三十卷、《编敕》四卷。
964年 乾德二年 太祖三十八岁 太宗二十六岁
正月,赵普任宰相。十一月,伐蜀。
补录:三月,权知贡举陶谷奏进士合格者八人。四月,始置参知政事,以薛居正、吕余庆为之。六月,以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光义兼中书令,山南西道节度使光美同平章事。
965年 乾德三年 太祖三十九岁 太宗二十七岁
正月,讨平后蜀。三月,诏各州除日常经费外财帛悉上供(制钱谷)。令地方骁勇兵士藉其名送都下,编入禁军。
补录:二月,权知贡举卢多逊奏进士合格者凡七人。九月,太祖阅诸道兵,得万余人。以马军为骁勇,步军为雄武,并属侍卫司。
966年 乾德四年 太祖四十岁 太宗二十八岁
补录:二月,权知贡举王祜言进士合格者六人,诸科合格者九人。太祖恐其遗才,复令于不中选人内取其优者,第而升之。九月,诏殿前、侍卫诸军及边防监护使臣不得选中军骁勇者自为牙队。
967年 乾德五年 太祖四十一岁 太宗二十九岁
二月,薛居正等为参知政事(译者按:此处误。薛居正为参知政事,在乾德二年四月。见《长编》卷五乾德二年二月乙卯条纪事、《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一》)。
补录:二月,权知贡举卢多逊奏进士合格者十人。七月,禁毁铜佛像。
968年 太祖开宝元年(乾德六年)太祖四十二岁 太宗三十岁
二月,太祖纳皇后宋氏。七月,北汉主刘承钧亡,养子刘继恩即位;九月继恩被杀,其弟继元即位。
补录:三月,权知贡举王祜擢进士合格者十人。十一月,改元开宝。
969年 开宝二年 太祖四十三岁 太宗三十一岁
二月,太祖亲征北汉,围太原城,久攻不下。六月,退军。
补录:二月,以赵光义为东京留守。契丹主穆宗为帐下所弒,世宗第二子贤立,是为景宗。十月,太祖设宴,谕节度使王彦超等罢镇,任以无职守之上将军。
970年 开宝三年 太祖四十四岁 太宗三十二岁
九月,命潘美征讨南汉。十一月,南唐去国号,改称江南。
补录:三月,诏礼部贡院阅进士、诸科十五科以上曾经终场者以名闻,分两次取一百零六人,并赐出身。是月,权知贡举扈蒙擢进士合格者八人。
971年 开宝四年 太祖四十五岁 太宗三十三岁
二月,讨平南汉。空也上人逝世。
补录:二月,知制诰卢多逊权知贡举,擢进士合格者十人。
972年 开宝五年 太祖四十六岁 太宗三十四岁
闰二月,召进士于讲武殿。〔译者按:《长编》卷一三,太祖开宝五年闰二月壬辰,权知贡举扈蒙奏合格进士京兆安守亮等十一人,诸科十七人,上(太祖)召对于讲武殿,始下诏放榜,新制也。〕
补录:正月,禁民铸铁为佛像、浮屠及人物之无用者。九月,禁玄象器物、天文、图谶七曜历、太一雷公、六壬遁甲等不得藏于私家,有者并送官。十一月,禁释道私习天文、地理。
973年 开宝六年 太祖四十七岁 太宗三十五岁
八月,赵普被罢相。九月,封赵光义为晋王。
补录:三月,太祖亲自复试举人,自此殿试为常式。四月,翰林学士卢多逊等上所修《开宝通礼》二百卷、《义纂》一百卷,并付有司施行。诏参知政事薛居正监修《五代史》。
974年 开宝七年 太祖四十八岁 太宗三十六岁
九月,命曹彬等征讨江南。闰十月,《旧五代史》成。〔译者按:太祖谓宰相曰:“昨观(薛)新史,见梁太祖暴乱丑秽之迹,乃至如此,宜其旋被贼虐也。”〕
补录:七月,江南人樊若水诣阙,献所测江之广狭及丈尺之数,并上取江南之策。
975年开宝八年 太祖四十九岁 太宗三十七岁
二月,再试举人,确立殿试制。十一月,平定江南。
补录:宋征江南,江南主多次遣使入贡,请求缓兵。十月、十一月,江南主两次遣徐铉等赴开封请退兵。铉言李煜事宋之礼甚恭。太祖怒,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976年 太祖开宝九年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 太祖五十岁 太宗三十八岁
十月,太祖崩,太宗即位(烛影斧声)。
补录:三月,太祖西幸,谒安陵,至西京洛阳。十二月,改元太平兴国。
977年 太平兴国二年 太宗三十九岁
正月,亲试科举,取士数目激增。三月,命李昉等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补录:正月,太宗亲试举人,得吕蒙正以下进士一百九人,诸科二百七人,并赐及第。又诏礼部阅贡籍,得十五举以上进士及诸科一百八十四人,并赐出身。《九经》七人不中格,太宗怜其老,特赐同《三传》出身。凡五百人。
978年 太平兴国三年 太宗四十岁
正月,命编修《太祖实录》。四月,漳、泉两州归顺。五月,吴越归地。八月,《太平广记》成。
补录:正月,诏有司别建三馆,以藏天下图书。二月,诏赐命为崇文院,尽迁旧馆之书以实之。院之东廊为昭文书,南廊为集贤书,西廊有四库,分经史子集四郭,为史馆书。六库书籍正副本凡八万卷,策府之文焕然一变。七月,吴王(原南唐后主)李煜卒。九月,太宗御讲武殿试进士,得进士七十四人,诸科七十人,并赐及第。
979年 太平兴国四年 太宗四十一岁
二月,亲征北汉。五月,北汉平,接着进讨契丹。七月,兵败撤退(高粱河之战)。八月,太祖子德昭自杀。
补录:五月,北汉平,太宗作《平晋赋》,又作《平晋诗》二章,皆令从臣和。
980年 太平兴国五年 太宗四十二岁
九月,史馆上《太祖实录》。十一月,契丹大举入侵,太宗亲征,至大名府而还(瓦桥关之战)。
补录:闰三月,复试进士,得百一十九人,诸科五百三十三人,并分第甲乙,赐宴,始有直史馆陪坐之制。
981年 太平兴国六年 太宗四十三岁
七月,遣使渤海,约夹攻契丹。九月,以赵普为司徒、兼侍中。
补录:九月,赵普密奏杜太后临终顾命及先朝自愬之事,即所谓“金匮预盟”,太宗大感寤,遂复赵普相。
982年 太平兴国七年 太宗四十四岁
三月,皇弟秦王廷美左迁。五月,李继棒献银、夏等四州。六月,李继迁反。是年辽复国号为契丹。〔译者按:此处纪年有误,辽复大契丹国在辽圣宗统和元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
补录:四月,诏削夺卢多逊官爵,并家属流崖州。五月,降秦王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
983年 太平兴国八年 太宗四十五岁
十月,赵普被罢相,《太平御览》编成。三月,日本僧人奝然入宋。〔译者按:此处纪年有误,据《长编》卷二五,日本僧人奝然自其国来朝,在明年即雍熙元年三月。〕
补录:正月,诸道州府贡士一万二千六十人,命中书舍人宋白等十人权知贡举。三月,复试礼部贡举人,擢进士一百七十五人,诸科五百一十六人。是年,辽复国号为大契丹国。
984年 太宗雍熙元年 太宗四十六岁
十月,破李继迁军。十二月,立德妃李氏为皇后。十月,隐士陈博入朝。
补录:正月,涪陵县公廷美卒于房州。三月,日本国僧奝然与其徒五六人来入朝。
985年 雍熙二年 太宗四十七岁
二月,李继迁居银州。四月,在太宗诞生地建立启圣院。
补录:正月,诏严科举考试之制。三月,得进士一百七十九人、诸科三百一十八人,并唱名赐及第。唱名自此始。是月,复试举人,又得进士七十六人,诸科三百二人。
986年 雍熙三年 太宗四十八岁
一至五月 。与契丹战,兵败(岐沟关之战)。十二月,契丹大举入侵,大败宋军(君子馆之战)。是年,日人源信著《往来要集》。
补录:八月,杨业战死。十二月,翰林学士宋白等编成《文苑英华》一千卷。
987年 雍熙四年 太宗四十九岁
补录:三月,严地方官考核之制。十二月,赵普来朝。988年 太宗端拱元年 太宗五十岁
太宗厌战之心日增。五月,置秘阁于崇文院,收集古书、墨迹藏之。十一月,入侵之契丹军队突破唐河。
补录:正月,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侍中赵普为太保、兼侍中,再次为相。五月,置秘阁于崇文院,分三馆之书万余卷实其中。是年春夏,三试举人,得进士、诸科八百二十人。
989年 端拱二年 太宗五十一岁
七月,击破契丹军。
补录:三月,御试合格举人,得进士一百八十六人,诸科四百五十人,亦赐及第,七十三人同出身。
990年 太宗淳化元年 太宗五十二岁
契丹封李继迁为夏国王。
补录:正月,赵普以病辞相。八月,群臣至秘阁观书,太宗闻之,遣使就赐宴,′大陈图籍,令纵观,并赐宴秘阁。
991年 淳化二年 太宗五十三岁
七月,李继迁降宋。是年,女真归顺契丹。
补录:闰二月,秘书监李至进新校御书三百八十卷。
992年 淳化三年 太宗五十四岁
七月,赵普去世,命王著编集《淳化阁帖》。
补录:三月,亲试礼部举人,始行糊名考核之法。
993年 淳化四年 太宗五十五岁
二月,四川发生王小波起义。十二月,王小波战死,李顺为首领。
补录:五月,诏罢盐铁、度支、户部等使,置三司使。
994年 淳化五年 太宗五十六岁
正月,李顺攻陷成都。五月,起义军失守成都,李顺被俘。七月,李继迁入贡。十月,张洎等献上《重修太祖纪》。
补录:四月,命吏部侍郎兼秘书监李至等同修国史。六月,高丽国王遣使来乞师,未允准。七月,厚礼赠高丽使者而归之。高丽自是绝不复对宋朝贡。
995年 太宗至道元年 太宗五十七岁
八月,立寿王元侃(真宗)为太子。
补录:正月,上清宫建成,此宫位于昭阳门内道北,于端拱初始建。是月,于端拱初兴道坊宣祖旧第所建道宫亦落成,凡二百六十五区,太宗赐名曰“洞真”。六月,诏重造州县二税版籍,颁其式于天下。遣内侍裴愈乘传往江南诸州购募图籍。
995年至道二年 太宗五十八岁
五月,李继迁入侵灵州。
补录:六月,遣中使以飞白书二十轴赐宰相吕端等,又以四十轴藏秘府。九月,夏、延两州败西夏兵,李继迁遁去。
996年至道三年 太宗五十九岁
三月,太宗崩,真宗即位。
补录:六月,诏以太宗御书墨迹赐天下名山胜景。翰林学士承旨宋白上大行皇帝谥曰神功圣德文武,庙号太宗。十月,葬太宗于永熙陵。
§§参 考 文 献
1。《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卷,内藤虎次郎,筑摩书房,昭和44年(1969)。
2。《亚州史研究》第一,宫崎市定,东洋史研究会,昭和 32 年(1957)。
3。《亚州史研究》第三,宫崎市定,东洋史研究会,昭和 38 年(1963)。
4。《五代宋初的通货问题》,宫崎市定,星野书店昭和 18 年(1943)。
5。《中国征服王朝的研究》(上),田村实造,东洋史研究会,昭和39年(1964)。
6。《中国史研究》第一,佐伯富,东洋史研究会,昭和 44 年(1969)。
7。《中国史研究》第二,佐伯富,东洋史研究会,昭和 46 年(1971)。
8。《宋代科举制度研究》,荒木敏一,东洋史研究会,昭和44年(1969)。
9。《冯道》,砺波护,新人物往来社,昭和41年(1966)。
10。《乱世皇帝———“后周”世宗时代》,栗原益男,桃源社,昭和43年(1968)。
11。《世界史》6《宋元》,宫崎市定,佐伯富,中央公论社,昭和36年(1961)。
12。《东洋历史》6《宋代新文化》,佐伯富,竺沙雅章,新人物往来社,昭和42年(1967)。
13畅枟论宋太祖收兵权枠,聂崇岐,枟燕京学报枠1948年第34期。
14畅枟论赵匡胤枠,邓广铭,枟新建设枠1957年第5期。
15。《赵匡胤论》,张家驹,《历史研究》1958年第6期。
16畅枟论宋太祖之创业问题枠,芮和蒸,枟政冶大学学报枠第18期。
17畅枟宋史新编枠,蒋复璁,正中书局1969年。
18。《宋太宗对辽战争考》,程光裕,台湾商务印书馆《人文文库》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