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燕城杂记
8409600000033

第33章 独幕剧创作丛刊

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学研究,目前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福建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便是个有力的证明。

上海“孤岛”时期的话剧运动非常活跃,当然也属于整个文学活动的一部分,但有其独立的一些特点,就其影响来说也许大大超过了其他文学样式。而且“孤岛”时期话剧运动的余波,扩展了较长的时间,直到“孤岛”时期结束以后,甚至影响到北方———平津两地的话剧运动。

“孤岛”时期的文艺资料是极难搜寻的,时间隔得愈久难度愈大,有时连当事人也记不清楚了。多年来,我在旧书店里零零星星地搜集到一些“孤岛”时期的出版物,可惜很少有完整的。值得庆幸的是,时间不负苦心人,我也奇迹般地凑集起较完整的几种不易凑齐的出版物。“独幕剧创作丛刊”四集便是其中之一。

“独幕剧创作丛刊”第一辑第一集《风波亭》,是在一九四○年一月由上海潮锋出版社出版的,共包括六个独幕剧,著译者有鹰隼(阿英)、许幸之、蒋旂、江上青、讳名、庸人。第二集名《小夜曲》,同年二月出版,仍是六篇作品,作者有吴永刚、周贻白等。第三集《自由的灵魂》,同年三月出版,作品五篇,作者有易乔、易加、季希殷等。第二辑第一集《月光曲》,同年六月出版,作品五篇,包括一篇编者撰的《新戏剧史料》,作者有杨帆、陆亚居、曾耶、龚炯等。

丛刊发起,有一篇写于一九三九年十二月的《序》,可见其宗旨,今抄录如后:

两年来的上海戏剧事业,在荆棘丛生的园地上渐渐地苏生着了。无疑地这是综合了多少人的艰辛和困苦,时间和血汗才获得的这新生的萌芽。芽将长成树,树将茂成荫。

现在,大家正怀着千百倍于昔日的毅力,继续循着建设之路推进。坚强堡垒,争取演出,实现难剧运动,提高水准,培育新人,充实战斗力。

“独幕剧创作丛刊”的刊行,便是响应这种工作,提供新的优秀的剧本,作为一般剧团练兵之用。因为我们懂得罗马不是一天成功的。

我们并且还希望每月能出版一册,篇幅绝对公开,我们更是热诚地需要全国的剧作家们予以援助。

多年来,我不知道这个丛刊为何人所编,一共发刊几期。偶然想到舒??同志当时在上海,立即同他联系。想不到创刊号《风波亭》正是他的作品,“江上青”正是他的化名。承他见告,当时在上海中法剧艺社担任宣传工作的张大任主编这一丛刊。许幸之、舒??同志实际负责这个剧社。参加者还有吴晓邦、吴天、舒适、梅熹和一部分“电影明星”。后来情况变化,许、舒两位就退出了。“江上青”的笔名,也是因为敌伪早已注意到舒??的活动而不得不改的。当时万万想不到蓝??会改名江青,而且那时她也未曾改名江青。不幸舒??同志在“文革”当中因此而被斗,目为“大逆不道”,有犯“女皇圣讳”,罪状即妄想站在“旗手”之上。舒??同志谈起此事仍然哭笑不得,足可作为轶闻传世矣。

“孤岛”时期,不仅话剧,连电影亦是历史题材的作品奇盛。

这是环境使然,特殊历史条件所造成的。“独幕剧创作丛刊”亦不例外,其中周贻白、舒??、吴永刚的作品大部分是借古喻今,为民族抗战而呐喊。舒??的《风波亭》,当然是写精忠报国的岳飞抗金兵的故事,当时曾经在后方的曲江、桂林等地上演过。作者后来即据以作成《岳飞》一剧,把《风波亭》作为最后一幕。上海光明书局还出版了单行本。这个剧本在汪伪及重庆均被禁演,上演数日即遭查禁。敌人并不害怕历史,而是害怕历史人物喊出今人的心声,激起人民的激愤。这一事实,可以启发我们正确分析沦陷区何以会出现那么多历史题材的戏剧和电影。当然,特别是在历史题材的电影中,当时也出现了一些专门为了满足小市民趣味的民间传说的古装电影,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阿英同志以鹰隼的笔名在丛刊中连续发表的《裂痕》、《斗争》、《毁灭》,后来编入他主编的“学校剧丛刊”,同他的另外一个三幕剧《桃花源》同时出版,改名为《五姊妹》。这都属于抗战剧,后者则是历史题材的。阿英同志在“孤岛”时期所写的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的话剧,在现代戏剧史上都值得大书特书。而学校剧的发展在“孤岛”时期也是很有特色的。

“丛刊”上发表的《新戏剧史料》,翔实地记录了一九四○年一月到三月的上海戏剧活动状况,主要有多幕剧、独幕剧、国产电影演出的统计,包括日期、地点、场次、剧目、编剧、导演、主要演员、演出团体等,分门别类,一目了然。特别是文明戏的演出亦独占一栏,从中可以看到文明戏在上海一部分观众中的地位,确是极能说明问题的戏剧史料。

“独幕剧创作丛刊”是否就出版了这四集,连舒??同志也不敢肯定,我期待着其他当事者给以肯定的答复。

一九八五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