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欲望少一点幸福多一点
8405100000075

第75章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

只有学会聪明做事,糊涂做人,才能真正地放开欲望的纠缠,让自己从痛苦中得以解脱,向着幸福的殿堂前行。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意思是宁肯装作无知而不采取行动,也不冒充聪明而轻举妄动,要求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不懂装懂,自作聪明。

现在,很多人都自以为很聪明,所以总是把别人当成笨蛋。为人处事和做学问一样,从来不能有半点虚假。为人处事,一次虚假就不会有人再相信了。所以,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是什么就是什么,该怎样就怎样。很多时候,并不是别人多傻,而是不吭声罢了。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宁可装作不知道,不去做,也不能装作知道,而胡作非为,这样必然会闯祸。不管在什么场合,为人处事就像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博弈,总会有赢家和输家,但是,需要绝对的理智。一个人只有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足够的冷静,才能真正地把持住自己,不犯错误。

很多时候,“装傻”也是一种境界。学会装傻,至少比自作聪明要强的多。宁可装傻,也不要自作聪明,不然就会大祸临头。“装傻”,是一种技巧,并不是要人时时刻刻都在装傻,偶尔装一次傻,为某种所需。

装傻,可以说适合于任何场合。古人云:“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隐于“市”,确实是有才有德之人,以“装傻”迷惑皇室朝廷。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终究难逃。俗话说:“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所以,大凡真正的隐士,大多数却是隐于闹市街区,外露其“傻”而隐其身,避其祸,励其志。

有一次,乾隆外出,在刘墉的提醒下,乾隆作了一副对联:“一片二片三四片,飞入草丛都不见。”

在当时的情况,很多大臣都鼓掌讨好奉承,乾隆于是欣然笑纳,将该诗据为己有。但是,素有“铁胆铁嘴”之称的刘罗锅,马上就张嘴想说出此诗是他所作,但是,话刚到嘴边:“实则,此句为臣下……”刘墉看到了乾隆怒目而视。

刘墉是什么人,官场鬼才,立刻知道该说什么,于是马上换颜相对:“臣下也有所感,皇上以数字入联,其词其景,都是无可挑剔。”乾隆听完,自然是龙颜大悦。

在当时的朝廷中,刘墉锋芒太露,得罪的人不是少数,甚至连皇帝也得罪了很多次,因此,整个朝廷的王公大臣、皇亲国戚、七品芝麻绿豆官对刘墉都非常嫉恨,恨不得找到机会扳倒他。

但是,刘墉为官之道就是“装傻”、“表屈实硬”等,一一化解别人的加害。其中,刘墉的“装傻”之举为他化解的劫难不在少数。而这些故事,已经传为佳话,流传于民间。由此可见,“装傻”也是一种“生存”之道。

“难得糊涂”,“装疯卖傻”是疲于官场奔波之人的一句肺腑之言。但是,有的人却不知道装傻,反而总是耍小聪明,结果落得人头落地。

三国时期的杨修我们并不陌生。

杨修就是仗着一点小聪明,总是说破曹操心事,这必然会犯曹操之忌。最后曹操终于忍无可忍,找个机会把杨修杀了。

《三国演义》有这样一段故事。

曹操怕人在他睡着的时候暗害他,经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他睡觉时被子掉了,一近侍慌忙上前捡起为他盖上,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痛哭,命厚葬之。

人皆以为果梦中杀人;唯修,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恶之。

杨修为什么会死?因为他就是不懂得“宁可装傻,也不自作聪明”的道理。“装傻”,既给了别人台阶下,也给了自己台阶下。但是,自作聪明就不一样了,杨修就是太喜欢自作聪明了,不得不成为曹操的刀下之鬼。

总之,为人处事,一定要做到,该装傻的时候装傻,不要自作聪明。必要的装傻,也是韬晦之术,一时一地的得失,总比彻底失败要好的多。“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智慧,那就是“宁可装傻,也不自作聪明”。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就是要我们学会装傻,不要自作聪明,这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做人难得糊涂,“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这也是“糊涂”做人的要求和重要内容。只有学会聪明做事,糊涂做人,才能真正地放开欲望的纠缠,让自己从痛苦中得以解脱,向着幸福的殿堂前行。

第十三章 少一点自私,多一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