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欲望少一点幸福多一点
8405100000073

第73章 中庸多一点,幸福多一分

中庸做人,不仅仅是政治家所需的智慧,它是不同阶层的每个人为人处事所需要的人生智慧。

中庸做人,避免出现走极端、走偏锋的情况,懂得适度、适中、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在做事的时候减少阻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中为本体是方法,庸为实用是实行。中庸就是说要用于中,行于中。《南华经》中说:“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或许,我们做不了激流勇进的斗士,那何不中庸一点,明哲保身,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中庸”,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是一个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它是最合适的“度”,过犹不及。但是,现在很多人往往都曲解了中庸的意思,认为就是平庸和圆滑,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

其实,这是完全不对的。“中庸”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中庸做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智慧,只有懂得中庸做人,才能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宋代的韩琦,可能很多人都比较陌生。他曾和范仲淹一道推行新政,在北宋时期,韩琦曾担任宰相多年。

有一次,韩琦在定武率军驻扎。在夜间办公的时候,一名侍卫手持蜡烛为韩琦照明。谁料,那个侍卫走神了,结果蜡烛烧了韩琦鬓角的头发,韩琦什么也没说,只是赶紧用自己的袖子蹭了一下,继续忙于公务。

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拿蜡烛为他照明的侍卫换了。韩琦担心主管侍卫长教训那个侍卫,于是,赶忙找人来,对侍卫长说:“不用替换他,因为他已经知道该怎么拿蜡烛了。”

这件事很快在军中传开,将士们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敬佩韩琦的大度。按照常理来说,侍卫拿蜡烛照明时走神,以致把统帅的头发点着了,这本身就是失职之罪,韩琦责备一下也是理所当然的,即使不责备侍卫,韩琦也应该喊一声。但是,他忍着疼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而且还担心侍卫受到惩罚,为侍卫脱罪。与其说是一种大度胸怀,不如说这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事情虽小,但是,影响却很大,将士们知道这件事后,谁不愿意为这样的主帅卖命呢?

还有一次,在韩琦镇守大名府的时候,有人献给他两只名贵的玉杯,这两只玉杯,表里一致,没有任何瑕疵,堪称稀世珍宝。韩琦非常喜爱这两只玉杯,赏给献宝人很多银子。在大宴宾客的时候,韩琦总会专设一桌,摆放那两只玉杯。

但是,一次酒宴上,一个官吏不小心把玉杯碰到地上摔碎了。当时,很多官员都惊呆了,碰坏玉杯的官吏更是被眼前的一幕吓傻了,跪在地上请求韩琦治罪。但是,韩琦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快,而是笑着说:“凡是宝贵的东西,都有一定命运的,别人没送我的时候,它们不一样在地下埋着吗?不也是没损坏吗?该坏的时候,谁也保不住。”说完又对跪在地上的官吏说:“绝非故意碰掉,那又有什么罪呢?”韩琦此言一出,立刻赢得了了众人的敬佩,而碰碎玉杯的官吏对韩琦更是感激涕零。

纵观韩琦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处于危险之地,但是,却一直平安无事,一直立于不败之地,他有什么秘诀吗?正如他所言:“天下所有的事,不会有完全让你满意的,一定要用中庸的眼光来看待。如果不能这样,凡事苛求完美,那肯定连一天也难过下去。哪怕跟小人在一起,也要以诚相待。知道他是小人,就要少来往,不要得罪就行了。”这就是韩琦中庸做人的智慧。

做人不可强出风头,孚众望、得人心,这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很多人都在盯着你,只有做到凡事忍让,待人宽厚,不出风头,小心谨慎,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左右逢源,一生都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中庸做人,才能赢得人心,众望所归,做事才能最大限度上减少阻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中庸做人,才能左右逢源,才能让自己一生都立于不败之地。

俗话说:“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是这样。中庸做人不是无所作为,中庸做人是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和事,这样做事才能够左右逢源,打开成功之门。中庸做人,不仅仅是政治家所需的智慧,它是不同阶层的每个人为人处事所需要的人生智慧。中庸做人的本质就是行当行之事,避免极端,这样才能左右逢源,为做人减轻阻力,让所有的力量都成为成功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