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欲望少一点幸福多一点
8405100000035

第35章 主动找事做也是一种幸福

只有懂得自己找事做的人,才能最终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当今的商业社会与以往大不相同,雇主与雇员、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老板不是只需要会干活的机器,员工也不是只需要能挣钱就行的岗位。激烈的竞争、紧张的节奏、众多的变数,都要求员工不能坐以待毙,要主动给自己找事做。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满足感,而只有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这样生活才会更加幸福而有意义。

一家大公司的老板的体会是这样的,他说:“我们这一行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想办法增加‘能想又能做的人’。我们的生产与行销体系中,没有一件事是不能改进的,也就是说都可以做得更好。我可没有说目前大家做得不好,大家确实很努力。然而像所有发展的大公司一样,我们也很需要新产品、新市场以及新的办事程序,这就要靠积极主动又能干的人来推进。”

永远主动找事做,而非等事做。这是衡量一个员工主动的唯一尺码,也是一个想要成事的员工必备的素质,更是一个人幸福的重要因素。

苏勇是某公司市场部经理,在开拓市场方面他一直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公司的新产品因为他销售战术的独树一帜而逐一打入市场。有一次,策划部小于开玩笑说:“苏经理,你要再这么能干,干脆把我们策划部也归到你旗下得了!”大家哈哈一笑了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苏勇想到市场跟策划本身就不可分割,自己一次次地开拓市场本身也是公关策划活动,自己要是在策划这方面稍微留心,也许能在市场开拓中大有裨益呢。说干就干,他从图书馆借来相关书籍,一边看一边在现实工作中应用并寻求验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他更快地熟悉了这一行,而这一切他做得不动声色。

在一次新产品上市研讨会上,策划部经理和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左,老板也觉得他有些偏激,没想到他竟然一气之下辞职走人。大家被晾在会议室面面相觑,老板也很着急。可是产品上市迫在眉睫,到哪里去现抓一个策划部经理呢?这时,苏勇站起来说:“或许,我可以试试。可能我的创意不是特别好,仅供大家参考吧!”包括老板在内的所有人都愣了,但情急之下也只能病急乱投医了,于是老板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苏勇拿着笔在演示板上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很快同事们就被吸引了进去,等他一句“我的意思基本就是这样”之后,大家才从演示板上回到现实中来并齐声称好。事实证明,他的创意不但得到了公司的认可,更为产品的销路打开了通道。产品发布会之后,苏勇被提升为市场策划总监。同事们都以为他是“创意偶得知”,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早有准备的结果。

这就是主动做事的员工的结果。苏勇的职场经历告诉我们,机遇只给主动做事的人。不要等到机会来了才大呼“如果……”,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假想成立的话,那还有谁不成功呢?像苏勇这种自我主动做事的行为就是为自己的事业铺路,也是为自己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石。

成功者做事不需要任何人来督导,失败者则只做老板吩咐不得不做的事;幸福的人生活从来都是充实的,而不幸福的人其生活则充满了无聊。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受聘于某传媒广告公司后,第一天报到时他就对经理一再强调自己的专业学的如何好,而且立志于在本专业要有所建树,还希望经理要重视他的专业和专长。令他没想到的是,经理先让他到企划部实践学习,然后根据公司具体情况调整。这位年轻人认为企划不是自己的本行,而且也不是自己想要做的工作,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于是在企划部每天混水摸鱼,没过两个月就被炒鱿鱼了。也许公司经理只是借机观察他的学习能力,发掘他的内在潜质,可他只强调自己的专业,轻视了别的工作,从而失去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这是大学生的悲哀。

还有一种我们常见的人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型的员工。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和任劳任怨无可厚非,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的价值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已经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唯恐避之不及。在关键时刻,更不能出来独挡一面,力挽狂澜,拯救公司于水火之中就更不用提了。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老资格在办公室里倚老卖老,最本能的反应就是随时听候老板的命令,老板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甚至不考虑对错,这种行为显然是盲目的。而这种“寄生虫”式的员工早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要求,因为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带来更大的利润,他们也将是被最先淘汰掉的。

从雇佣关系方面讲,现在已经没有铁饭碗了,更不要指望进了某个单位就等于单位要对你负责到底了。那些事事等着别人催促,只限于完成任务的员工,将会越来越力不从心;那些能自己管理、领导自己的员工,才是雇主、企业到处寻找的人。

一个想要成事的员工,他的危机意识很强,常常自己主动做事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作为一名好员工应该永远主动找事做,而非等事做,这样的工作态度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只有懂得自己找事做的人,才能最终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