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内敛做事要方圆
8403800000006

第6章 看到自己的无知才是真知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渊博,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大小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的面积代表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代表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的无知的范围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理解捷诺的回答:当你还小,呆在家的时候肯定不会感觉到世界之大,这时你是一只井底之蛙,但是,当你长大了,因为求学来到了其他省,你就会感觉到中国好大啊!后来,当你出了国,你又会感叹世界真大啊!而知识渊博的天文学家会感叹宇宙真大啊!就是这样,你接触的知识越多,学习的范围越广,你就越会发现自己知道得少了。

无论是谁,他所掌握的,都只是知识海洋里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然而在现实中,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却很少,以致希腊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弟子阿里斯塔克说:“从前,全希腊仅有7位智者,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当前,要找出7个自知无知的人却很不容易。”

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位年轻人正在宣讲“美德”,苏格拉底便装作无知者的模样,向年轻人请教说:“请问,什么是美德呢?”

那位年轻人不屑地答道:“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告诉你吧——不偷盗、不欺骗之类的品行就是美德。”

苏格拉底继续装作不解地问:“难道不偷盗就是美德吗?”

年轻人肯定地答道:“那当然啦!偷盗肯定是一种恶德。”

苏格拉底始终不紧不慢地说:“我在军队当兵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接受指挥官的命令,深夜潜入敌人的营地,把他们的兵力部署图偷出来了。请问,我的这种行为是美德还是恶德?”

那位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辩解道:“偷盗敌人的东西当然是美德。我刚才说的‘不偷盗’,是指‘不偷盗朋友的东西’,偷盗朋友的东西,那肯定是恶德!”

苏格拉底又说:“还有一次,我的一位好朋友遭到了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他对生活绝望了,于是买来一把尖刀,藏在枕头下边,准备夜深人静的时候,用它结束自己的生命。我得知了这个消息,便在傍晚时分溜进他的卧室,把那把尖刀偷了出来,使他免于一死。请问,我的这种行为究竟是美德还是恶德?”

那位年轻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在“美德”这个问题上,只不过接受了传统的见解而没有深入地进行思考。

苏格拉底提出“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无知”,意思是说,人类所具有的聪明智慧,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许多自以为有智慧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智慧。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以“智者”自居。真正有学识的人尚且觉得自己无知,更何况经历尚浅的人呢。

一个人只有了解得越多,他才会认识到自己知道得越少,这是一条人类认识的规律。剑桥大学的一个学生认为自己已“学有所成”,去向老师辞行,这位老师深知这位学生的功底,看着这位“学有所成”的学生,老师慨然道:“事实上,你才刚刚入门!”

浅薄的人总以为自己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而富有智慧的哲人和有成就的人都会认为学海无涯,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也曾有感于此,他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在大海边拾到几只贝壳的孩子,而真理的大海他还未曾接触。

自认为学识丰富的人,由于对自己盲目自信,大多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处于领导岗位的人,他们往往强迫别人接受自己错误的判断,或擅自做决定。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随着知识含量的增加,你必须要更加谦虚。即使谈到自己认为很有把握的事,也要以谦和的态度阐明自己的观点。在陈述自己的意见时,切勿太武断。若想说服别人,就先仔细倾听对方的意见,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没有真才实学,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故意卖弄学问,用和周围的人同样的方式说话。不要刻意去修饰措辞,只要纯粹地表达内容即可。绝对不可让自己显得有多么的了不起,或比周围的人更有学问。因为你周围那些说自己无知的人,很可能就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在他们面前卖弄学问只会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