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内敛做事要方圆
8403800000025

第25章 消除对妥协的偏见

曾几何时,妥协是作为贬义词而存在于我们国民的思维之中的,在斗争年代,妥协就意味着投降、无能、软弱。而不依不饶、宁死不屈则作为一种骨气,备受人们的赞美。

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长时期生活在怨恨之中的民族是一个不幸的民族。同样,生活在一个宁死不屈与封闭的国家则是一种灾难,伊拉克、阿富汗就是一个例证。

“妥协就是软弱”,这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十分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主动克服、努力避免,并且设法消除这种偏见。

人的态度,对于交往是否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双方都对某个问题持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态度,那么这场交往就成功了一半。但是这种理想的交往局面却并不会发生在所有的场合中,这是因为由于客观环境、各自需求以及各自所持有的不同看法,使得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一定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态度,这样一来,有时人们就难免陷入一种误区,对互相的妥协表现出一种偏见。

偏见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往往有过度美化或丑化的倾向,并且常常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正因为这样,所以有了偏见的人常常态度消极、思想刻板,即使面对能够证明自己的偏见并不正确的事实,也不愿意改变与修正原来的判断。由此可见,具有偏见态度的人,是很难对事物形成正确判断的,而且这种人还经常片面、消极地看待问题,这就使得他们无法及时有效地正确解决问题。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成功妥协之一。当时赵武灵王以国君之尊,亲自跑到那些不愿意换服装的大臣家里,苦口婆心,反复劝说,嗓子都说哑了,工作做到了家,给足了大臣面子,改革才得以推行下去。如果他只是下一道死命令,强迫大臣“胡(服)也得胡,不胡也得胡”,结果很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

尽管偏见丝毫不利于解决各自的问题,但是对于人们来说,偏见却很难避免。撇开交往者各自的需求以及客观环境的影响不谈,仅仅是交往中的妥协和让步,就很难让所有的交往者轻松愉悦地接受。人们有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妥协就是让步,而让步则意味着自身利益的损失。这种观念其实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而正因为这种偏见根深蒂固,所以,人们往往无法理解妥协对于交往成功的意义,从而也就很难在交往过程中主动表示在某些方面的妥协。但人们面临的事实是,只要存在一个以上的关系,就无法避免妥协的存在与实施。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都时时刻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妥协。在交往过程中,人们更应该努力克服对妥协的偏见。

其实,妥协并非都是坏事,妥协的含义并不简单。很多人都知道,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政治思想家阿克顿勋爵的一句名言——“权力可能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他还说过另一句或许不及前者有影响、但论深刻精辟绝不逊于前者的名言——“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妥协”的含义,妥协就是沟通的双方在进行互补,取长补短。就好像两个人相互约好了要跟对方一起吃饭,其中一个人坚持要吃上海菜,而另外一个人则坚持要吃湘菜,如果最后吃湘菜者妥协了,他吃上海菜时也不会特别去品尝它的味道;相对地,如果是放弃上海菜吃湘菜,那么想吃上海菜的人也不会觉得湘菜有特别好的味道。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就是所谓的妥协,就是其中有一个人最后放弃,然而如果是采取解决的方法,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例如其中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到同一家餐厅去吃,既有上海料理,又有湘菜料理,彼此都可以享受到自己喜欢吃的菜的味道。另外一个可能是,当我们去吃饭的时候,只要我们能稍微地兼顾对方的立场,并且尝试新的可能,那么实际上吃下来的结果,双方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满足,就不会觉得我们只是在不断地配合和妥协而已。

无论妥协对于人们有何利弊,人们都不应该对妥协本身持有偏见的态度。这种偏见十分不利于人们的合作,同时还会对交往的进程的顺利开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交往中应该主动克服、努力避免自身对于妥协的偏见,同时,也要设法消除对方对于妥协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