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尊重别人,把握说话的分寸
与人相处,会说话是一门艺术,特别是交谈时一定要做到不该说的话不要说。毕竟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都不愿意有人触及他们的缺点和难堪的事,这也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心理。因此,在交谈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别人,把握说话的分寸。
茉莉性格开朗,说话时向来无所顾忌。一次,她和公司的一个男同事共同负责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男同事的能力明显不如茉莉,因此延后了项目完成的时间。茉莉为此没少埋怨这个拖后腿的同事,不仅私下和好姐妹们聊天时大倒苦水,在公司也几次和同事们抱怨:“这种能力低的人怎么能进我们公司!谁把他招过来的啊?真没眼光!”同事听了,都不知道该接什么话,只好悻悻而去。后来,茉莉被莫名其妙地辞退了。
伤心不已的茉莉后来才知道,那个拖后腿的男同事是总经理的一个亲戚,茉莉的口无遮拦无意中得罪了总经理,她自然不得不重新去找工作。
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小毛病,特别是在说话上。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做个举止得当、言语得体的“发光体”。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说话要把握一个相应的尺度,更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没有领悟对方的意图就不要随意开口,不能带着情绪指责别人,甚至拆别人的台,毕竟人人都有自尊和容忍的底线,更不能无事生非、没话找话,那样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弄巧成拙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如果你是个细心的人,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发生的很多口角多是因为说话没有把握好尺度引起的。
燕燕是一家外企的员工。刚进公司时,大家都觉得她聪明伶俐,工作能力也非常强,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她。但是,相处时间长了,大家才发现她在与同事的接触中很骄傲,说话也不注意分寸,总爱揭别人的短。
有一次,公司的同事安安买了件新衣服。午休时间,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时纷纷称赞安安的新衣服既漂亮又合身。谁知燕燕却直冲冲地说了句:“这衣服是挺漂亮的,但是你穿一点都不适合,你太胖了。这衣服适合那些身材高挑的人穿,那样才能显出衣服独特的气质。”
听了这些话,安安的脸立刻涨得通红,显然是生气了,其他同事也相当尴尬,很快就借口走开了。其实,燕燕说的话也并不是不对,安安的身材确实有些“丰满”,穿上那件衣服是有些不太合身,但是也别有一番韵味,她这样一说让大家都感到非常难堪。
可是燕燕自己却浑然不觉,她总觉得自己很有品位,哪知道其实是人家不愿意和她计较而已。她依然会说些不知分寸的话,以此嘲弄别人,显得自己很聪明。久而久之,同事们都把她排除在集体之外,很少有人主动跟她聊天了。燕燕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其实她是在为自己说话没分寸而埋单。
其实燕燕的本意是想和同事拉近关系,可是她说话太不注意分寸了,总是直言直语,不加修饰,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显然,说话不注意分寸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
同事小王从不把自己当外人,总是用小李的卫生纸,他自己几乎从来没有买过。刚开始小李觉得没什么,毕竟卫生纸也花不了几个钱。可是小王越来越得寸进尺,卫生纸用得很浪费,害得小李几天就要买一次。
小李终于无法忍受了,借着聊天的机会对小王说:“小王,你这几天是不是吃坏肚子了?要不要我陪你去医院啊?我看这卫生纸噌噌噌地被用完,买卫生纸的钱也够你买一盒药了。”
小王笑着说:“不用,不用,我自己去就行。”
自从被小李“关怀”之后,小王收敛了许多。
小李通过这种巧妙的说话技巧让小王明白了他的真正意图。小李的做法值得称道,他在不该说某些话的时候管住了自己的嘴,做到了不该说的没有说。如果小李直接对小王说:“你也太不像话了,用了我那么多卫生纸。”小王肯定脸面上挂不住,甚至可能会与小李反目成仇。
与人交谈时,哪怕是最要好的朋友,说话也要注意分寸,绝对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如果你在对方面前说得太“放肆”,虽然在你看来没有问题,但对方可不这样认为,一旦你的话让他听着不舒服,就可能使交谈无法进行,更有甚者会当场与你翻脸,将好端端的交谈变成争吵或不欢而散。
慎说“砸锅话”,别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和别人聊天,我们经常会听别人说:“谁谁谁老爱说‘砸锅’的话,我可烦他了!”那么,何为“砸锅话”?为什么大家都不愿听到这样的话呢?
“砸锅”又称“砸饭碗”,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做事失败。“砸锅话”就是用来比喻那些导致事情失败的话语,跟“拆台话”是同一个意思。
一般“砸锅话”都是由于当事人说话方式不恰当而引起他人误解或者产生歧义,进而导致好事变坏事,或者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毛凯所在的公司是业内知名的广告公司,他是一位资深的平面设计师。跟他一起工作的还有大兵、小静和刚来的小伙子小林。
一次,一位客户想让毛凯把自己在别处设计的图片按照现在的要求合成在一起。由于客户带来的原始图片都是固定比例的,没法编辑,而这些图片跟他现在的要求又相差甚远,想要放在一起的话就需要重新设计,处理起来非常麻烦,成本自然就高。而在客户的话里,毛凯又听出客户并不想出设计费的意图。权衡之下,为了不直接得罪客户,毛凯只得说:“这样的图片我们这里没有分层的大图,做不了。”
本来客户已经打算听从毛凯的建议采用另一种方法了,没想到坐在他旁边的小林突然插一句:“凯哥,这样的图片咱们能做啊,上次我不还见你电脑里有这个?”
听了小林的话,客户自然就以为毛凯是故意找借口想恶意加价,气愤地摔门离开了,搞得毛凯非常难堪。
还有一次,有个客户想要做个二维码的标牌,给客户做二维码的话一般都是用厚度300克的铜版纸。但是不巧那天做二维码的铜版纸没有了,客户又急着用。毛凯就想着彩喷纸效果也是一样的,无非是稍微薄一点,于是就打算用彩喷纸代替铜版纸。
由于小林坐的位置离彩喷纸比较近,毛凯就让小林帮忙拿一下空白彩喷纸。小林一边把彩喷纸递给毛凯,一边说:“喷纸打印二维码不薄吗?”搞得毛凯非常尴尬,好像他在以次充好一样。幸亏毛凯及时向客户解释,才避免误解。
因为小林经常无意间说一些“砸锅话”令跟他合作的同事下不来台,大家都不愿意跟他搭班干工作,慢慢地小林就成了孤家寡人。
其实,说“砸锅话”的人一般都是无意的,大多是由于说话方式不正确,或者是在还没有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就着急说话。
像文中这个“多嘴”的小林就属于无意的那种。这种人本身并无恶意,甚至可以说是“好心提醒”。但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好心提醒”让身边的同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人向来都不喜欢“不请自来”的提醒,即使这种提醒是对的。因为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立场跟观点,在你这里是对的,到了他那里反而就成了错的。
所以,这种经常说“砸锅话”的人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倾听、不说话或者少说话。不管是对上、对下、对内、对外,想把话说对,得先懂得“听”。只有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才能真正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先说的不一定赢”,说话之前慢三分。
办公室的李薇因为新婚燕尔,正给大家发喜糖,兴奋之余不禁谈起了自己的老公以及他们的蜜月之行。
“我们一起去了夏威夷玩,玩得非常开心,并且见到了大明星×××。她本人真的比电视上还漂亮!”
“我老公特别宠我,早晨起来牙膏都给我挤好,早饭也让服务员端到房间里了。而且老公真的什么都懂,什么都有经验。我们去得比较急嘛,我还担心订不上酒店,害怕自己住不惯酒店。没想到老公找的酒店那么舒服,我仿佛成了一位公主……”李薇兴奋得忘乎所以。
“他经验这么丰富,对你照顾得这么周到,之前肯定照顾过很多女孩子吧!”一位小伙子开玩笑地说。
此话一出口,空气瞬间凝固了,大家都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聊了,李薇的脸上也是红一阵白一阵的,甚是难看。
公共场合,“砸锅话”要不得!试想,觥筹交错间,大家都在夸奖女主人的衣服漂亮得体,有气质。你突然来了句“裙子好长啊”,是不是让大家都非常尴尬。因为如果你说的是实话,那么别人就都成了说假话的马屁精。即使你说的是事实,也会让主人觉得很没面子。你的一句“大实话”不要紧,把宾客和主人都得罪了。
再比如,有人办喜事时,大家都其乐融融地讲一些积极向上、轻松愉悦的话题。你来了就跟大家说“哪儿哪儿风水不好”“谁家死人了”,是不是特别晦气?
可见,任何与当时环境,或特定说话者的意图不符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砸锅话”。不管是真话、假话、玩笑话、空穴来风的话,还是有事实依据的话,都不能说。
关键时刻别自作聪明地做捅破最后那层窗户纸的人,有时候“随大流”也不失为一种说话的智慧。大家都说“好”的时候你也说“好”;大家都说“坏”的时候你也说“坏”;大家都看破而不说破,你也适可而止地住嘴吧。没准说话的人就是要保持自己的神秘感,想让听的人“自个儿悟去呢”。
找准沟通切入点,从恰当的话题开始
我们常常会碰见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自身好似散发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让大家不自觉地就想接近。他们的容貌也许并不出众,但一开口就能让你不自觉地对他敞开心扉,有些人会把他们当作知心朋友,甚至视为知己,与他们交流一些专业领域的意见……总之,很多人都对他们有一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
相信在有很多陌生人的场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左右逢源,与对方有一见如故之感,但现实往往是,别人在那儿侃侃而谈,自己却在角落里无所事事。这时候,相信谁都会纳闷:为什么就自己跟别人聊不到一块儿呢?
其实,侃侃而谈并非难事,只要你懂得从恰当的话题开始说起就行。与人交谈,你的话能否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试想:你与人聊天时,如果对方聊的都是你不感兴趣的话题,你会想跟他继续聊下去吗?恐怕不会吧。
电影《冰雪女王3》上映的时候,小敏特别开心,在办公室问:“下班谁跟我一起去看电影?”
阿飞问:“最近有什么好电影上映吗?”
小敏连声说:“有呀,有呀,《冰雪女王3》上映了。前两部超好看的,我非常期待这一部。”办公室里几个女同事也附和说,这部电影的前两部确实很好看,她们几个人打算下班后买票一起看。
阿飞听大家都说这部电影口碑好,小声嘀咕道:“什么好电影呀,我以前怎么没听说过。”说着,他上网搜了一下,这才知道原来是一部动画片。他诧异地说,“天哪,你们都多大的人了,还看这种动画片?幼不幼稚啊!”
原先欢快的气氛一扫而空,几个女同事的脸色瞬间就不太好看了。一个同事打圆场说:“这种电影老少皆宜,都可以看的。”
阿飞却没完没了地继续吐槽:“你们女人真有意思,去电影院不看动作大片,反而看动画片,真是有钱烧的,这种电影在手机上看看就行了。”
几个女同事撇撇嘴都不言语了。但从那以后,她们对阿飞的态度都冷冰冰的。
你的身边是否也有一些这样的人?
你戴着新买的项链,他瞟了几眼就开始刨根问底:“多少钱买的呀?”“哎呀,一千多可以买条金的啦,你怎么还买彩金的呀?你太傻了,买亏了!”
你换了一个新包,他说:“哎哟,你怎么又换包包啦?一看就知道不便宜,你这个月的工资都花在这上了吧?”
总之,他们的一张嘴就是负能量的源头,他们的话题永远围绕着他们自己,似乎你不按照他们的思维模式生活,你的人生就糟糕得一塌糊涂。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这些人说话刺耳并不是出于恶意,只是直言不讳。但是这种充满负能量的话听一次两次没关系,三次四次就会让人心生反感。时间长了,即使对方不是有意为之,我们也会不自觉地疏远他——谁也不愿意整天和一个说话带刺的人在一起。
其实,要想实现有效沟通就得先让对方觉得舒服。说话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那么,如何让自己成为受人尊敬和被欢迎的人呢?
有人做过一个比喻:人的社交圈是以自己为圆心,以年龄、爱好、经历、知识等为半径而构成的无数个同心圆。所以,你与他人的共同点越多,交叉面积越大,就越容易引起共鸣。
为此,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至关重要——切入得好,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切入得不好,可能会因此产生隔阂。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柔软而温暖的角落,那里住着自己最亲近的人。一旦他发现你也在关心他所关心的人,他就会对你产生一种亲近感。
所以,你在说话时不妨利用一下人们的这种心理倾向,以对方最关心的人作为切入点,拉近彼此的关系。
李莉莉的老公是一个红酒销售经理。因为业务的原因,李莉莉经常会跟老公一起参加应酬。一次,李莉莉陪老公一起参加了一个公司举办的聚餐。由于彼此都不熟悉,李莉莉和他们互相寒暄了几句客套话后觉得实在无聊,就拿着手机跑到沙发的一角看起了微博。
“你也是因为无聊才躲到这里来的吗?”一位穿着打扮端庄、大气,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女士笑着跟李莉莉打招呼。
“嗯,你也是吗?我们还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李莉莉半开玩笑地说。
“你平时爱玩微博吗?”女人不经意间瞄了一眼李莉莉的手机。
“嗯,是的,我喜欢看一些没有压力的娱乐八卦,偶尔关注一下自己喜欢的明星。”李莉莉回答道。
“真的吗?太巧了,我也喜欢这些。老公总是说我长不大,老跟那些小姑娘凑热闹,不过我就是喜欢他们呀,你看看胡歌,真是越老越有魅力了呢!”那位女士像找到了“知音”似的,惊奇地说。
“你喜欢胡歌吗?我也好喜欢他,他是我的偶像。”李莉莉像发现了新大陆,异常激动。
“嗯,我是胡歌的‘铁粉’。而且我觉得现在的胡歌比年轻的时候更令人着迷。”女人高兴地抒发着自己的见解。
“我们两个人的想法真的是一模一样。以前我对他感觉一般般,最近我觉得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人生的沉淀!”李莉莉边说边和她互加了微信好友。
就这样,两个初次见面的人越聊越开心,越聊话越多,仿佛是久未见面的老朋友……
由此可见,和别人聊天时谈论两个人都关注和喜欢的话题是多么重要。所谓“相见恨晚”也不外乎就是像她们这样的情形吧。
社会就像一个缤纷绚烂的万花筒,你总会遇到不同的人。有的人锋芒毕露,有的人腼腆内敛,不过没关系,这并不影响你与人沟通交流——只要你能找到共性,勾起对方的“兴趣点”,那么不管对方是谁,都会对你产生亲近感。
命令式的语言,让你的人际关系更糟
当我们请求别人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他的身份、角色、职位是什么,都不该用命令的语气,摆出一副颐指气使的样子。若是如此,你的人际关系一定会变得很糟糕。
张亮在公司当了一个小领导,说话总是喜欢用命令的口吻。记得有一次,他请另一个朋友帮忙,鉴于彼此关系很熟,说话也不客气,他直接用命令的语气吩咐朋友去做。朋友听了之后,虽然嘴上勉强应承了下来,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暗自嘀咕道:“就算是朋友,也不该这么不客气吧?我又不欠你什么,帮你做事却连一句好话都讨不到,难道我就活该听你使唤?”
朋友心中怒火难消,就一直拖着不给他办事,结果耽误了时日,没办成。因为误了事,张亮心里很不舒服,埋怨朋友忘性大、不靠谱。此时,朋友对他已经无话可说,觉得他从来就不知道尊重人,不宜深交。渐渐地,朋友就疏远了张亮。久而久之,两个人还闹起了矛盾,最后竟成了陌路。
尊重别人,不管对方是谁。如果你希望他能按照你的意愿做事,就多提建议,而不是命令。在这方面,很多人存在的困难是:对待长辈、上级可能比较容易做到;可是对待晚辈、下属,或是自己的老婆孩子时就很难做到。他们认为命令更直接、更明确,没有必要与他们客套。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大人冲着孩子大喊大叫:“今天晚上八点前必须写完作业!”“把你的房间整理好!”
可以想象,这类人在家庭生活中指手画脚,然而他的家庭却常常一团糟,他往往感到:孩子们都不听话,真是太气人啦。与其出力又受气,不如多动动脑子,学学如何改变自己的作风,把命令的口气变成提建议。
王梅梅是一所职业学校的老师。有一次,她发现学校门口停着一辆车,正好堵住了道路。她怒气冲冲地冲进教室就大声而严厉地呵斥:“谁的车停在门口了?”
“是我的,老师。”一位学生回答说。
“马上开走!否则我叫警察给你拖走!”
王梅梅强硬的态度让学生心里很不舒服。从那以后,不仅这位学生,整个班的同学都开始厌烦她。上她的课的时候,学生们总是看别的科目的资料。
其实王梅梅完全可以不得罪人地把这件事情处理得很好,如果她换一种语气:大家注意了,门口有辆车堵住了道路,是谁的?请换个停车的地方吧。这样的语气和内容就很容易被人接受了。
把命令变成建议,效果就是这么明显。究其原因,命令往往是严厉的、呆板的,容易让人产生对立情绪。人人渴望独立,人人都有自尊心,尤其是年轻人、关系密切的人,平时不怎么注意呵护他的自尊心,这时再以命令的语气去要求他,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不要以为亲近就可以为所欲为,事实恰恰相反,越是亲密的人,对他讲话的语气越应该留神。当你需要他完成某件事时,用商量的口气建议他怎么做,会让他心甘情愿地去实施。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些人天生是刺头,在公司里很难被管教,可他们偏偏对某位领导言听计从。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最关键的很可能是这位领导采取了建议的方法。
安迪是一个很会沟通的人。在检查工作的时候,即便是发现了员工工作中的失误,她也总是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当事人。比如有一次,她在审验员工做的一份季度生产报告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她并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个地方错了,而是把员工悄悄叫过来,告诉他说:“你看这个地方,如果换成另外一种方式,是不是效果会不同?”
一般这样的建议性意见员工都会接受,并认真地考虑。安迪很少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是善于以提醒的态度,让员工自己去发现工作中的疏漏。员工们既做出了成绩,又会感激她的提醒。
建议,让对方感受到充分的尊重,使他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他就会希望与你合作,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反对你。用建议而不用命令,是帮助一个人改错的良方。
有人说过:“用建议来替代指使,可以令人信服;用请求替代指使,可以令人高兴地执行;用商量替代指使,会有人主动请缨;用赞美替代指使,对方会用行动证明你是对的。”既然有这么多的方式可以让你达到预期的目的,为何偏偏要强硬地命令别人呢?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就是懂得尊重别人,你敬人一尺,别人自会敬你一丈。
回绝时讲究分寸,话不能说得太死
每个人都有自尊,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为了照顾别人的心情而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结果使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给别人留情面固然重要,但是在照顾别人的同时也不能委屈了自己。
《三国演义》中有个十分有才华的人叫华歆,他曾经在吴国孙策手下任职。后来,孙权接替了孙策,但是孙权并无太大的抱负,只想偏安江东。与此同时,北方的曹操却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积极招揽天下英才,华歆便是曹操盛情邀请的人才之一。
华歆决定去投奔曹操,他的朋友、同僚听说后纷纷带着厚重的礼物登门拜别。这些人总共有一千多,仅馈赠的黄金就有数百两之多。
华歆不想接受这些礼物,因为无功不受禄,但他又不好当面拒绝,让人觉得自己不近人情。于是,他将礼物全收下了。
正式出发的日子到了,华歆家里热闹非凡,亲朋好友都来送行了。
华歆隆重地设宴款待大家,等到酒宴接近尾声的时候,他对所有客人说:“我本来不想拒绝大家的好意,却没想到竟然收到了这么多礼物。可是,考虑到我这次单车远行,带着这么多贵重物品上路恐怕太危险了。所以,各位的好意我心领了,礼物还是请大家各自带回去吧。”
众人听后知道华歆顾全了大家的尊严,只好将礼物带回,并且颂扬了华歆的高尚美德。
华歆一开始为了顾全亲友的情面接受了亲友的礼物,后来又当众含蓄地退回了礼物。大家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都对他敬佩有加,这就是拒绝的艺术。
我们在沟通中要注意拒绝的态度,既不能支支吾吾、躲躲闪闪,又要在拒绝对方的同时给他留出足够的尊严。
如果想要拒绝对方,也不能把话说死,类似这样的话不要说:“我们绝对不会跟你们合作。”“我们要是跟你们这样的公司合作,那太阳都从西边出来了。”因为,把话说死,轻则让自己尴尬,重则让公司错失良机,蒙受损失。
所以,你要委婉地拒绝对方,比如:“要不这样吧,你们把资料和联系方式留下,有消息我们及时通知您。”“我们需要一点时间考虑一下,有结果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您。”
一家服装公司新设计了一批冬装款式,因为时髦且精致,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因此,公司决定赶快再购买一批原材料进行生产。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有一些毛纺厂的销售员来到公司,洽谈业务合作。
公司立即派出采购科的业务员李桐对接。在洽谈过程中,李桐了解到,有一家毛纺厂最近不是很景气,就连老客户也纷纷离他们而去。
李桐想:跟这样的毛纺厂能合作吗?于是,他对毛纺厂业务员说:“您可能要白跑一趟了,因为我们已经跟另一家毛纺厂签合同了。”
毛纺厂业务员见多识广,知道这是李桐的推诿之词,便试图打消他的顾虑:“我们厂以前在业界很有名,后来因为卷入一起经济纠纷中导致信誉受损。其实,我们还是有实力的,而且我们的材料绝对有保障。不信你看看,我特地带了一些材料来。”
毛纺厂业务员从背包里掏出几块上好的材料来。李桐看后,发现原料确实是上乘的,但还是觉得这家毛纺厂不够可靠,况且还有几家不错的毛纺厂可供选择,所以不必去冒险。
于是,李桐很不耐烦地说:“你也别费劲了,就算你们的原料是最好的,做工是最精细的,我们也绝对不会跟你们合作。”
毛纺厂业务员很无奈,但他还是做了最后一次努力,递给李桐一份关于他们厂的详细资料,还有他自己策划的合作方案,然后微笑着说:“既然这样,我也不勉强了。我把这份资料留下,如果你们看后改变了主意,请跟我联系。”
李桐没再说什么,接过对方的资料就随手扔在了会议室。
不料,这份资料后来被经理看到了,他立即向李桐询问情况,李桐大致地说了那家毛纺厂现在的处境,并且以为经理会同意自己的做法。谁知经理却说:“不用再跟其他毛纺厂谈了,就这家了。”
李桐只好硬着头皮联系那位毛纺厂业务员:“不知道你有没有空,方便的话,我们再谈谈合作的事。”
毛纺厂业务员反问:“你不是说绝不会跟我们合作吗?”
这让李桐有点尴尬,他很不好意思地说:“抱歉,我把话说得太死了,差点错过了你们这么好的合作伙伴。”
可见,在沟通中不能把话说死,那样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商海的形势瞬息万变,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况且,人难免会有失误的时候,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永远正确。所以,为了避免自己陷于被动位置,不妨把话说得委婉一些。进退自如才是沟通中的明智之选。
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交谈才不会陷入僵局
众所周知,如果想让对方成为自己的朋友,那么你就要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看对方希望交到什么样的朋友。也就是说你只有做到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一次谈判课堂上,讲师给学员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学员和全班同学谈判,让每个人自愿走出教室。
第一位学员走上讲台,对全班的同学大喊道:“我代表老师命令所有人都离开这个教室,马上!”结果,全班没有一个人走出教室。
第二位学员走上讲台,对大家说:“现在我要开始打扫教室了,不想被弄脏的同学请离开!”结果一部分人离开了教室,还有一部分人仍然留在教室内。
第三位学员想了想,走上讲台,没有说一句话,而是工整地在黑板上写道:“各位同学,午餐时间到了,现在下课。”结果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食堂跑去,很快教室里就空无一人了。
第一个学员想通过权威来命令别人,结果以失败告终;第二个学员想通过威胁来说服别人,结果只成功了一半;第三个学员懂得避实就虚,从同学们的心理着手,终于成功地把所有人都“请”出了教室。
在与人沟通或者试图去说服别人时,如果双方都能换位思考那是最好的。可是一般情况下,彼此都只会为自己着想,会想着“对方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自己应该怎么做”。如果双方都这么坚持,交谈必然会陷入僵局。这时候,假如有一方能说类似“其实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这样的话,那么僵局可能就会轻而易举地被打破。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经常租用纽约一家餐厅的舞厅来举办几天的讲座。时间久了,餐厅觉得这是个挣钱的好机会,就提出要把租金提高两倍。那段时间讲座的票已经全部卖完,换地方不可能,改时间也不现实,但突然就要多付两倍的租金,戴尔·卡耐基自然也不愿意。于是,他找到饭店的经理进行了一次谈判。
戴尔·卡耐基说:“我刚听说你们想把场地的租金提高两倍,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震惊。不过我理解你的做法,你的职责就是要让餐厅的利益最大化。不过,我是否可以和你借一张纸,我们来算一下,如果把场地租金提高两倍,它会给餐厅带来哪些好处,又会有哪些坏处。”
餐厅经理取过来一张纸,戴尔·卡耐基在这张纸的中间画了一条线,在线的左边写了一个“利”字,在线的右边写了一个“弊”字。然后,在利这一边写下了“舞厅,提供租用”,接着对经理说道:“若是这个舞厅是空闲状态,把它作为舞会或者会议使用,租金是要比我的讲座高很多。这对饭店来说,肯定是非常有利的。”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看它的弊端。如果你真的要提高两倍的价格,我肯定负担不起这笔费用,只能另找地方举办讲座了。那么最明显的弊端就是你这段时间无法从我这里获得租金,而你临时想要找到这么多天连续租用你场地的顾客也不太容易。”
“其次,这对饭店还有另一个弊端。因为我的讲座来的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些人的到来对于饭店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而且这个宣传还是免费的。你即便在报纸上花大价钱做宣传效果也不一定会比我的讲座来得好。这对于你们而言,不是一笔更大的财富吗?”
戴尔·卡耐基写下了这一利两弊后,把纸折好交给了经理,说道:“希望你能认真地考虑一下,然后告诉我你最后的答案。”第二天,卡耐基就收到了饭店经理的回复,答应把租金只提高一倍,而非原来的两倍。
从戴尔·卡耐基的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卡耐基在和饭店经理沟通时一句也没有说如果场地租金提高对自己有什么损失,而是一直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算着租金提高两倍后对饭店的损失。最后,经理也从中看到了利弊,答应降低要求。而卡耐基虽然没有达到还按原价来租用场地的目的,但也接受了提高一倍的要求,而不是坚持一点也不肯提高。这就是让双方都得到了利益,也就是最理想的结果。
可见,要想有效实现共赢,就应适当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和讲话,进而促成谈判。千万不可过于贪心,完全置对方的利益于不顾,言辞之间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
要想赢得一个客户,就更要想他之所想,弄清楚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若是需要服务,我们就给予其最好的服务;若是想要低廉的价格,我们就拿出最大的诚意来表示自己的合作意向。只有在了解了对方的想法之后,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回应。要想做成生意,就要尽量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让对方体会到我们为其考虑的苦心和诚意。即便仍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们也会因为我们真诚的态度最终与我们达成协议。
总之,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能更好地满足对方的要求,从而达到我们的目标,实现共赢。
沟通最忌讳争辩,赢了辩论输了朋友
在交际中,如果你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时刻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跟对方交流时,不在一些小事上争论不休是高情商人的共识。
每个人的出生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想也就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我们不可能让大家都想得跟自己一样,因此,应该抱着宽容的心去接受更多不同的意见。
有些人情商高,他们从不与人争执,即便大家的思想不一样,他们也可以做到尊重对方。但是有些人情商就比较低,而且爱认死理,总想跟对方一争高下——事实上,这种争执毫无意义。
如果你跟朋友为一个并非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一争高下,那么你最终能得到什么?不过是朋友之间伤了和气罢了。也许你是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但你要问问自己,是逞口舌之快重要,还是朋友重要呢?如果因此而失去了朋友,那绝对是不划算的。
王平上大学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是学生会干部,因此,他一直觉得自己很优秀,慢慢地就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但自从他毕业出了校门后,这种情况就改变了。
现在,王平只是一家公司的普通员工,原来在学校里的那些光环都不见了。但他依然心高气傲,不管做什么事都不服管,总觉得自己另有一番道理。作为一个职场新人,他因此吃了不少苦头。
一次,王平跟办公室里的一位老员工因为一个程序处理问题吵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编写的程序是对的,而那位老员工则认为此程序烦琐了些,其实有更简易的写法,而且程序写得越烦琐,以后出故障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王平觉得那位老员工是在故意刁难他,因为他写的程序本来没有错,就算是写得复杂了点,但同样可以达到效果,干吗非要拿这件事让他当众出丑呢?
于是王平就据理力争,想让自己的研发成果得以应用。在他跟老员工争吵之后,总经理出面让专业人员开始测试,测试后认为他写的程序确实需要修改,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公司的利益。其实,他心里也明白,程序修改一下会更好,不过是为了面子才不管不顾的。
自此以后,总经理对王平就有了偏见,办公室里的其他人也都跟他疏远了。可见,王平不仅没有争辩过那位老员工,还赔上了自己技术不过硬的坏形象,这就叫“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于是,王平开始反思自己:尽管自己上大学时是风云人物,但是现在初入职场的自己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他开始明白,要想获得好人缘,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老想着一争高下,适当的恭维也是必要的,毕竟自己还是新人。
想到这里,他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在一次午休的时候,他当着大家的面给那位老员工道了歉,并邀请大家一起去吃自助餐,算是为那天的事赔罪。在他的邀请下,大家都欣然接受了他的好意。
后来,王平跟大家的关系也渐渐好了起来。
从王平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喜欢与人争执,他可能就会被认为是不易相处的人。那么,当他再想与别人建立关系时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大家要记住,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急着与人争辩,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完全正确。如果真是自己错了,就应该听取别人的建议——无休止地争辩下去,那就是无理取闹了。
事实上,即便你真理在握,与人讨论时也该语气平和,趾高气扬只会伤人伤己。当然,如果是迫不得已,你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方式来向对方阐述自己的理由。
总之,争辩不会为你带来朋友——相反,你可能会因此失去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