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陪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一位省级优秀教师的教育
83927300000002

第2章 《成长的盛宴》:成长应该是一场华美的盛宴

那天晚上写了一篇教育随笔,发到空间里之后,有个已经上大学的学生看到了,很快给我发来一段文字:老师,我最近有些迷茫,对未来充满了不安,总是有些害怕未来的到来。不知为什么,我总是会反反复复地推翻和重建自己对一件事的观点和看法,然后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然后就晕了,接着就是害怕与恐惧。我现在就好像完全没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跌跌撞撞地走着,我总是告诫自己:不要停,走下去……您空间里会继续更新一些这样的文字吗?忽然发现读您的文字可以让心静下来,我想我会找到方向的……

跟这个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再见过面的孩子聊了半个晚上,我们的聊天内容可以说是海阔天空,从“什么是教育”一直聊到“目前该看些什么书籍”“是否该对未来有个完整的规划”“现在的孩子身心健康的貌似不太多”等,我们谈到了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还有黑格尔和苏格拉底。我告诉他,《瓦尔登湖》是一种唯美的人生境界,像他这个年龄,怕是还没有理由读得懂的。他说,瓦尔登湖的确好难懂,得反复看,而且还不能读快了,以他目前的情形,也就只能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唯美幻想了。他说他对哲学的东西知之甚少,喜欢读路遥的那部《平凡的世界》,因为可以从孙氏兄弟的身上汲取自己努力奋斗的力量……

聊天结束关闭了电脑,躺在床上打开俞平伯的一本“红评”集子,然而却无论如何也看不进去,眼睛盯着书页,老半天都不知道看了些什么,脑海里反复浮现的是那个男孩上初中时的模样:白白净净的面皮,大大的眼睛,两条浓密的眉毛几乎在眉心相接起来。那是个寡言少语的孩子,很懂事,成绩也还好。初中三年他几乎没有跟我正面交流过,毕业之后除了偶尔在QQ上看到他签名的变化之外,再没有别的联系了。我本来以为,结束了焦头烂额的高中生涯,踏进大学校园的孩子们,应该不会再像初中生那样,对未来充满了不安和恐惧的,可是,回顾所聊的内容,我发现他在聊天过程中反复提到了这样几个词:成长、迷茫、未来、恐惧。看来,上了大学的孩子也仍然没有完全弄明白什么是成长啊。

成长是什么呢?是知识的扩展,还是性格的完善?是体格的壮大,还是心灵的升华?有人说,成长是从小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跌痛屁股时的大哭大闹,到上学后望着黑板上老师写个不停的数学题皱着眉头思考;是从小时候被抱到诊所看到白大褂时就条件反射的大哭,到现在敢于面对困难有泪不轻弹的坚强。也有人说,成长是一枚咧着嘴巴嬉笑的石榴,春风催促它发芽开花,夏雨浇灌它茁壮挺拔,秋霜给了果实的滋润,冬雪赋予它内心的坚强。然而,咧着嘴巴嬉笑的石榴,品尝起来甜中带酸,也是美味中隐含的遗憾吧……

成长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怕是只能用那句话来回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对成长的感受也会截然不同。一棵生长在温室里的花儿,它对成长的感受估计应该是温暖而又幸福的,同样一棵花儿,如果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高山悬崖上,或者再被一块巨大的岩石逼迫着,它对成长的感受怕是只有隐忍和艰难了……

在我的心中,成长应该是一场华美的盛宴,充盈其中的,应该是笑语喧哗觥筹交错,是灿烂的歌声和曼妙的舞蹈,是像风一样的自由像雨一样的随意,是时而像孩童一样真纯时而像老人一样睿智……总而言之,应该是一场美好光明的旅行,旅途中或许会遇到荆棘密布,也或许会遭遇坎坷泥泞,然而,电闪雷鸣与和风细雨其实都是外界的一种存在,无关心灵的感受,正如有的人听到霹雳会激情澎湃有的人却惊慌失措一样,换言之,成长应该是心灵的一种常态发育,一如孩子到了年龄就会说话、换牙一样,没有必要因为孩子说话稍晚一点或换牙稍早一些就恐惧害怕和担忧。

我的一位朋友现在居住在美国的迈阿密,她曾经跟我说过一件事,让我感触很深。她说她的大儿子出生在国内,从小就生了一副“诗人的忧郁气质”。孩子五岁的时候,她将其接到国外。母子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儿子经常没事一个人对着窗外发呆,跟他交流也不说什么,就是那么一直安静地发呆。于是,一个周末,她带儿子去了教堂,在那里,孩子听到了人们洪大的歌声,看到了人们脸上虔诚的表情,之后,这孩子就每个周末自己去教堂做弥撒——他成了一个地道的小天主教徒。

“从我家到最近的教堂,也要穿过好几条车水马龙的大路,拐好几道弯儿,他那年只有五岁,每个周末风雨无阻地一个人去教堂,他爸爸对此很是生气,我却觉得挺好,因为他从此以后变得快乐起来了,不再没事一个人发呆了,也愿意跟我们交流了。这有什么不好吗?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只要他自己喜欢,只要那件事能让他心灵纯净宁静,让他不再迷茫恐惧,就应该接受并支持他去做。”我的朋友在邮件中这样跟我讨论。

然而,当了二十多年教师,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打了二十多年交道,我发现我们很难像我的朋友这样给孩子以自由的选择,我们总是以“成绩”为轴心,以“好好表现”为半径画圆,然后圆内的孩子就是被我们称之为“好孩子”的优等品,其余则全部被冠之以“残次品”。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怎么可能不迷茫和恐惧?

无独有偶,那天看我的朋友丹飞的纪录片《丹飞的穿行》,其中有一段是他形容目前教育状态的,他说,我们现在拿着一个卡蛋器,把孩子们一个个往里套,符合卡蛋器标准的就是“好蛋”,不符合卡蛋器标准的就成了“坏蛋”了……在那个片子当中,我看到他对他的儿子的教育,第一是安全,第二是快乐。我非常感动,也很受启发。当记者问那个三岁的男孩儿丹轲,你觉得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的时候,孩子一边玩拼图,一边认真地说:安全。那一刻我没有管住自己的泪闸。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能让孩子们牢记安全和快乐才是人生第一位的话,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还会有迷茫和恐惧吗?

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资深”教师,作为一名已经迈步进入四十不惑之年的成年人,我又何尝不时刻感到迷茫和恐惧呢?然而,成长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成长应该是一场华美的盛宴,否则的话,人的生命将在迷茫和恐惧中度过,这是一件让人多么沮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