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人脉是你一辈子的事,所以平心而论,若能将事业依附于朋友关系之上,当然最好;反之,若朋友关系只因工作和办事的目的才成为朋友,那也是不正确的交际之道。因此,要经常检视人脉网络的质量,考察网络中朋友的品质。
虽然人脉是越广越好,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进入某个圈子,还是要先考察圈子里人的素质,与其交往,是否真能弥补、完善自己某方面的缺陷。但是在现实中,能一步到位的机会不多,无法一下子结交很多高素质的朋友,或自己也不一定具有圈子里朋友那样的高素质,那就一定要注重自我蜕变的过程,提高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和地位,然后再慢慢向高尖人物靠拢。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加入某个圈子很容易,但是在这个圈子活动却非常难。你无法听懂别人的谈话,也不知道怎样和这些人交流。这种圈子大多是不适合你的。你的第一选择就是要离开。
但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你的道行不够。你之所以无法被别人关注,就是因为你听不懂、说不透,而这些背后最根本的因素又是你没有深刻理解该圈子的文化特色。当交往艰难的时候,恰恰说明你需要修行的时候到了。你要看准自己的缺陷,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圈子的文化,在听上下工夫,当你听懂了,你慢慢才会有足以启迪他人的见解。当你的见地很到位时,你就容易受到圈子的关注,当你受圈子关注了,那么你在这个行业也就拥有发言权了。
但是这些如果都不能成立,那么你最好还是重新找更适合自己的圈子。总之,为了将来的事业,你得首先经营好事业方向上的圈子,为将来的成功积累人脉,成功才会水到渠成。
加入某个“圈子”与选择工作、选择爱人都不同,即使一时选错了,也很容易脱身出来(只要不是选择黑帮团伙)。这需要你对所在的圈子经常进行审视、思考,再及时做出调整。
那么,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圈子”或者网络的质量呢?有人脉研究专家提出了四大标准:
(1)多样性标准
多样性要求我们首先要在人脉的数量上占优势,同时在他们的职业分布与认识这些人的途径上有差异,单一的职业分布与单一的认识渠道显示过度的同质性,并不能显示太高的人脉质量。一个衡量简便方式是,你可能有收名片发名片的习惯,回家把收到的名片拿出来把它分分类,每一类职业放一堆,你看总共可以放几堆,比如你能分成八堆,每一堆还差不多高,表示你的社会关系类型比较均衡。真正拓展多样化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一个心理是认识陌生人。在认识陌生人方面,过去我们大部分的家长从小就给了孩子灌输了一个不太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一个指示: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有一个电视剧就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在我们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理念里面是根深蒂固的。但是,作为职场人,我们平时在一个公司里面,比如你当一个销售人员,你有多少商品是销售给熟人呢?我们今天无论是从事公共管理的工作,从事商业管理的工作,从事一般性的社会服务工作,我们主要面对的是陌生人,拓展陌生人。但是,如果你有不跟陌生人打交道的习惯的话,就没有这个技能。技能是什么?是行动模式,在行动过程当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教训,然后形成一种能力。现代社会最流行的说法是,跟陌生人打交道是我们今天一个最基本的能力。但也有人认为,跟陌生人说话,这不很危险吗?你怎么就知道熟人里面没有坏人呢?但实际上,坏人和好人跟陌生人、熟人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很多骗子都是骗熟人。如果有的时候面对陌生人你容易上当受骗,那就是你的贪欲太强。假定你跟人们交往的时候并不是想从里面得到什么好处的话,你不管他是陌生人、熟人,你都不容易受伤害的。
这就是说,人际网络的多样性决定了一个人不可能只接触熟人,还要不断接触陌生人。人员结构的多样性是检验网络的品质首要标准。
(2)真实性
开发和维护人际网络关系,还有一条值得重视,那就是看人脉是否真实有效。
前面讲到“空心人脉”,那就是无效资源。虽然人际关系的维护,是在长期有事没事当中的不断联络往来,但你必须在此过程中体会到某种“真情实感”。如果纯粹只是表面应酬,那这个关系网的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
人际关系网的有效性,还体现在交往的频度。如果我们说你一个好朋友,三个月没联系了,甚至一年没联系了,你想一下这好朋友跟我们之间的感情必然会出现疏离,因为人的关系是用朋友之间所共享的知识、经验来维护的,共享的经验会成为友谊的内容。
当然,交往的频度并不是越密越好,要注意分寸。有些人与朋友天天泡在一起,打麻将、喝酒、K 歌,这也并不说明其有效性。全美人际关系专家哈维·麦凯很直白地问过一个问题:“如果凌晨 2 点,你急需要 70 万元钱,你有多少个朋友会不问理由、二话不说、迅速到银行汇钱给你?”有愿意为你解决问题的人,这才是人脉的真实有效性。
真实性不以交往的频度来衡量。因此,有专家认为,维护人际关系网时,交往既不能太稀疏,也不能过从甚密。有一个测试表明,跟一个朋友一个月超过三次的见面是白见面的,这不增加你的社会资本含量,而且反过来会限制你社会交换的水平,为什么呢?你天天跟这个朋友喝惯了以后,你会觉得跟其他人喝没有什么意思,也没时间与其他人交往。再比如说,你老是跟 6 个很熟的朋友长期在一起的话,这中间有一个缺陷就是你们分享的信息缺乏新鲜度。假如有陌生的朋友加入,你会发现他会有一些新的话题讲给你们听。这就意味着你们接受的信息是新的,新鲜网络的,真实有效性也会更强些。
(3)平衡性
有很多的人尤其是你当领导的话,会发现你在社交中间是挺被动的,因为当领导的特点是掌握资源,多是别人有求于他。一直到什么时候才会主动呢?一直到他退休那天才比较主动。还有一些人是长期主动的,因为他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因为他没有混出什么名堂,所以他老是找人家办事。纯粹的主动和纯粹的被动都是不健康的。
维护关系,必须先把建立人际关系的目的弄清楚。人际关系不是表现爱的公开集会,而是为符合双方持续需要所形成的一种关系。你付出,便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有些人际关系建立于纯粹的友谊上,有些则根据需要而来。我们与朋友来往,是因为我们喜欢他们,我们与其他人来往,是因为他们有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反之亦然。
当然,老是主动的人,你也应该适度地制造一些被动的机会。这样,才能使人觉得自己不是吃了亏,也不是尽占别人的便宜,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平衡。
(4)交叉性
交叉性是指一个人和多人交往的能力。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个人人际交往的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你能够花在交往的时间、经历、金钱,包括其他的这些东西都是有限的,比如酒量也是生产力,问题是今天碰到三个客户都来了,你要喝三场,你就得考虑是赶三场酒宴,还是选一场。如果在所有其他方面都一样的话,人缘特别好的应该先喝,而不是跟关系最密切的喝,因为我们站在一个理性的、资本结构的角度来说,你应该跟背后社会关系总量大的人交往,他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较快地扩充你的社会资本总量。
其实有资源的人分成两种,有一种人交叉性很强,所以他非常地亲和,非常容易交往,比如茅于轼先生,他就是一个很厚道的经济学家,每个人跟他交往他都亲切地跟你交往,他知道你不是学经济学的,你提出很弱智的经济问题,他都会说你是学物理的能提这样的问题就很不错啊。当然中间有一种人由于他的个性和教养的关系,你跟他交往比较难,比如说有些经济学家很傲气,你要跟他交往,给他一张名片他一会儿就扔了。但是你也要知道资源的获得是竞争性的,你不要脸皮那么薄,名片都被他扔了,可见这个家伙对你没兴趣,你可再给他一张,并可对他说:你把我的名片扔了我再给你一张。他就记得你了,因为你敢说这句话,对你的印象就深了。竞争人脉资源不要那么害羞,那么要面子,那样很多事就做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