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实生活中要懂的人脉操纵术
8377400000032

第32章 主动“曝光”自己,扩大影响力

在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人,都容易获得人脉。比如,影视明星、体坛明星、商界明星等。而他们也是经常在各种媒体“露脸”的人,不然,别人怎么知道他是谁。

在现代社会,精明的企业家招聘员工,聪明的领导者挑选下属,并不是看你怎样言辞周到、谦恭有礼,而是首先看你有多少真才实学。你应当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我有什么长处,有哪些才能,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如实反映,使别人了解你。这样,反而容易使你得到机会。职场中,最吃亏的是那些“只埋头耕作,不寻求收获”的人。他们以为,只要努力工作,自然会有一些人脉。殊不知,埋头苦干的结果,苦劳全是自己的,功劳却成了别人的。

中国人爱把“含而不露”看作一种美德,一个人的优点、成绩和才能,只能由别人来发现。至于自己,尽管你已做出许多成绩,有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华,也只能说自己“才疏学浅”。如果有谁锋芒太露,就容易招来非议。人们喜欢恭维谦让者。因此,“毛遂自荐”的故事,听起来总不如“三顾茅庐”那样入耳。勇于表现自己才华的人,也总不如“谦谦君子”那样受到欢迎。

时代不同了,现在很多时候,人的才能需要表现。只有表现,才会为他人所知,知道的人多了,为你提供的机遇也就会多起来。有时,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在你的才华得到认可之时,就是机遇来临之日。

小王在一家大机构任职,有一天,他对几位朋友大吐苦水,说没人了解他的才干,所以进入那个机构五六年,一直没有被重用。

“我是一颗钻石,不来磨亮我,怎么知道我价值连城呢?”小王说。

“如果你是一颗钻石,你应该自己发光,不要等别人来磨亮你!要知道,每个人都会注意到发光的玻璃,却不会去注意蒙尘的钻石!”朋友劝他道。

台湾作家黄明坚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做完蛋糕要记得裱花。有很多做好的蛋糕,因为看起来不够漂亮,所以卖不出去。但是在上面涂满奶油,裱上美丽的花朵,人们自然就会喜欢来买。”一个人要想得到重用,就要把“亮点”呈示出来,让人留意并动心。

那么,如何展示“亮点”呢?

(1)靠实力,打响自我口碑

打造人脉,需要真才实学相辅相成,实力是指专业知识与敬业态度。在工作上肯下苦功是第一步,要博得客户、上司、同事的信任,先有工作表现为基础,人脉的加分效果才明显。

27 岁的杨庆,前一份工作是精品公关公司的专员,如今,则是国内某知名钟表代理公司的公关经理。当初尚未正式上班,公司就送来一只市价 20 万的名表当作员工福利。不少人欣羡她能得到这个好职位,杨庆则说获得职业攀升的机会连自己都觉得意外,因为是老板主动找上她的。

原来,现在的老板曾经是她的客户,认同杨庆的办事能力;当公司有缺,便将她列为候选人之一。而之所以被公司选中,是因为老板曾问过几位媒体记者的意见,由于她与媒体接洽时,会针对不同属性的媒体提供多元的新闻角度,这份努力让记者肯定其专业,若有人问起杨庆的工作能力,大多是美言赞誉。

往往就是因为与之共事的人有好印象,就算没有刻意经营关系,无形之中也帮你牵起好人脉,因此实力与人脉的养成不能偏废。

(2)适时露出你的“野心”

21 岁的周萍是某保险公司员工。一次,公司总经理来分公司主持会议。为了鼓舞大家的工作热情,总经理让大家分别当众说出自己的梦想。轮到周萍时,她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实话实说:“我希望当上部门经理,成为管理者。”

总经理没责怪她的权力欲,脸色上却是和善的笑容,还当众宣布:“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我们保险行业的员工就需要这样的野心。”会后,总经理便通知她去另一个分区担任经理一职。尚未有业绩便获晋升,这在保险公司是第一例。

职场的野心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力量,对权力的向往并不是坏事,适时地向领导表达自己的野心,然后不断地努力,新人也有快速晋升的机会。

(3)敢于接受高难度工作

24 岁的成胜翔是某机械装备公司业务员,公司的总经理从关系渠道得知,河南某小城需要公司的产品,于是有意选派人员前往。大家都知道这项任务绝非美差,工作难以出成绩,也拿不到多少出差补助,而且当地的娱乐条件有限,生活会很枯燥。于是,大家纷纷找理由推诿,有的说自己手上的案子要跟进,有的说家里有事不能离开。

后来,成胜翔主动揽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不出所料,在河南小城出差的日子并不如意,他仿佛有了度日如年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在该城联系的几家工厂,都没有采购他们公司的产品,只有一家签了初步合作的协议。回到深圳后,因为他敢于接受高难度的工作任务,不推三阻四,老总并没有给他脸色看。恰恰相反,老总认定他责任能力强,敢于接受挑战。

高难度的工作或许蕴藏着失败的可能,但是敢于挑战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公司领导绝不会盲目批评和责备,而会清楚地看到你的努力。

(4)增加自己曝光的管道

美国有位叫诺曼·拉文的保险明星,据说,他之所以有好的人脉,是因为他经常去培训班学习和参加研习会。

诺曼·拉文参加的研习会,多半是一年聚会一次,然后由每个会员平均分摊所有交通和住宿费用。除了受到天灾人祸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外,每位会员的出席率都高达 100%。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默契,就是会上所讨论的每一件事,都要保密,所有的资讯都只跟会员分享。于是,他们彼此都变成非常亲密的好朋友,同时会经常联络,有事互相帮忙。

这类研习会中,每一位会员都尽情释放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会员都会受到别人真诚的尊重,绝对不会因为业绩的好坏,而有等级之分。这种研习会,可以激励与会者,激发出他们更大的梦想。在研习会的学习过程中,会员们互相协助培养沟通、领导、公开演讲等能力。在这种互助学习的方式下,人脉很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多参加 EMBA、老乡会、商会等团体,即使像公司内部的旅游团、健身房等团体,都是把自己推销给别人的通道,也是每一个人可以建立自己形象的机会。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机会,在这些团体里,人们往往可以以最自然的方式交往。

台湾专门从事高阶人力中介的昱藤数字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曾毓芬,四年前,为了拓展人脉,她参加人力资源协会。当时她只能担任会员服务组一个毫不起眼的组员,但她奉献时间,每个月举办研讨会,把握每一个认识别人的机会。逐渐地,她的知名度提高了,晋升为主任委员,人脉竞争力也跟着提升,业务自然也跟着蓬勃发展。短短三年的时间,她的月薪从五万跳级到二三十万元。

相比之下,内地的种种行业交流会、见面会、电视台交友会不计其数,为什么这些组织没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呢?

其中原因,其一,这些交流会的参与者“功利意识”太强,过于急切地寻找“客户”或者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觉得眼前的人“没有什么用处”,就不去深入交往。

其实,想经营人脉,不能总带着太强的目的性,如果能够喜欢“结识新朋友”的过程,把乐趣融入过程中,自然能培养出好人脉。

其二,在于参加这些交流的人们,很少有人想到主动“秀自己”。有些人自恃名片上印的“经理”“主管”之类的头衔,摆出一副自负、傲慢的姿态,不屑于自我介绍。还有些人觉得,不能给别人留下“太张扬”的印象。于是,他们总是使用“固定格式”或“客套话”,来进行自我介绍,比如:

“我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我是刚调过来的新手,还不太了解情况。”

“我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本领。”

“我没资格进行评论。”

但你想过没有,如果总用这种“谦逊”的语言来介绍自己,尽管是不辞劳苦地去参加交流会,又会有什么作用呢?

虽说不能让自己显得太傲慢,但在工作方面,过度地谦虚,反而会招致对方的反感。如果你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是个“一事无成的人”,那么对方也不会重视你,只会把你当作一个“不值得看重的人”来看待。

所以,经营人脉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在相关圈子里“秀”自己。这种“秀”,就是要着重展示自己的“卖点”,也就是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和能力”,比如自己的特殊技能、业绩和个性等。

这种“秀”,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努力让可能需要自己的人知道:“我有足够的价值!”

台湾著名的企业家、敦阳科技总经理梁修宗,就是一个喜欢“秀”自己的人。他给自己归纳的“价值符号”就是一句话:“只要跟着我,就有钱赚。”这句话,相当于他自己的“另一张名片”,他经常对人说起的,就是这句。人们想到梁修宗,就想起这句话。

平时,梁修宗会想方设法,增加自己“曝光”的渠道。梁修宗认为: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机会,在这些团体里,人们往往可以以最自然的方式交往,也最便于别人记住你的“形象”。

主动秀自己,其实就是为自己营造一种“个人品牌”。毕竟,在这个重视效率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不可能通过长时间的交往去了解对方的价值。很多情况下,你的能力和你的价值,必须要通过你自己的努力传播出去。当然,你的“个人品牌”必须名副其实,不切实际地“做秀”,只会让你在交际圈子里失去“口碑”。

如果你是获邀去参加培训班或是研讨会,那么请你以开放的心胸和积极的态度参加,主动地展示自己,主动把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传播出去。这一点,是拥有良好人脉不可缺少的前提。

凡事都有规则,不写在条例里,不挂在嘴边上,人脉经营规则只在行为表现中体现。常说新人“涉水太浅”,其实就是对其不懂规则的一种评判。如果不懂经营人脉的规则,随时都有“触雷”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