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看谁在瞎忙
8375700000004

第4章 工作狂,生命岂能在透支中完美

据日本专家统计,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工作狂”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的工作狂增加了5成,日本增加了7成,在中国也增加了至少4成。

以前,在许多国家,“工作狂”均被认为是褒义词,或至少不算是贬义词。不少人(其中多数是企业老板、单位领导)还觉得,“工作狂”的“忘我工作”为企业或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而且为同事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故多数“工作狂”往往被评为“先进典型”,成了“骨干”或“红人”。

实际情形真是这样吗?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教授指出,“工作狂”属心理变态,在各单位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后者则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却会聪明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调查研究显示,尽管前者的工作量要比后者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

我们应如何从一个人对于实际工作的热衷程度去推测他们的心理状态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来分析判断。有些人不管是星期天或休假日,都不惜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一旦工作中断,就会如同酒精中毒的酒鬼一样,立刻陷入心神不定的状态里,甚至说话也走了样。乍见之下,一般人都会以为他们是热衷工作的人,或称之为“工作狂”,事实上,这种人的内心里,无不隐藏着极端复杂的心理秘密。

人的生活大体上可以分为工作、家庭和其他的社会交往三方面,世上每一个人无不将全部的精力用在这些方面,并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给予适当的分配,借此获得身心的平衡和稳定。所以,一旦某些方面发生欲求得不到不满足的情况时,这三方面的平衡就会被打破。那么,人的精力分配就会发生改变。

至于那些一天到晚忙于工作的人,大体上是因为家庭或其他社会交往中发生了问题,所以产生欲求不满的现象,这样一来,他就把这股精力全部贯注于工作方面,而且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例如有些人夫妻之间感情不和睦,或者不断为子女的不争气而苦恼万分,为了要忘却这方面的不如意,他只有热衷于某种工作,借此减轻内心的不安和苦闷,这种举动是一种防卫机制,也是逃避现实的方式之一。

凡属于这一类型的人,唯有埋头于自己的工作中,才能将心里那股失衡的狂热合理化起来。

相反,如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耗费在家庭方面,即所谓的家庭主义者,则往往是由于工作和其他社交方面的欲求得不到满足所致。

相对于同龄人而言,工作狂的收入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对于财富,他们会说获得财富是他们努力的基本动机之一,因为在某一个层面上,财富的积累是自我事业成熟的一个体现。在每个项目结束以后,他们总会离开满是烟头的工作室,走上街头疯狂购物,觉得不断地挑战自己,又很会享受金钱,就是一种幸福。

工作狂的工作压力很大,他们希望每一件事都能做到完美,但在这份固执的执著中,他们的生命透支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了。焦虑、烦躁、不安渐渐成为侵蚀他们健康的重要“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