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快思慢想:那些不可思议的创意本能
83618700000003

第3章 首先,认清自己

跟着主流走不一定全对

直到大学毕业我都对未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是在一个既定的框架里生活,所以我一直以为毕业后能够很轻松地进入大企业就职。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很大的,从大学毕业后我才知道,找工作就如同上天摘星一样困难。因为企业的数量非常少,所以优秀的大企业就只有那些毕业于一流大学的人材才能去,对我这样艰难地从三流大学毕业的人来说,那种地方真是遥不可及。切身认识到就业的困难以后,我开始学习计算机。不久之后,在一个熟人的帮助下,我得以作为讲师在计算机学院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那时因为学院还同时兼做美国电脑公司的销售代理店,所以我一边做讲师,一边兼职做电脑推销员。我一心想做好工作,所以总是四处奔波,投入全身心的热情去打拼,但事情却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问题就在于烟和酒。虽然那种风气现在收敛了不少,但当时如果在推销的时候不跟顾客喝点儿酒、一起抽抽烟,就几乎不可能成功营业。所以早上到公司上班时,经常会神情恍惚。每天一开始就处于神情恍惚的状态,自然也记不得当天都做了什么,就这样一天天地混日子。

三星的电脑事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我跳槽到了三星电子,那时我30岁。我发现三星的员工培训同其他公司完全不一样,在那里员工都要接受跟营业没有直接关系的经营或者管理方面的教育。从繁忙的业务时间里挤出两三天来接受培训,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但是真的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感到非常充实。偶尔还会去海外进修,所以有机会参加了美国惠普教育计划,见识到了超一流企业的市场营销手段。而正是因为当时充分地吸收了世界一流水准的知识和情报,才有了我现在的成绩。

入职三星电子以后,我在工作进程中几乎从未抽烟喝酒,取而代之的是热情待客,以及为了写出对顾客最佳的提案而绞尽脑汁。最后,我干脆把烟酒全都戒掉,发奋学习日新月异的电脑技术,为了说服顾客而不停地进行自我提升。我分析每次见到的顾客的不同情况,再写出解决各个顾客问题的创意性提案书。就这样,我的大脑突触的活动变得越来越旺盛,没有给大脑任何生锈的机会。随着我的提案书不断地被顾客们采纳,我从营业科长升到营业部长、事业总管,可以说是平步青云、直线上升。

1988年,我离开三星成立了经营咨询公司,40岁时又进入了研究生院。我并行着经营者与学生的道路,以经营咨询和企业教育中获得的情报与知识为基础,开始写书。要写一本书,需要读好几百本的参考图书,所以我每周都会精读五本左右。我就这样一直边为销售而奔波,边在研究生院不断学习、读书、写书。最开始我出版了一两本经营书籍,因为看到市场的反响不错,就更加热衷于写书的工作了。到53岁成为国民大学经营研究院教授为止,我一共出版了40~50本书,其中一些也跻身超级畅销书的行列。一般要写出50本以上的书,至少也要读好几千本参考书。但我从不会将手中的书大概浏览一遍就翻过去,大部分我都会精读,这样才能记住那么多书的主要内容,有些书我甚至连“哪一页写了什么”都记得一清二楚。

在我刚出道做推销员的时候,我的记忆力是比较差的。经常和同事一起喝酒,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所以一整天我几乎都在精神恍惚的状态下和各种人见面,毫无意义地胡说八道。现在我62岁,就继续热情地工作而言,已经算是迟迟暮年了,但我的记忆力反而比30年前好了很多,所以我感到无比的自豪,而且觉得脑筋也变好了,创意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种惊人的结果都是从我30岁时在三星工作开始的,如果继续在之前的公司上班,那我肯定会以过去的方式进行经营,而且那个公司也肯定不会为我提供任何培训机会,说不定我依然会每天到处喝酒,变得跟别的60岁老年人一样,放下所有的工作去消耗岁月。

全面的认知是一切的开端

创意本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有些人能发现创意本能并去培养它,而有些人却完全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还有一些人即使意识到了它,也未必能去发展它。你没有必要因为智商天生平庸而对自己感到不满,只有极少数的人才具有天生的天才智能,99%以上的人出生时都只拥有平凡的大脑。而创意本能是包括这99%在内的所有人都具有的才能。早一些发现创意本能的人,即便在小时候看起来只拥有平凡的头脑,但随着勤奋学习以及对头脑的不断启发,其大脑能力便会提高到惊人的程度,最终获得极高的成就。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知识丰富,但是创意力落后,相反有些人虽然知识并不丰富,但创意力却非常出众。因为根据发现与培养创意本能的方式不同,每个人所表现出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创意本能的第一种类型是鲸鱼型。这种类型的人的创意本能曲线就像鲸鱼背一样,不仅不高而且变化也非常缓慢。这意味着该类型的人还处于尚未发现自己的创意本能的状态,没有去做任何努力来启发创意本能。于是他就只能在别人都可以做到的常识水平上徘徊,因此这类人也可以说有那么一点儿不幸。

第二种类型是袋鼠型。这种曲线就像袋鼠的身躯一样,先是急剧上升,接着骤然下降,之后就连着长长的尾巴。这种类型跟创意本能的多少无关,一般他们会在青年时期表现出出众的创意力,但是如果仗着这点而懒于持续进行自身创意本能的启发,很快就会沦落到创意力平庸的水平。

第三种类型是翠鸟型。翠鸟可以在空中飞翔时突然扑到水中抓住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这种类型虽然具有基本实力,但是创意力水平却始终一般,所以他们是通过拼命地自我启发,来打破固定观念的壳子,并非瞬间就能冒出划时代的好主意。打破壳子出来以后,也要通过严酷的练习,才能磨炼出翱翔天空、捕猎新东西的能力。

第四种类型是骆驼型。双峰型骆驼的背上有两座峰。在初期,这类型的人会表现出无人能及的非凡创意力,但是在某一瞬间会突然下降。但是如果在下降的时候能够加强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就可以重新培养出创意本能。

这些年我见到过不同企业、不同阶层的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我发现,非创意性人群比起创意性人群的数量要多好几倍。约80%的人属于发挥不出能崭露头角的创意力的鲸鱼型,而其余三种类型(袋鼠型、翠鸟型、骆驼型)的人加在一起才有20%左右。

摆脱负面情绪

人每天平均会做5万个左右的思考。在这之中有70%左右是负面的想法,而正面的想法只占30%左右。当然也会有人认为,自己是相信正面力量的积极的人,不属于这一负面的平均值。那么,一起来回想一下你早上的情况吧!

“太累了。一定要上班吗?”

“交通为什么这么堵?往哪儿挤啊?我也赶时间!”

“苦难的事情总是只出现在我身上。”

“为什么让我这么烦?”

想想看你是不是就是在这些不满中开始一天工作的呢?不停地出现负面想法的人是不断积累疲劳的人。虽然适度的疲劳有将生存的重要记忆铭刻于大脑中的作用,但是过度的疲劳就会将负面的印象刻在脑中而毁掉大脑。一位大脑学家曾说过:“如果慢性疲劳状态持续太久,就会发生脑细胞自杀的现象。”也就是说,慢性疲劳会杀死神经元并腐蚀突触,从而降低突触的连接能力。如果过度疲劳或者兴奋的状态一直持续,大脑将无法进行任何思考。现在是时候去找一些从过度的疲劳中跳脱出来的方法了。像这种时候,你就需要音乐、少量运动或散步等,这些都可以使你的心情平静下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组成身体的细胞会逐渐失去应对疲劳的能力。如果细胞老化,能量的消耗就会增加,对过度兴奋的抵抗力也会减弱。如果细胞因疲劳使大脑中的神经元慢慢被破坏,那么突触也会消损,其体积也会变小。突触功能逐渐退化,结果很多地方的连接作用都会被中断,记忆力也随之下降。随着突触活动的减少、树状突起往里收缩,向大脑供给营养的毛细血管也跟着减少,导致血液的流动也变得不再那么通畅。没有足够的血液来供给氧气、能量、生长促进物质与损伤恢复物质,细胞就只有面临死亡了。

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死去的神经元数量将逐渐超过新生的神经元数量,而且新生的神经元中正常运转的神经元比例也会下降。从脑科学家们以小白鼠为对象进行的实验结果来推断,神经元成长为具有功能的神经元的比例在30岁时是25%,到50岁时会大幅下降至8%。因此,我们只有通过自我启发或者运动来不断地训练大脑,才能防止脑细胞的死亡,并增加再生的脑细胞数量。

跳不出来就是井底之蛙

在培养创意力的道路上,人们最大的绊脚石就是这句话。

“那个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嘛!”

大部分相当理性的人都会犯这种错误。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人们对那些乍一看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完全不予关注。可是请你至少记住,我们如今使用的大部分东西起初都是从无法解释的非理论性出发而创造出来的,以正确的理论分析来发明或者发现新事物的事例反而较少。

关注那些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一点点地赋予其关联性,你就会在它们之间获得新的构思,或许接下来的某一个瞬间,就能够突然发现在过去连想都没想过的、出乎意料的关系。但是,有些人只重视理论,或者根本不知道互相冲突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这些人肯定是处于丧失了自由思考或者正在失去自由思考的状态。如果对话向着自己从未考虑过的方向展开,这种类型的人总是会用下面这样的话来中断对话。

“请稍等,不好意思,但我首先必须指出一点:现在讲的这些跟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也有可能确实没有关系。但也有可能从善于异想天开的人的角度上看来是有关联性的,而在只追求理论的人眼中却看不出有任何关系。

韩国有这样一种说法——“越是不景气的时候,超短裙就越流行”。可以说这句话完全没有什么理性可言,但这也是可以用理性思考分析出来的。为了发现这样的事实,人们就要具备能够接受所有事物以及事物相互关联性的包容力;要亲自走出去,仔细观察人们随着经济状况而变化的服装,研究事物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并将这些总结归纳在一起。这种情况下,理论性倾向强的人通常就会说:“人们穿衣服和不景气到底有什么关系啊?”用这种否定的态度来对待事情,就不用指望他会有什么进一步的分析了。即使为了把握大众趋势而去仔细阅读报纸或者书籍,那些也都不过是已经被别人分析出来的意见而已。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别人的意见,而是自己的意见。因此,现在就马上到外面去看看这个世界吧!如果你去亲自观察一下,你对待关联性的看法就会慢慢地发生变化,然后你就会发现跟原来的主题毫不相关但却值得去关注的关联性。虽然用理性的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中心也非常重要,但是,能够仔细观察其周围事物才应该是思维的主旋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那些仍然以未完成状态存在的、未被探知的隐蔽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