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山海情絮
83568700000002

第2章 序二:赤子的珍宝

乔叶

前些时候读到有媒体采访毕飞宇,谈到散文,他说:“散文离作者特别近,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它会将你全部暴露出来。我比较害怕这个,所以散文在我眼里是比较可怕的东西。”

畏怯之意来自暴露,暴露就意味着高质量的诚实,且往往是针对自我的高质量的诚实。因此,是否能克服畏怯将自我裸裎,便成为优秀散文的要义。由此想到自己近日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写作资源问题,我说,对我而言,在某种意义上讲,写作就是照镜子,深度地照镜子,所以认识自我肯定是必要的。自我还是第一个他人。这话有些绕。我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写作者不想只写自己,还想写写别人,那首先就要认识自己,面对自己,只有在面对自我之后,推己及人,才可以体察他人。没有别的渠道,这是认识他人的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渠道。综上所述,在我看来,自我就是首选的写作资源,甚至也是最终的写作资源。这个资源,虽然因毕飞宇所指,因为切近自我而比较可怕,但也因危险而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珍宝。

——回归正题。几年前我到舟山开笔会,认识了阎受鹏老先生,知道他做过多年教师,又曾任职校长。会议匆匆,虽不曾多谈,但凭行事言谈便觉得他中规中矩,温和忠厚,颇有教师暨校长之风。待到《山海情絮》的书稿在手,却又有些担心读到的散文类似于教案或者训谕。读过之后便明白:他曾是孩子,且还铭记着自己曾是孩子。于是我得以在这本书稿里,读到了他那颗赤子之心。

此散文集共分四辑:《故乡风韵》《千岛情思》《风物散鉴》和《钟声悠悠》,从中清晰可见他这么多年的行路历程。他有两个故乡,一是少年故乡奉化,二是成年故乡舟山。这两个故乡的篇章各成一辑,排在前面,称出在他心里的分量。谓之“故乡风韵”的奉化篇章排在首辑,《阿姑》《我的抗日大叔》《风雪小山村》《煤炉》《老家的野菜》等梓里记忆帧帧鲜明。而在舟山篇章里,普陀山禅院、蚂蚁岛、朱家尖岛、沈家门、渔港夜市、海岛灯会、乌石塘……在他笔下一一呈现。因舟山我曾去过,便觉得格外亲切。

经验和技术是写作的两大要义,中国的散文写作尤其倚重经验,阎受鹏先生的写作也是如此。两个故乡交相辉映,呈现出了一幅用经验描绘出的地理人文画卷。画卷里有山有海,有风有雨,有人物故事,亦有细节温度,徐徐铺展,可读可赏。相比于奉化篇章,舟山篇章要多一些,但是二者相较,我印象更深刻也更心仪的却是奉化篇章。有些段落会反复品读,比如《家乡的竹林》:“……故乡竹多,笋也多,一年到头餐桌上都有笋。吃了毛笋吃龙须笋,接着是乌笋、黄壳笋,然后是鳗笋,连续不断。待到地面笋过,地下笋——鞭笋又上市了。鞭笋其实是竹子地下竹鞭的嫩芽,用来炒肉丝,或炖碗咸菜鞭笋汤……”

还有《风雪小山村》,陌生的大妈大伯在风雪之夜留他过夜:“……他眉开眼笑地说:‘夜里岭路难走,怕怕嗬,小囡,屯一夜好啦。’大妈抚摸着我冻红的额角说:‘冷冷哦,冻煞哦,夜里山路怕怕嗬。小囡,一定要屯。乡里乡亲,宿个夜怕啥……’翌日清晨,大妈微笑着像待新女婿那样端来了酒冲蛋和汤圆,轻轻地抚着我的肩膀:‘小囡,快吃,早点到家,阿爹阿娘见了,欢喜煞嗬!’”

醇厚温暖的人情通过独特简白的方言,韵味跃然纸上。

忽然想,阎受鹏先生写到这些的时候,恐怕是想不到遣词造句的,他只是自然而然地去写,让手写己心,就足矣。也正因如此,这些篇章的字里行间都闪烁着不可抑止的欢悦和自由,鲜活动人,情趣盎然。

不过,似乎很难免的,他也有许多正直正确的总结或者升华,让我忍不住要正襟危坐,端肃起来。比如《草鞋》,这文章让我知道了奉化的草鞋有布草鞋、箬叶草鞋、麻草鞋、葛藤草鞋……正津津有味地长着见识呢,突然这样的句子就蹦了进来:“穿草鞋,最能感知大地的冷暖……草鞋,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把一切都奉献给人们……”

恕我直言,总觉得这些话很像出自老师或者校长,而作为读者,我更愿意去读《家乡的竹林》和《风雪小山村》,因这些篇章里,更充溢着他作为阎受鹏的个人话语。这些个人话语里,没有老师之心,没有校长之心,就是一颗自然纯良的赤子之心以及这颗赤子之心所照耀出来的珍宝:那些独属于阎受鹏的、融会在血脉里的、不可复制的本能表达和心灵经验。

因这赤子之心,我便觉得,这些篇章是奉化篇章的核心之美,甚至也是整本书的核心之美。也因这赤子之心,我便借此来提醒自己:想要挖掘出越来越多的文学珍宝,首先要做的,便是把这颗赤子之心融在文字中。

谨以此短文向阎受鹏先生致意,与阎受鹏先生共勉,并祝贺大作出版。

惭愧为序。

(乔叶,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