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中难免会有相关的亲戚因素存在。首先不得不说的是祖父母。对于这些祖父母的境遇,我们一定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在我们这个时代,祖父母的处境多少会染上一些悲剧色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本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应该有更多的兴趣爱好。然而,我们的时代恰恰相反。老人觉得自己被社会遗弃,处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这太遗憾了,因为他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果他们有更多的工作和奋斗机会,他们就会感到更幸福、更快乐,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建议让一个60岁、70岁或80岁的老人从自己的事业上退下来。与改变他一生的计划相比,让他继续他的事业显然更加容易。然而,由于社会风俗的影响,那些仍然活力充沛的老人却被我们晾在一边,不闻不问。他们失去了继续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会使对老人犯下的错误波及孩子。祖父母总是想方设法证明(他们原本可以不必这样做)他们仍然活力充沛,对这个世界来说并不是一无是处。于是,他们总是对孙子、孙女的教育指手画脚,并试图证明自己仍然知道怎样去教育孩子,他们会对孩子体贴入微,溺爱纵容,但这种方式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当然应该尽量不去伤害这些老人的感情。我们要为这些老人创造更多的机会,但要让他们明白,要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孩子不应该成为他人的玩物,也不应该把他们卷入家庭的纠纷中。如果老人和孩子的父母之间产生矛盾,那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吧!但是,千万别让孩子也身陷其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心理疾病的患者,大部分都曾受到祖父或祖母的溺爱。对于为什么祖父母的“疼爱”会使孩子后来患上心理疾病,我们并不难理解。因为溺爱或者意味着过度纵容,或者意味着引起孩子间的相互竞争或妒忌。许多孩子会告诉自己说:“祖父最爱的就是我。”这样,一旦在其他人眼中他们不再是 “最爱”的时候,就会感觉受到了伤害。
在其他可能对孩子成长产生影响的亲戚中,有一类非常重要,他们就是“聪明的表兄弟或表姐妹”。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他们通常也会带来一些麻烦。当人们在一个孩子面前夸奖他的表兄弟或表姐妹既聪明又漂亮时,很显然这个孩子会因此感到苦恼。如果这个孩子有充足的自信心且具有社会情感,他就会明白,人们所说的聪明的意思只不过是“受到了良好的训练或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他自己也能通过某种方法达到那样的水平。然而,如果他像大部分人那样认为聪明是先天的,是与生俱来的,他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认为命运的安排是不公平的。于是,他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阻碍。漂亮的外表当然是自然的馈赠,但是,它所具有的价值在当代文明社会却被过分夸大了。从儿童的生活风格中我们就能够看到这种错误,他因为不如表兄弟长得漂亮而感到困扰,这种情绪对心理产生的影响是不利的。甚至在二十年后,这种对漂亮的表兄弟(或表姐妹)的嫉妒和羡慕之情还依然存在。
要避免让孩子的成长受到这种因他人的漂亮外表而造成的伤害,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认识到,与外表美比起来,与人相处的能力更为重要。当然,外表美自有其价值,我们没有人喜欢丑陋的外表,我们更希望得到美丽的外表。然而,我们在对生活进行理性的规划时,不能把一种价值与其他价值分割开来,也不能将提升某一种价值作为最高目标。对于外表美来说当然也是如此。一个人拥有美丽的外表,并不意味着他能过上理性、和善的生活。事实上,在有犯罪行为的人中,除了个别相貌丑陋者之外,也有一些容貌姣好的孩子。我们不难理解这些拥有美丽外表的孩子会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他们明白自己有漂亮的外表,受到人们的喜爱,他们以为这样自己就可以不劳而获。他们并没有做好充足的生活准备,但后来他们却发现,不付出就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他们就选择了一条不劳而获的捷径,那就是犯罪。就像诗人维吉尔1所说:“通往地狱的路走起来最为容易。”
这里还有必要对孩子的读物再补充几句。究竟孩子适合阅读什么样的书呢?童话故事应该怎样处理才能让孩子阅读?怎样让孩子阅读像《圣经》这样的书?这里重要的一点是,有一个事实经常被我们忽视,即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完全不同于成人。同样被我们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孩子理解事物的依据是自己独特的兴趣。如果这个孩子非常胆小,他就会在《圣经》和童话故事中寻找赞成他胆小的故事,这样他就会一直胆小下去。我们需要在童话故事和《圣经》的某些段落加上评论和解释,让孩子理解它原来的意思,而不是仅凭他自己的主观臆断。
1 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拉丁文:Publius Vergilius Maro,常据英文Vergil或Virgil译为维吉尔,前70—前19),是奥古斯都时代的古罗马诗人。其作品有《牧歌集》(Eclogues)、《农事诗》(Georgics)、史诗《埃涅阿斯纪》(Aeneid)三部杰作。其中的《埃涅阿斯纪》长达十二册,是代表着罗马帝国文学最高成就的巨著。因此,他也被罗马人奉为国民诗人、被当代及后世广泛认为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对孩子来说,童话故事当然是很受欢迎的,就连成人也能从中受益。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孩子对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下产生的童话故事有一种距离感。其中的时代差异和文化差异对儿童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他们读到的故事是在完全不同的年代创作的,当时的世界观与现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故事里总会出现一个王子,这个王子也总会受到赞扬和美化,他的全部性格总是以一种迷人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类故事当然完全都是杜撰出来的。然而,对于一个需要对王子顶礼膜拜的时代,这种理想化的虚构无疑是恰当的,这种情况应该向儿童进行说明。要让他 们知道这些神奇的故事都是人们经过想象和幻想而创作出来的;否则,他们遇到成长过程中的困难时,就总会试图寻找简便省力的捷径。例如,有一个12岁的小男孩在被问到他以后的理想是什么时,他回答说:“我要做一名万能的魔法师。”
童话故事如果可以加上适当的评论,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激发儿童的合作精神并使他们的视野得到拓展。至于电影,带一个1岁儿童去电影院观影可能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就会对电影的内容产生误解。甚至童话剧的含义也会经常被他们误解。例如,一个4岁的孩子曾在剧院里观看过一出童话剧,许多年过去了,他仍然相信这个世界有专门出售毒苹果的老妇人。许多孩子都无法正确地理解电影的主题,或对电影进行草率、主观的判断。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就电影的内容向他们进行解释,直到确信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为止。
报纸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一种外在的影响因素。报纸的对象是成年人,其中并不反映孩子的看法。所以,应尽量不要让孩子阅读报纸。但是,也存在一些专门针对儿童的报纸,这无疑是件好事情。一般的报纸往往会给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孩子一种扭曲的印象,尤其是那些有关不幸事故的报道最能让孩子感到沮丧和压抑。孩子们会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谋杀、犯罪和各种事故。从许多成年人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童年时对火灾有多么大的恐惧感,这种恐惧又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多么持续的困扰。
上面谈到的是教育者和父母在教育儿童时应当加以注意的几个方面,这些虽然不是影响儿童成长的全部外在因素,但却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可以表明这些因素对儿童成长产生影响的一般原理。个体心理学还是要重申其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社会兴趣”和“勇气”。对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来说,这两个基本概念就像对其他的问题一样适用。
关于青春期的图书可谓琳琅满目、不计其数。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但这里强调的重要性绝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我们每个人在青春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在班级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孩子:有的锐意进取,有的手脚笨拙,有的干净整洁,有的懒惰邋遢等等。我们也发现,有些成人甚至老人的行为举止仍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样。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现象,这只能说明这些成人在青春期阶段就没有再成长。事实上,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看来,青春期是任何一个个体都要经历的成长阶段。我们认为并不是任何成长阶段或任何环境都可以使一个人发生改变,它们只是一种准备性测试,即它们只是把过去形成的性格特征显现出来而已。
例如,有些孩子童年时受到非常严厉的管教,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而一到了青春期,这些孩子就犹如挣脱锁链一般,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了快速成长。然而,有些孩子却过分依恋过去,找不到正确成长的途径,于是停止了成长。他们丧失了生活的兴趣,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在童年时期被压抑的能量并没有在青春期爆发出来,他们所表现出的是童年时受到溺爱并因此而缺乏对新生活的准备的状态。
青春期比以前任何一个阶段都更能使人表现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这无非是由于青春期比童年更接近真正的成人。这时更容易显现出他对生活的态度,显现出他是否易于与人相处,是否具有社会兴趣。
一个极度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以一种非常夸张的形式表现其社会兴趣。对于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社会兴趣缺乏一种分寸感,他们一心只想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他们具有过分强烈的社会兴趣,从而使他们自己的成长受到阻碍。然而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想真正地投身于公共事业、为他人服务,就必须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必须有能贡献的东西才行,否则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14~20岁的青少年丧失了社会兴趣。他们14岁便走出了学校的大门,失去了与老同学和老朋友的接触和联系,而新的人际关系又还没有建立起来。在这段时期内,他们会感到自己完全脱离于社会。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职业问题。一个人的职业态度会在青春期有所显现。我们可以看到,有些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工作表现良好,并开始变得独立自主,这说明他们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然而,有些人却在青春期停止了成长。他们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总是不断地折腾——不是频繁跳槽,就是经常转学等。仿佛除此之外,他们整天就会无事可做。他们压根就没想过去工作。这些问题并不是在青春期才形成的,而是过去就已经形成,只不过到青春期才明显地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能对孩子进行深入的了解,如果我们给孩子更多独立自主和表达自我的机会,而不是像童年时那样严密监视限制孩子的话,我们将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更多有利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个体生活中存在的第三个问题:爱情和婚姻。从一个青少年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他人格的哪些情况呢?他们的答案仍然与青春期之前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是这个答案在青春期强烈的心理活动下显得更清晰、更准确。我们可以看到,在青春期孩子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认识有了更大的发展。有些青少年十分清楚自己该如何表现,或者浪漫,或者勇敢。但无论是浪漫还是勇敢都是正确对待异性的行为。
然而,有些青少年则走向一种极端。在性问题上他们显得非常羞怯。越是与成人的真实生活接近,他们对这个问题准备的不足就表现得越明显。我们可以依据他们在青春期的人格表现推测出他们未来的生活。因此,我们自然也就知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改变他们未来的生活。如果一个青少年对异性表现出非常消极的态度,我们只要了解一下他过去的生活,就会发现他在儿童时期可能非常好斗,父母对其他子女的偏爱可能会使他感到十分沮丧。结果,他认为自己应该一往无前,并开始变得高傲自大,拒绝一切与情感有关的事情。所以可以说,他这种对异性的态度所反映的正是他童年的经历。
我们经常发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向往离家出走。这是由于他们不满于家里的情况,因此便试图寻找机会与家庭断绝联系,不想再得到家庭的供养。然而这种供养对孩子和父母都是有好处的。因为孩子一旦遭遇无法克服的困难,他们会认为他们失败是因为缺乏父母的帮助。
在那些住在家里的孩子身上也同样表现出离家的倾向,只不过这些孩子的向往没有那么强烈。他们会利用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夜不归宿,因为晚间外出有更大的诱惑力,比静静地待在家里能获得更大的乐趣。这是他们对家庭无声的控诉。他们在家里感觉处处都受到拘束和看管,总是不自由。因此,他们从没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更不会有机会发现自己的错误。青春期是孩子开始表现自我的危险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