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在所有的动物王国中,除了人,没有任何动物像人类的孩子出生时那样无助。正如我们所知,人类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最长。其中的原因并不在于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前有无数的东西需要学习,而是因为人的成长发育需要很长的时间。儿童需要父母保护的时间要远远长于其他任何生物,这是因为他们身体器官的发育依赖于父母的保护。如果儿童没有这样的保护,人类就会灭绝。我们可以把儿童身体上的脆弱期视为把教育和情感联系起来的时刻。由于儿童身体的不成熟,教育是异常必要的,教育的目的产生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克服儿童的不成熟。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会性的。
我们所有的教育规则和教育方法绝对不能忽视群体思想和社会适应的思想。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总是赞美那些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总是唾弃那些对社会不利或有害的行为。
我们所观察到的全部教育方面的错误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它们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利的。无论哪一项伟大的成就,包括人的能力的发展也都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情感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让我们以语言为例进行说明。语言对于一个独居的人来说是不必要的。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人类群居的必要性。语言是人类群居的产物,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群居和社会的思想为基础,语言的心理学才能够得到理解。独居之人完全不可能对语言产生兴趣。如果一个孩子不去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如果他只是在封闭、隔离的环境中长大,那么,这在他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就会成为很大的障碍。只有当他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联系时,他的语言天赋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与其他孩子相比,有些孩子之所以更善于说话和表达,一般我们认为其原因在于他们有更好的语言天赋。事实上并非如此。有语言障碍或与他人无法自由交流的儿童一般会缺乏强烈的社会情感。造成儿童具有语言障碍的原因是家人的过分宠爱。在这些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之前,他的一切就已经被母亲安排得妥妥当当了。孩子感觉自己没有说话的必要,因此也就不会与外界进行接触,从而丧失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有些孩子说话的时候反应非常迟钝或有的根本就不愿说话,其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从不让他们把一句话说完,也不让他们自己回答问题;还有一些孩子则由于说话时遭到过取笑和嘲讽,从而失去了说话的信心。在孩子说话时不断地进行纠正和反复挑剔似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儿童会因此长期受到自卑感的困扰。例如,有些人在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先不断地重复“请大家不要取笑”,这样的表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毫无疑问,这些人在童年说话的时候肯定有过被取笑的经历。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听和说的能力都没有问题,但他的父母却又聋又哑。每当他受伤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流泪,而不是大哭大叫。因为无论他发出多大的声音他的父母也听不到,只能看见他伤心流泪的样子。
假如没有社会情感的话,人的其他能力,如理解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世隔绝的人根本不需要逻辑,或可以说他对逻辑的需要并不会比一个动物多。另一方面,一个人要想始终和他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就必须运用语言、逻辑和常识,所以他必须使自己的社会情感得到发展。所有逻辑思考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此。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有些人的行为很不明智,然而,如果从行为者的目的来看,这些行为却是十分明智的。在那些总觉得别人也会用与他们一样的眼光看问题的人身上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这也表明在行为判断方面社会情感和常识的重要性(更何况,如果社会生活比较简单,不会使个体面临如此错综复杂的问题的话,那么也就没有必要来培养常识了)。我们也可以想象,原始人之所以保持着原始水平停滞不前,就是因为他们相对简单的生活未能刺激他们的思想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发展。
社会情感在人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常被视为人的神圣能力。如果一个人试图完全抛开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或使用只被他自己理解的语言,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之中。社会情感让个体感受到一种安全感,同时这种安全感也支撑着他的全部生活。这种安全感也许不同于我们对逻辑思考及真理的信任,然而,它是这种信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什么数学计算能让所有人产生这样一种信任感,以至于我们更愿意相信那些只有能用数字表达的东西才是真实和正确的?这是因为,数学计算比其他的思维过程更易于向我们的同伴传播,同时,我们的理智也更容易对此进行识别。我们总是不太信任那些不能传播、不能与人分享的真理。毋庸置疑,这也是柏拉图1尝试按照数和数学模式来建构自己总体的哲学思想的原因所在。柏拉图让走出“洞穴”的哲学家再重返“洞穴”,我们可以从中对他的哲学(数学模式)与社会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柏拉图认为,对一个哲学家来说,如果他不具备源于社会情感的安全感,那么,即使是他们自己也不可能正确地生活。
让那些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与他人接触或让他们独立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它们在安全感方面的欠缺就会表现出来。此外,他们也会在对某些学科的学习上表现出不安全感,尤其是那些需要进行客观和逻辑思考的学科,比如数学。
人们在童年时期,通常都是以片面的方式接触一些主要观念(例如道德感、伦理规则等)的。伦理学在那些离群索居的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当我们把社会和他人的权利考虑在内时,道德观念才会出现,也才具有意义。然而,要想在审美和艺术创作方面证实这个观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怕是在艺术领域,也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统一的模式,它来源于我们对健康、力量和正确的社会发展等的认知。毫无疑问,艺术界限的弹性较大,同时艺术也给个体的趣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总
1 柏拉图( 约前427—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另由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体而言,艺术、美学也都遵循着社会的方向。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确定一个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呢?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需要通过观察他特定的行为表现来确定。例如,我们看到一个儿童为了追求优越感而总想表现自己,那么我们就能够断定,与那些没有这种行为表现的人相比,他更缺乏社会情感。在当代的文化中,不想追求优越性的儿童是很少见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个体的社会情感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类的批判者——各个时代的道德家们总是对这种状况(从本性上讲,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为自己考虑)进行不断的批判和攻击。这种批判的形式一般都是道德说教,但它对儿童或成人并不能发挥什么作用,因为光靠道德说教的力量是很单薄的,也不会使情况发生很大改变;人们最终也会这样安慰自己:我并不比其他人差多少。
当面对一个思维混乱甚至已经形成了有害的思想或犯罪倾向的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对他几乎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对他要进行深入的探究,彻底清除其有害的心理根源。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把自己当成道德的法官来审判他们,而要争取成为他们的朋友或治疗他们的医师。
假如我们不断地对一个儿童说他很坏、很愚蠢,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认为我们所说的是正确的,并最终失去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这个孩子会认为自己天赋比别人差,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得到发展的可能性也很小。他的这种态度充分表现出他消极的心境,这种心境与环境对他的不良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个体心理学所要表明的是,总是可以从孩子所犯的错误中看到环境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例如,在一个邋遢的孩子背后总有一个帮他收拾、整理的人;一个谎话连篇的孩子总是深受一个趾高气扬的成人的影响,这个成人总想以强硬和严厉的手段来纠正小孩说谎的毛病。在孩子吹牛的习惯中甚至也可以找到环境影响的蛛丝马迹。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渴望的是得到表扬,而不是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他总是渴求家庭成员能够给他肯定。
孩子在家庭中的不同处境经常会遭到父母的忽视或误解。那些有很多兄弟姐妹的孩子与独生子女相比,其处境就存在很大的差异。长子的处境一般都很特别,因为他有段时间曾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次子是无法体会这种经历的。幺子的处境也是其他孩子所不能体会的,因为在家庭中他曾是最小、最弱的孩子。如果两个兄弟或两个姐妹一起长大,那么年幼的孩子也要面对年长且能力较强的孩子所面对的困难。但相对来说,年幼的孩子的处境更为不利,这一点他自己深有体会。为了使这种自卑感得到补偿,他会更加努力,以超越哥哥或姐姐。
通常通过对儿童的个体心理学的长期研究可以判断出孩子在家庭所处的位置。如果年长的孩子取得正常的进步,就会给年幼的孩子带来刺激,他就会更加努力地追赶他的哥哥或姐姐。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年幼的孩子通常更加勤奋努力,也更加盛气凌人。如果年长的儿童比较虚弱,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年幼的孩子也就没有必要努力和他展开竞争了。
所以,确定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要想对他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必须了解他在家庭中的位置。家庭中年龄最小的孩子表现出来的也必然是年龄最小的迹象和特征。当然了,也会存在例外的情况。最小的孩子有时也希望超过其他所有的哥哥姐姐,他们奋发图强,夜以继日,他们总觉得自己一定要比其他所有人做得更好,要不断积极进取。这样的观察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决定着用什么教育方法。对不同的孩子都千篇一律地采取相同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不管哪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当我们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对他们进行分类时,我们还必须把每个孩子作为个体来对待。学校当然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做到这一点应该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还有一种类型的幺子与上面描述的积极进取型完全相反,他们彻底丧失了信心,变得极为懒惰。可以从心理学上对这两种类型儿童表面上的差异进行解释。那些渴望超越所有其他人的人比任何人都更容易受到困难的伤害。他们过大的雄心会使他们整天闷闷不乐,而且一旦遇到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他就比那些没有如此高远目标的人更容易采取退缩和逃避的态度。我们可以用一句谚语来形容这两类孩子的人格化的特征:“或全有,或全无”。
在《圣经》中我们可以找到与我们的经验类似、有关幺子取得成就的精彩记述,例如约瑟夫、大卫和梭尔等。当然,人们难免会对此提出异议:约瑟夫还有一个弟弟——本杰明。然而,本杰明是在约瑟夫17岁的时候出生的,所以仍然可以把约瑟夫归入幺子之列。不仅《圣经》中有对幺子成就的描述,在各种神话传说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例子。在所有的神话中,幺子所取得的成就都超过了他的哥哥和姐姐:在德国、俄罗斯、斯堪的纳维亚或中国的神话中,最年幼的孩子总是征服者。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这或许是因为与今天相比,古代幺子的形象更突出、更鲜明。在原始的条件下,这种现象或许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观察到这类关于幺子的形象。
一般来说,每个孩子都会形成与其在家庭中的地位相一致的人格特征,关于这一点还有许多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的地方。例如,家中的长子通常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据此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或三个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