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所谓大格局就是知取舍
83410700000001

第1章 序:格局定成败,取舍定人生

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应当志存高远,经过不懈努力,培养大的格局,才能品味极致的人生,一切事物了然于胸。所谓志者,乃心也。也就是说,创业发展,除了具备创新的眼光,培养良好的心态外,还要有宽广的胸怀,树立远大的志向,让人生有重大的生存意义。人生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才能很好地规划人生的大格局。明确的目标是人生的路线图,是指引前进的路标,是成就自己的使命,是制定事业成长的战略。

伟大者,拥有宽容的胸怀,能屈能伸便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人生应当把握进退,不为障碍所左右,成就事业上的一帆风顺,拥有丰富完美的人生。把握住自己的格局,不管是生活还是事业,乃至于人生都要取舍有度,才能逐步构筑辉煌的人生。所谓大格局,就是从大处着眼,不拘泥于眼前,为大局着想,目标锁定长远的发展,看待问题有战略的眼光,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包容万象。格局有多大,目标就有多大。

几名游客围观一位老者钓鱼,只见老者钓上了一条腾跳不已、三尺来长的大鱼。老者解下钓钩,将鱼放回了大海。

围观的游客惊呼起来,瞬间觉得老者雄心很大,他都看不上这么大的鱼,实在难得。说时迟,那时快,老者钓竿一扬,钓上来一条两尺长的鱼,老者淡定地解下鱼钩,把鱼放回大海。游客都有点膜拜了。

第三次,老者钓起一条一尺左右的小鱼,放进了鱼篓。一位不解的游客好奇地问老者,为何舍大鱼留小鱼?老者的回答和以前的桥段一样:“我家的鱼盘刚好放下这么大的鱼,老婆子舍不得把大鱼切断,她非要做完整的鱼。”

记得有个故事里出现了类似的桥段,那位钓者是因为锅小而放弃了大鱼。这位取一尺左右的小鱼,舍三尺来长大鱼,令人难以理解的老者,唯一的理由竟是,家中的盘子太小了盛不下大鱼!许多类似的例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当我们好不容易有了雄心壮志,就会习惯性暗示自己:我是不是异想天开,是不是太天真了?我的盘子那么小,盛不下大鱼。为什么不这样想,有了大鱼可以分几次吃,没有冰箱冷冻可以腌制成鱼干,或者与亲人和朋友共享,获得好人缘呢?这就像我们平凡的背景,从来不敢有非凡的梦想,更不敢有宏伟的目标,也不愿意打开心门和别人沟通,接受新信息。造成这样的现状,皆因自己家境不好,没有底气、没有学历、没有人支持、自卑等。才一次次故步自封、画地为牢,挫伤积极性,限制了发展,放低了格局。

这样的格局怎能打开人生的篇章,获得大成就?没有大的格局,哪有博大的胸襟对待人和事,哪有全局的眼光看待问题,哪有长远的战略发展?

一位主管受到总经理的一顿责难,萌发放弃经营十几年的事业,离开公司的念头。可是他想到在离开公司前一定要争取到属于自己的利益。毕竟自己为公司拼搏了十几年,一直没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于是,他通过法律途径,争取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也让小看他的总经理无话可说,有了创业的资本,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

所以,将要面临选择时,千万不要因为一时怒气,放弃本该属于自己的一切。人生既要看淡舍弃,更要为自己谋取正当利益,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经营属于自己的财富。

人生应当取舍有度,因为人生最后的追求,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拥有取舍的必然心态,把名利置之度外,把不舍置之脑后,不为失去痛心疾首。明确不舍不会得到,小舍只能小得,大舍方能大得,在属于自己的境况下及时取得,不放弃不抛弃属于自己的财富人生。只有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取舍,以无欲无求的心态做事,以中庸的心态拒绝极端,才能达到放下的境界、拥有取舍的人生。只有那些取舍有度的人,才能把握人生的抉择,获得快乐豁达成功的人生。

拥有大格局者,遇事会审视自己,不会把责任推给他人,敢担当、敢挑战、敢面对。能把握布局,重于审局,选中适合自己的领域,气定神闲运筹帷幄。遇事能跳出格局,谨慎处理,完美解决让人头疼的复杂事物,达到人生更高更完美的境界。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命运不同,大浪淘沙之后,剩下那些拥有大格局的人,施展人生的大作为。只有懂得格局定成败,取舍定人生,才能活得更豁达洒脱,获得人生更高的境界,达到人生的巅峰!决定人生成败、左右人生命运的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格局!拥有格局的人,才能拥有自己的世界,格局决定了世界的大小!

百年人生,不过一舍一得的重复

人生最高境界,做人最高智慧,不过是懂得取舍,学会选择。人来世上一遭什么也带不走,明白了人生只是一舍一得重复的过程,就会活得轻松自在。成功人士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还能谦卑待人处事,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懂得——舍得。舍得在生活中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哲学。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说:如果你想凌空飞翔,又不舍得羽毛受一点损伤,过分珍爱羽毛,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能够飞上蓝天。明智的人拥有一份成熟,是学会了如何选择取舍,唯有放弃,才能跨越自我。不要强求某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强求得到的东西总会轻易失去,带来的意外伤害却要用一生来疗伤。果断放弃,是最明智的做法。

看开了舍与得,就会发现对立的东西,实际上是统一的,无论是何事物,都会相生相克,舍与得亦是如此。伟人们悟出人生的真谛,总是在取舍之间,尽享舍得带来的成功喜悦、幸福快乐的生活。生活中的舍与得无处不在,微妙的细节存在舍与得,每个人的心间、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皆存在舍与得,它们相辅相成,达到人类和谐统一的最高格局。我们不否认社会前进需要金钱、权势和强烈的欲望来推进,这些乃是人类的本性。如果能把握住欲望这头猛兽,就会避免太多的人间悲剧,活出真实的自我,免受过多的欲望带给自己的伤害。

譬如一位亿万富翁,会因为别人欠他几百万收不回来闷闷不乐,以至于生起病,他不会想到这几百万和自己拥有的上亿资产相比实在不值得计较。因为他们不懂得选择取舍,没有普通人活得快乐,亿万富翁因为几百万得病死了,失去了上亿资产,他所有的一切反而成为别人的。如果他知道人生中不存在绝对的事情,失去的东西总会用另一种方式归还,得到的远比失去的要多,他依然是春风得意的成功人士。

一位女企业家,丈夫有了外遇,她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一个人徘徊在国外,不愿意面对当下的状态。她的儿子找到她说,妈妈,您为了这样一个男人抛弃孩子、事业,甘于这样无所事事吗?您不为我的以后着想,您的养老考虑吗?您把几百名跟着您的员工抛弃不管了吗?您能眼睁睁看着您的企业落入爸爸和那个女人之手吗?女企业家霎时醒悟过来,马上预订机票,和儿子回国。从丈夫手里夺回自己的企业,重新树立目标,开启了新的人生。在她的经营下,公司进入世界500强。

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听力丧失以后创作出最杰出的乐章;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双目失明后完成了杰出诗作;意大利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也是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极致的奇人。这三位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的三大怪杰,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有一颗平常心,把得失看得轻,没有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把失去化作动力,成就了自己,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对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韩信成大器是能忍受胯下之辱,韩信成功之后,把“得”看得太重,引来杀身之祸;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都是为了灭掉吴国;蛇要想长大,只有一层一层蜕皮;蝉在地下潜伏七年,爬上地面也要经过蜕变,才能展翅高歌……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很多,回顾我们和别人共处的时光,会发现,因为吃了一点小亏和别人大打出手,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不能小忍而失去大谋;因为眼前的浮华失去了行动的自由。“得与舍”始终在琐碎的生活中占据主导位置,我们的人生因为取舍的存在演绎着失败和成功的故事!只有正视得失,才能活得自由自在。

人活着不仅仅是追求美好的生活,看重得失的人比那些不计较得失的人活得更苦。如果明白、看淡了取舍,才会知道成熟的人生是失去了青春岁月换来的;丰硕的金秋是失去了春天的葱绿、夏天的繁茂得到的;人类的繁衍是失去了老人,迎来了新生获得的……在失去时不感到痛苦,在获得时感受幸福。

楚王出游的时候,把弓弄丢了。随从都要去找回来。楚王说:“我掉的弓,不用去找了,反正都是楚国人得到。”听到这件事的孔子感慨地说:“楚王为什么不说弓丢了,总会有人捡到,为什么还要计较捡到的是不是自己国家的人呢?说明他的心胸还是不够大!”

楚王对待丢弓这件事,在本国范围之内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就全人类而言,却存在了自私的看法。这和天上的雨来雨往、云来云往、阴晴圆缺、生生死死、继往开来、生息不断何曾相似。我们所计较的得与失,到头来都是一无所失,更是一无所得啊!每个人总在重复别人的过往,换来不快乐的一生,临死才释怀,悔不当初……

百年人生,如果不想重复前人后悔的一生,不妨考虑下面几点,让阳光溢满胸怀。

一、保持知足常乐的胸怀

保持知足常乐的胸怀在生活中很重要,不要和过得比你好的人比较。比如人家有豪车豪宅,你住茅草屋,骑自行车,有可比性吗?当你骑自行车吹口哨郊游的时候,人家正在焦头烂额地和别人谈判;当你躺在舒服的床上鼾声大作时,人家还在因为一个难题彻夜不眠、苦苦思索。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牺牲自由换来的。

只有学会正确的比较,才能获得愉悦的心境。自己和自己比才是正确乐观的比较,只要努力每一天,把今天的收获和昨天比,即使自己刚刚能吃饱,别人有很多珠宝,你还囊中羞涩,也不要自惭形秽。只要努力了,收获了,不放弃每一天,总会达到理想的彼岸。因为每个人的条件经历、经济基础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更何况人呢?

二、努力活出真实的自己

在生活中,不求名利,不被世俗所动,只求走好自己的路,做真实的自己。看淡得失,淡化忧愁,凭良心获得,就会活得快乐潇洒、豁达充实。

三、淡泊得不偿失的名利

古人云:“淡泊以明志”,人生苦短,何必看重过眼烟云的名利?人们常说的“养生先养心,养心淡名利”,就是如此。只要不缺乏进取的信心、拥有奋斗的精神,在前进的道路上,放弃一味追名逐利的念头,才会明白人生百年最值钱的是生命。

有自己格局的人才会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人生好比一盘棋,如何下好这盘棋,是舍车保帅还是舍卒保车……复杂的棋路由盘棋的格局决定,人生的结局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生中的每一次拼搏因为下棋者的布局各不相同,只有把握住棋局才能决定输赢;只有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具有“先舍后得”的肚量,才能有把握赢得人生的这盘棋局。棋势的走向由棋局决定,只有掌握大格局,才能掌控大局势。

要想靠理想更近,更容易获得人生的成功,唯有合理分配各种资源,通过规划人生每一阶段的格局,每一个台阶,一步一步坚实地走好,才能达到理想的巅峰。

人生中的大仰角

那是1941年的某个深夜,美国洛杉矶摄影棚正在拍摄电影,年轻的导演在刚开拍几分钟后又开始对摄影师大喊:“难道你不明白我要的是大仰角,大仰角?”

工作人员无法为这个反复拍摄了十几次,依然无法实现的大仰角消耗精力!摄影师再也无法忍受抗议地吼道:“你难道眼瞎,我已经趴得不能再低了?”大家伙都停下手里的活,幸灾乐祸地看着年轻的导演。这家伙一句话不说,盯着摄影师,捡起一把斧子,跑向摄影师。围观的人不禁惊呼起来,年轻的导演向木地板抡起斧子,把地板砸出一个窟窿。他让摄影师趴在洞中,平静地说:“这就是我要的大仰角。”摄影师压低镜头,拍出了从未有人拍出、前所未有的大仰角。

这位名叫奥逊·威尔斯的年轻导演,因为创新摄影技术,使用阴影逆光、大仰拍、大景深等新颖的叙事方式,他拍摄的电影成为美国电影学院必备的教学影片。

对待人生就要像奥逊·威尔斯拍电影那样,没有大仰角怎么能看到希望和幸福快乐呢?也许我们很难改变人生的格局,但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样,换个角度看风景、换个视角看人生,就会发现不同的风景,拥有不同的人生。

正如著名作家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故事,无不在证明:所谓领导者,必有胸怀!大过世界万物的唯有人的胸襟,也只有宽广的胸襟容得下世间万物,也只有那些拥有广阔胸襟的人,拥有大格局、令他人信服,从容不迫地面对一切逆境,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时刻清醒地面对自己。大格局者懂得把格局装入胸襟,昂首阔步勇往直前毫不畏惧。

混沌与开窍,就在一瞬间,源于心中的负累,源于外物的干扰。能控制心境者,必能获得解脱,超然于俗尘之外。正如古人云:“相由心生,烦恼皆自添,若为舍不得,又怎寻快乐?”

格局和人生是对等的,格局有多大,目标就有多大。要想成就大业者,需要有不计小嫌的胸怀、高瞻远瞩的视野、活到老学到老的大格局。那些古今中外成就伟业者,辉煌的人生大厦都是从大处着眼,一步步构筑的。

所以,对于前景唯有扩大自己内心的格局,才有胆量构筑更大、更美的蓝图。唯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也可以拥有浩瀚无垠的空间、容下宇宙间永恒无尽的智慧。

什么样的人生格局,铸就了什么样的人生结局!只有突破旧的、打破禁锢自己的旧格局,放开自己的人生,才能放宽、拓深大格局,开创宏大的发展空间。

培植创造新格局的关键因素:

一、面对新的挑战,当志存高远

“取乎上,得其中;取乎中,得其下”,意思是说,当目标定得很高,努力的过程中,虽然达不到定的高度,也会得到中间的目标;如果把目标定得不高,很容易完成,取中间,只能得其下了。所以,只有定得高的目标所产生的力量,才能使自己不迷恋被窝,抱着十足的信心面对新的挑战。

二、把握好心态,掌握好命运

在人生的棋局中,把握住良好的心态,才能掌握好命运,决定事业的成败。人生棋局的状态由心态来决定,所以,好心态才能实现好命运、拥有好格局。

三、人生智慧,当进退自如

人生的大智慧,就是古人的豪言壮语:大丈夫理应能屈能伸!伸是为了光大力量,为了攀登人生巅峰发扬自我;屈是暂时处于人生的低谷,为了保存力量隐匿自我。要想人生完满丰富,就要学会能屈能伸的人生。

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博大的胸怀存在于每一个成功的人心间。古往今来,许多事实证明一个真理:宽容才能成就伟大。所以要经常想想这句话:宽容豁达,厚德载物,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五、不贪不义之财,大处着眼

所谓高官厚禄,都是身外之物,生死皆空。得到太多,失去更多,不贪不义之财,大处着眼,适可而止,知足才能常乐!

六、破釜沉舟,绝处求生

人生最大的魄力、最大的胆略、最大的气势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绝处求生,这样的人生格局才算极致辉煌!

拓宽你的视野,

若不能谋全局,何以谋一域

高情商与高智商在成功的道路上固然重要,没有谋全局的胆略,也成不了大气候。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可见,格局的重要性,格局就是一个人的眼界与胸襟。

一个获取成功的人,必然是心中装有格局的人,他能站在第三者的视角审视、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懂时局,更懂得气定神闲地运局、布局。他知道成败决定于格局,有什么样的格局就有什么样的结局。

只有开阔视野,才能运筹帷幄

凡能成就大事者,都具有广阔的胸襟,说话大气、格局大,眼界放在全局与发展之上,讨论的是国家大事,成就也大;不忘互相夸耀、短视,说话不大气、小有成就的商贾格局有限,成就居中;整日被身边琐碎缠绕,只关注小事的,是“打工族”,因为格局小,站的位置更低一筹,话语小气,成就和格局是对等的。所以,心胸的大小和眼界的高低决定了发展舞台与生存空间的大小。要有大发展,必有大格局。小格局的人,没有开阔的眼界,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大气,没有整体与长远的打算。心中无大局,划定小圈子结交小兄弟,为不良的小嗜好沾沾自喜,自命清高不可一世,觉得天下唯我独尊。这样的人,很难追求到大事业,更难有长足的发展。

中国在清朝末年被列强侵略,有位少年天才陈澹然在国难当头之际,写出了《迁都建藩议》,呼吁将首都搬到武昌,罗列了迁都的十大好处。这篇没有被采纳的建议,其中的一句沿用至今,“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可以说是道破了天机,如何成大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因为“局”决定了“域”的格局。字面上讲的就是“一域”与“全局”的联系。“全局”由多个“一域”组成,只有完好的“一域”,才能获得圆满的“全局”。“全局”的审视倚仗“一域”的获得而得,大的“全局”看不到的人怎么能得到小部分的局域呢?“全局”与“一域”可以是“大局”与“小局”的关系。

这就好比走路,也像蜘蛛结网,条条大道通罗马,条条蛛网通蜘蛛一样,各种分岔路口和小路充斥着人生的每一步。如何选择目的地,锁定终极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跳出界限,综观全局,大处着眼,拟定路线,节省时间,在地图上或者蛛网上将所有可能达到的大路与小路都找出来,制定简短的路线。最后,你所标注的每一段路都是一个局域,选择正确的局域才能达到终点。

倘若,在制定线路时从不看大局,只管应付频繁出现的交叉小局,一直往前走,很容易迷失方向,脱离目的地。所以在审视问题时,只有从宏观的、战略性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开阔视野,做到运筹帷幄,不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以“全胜”为目的、以“谋略”为手段

《孙子兵法》所陈述的各类计谋都是以“全胜”为目的、以“谋略”为手段的军事谋略巅峰之作。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很多人认为是支持不战主义。“不战而屈人之兵”,运用谋略不战而胜,其实整本书讲的都是如何运用权谋打赢战争,以“全胜”谋全局。只有懂得全谋,才能定得全策,始终强调要想获得胜利,必须把“全”字放在重心之上。

随着愈演愈烈的经济竞争,孙子在军事上的谋略广泛用在商场和企业的发展中。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拓宽了大格局,在全球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依靠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共同打造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政治互信的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种以国家为局,以全球建设发展为域的谋略,就是宏大、有长期战略眼光的大格局。

两汉时期中国古人就开创了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文化交流通道和陆上贸易,以洛阳、长安为起点。这是中国最初的亚欧大陆经济整合战略,也是中国古人拥有的大谋略、大格局。

这种战略目标始于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为了夹击匈奴,联络大月氏人,开拓了丝绸之路,也被后世称为“凿空之旅”。东汉时期的班超再次出使西域,他的随从一直到达罗马,实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对话。

唐代的玄奘历时19年,沿着丝绸之路到印度求取真经,促进了中国与印度文明的交流。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与文明史印。从此,丝绸之路就开始繁盛起来。

国家尚且如此,何况个人呢?如果个人还停留在小圈子里的小气候,被琐事纠缠不休,怎么能开阔视野,营造属于自己的大格局?

“笔底伏波三千丈,胸中藏甲百万兵。”说的是,看起来一无所有的小人物,只要善于布局造势,也可拥有百万兵。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浩渺如云的气势以及各种为人处世之理;有经过精算与评估之后的新思维与新策略;不孤注一掷,不标新立异:才能拥有大格局,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打破舒适安逸的境遇,迎接未来的挑战。

能舍会得,

你可以用最简单的力量告别瞎忙人生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大忙人,没有一点儿闲工夫,一睁眼就没完没了地忙碌,等到晚上休息,仔细回顾一下忙碌的一天,又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事,一天就过去了。造成这样的原因是,我们把属于自己的时间,用在了那些无谓而又忙碌的小事上。我们总觉得自由越来越远,正是那些泛滥琐碎的忙碌让我们失去了自由。

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享受人生

有一天,上帝问他创造的三个人。

“到人间准备怎样度过一生呢?”

第一个人用心想了一会说:“我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去无限地创造。”

第二个人是这样回答的:“我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去享受美好的生活。”

第三个人是这样回答的:“我既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又要利用有限的生命享受人生。”

上帝给第一个、第二个人各打了50分,第三个人得到100分。上帝认为最完美的人是第三个人。

然而,人活着并不会按照上帝的意思生活,人有千面,活法也不相同。所以,第一种人在世间居多,他们像蜜蜂一样整日辛苦地劳作,为国、为家、为己、为别人。他们没有时间享受真正的人生,活在一味的索取上。如果这种人,稍微舍去一些,就能从忙碌的生活中抬起头,仰望夜空,赏月、赏星星,看风轻云淡、电闪雷鸣,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某电视台做了这样的公益广告:一位女士进入了全是男士的公司,为了在工作上不输给男士。该女士每天全心全意、废寝忘食地忙碌在工作岗位上,达到了晨昏颠倒的境地。由于作息时间不规律,内分泌严重失调,身材不但走了样,人也逐渐憔悴、衰老。此时,屏幕上打出触目惊心的一行字“不要拿你的时间和生命赛跑!”

一位医生指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工作狂已经不是特例。的确,为了理想的生活我们可以努力工作,同时也要明白,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作为人类,不是为了工作而诞生的生物。人活着既要为嘴巴奔波,也要坐下来,静静地听音乐、品茶、喝咖啡,或者带上家人、朋友去看一场电影,到大自然中放松自己,为身心而活的时间要占到80%才行。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要有计划地列出时间表,每天属于自己的时间、陪伴家人的时间,制定出这样的时间表,执行下去才能无憾于自己的人生。

人生不是一场电影,不是连续剧,更不是一场彩排,只有认真对待每一分钟,才不枉流逝的日子。如果只是为了忙碌而生活,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仅仅是不停地瞎忙,从来不舍得在瞎忙之余,停下来想想为何要如此忙碌,这样的人生和机器人有何区别呢?

认真的人生不一定非要不停地忙碌,有方法、有规划的人生,才称得上完美。生命本该有纷繁的细节,如诗如画、恍若姹紫嫣红的生活,哪怕只是闲闲地漫步,匆匆地一瞥飞过的鸟儿,总会有温暖的阳光静静地漫过全身。

“昏睡的美国人”不只是在美国

《时代杂志》的封面登上了“昏睡的美国人”,该画的意思是:很多美国人有太多做不完的事,忙得没有空闲,很难体会“完全清醒”是什么样的感觉。终年昏睡不已的美国人,看起来不可思议,认为夸张了许多,反映的却是真实的生活现状,这是极为严肃的话题。

仔细回顾一下自己,一年之中“清醒”了几天?每天加班熬夜、开会、上下班,回到家还要做没完没了的家务。一天的时间被烦琐的事物占据,是不是也像美国人一样?一年当中,有几次能和家人一起吃顿饭?有多少个夜晚,可以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不担心明天的业务报告?

有一次,有源禅师问:“大师修道是否用功?”慧海禅师回答了两个字:“用功。”

有源禅师又问:“如何用功?”慧海禅师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有源禅师不解地问:“这和普通人一样啊!”慧海禅师睿智地答道:“一般人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所以不同。”

许多人整日行色匆匆,应接不暇的杂务使疲态毕露,日益艰巨的挑战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环顾四周,“我忙死了”似乎成为人们共同的口头禅,不忙的人,觉得不正常;忙的人才是正常。那么,还有谁能在行程表上挤出空档?

更为奇怪的是,那些开口就说“如果再给我一些时间就好了”的人,尽管已经忙得忘记了晨昏,对明天吃什么、穿什么都无所适从,觉得难以选择。绝大多数的人还不满足,觉得“我如果再多赚点钱就好了”,哪怕累死也认为自己“不够忙碌”。很少有人说:“我已经干得够多了,现在可以停下来,好好过日子了,我的要求不高!”

事实上,选择越多,结果会变得越无可选择。人们的精力大多消耗在芝麻绿豆大的事情上。根据对美国人的调查报告显示:50%的美国人承认,每天最伤透脑筋的是选择旅游地点、选择医生、选择吃什么、穿什么衣服。

如果你想改变这样窘迫的生活,不陷入这种消耗精力的境地,不妨来次“清理门户”的行动:

一、丢掉面面俱到的陋习

有些人不放过任何细节,亲力亲为,拼搏在每一件大小事上,不惜一切代价采取行动,直到把自己累死才罢休。

二、重新整理需要做的事情

重新整理需要做的事情,重要事情先完成,不重要的以后再说。

三、学会丢弃

只有丢掉那些长期不用的东西,或者是长期压在手边一直没有完成的事情,才会发现,丢掉的那些东西和事情,这辈子都不需要了。

经过清理门户,才会明白,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琐事将自己捆绑得动弹不得,造成这个局面的罪魁祸首就是自己!包括那个让你昏睡不已的坏家伙,不是别人,是你,是你,还是你!所以,对它们负责的是你,而不是它们反过来对你负责。忙碌中的你我,都要从昏睡中醒来,学会取舍、学会选择,清醒地活着,享受更大的自由、享受人生本该有的生活。

请管理好你的情绪,

这个世界的一切也就都对了

南迪·内森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他得出:情绪不佳的状态在一般人的一生中占30%的时间,这只是平均的数字。根据这个数据,就能发现,与消极的情绪做斗争,是人们经常要做的。

我们的某些神经生理活动,会以各种情绪变化表现出来。例如:当某人听到别人顶替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职位时,会怒发冲冠,坐卧不安,随时准备找人讨个说法、评评理,会引起失眠,甚至引发脑梗。这样的情绪表现是大脑神经刺激身体,产生大量起兴奋作用的“去甲肾上腺素”所致。

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影响我们的生活

情绪也分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是人类对外面世界刺激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应。生活中离不开情绪,需要各种情绪来表达我们的感受。因为情绪占据生活的很大部分,所以,我们一定要控制好情绪,不能被消极的情绪左右,成为情绪的奴隶。科学家发现:对健康有害的是消极情绪。那些对谁都充满敌意、经常发怒的人患心脏病的概率很高。根据哈佛大学调查1600名心脏病患者发现,那些脾气暴躁者、经常出现抑郁或焦虑的人比普通人高三倍。

控制好情绪不仅有利于健康,还是有涵养的表现。当发现自己无精打采、忧心忡忡、闷闷不乐时,为了健康着想,第一步是找出造成不适的原因,再合理疏导消极心理。

李娜一向心平气和,是广告公司职员。有段时间,她对谁都没好脸色,好像别人都欠她巨款一样。经过调查发现,扰乱她心境的是公司要做人事调整,她担心失去职位。经过心理疏导,李娜说,尽管主管已经告诉我,这次调整不会影响到我,但我还是隐隐不安。

当李娜明白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后,就轻松了许多。找出症结后,李娜开始充实自己,更加卖力地工作,不久就消除了焦虑的情绪,由于出色的工作被委以更重要的职务。

睡眠不足引起的情绪变化

罗伯特·塞伊是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指出:“许多人都将自己的情绪变化归于外部的影响,却忽视了身体内在的生物节奏。我们的健康水平、吃的食物与精力状况,甚至不同的时段都能影响到情绪的变化。情绪不佳的人睡得很晚。此外,一天的开始情绪处于高峰,午后有所下降。”

塞伊教授对125名志愿者做了实验,结果发现实验者的体温变化和情绪有关。当人们的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时,正是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处于上升期时期。根据这个结论,人的情绪变化也是有规律有周期的。根据对美国成年人的调查,他们的平均睡眠不足七小时。睡眠不足对人类的情绪影响极大,那些令人烦心的事对睡眠不足者而言,更能左右他们的情绪。

达尔教授用14名实验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在黑暗中待14小时。第一晚,他们几乎睡了11小时,过了几天,他们的睡眠时间稳定在8小时左右。实验者的心情状态一天记录两次,得出的结论是:心情更舒畅、看待事物更乐观是拥有充足睡眠的必要条件。

有的人在心情不好时,会亲近自然,认为那样有助于心情愉快。有的人喜欢劳作,出汗,累得疲惫不堪时,心情会大好,所有的不快好像也随着汗水溜走了。

要想保持好心情,除了轻松、简单地享受生活之外,还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人活一世,总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不管是欢喜还是忧愁,总是要面对的。当出现情绪问题时,如果能通过行动及时调整情绪,就能简单地面对人生。

控制调整情绪的方法

有人会说,情绪怎么控制调整呢?其实,调控情绪并不难,只要用心掌握正确的方法,就可以驾驭自己。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坚持下去就会保持良好的习惯。

一、避免非分之想

对生活中的一切,学会坦然面对,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多的非分之想,尽量避免,给心里留足够自由放松的空间。对身边发生的事,比如一夜暴富,保持平淡的心态。

二、适时释放不良的情绪

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许多不如意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天,防不胜防,无法预测。既然这样,要想活得轻松快乐,就要把隐藏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给心灵解压。

三、培养兴趣爱好

有时间可以多参加户外活动,行走在大自然中;多阅读书籍或者时尚杂志、新闻,看喜剧、温馨的影视剧,不与时代脱轨。只有兴趣爱好多了,才能消除不良情绪,更接近生活的真谛,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感受更多的快乐。

四、控制愤怒的情绪

令自己愤怒的事,在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如果因为别人把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你再继续发泄在别人身上,就是不公平的。接受了别人的愤怒,你又不可能一直停留在愤怒中,不继续生活了。所以,控制愤怒的情绪,不跟小人计较,保持良好愉悦的心态才是重要的。当觉得快要爆发时,先忍住,默默从一数到一百,再张口说话。觉得没必要说时,也可以保持沉默,或者转身就走,避免事情闹僵。

五、转移情绪

转移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外界事物的吸引力、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比如,控制住发怒时,为了发泄压抑的情绪,就可以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减压;或者与亲朋好友倾谈,把经历的烦恼讲出来,得到朋友亲人的理解;不想让别人知道也可以阅读研究琴棋书画;等等。

不管如何,尽量减少心理创伤、避免不良情绪的强烈撞击;将情绪主动积极转移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不在消极情绪中沉溺太久。你会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控制情绪、战胜情绪,在繁杂的生活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