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借梯登天
8337400000034

第34章 巧用外力,借权树威

高智商的领导者,不但懂得巧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更懂得借权树威之道。

想要借权树威,首先就得要明白借谁的权,给谁树威。我们这里所讲的就是借上司的权威树立自己的威信。可要做到这点,也不是很轻松的,你首先要给自己定好位,不要越位使权,更不要“有风尽扬帆”;二要懂得使用上司给你的授权。充分了解和熟悉你的上级,了解上司的处事作风、个性和脾气。这样做,有利于你与上司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会让你更准确领会上司的意图。另一方面,在处理与下属关系的问题上,你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地化解各种矛盾,把矛盾转化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朱元璋,是大明皇朝的开国皇帝,在创立大明帝国之前,他也是一个善于借助上司的权威解决矛盾的老手。在他的军旅生涯中,他一方面恪守自己的工作职责,凡是自己职权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分大小,不分轻重缓急,都坚持独立解决。这样做既不打扰上司,又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毫不犹豫地借上司的权威树立自己的威信,把自己的工作意见转化为上司的意图。

当时,朱自璋是抗元大军里的一员,最初他投身于抗元重要领袖郭子兴旗下。由于他头脑灵活,做事勤快,因此很受郭子兴器重,在投靠郭子兴不久,就被任命为和州总兵。但是,驻守和州的将官们大部分都是跟随郭子兴很久的部下。朱元璋到任之后,他们中大多数人都不服气,并仗恃着与郭子兴多年的友情,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在朱元璋上任不久后,在第一次召开正式大会的前一天,朱元璋故意命令手下撤除了大厅主将的座位,并吩咐手下,会议室只摆一排长条木椅,不许多出一张凳子。朱元璋还故意在开会那天迟到,当他抵达会场时,诸将官已先行入座,长条木椅除了左边末座剩下一个位子外,全坐满了,也就是说,那个末座是诸将官留给朱元璋坐的。朱元璋并没有摆出总兵的架势,扫了一眼会场后,悄然坐在末座上。

朱元璋的心里十分清楚,诸将官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会议开始后,首先讨论军政大事,在座的资深将领虽然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习惯了在战场上打打杀杀,但是到最后决策时,却面面相觑,无法决断。轮到朱元璋发言,他精确地分析了敌我形势,并提出了具体的作战方案、措施和策略。诸将官听后,频频点头,表示赞许。

这次会议除了商议军政大事之外,还对修建城池工作作了详细的部署,并具体分工到每个团队,要求他们3天完成。3天限期已到,朱元璋同诸位将官到城池现场查验,没想到只有修筑的部分如期完工,其余将官负责的工程都没有完成。

看到此情况,朱元璋暗暗欢喜,终于抓到将官们的把柄了,他拿出郭子兴的任命书,面向南边坐下,对着所有的将官说:“总兵乃主之命,非我专擅,修城要事,不能如期完工,贻误军机大事,责任重大,谁可担当?今后再有违令者,军法处置。”在场的诸位将官自知贻误了军机,都不敢当场顶撞。从这次事件之后,朱元璋在军队里(尤其高层将官)很快树立了自己的个人威信,这为他后来做皇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特定的条件下,如果不借某种外力提升自己的权势,就很难征服一些有恃无恐的人,就不可能展开工作,从而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一句话,将无所作为。但对于有抱负的朱元璋来说,他不可能容忍自己一事无成。其实,朱元璋所运用的这一招就是借权树威的借力法。

但是,在当今社会,有一些人为了达成某一件事,不顾原则,动不动就抬出某个有权有势的名人,欲压服对方为自己办事,其实这不是借势,而是欺压、蒙骗。这样做,不仅损害了被借力对象的名誉,而且自己也会留下不好的名声,对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不利的。聪明的朱元璋,懂得在适当的时机,借势而上,在关键时刻,拿出郭子兴的任命书,表明自己是奉上级之命行事的,暗示在场的将官,此时我不是“朱元璋”,而是“郭子兴”的代表,一下子大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威信。

我们每一个都应该要明白,在借助上层人物的权力时,不能拿鸡毛当令箭。要尊重下属的意见,重视下属的势力,一味拿上级打压下属,如果引起下属不满,日后将很难展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