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决定一生成败
8334300000040

第40章 咬紧牙关就能等到希望

做人,说到底是对自己一点方向的把握,尽管每个人的人生方向都是不一样的,但在追求自己希望时,必须咬紧牙关,忍辱负重。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三十年,在于他能明察世事,洞烛幽微,以柔克刚。一句话,晋文公有雄心,懂得克进之道。重耳在流浪中始终窥伺时机,以求一逞,在城濮之战中以后退的方式鼓励了士兵,制造了舆论,懈怠了敌军,都是为了“克”和“进”,是很高明的制胜之道。“克”与“进”是需要耐心的,只有做到这一点,人生脚步才不会乱。

在春秋五霸中,晋文公是最为独特的一个。他即位于多事之秋,受命于危难之际,但他能明察世事,洞烛幽微,在60多岁时即位,于短短的几年内就使晋国强盛起来,成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晋献公死后,内部发生权位之争,其子夷吾认为重耳在外总是一个心腹大患,就派上次刺杀重耳的那个阉人杀重耳。

重耳在狄国住了12年,晋国一伙较为有才能的人也跟他跑到了狄国,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狐毛、狐偃、赵衰、胥臣、先轸、介子推、颠颉等人,他们大都在狄国娶妻生子,看样子要长期住下去。

一天,狐毛、狐偃接到了在晋国做大臣的父亲狐突的信,说是上次刺杀重耳的那个大力士三天内要来刺杀重耳。重耳听后急令从人拾掇东西,准备逃走。重耳对他的妻子季隗说:“如果过25年我不来接你,你就改嫁吧。”季隗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就走吧。我现在已经25岁了,再过25年就是50岁的老太婆,想嫁也没人要。你不必担心,尽管走吧,我等着你。”重耳正要启程,忽报那个阉人提前一天赶来。重耳十分惊慌,转身就逃,但掌管行李的人携物逃走,使得重耳一行人不得不到处求乞。

他们准备到齐国去,但去齐国必须先经过卫国。卫国当初造楚丘时晋国没有帮忙,卫君心生怨恨,况且重耳是个落难公子,何必帮忙,卫君就吩咐城门卫兵不让重耳进城。重耳一行只好忍饥挨饿,绕城而去。在经过五鹿这个地方时,看到几个锄地的农人正蹲在田头吃饭,重耳就叫狐偃去跟他们要一点。农人们看见是一群官老爷,心中有气,说农民们成天饿肚子,没有东西伺候他们,就从地里拿起一块土坷垃送给狐偃。随行的一员武将,脾气暴躁,提起马鞭要打,狐偃却连忙拦住说:“老百姓送土地给我们,就象征着我们将来一定会重回晋国,得到国土,这可是吉兆啊!”

当重耳饿得头晕眼花的时候,介子推却拿来一碗肉汤,重耳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气喝了个精光,喝完了才知道那肉是从介子推的腿上割下来的。重耳感动得不知怎样报答才好,介子推却说只要重耳能回国干一番事业,自己腿上疼一点毫无关系。

重耳一行忍饥挨饿地来到了齐国,齐桓公却是热情地招待,桓公送给他们20辆车、80匹马和不少房子,把他们安排得很舒服,并把自己一个本家的姑娘嫁给了重耳,他们就在齐国住了下来。

齐桓公死后,桓公的五个儿子争位,把齐国弄得一团糟,齐国霸主的地位从此失去,连齐国自己也归附了楚国;重耳等人本是希望借助齐国的力量回国,看看没了希望,重耳的随从就打算离开齐国,到别的国家去想办法。但这时重耳正跟齐姜如胶似漆,不愿离开:重耳的部下嫌重耳太没出息,商议着借打猎的机会把重耳骗出城去,强行挟走。这话被齐姜的丫鬟听见了,报告了齐姜。齐姜却很关心重耳的事业,主动找到狐偃等商量,说把重耳灌醉后抬出城去挟走。等重耳在大醉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行进中的车上,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但事到如今,他也只好听从部下的安排了。就这样,重耳来到了曹国。

曹国国君只让他住了一夜,而且很不客气,还戏弄他们,要看重耳身上的“骈肋”(一种肋骨长在一起的生理畸形),惟有曹国大夫见重耳手下人才众多,日后必成大事,就暗暗地施以饭食,赠以白璧,重耳一行又来到宋国,宋襄公虽刚打了败仗,但对重耳还是十分欢迎,就送他们每人一套车马,只是没有力量帮助重耳回国。不久,他们又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贵宾接待,重耳对楚成王电十分尊敬,两人成了好朋友。当时,楚国大臣子玉要杀掉重耳,以除后患,但被楚王阻止了。

在一次宴会上,楚王开玩笑说:“公子将来回到晋国,不知拿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玉石、绸缎、美女你们很多,名贵的象牙、珍奇的禽鸟就出产在你们的国土上,流落到晋国来的不过是你们的剩余物资,真不知拿什么来报答您。如果托你的福能回到晋国,万一有一天两国军队不幸相遇,我将后退三舍来报答您。如果那时还得不到您的谅解,我就只好驱兵与您周旋了。”

不久,秦穆公派人去请重耳到秦国,说是要送他回国即位。原来,晋惠公对秦国多次忘恩负义,秦穆公当初打算立个坏国君自己可弄点好处,结果事与愿违。晋惠公即位不久即发兵攻打秦国,秦国兵强势大,打败了晋国,并俘虏了晋惠公,后来秦穆公还是将晋惠公放了回去,但让他把儿子公子圉送到秦国当人质。秦穆公善待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后来秦灭梁国,梁是公子圉的外公家,他怕自己失去了靠山无法即位,于是在父亲病重时偷偷地跑回晋国当了国君,秦穆公十分生气,决定送重耳回国即位。

秦穆公非常重视重耳,要把过去曾嫁给公子圉的女儿改嫁给重耳。当时,公公娶儿媳、儿子娶后母的情况很普遍,更不用说堂伯父娶侄媳了,况目-重耳一行人都极想跟秦国交好,就答应了这门亲事。这日寸,公子圉已即位,他觉得自己的最大敌人就是流浪在外的伯父重耳,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让重耳随从的家属写信召他们回来,过期三月,都有死罪。狐偃、狐毛的父亲狐突因不愿写信已被杀害了。公子圉还在国内屠杀大臣,弄得人心离散:秦穆公知道这一情况后非常生气,又见时机已到,就决定派兵护送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大军到了秦晋交界的黄河:

过河的时候,重耳掌管行李的人把过去落难时用的物品全搬到了船上,重耳见了,就让他扔到河里:狐偃一见,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跪下说:“现在公子外有秦军,内有大臣,我们放心了。我们这帮老臣就不必回去了,就像您刚才扔掉的旧衣服旧鞋子一样,还是让我们留在黄河这边吧!”

重耳一听,恍然大悟,立刻让人把破衣服、鞋子、瓦盆等搬上船去,并把玉环扔到河里。行过祭祀河神之礼后发誓说:“我重耳一定暖不忘寒,饱不忘饥,不忘记过去的一帮旧臣。”这样,狐偃等人才跟随他过了河。

他过黄河后攻了几座城池,因为公子圉已众叛亲离,晋国的大臣们就不再抵抗,迎立了重耳,就是晋文公。

纵观晋国由乱到治的过程,确是引人深思的。晋文公及其随从19年的磨炼,为他创造霸业准备了良好的主观条件,所以,晋文公称霸并非偶然的现象,是由各方面的因素积累的结果、晋文公善于以柔克刚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国人对以退为进的处世方式历来是很重视的;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如果硬去蛮干,那只能变成一个莽汉,结果也只能是白讨苦吃;如果能够尊重客观事实,采取策略上的让步,取得喘息、休整、积蓄力量的机会,往往能够收到极好的效果。当然,“以柔克刚”的目的是“克”,而不是一味地“柔”;“以退为进”的目的是“进”,而不是一味地“退”。如果只讲“柔”和“退”,那就变成了逃跑主义和失败主义了。重耳在流浪中始终窥伺时机,以求一逞,在城濮之战中以后退的方式鼓励了士兵,制造了舆论,懈怠了敌军,都是为了“克”和“进”,是很高明的制胜之道。

“克”与“进”是需要耐心的。然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确实是需要经过孟子所说的那样的精神和肉体的磨炼历程的。问题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经得起这样的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