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喜欢文学,一生都保持着对文学的爱好,读过许多文学作品,写过诗。他在从事革命活动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对文学的了理解和认识,就文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文学作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关于民族文化与无产阶级文化的区别和联系问题,关于文学的阶级性和党性问题,关于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的特点和重要性及其在社会生活的作用问题,关于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特点和基本创作方法问题等等,都作了论述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一整套文学观点,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斯大林对文学的爱好和他的文学修养
斯大林的家庭出身以及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学生时代爱好读书并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才能。——他的诗歌创作以及作品受到格鲁吉亚诗人重视的情况。——走上革命道路后仍不忘读书学习,努力扩大知识面和理论水平。——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后继续努力学习,博览群书。——某些文章和讲话采用的文学笔法。——在其着作中运用的各种文学典故。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原姓朱加施维里,格鲁吉亚人。他出生于劳动人民家庭,从小就喜欢读书,并表现出了一定的艺术天赋。从事革命活动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后,仍保持着爱读书的习惯,书读得很多,因而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
一
根据斯大林本人仔细审订过的传记和斯大林文集第一卷的年表以及其他史书和辞书的记载,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于1879年12月21日(旧历9日)出生于格鲁吉亚的梯弗利斯省哥里城。可是根据1990年发现的哥里圣母升天教堂的出生登记册,斯大林出生于1878年12月6日(新历12月18日),同年12月17日(新历12月29日)在该教堂举行洗礼。这样一来,斯大林出世要比通常认为的早一年零三天。根据苏共中央总务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工作人员的查证,哥里正教小学于1894年颁发的毕业证书写明斯大林的出生时间是1878年12月6日。沙皇的各个宪兵部门的档案材料上斯大林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有写1878年12月6日的,也有写别的日期的。而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份由斯大林亲笔填写的材料是1920年瑞典左派的《社会民主报》的调查表,其中写明出生时间为1878年。可见说斯大林出生于1878年12月6日是有根据的。至于斯大林作为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登记表都是由他的助手或负责登记的人员代填的,从1921年起,他的出生时间已改为1979年12月21日,而从二十年代中期起,这个时间已成为正式的日期。同时有材料证明,这个日期至少是经斯大林本人认可的。至于斯大林为什么同意改变自己的出生时间,那就不得而知了。
斯大林的出生地哥里是格鲁吉亚的一座古老城市,地处格鲁吉亚东部的山区,离格鲁吉亚首府梯弗利斯约五十来公里。这个小城市依山傍水,风景特异。高尔基当年在游历之后曾作了这样的描述:“这个城市在库拉河上,不很大,与一个大村庄差不多。中间是一个高高的山丘。山丘上筑有一个堡垒。这里的一切有一种强烈的独特性:城市上空是炎热的天空,库拉河喧闹的激流在此经过,不远处是山,城市就在群山之中,更远处则是主要山脉的布满积雪的山峰……”“哥里”这个名字在格鲁吉亚语里是“山丘”的意思。为了防御外敌入侵,这里很早就筑起了上面高尔基提到的堡垒。在公元七世纪时,那里曾发生过一场决定格鲁吉亚命运的战斗。民间一直流传着各种颂扬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英勇战斗的英雄们的故事。斯大林就在这样的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不能不对他的世界观、性格乃至审美趣味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斯大林的父亲维萨里昂·伊万诺维奇是一位鞋匠,后来成为梯弗利斯的一家制鞋厂的工人。母亲叶卡捷琳娜·格奥尔吉耶夫娜农奴出身,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以给哥里的殷实人家干各种杂活为生,斯大林主要是由她抚养长大的。她虽然外表严厉,但心地善良,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她与丈夫曾在把儿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发生过争执。维萨里昂要求儿子继承父业,将来也当一个鞋匠,而叶卡捷琳娜则主张让她心爱的索索(斯大林的小名)上学读书,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长大了最好能当一个神甫。两人曾一度争执不下,这场争执最后因维萨里昂早逝而自然解决了,一切照母亲的意见办了。
索索天资聪颖,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幼年时除了喜欢与同龄人玩各种游戏外,经常观看和参与一些宗教仪式。研究斯大林与艺术问题的专家格罗莫夫认为这是他获得最初的审美印象的来源。照这位学者的说法,由于这些仪式总是具有“戏剧的因素”,因此“后来斯大林对戏剧的特殊爱好可能是由此而产生的”。
1888年,索索上了哥里正教小学。还在上小学之前,他就在一位神甫的帮助下掌握了格鲁吉亚字母表,学会了读书。他接触到的第一本书可能就是《圣经》。上学后,他的学习成绩很好。根据保存下来的材料的记载,他连续几年在年终考试时都是全班第一名。后来他的一位同班同学曾这样回忆道:
“班上我与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同桌。我学习很差,我的同学索索总是乐意帮助我。
“在我们班上学习的有富家子弟,也有穷人家的孩子。前者对我们的态度还由于被认为班上第一名的学生斯大林来自穷人家庭而变得紧张起来。斯大林具有非常好的记忆力。他能很好记住老师的讲解,然后一字不差地转述。他从来不否认自己说过的话,总是深信自己的话是正确的。他在被叫到黑板跟前时,总是能很好地回答问题。”
哥里正教小学的课程本来全是用格鲁吉亚语讲授的。但是不久沙皇政府实行“俄罗斯化”,下令改用俄语。这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他们纷纷起来反对,索索也不例外。但是正如谚语所说,“祸中有福”,索索克服困难,逐渐全面地掌握了俄语。他在增加了俄语这一重要工具后,见识更广,视野更加开阔,这不仅对他思想上的成长起了有益的作用,而且为他后来从事革命活动准备了一个重要的条件,同时也使他成为熟悉俄罗斯文化、尤其是文学和音乐的行家。顺便说一句,尽管他说起俄语来还带有格鲁吉亚语的口音,但是不仅能自由阅读,而且能用俄语思考和写作,并形成自己一定的语言风格。
在哥里正教小学上学期间,读书成为他的一大爱好,他把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到书本上。当时他阅读的主要还是格鲁吉亚的作家和诗人的作品。他曾读过琼卡泽的中篇小说《苏拉米堡垒》。这部小说描写了农奴的无法忍受的处境以及他们与地主的斗争。小说的主人公诺达尔是格鲁吉亚文学中第一个起来公开反对农奴制的农民的形象。而给索索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卡兹别吉的中篇小说《弑父者》。这部小说在叙述1845年高加索各族人民反抗俄罗斯讨伐者的历史事件的背景上,用鲜明的色彩描绘了一个为自由而奋斗的战士柯巴的形象。索索特别喜欢柯巴这个人物,将其看作自己学习的榜样。他的同学、曾经一起做过地下工作、后来成为孟什维克的伊列马什维里在1931年出版的《斯大林与格鲁吉亚的悲剧》一书中曾这样说道:“柯巴是索索的理想和向往的人……他希望成为第二个柯巴,成为像柯巴那样的着名的战士和英雄。柯巴应当在他身上复活。从这时起,索索开始称自己为柯巴,并且要我们这样叫他。当我们叫他柯巴时,他便自豪和高兴得容光焕发。”大家知道,后来斯大林从事革命活动后,曾把“柯巴”作为自己的化名之一。
格鲁吉亚的诗歌作品也引起了索索的极大兴趣。他特别喜欢绍塔·鲁斯塔维里的《虎皮武士》,这部长诗大约写于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它写的是“虎皮武士”塔里埃尔以及其他两位勇士忠实于友谊和爱情的故事。他们战胜敌人的军队,攻占了难以攻占的堡垒,制服了野兽,为拯救自己心爱的人作了一切努力。长诗通过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抨击了中世纪的黑暗,赞美了自由和纯洁的爱情。作者广泛运用了古代诗歌的象征性语言,给他的长诗增添了浓郁的诗情画意。《虎皮武士》给了索索终身难忘的印象。这里要提一下后来发生的事。斯大林发现俄译有不完善之处,曾想自己亲自动手将其重译,可惜完全没有这样做的时间。这时他收到了从西伯利亚某劳改营给他寄来的这部长诗的一份译稿,这是一个被关押的名叫努楚比泽的教授翻译的。他读后觉得翻译得很好,立即下令释放那位教授,并对译稿的某一节作了修改后送交出版。这个译本后来反复重版,广泛流传开来。至于斯大林作了什么样的修改,那位教授秘而不宣,至今还没有人知道。
除了上面提到过的一些小说和长诗外,索索还读了恰夫恰瓦泽、策烈铁里、埃里斯塔维等作家和诗人的某些作品。除了喜欢读文学作品外,他还爱唱歌。他的老师叶利萨别达什维里回忆道:“这个非常有才能的孩子有一副很好听的高童音嗓子。他在两年里学会了熟练地看乐谱,能自由地看着乐谱唱。不久他成为指挥的帮手,领导合唱队。在索索参加合唱队的那个时候,队里有不少嗓音好的孩子。我作为年轻指挥,很想显示自己是一个好的领导者。确实,我指挥的合唱都很成功。我们演唱像博尔特尼扬斯基、图尔恰尼诺夫、柴可夫斯基这样的作曲家的作品。索索在学生合唱队里唱得很好。他通常进行二重唱和领唱。常常顶替合唱的指挥。”索索还在上学期间学会了画画,根据他的一个同学的回忆,他曾画了鲁斯塔维里和其他格鲁吉亚作家的像。有这样的传说:索索常去的一家书店的主人特别看中了他画的鲁斯塔维里像,向他提出要买这幅画。索索不同意做买卖,爽快地把画送给了他,不过得了两本书作为回报。由此可见,他绘画的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从以上列举的事实来看,斯大林在他上小学时不仅爱好文学,而且还在音乐和美术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才能。
1894年6月,索索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哥里正教小学,同年9月进梯弗利斯正教中学学习。上一二年级时,他还是一个“模范学生”,勤奋、能干,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如同《斯大林传略》中所说的那样,“梯弗利斯正教中学当时是在青年中传播各种解放思想的温床,其中既有民粹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也有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校内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秘密小组”。索索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思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只顾学业,开始关心政治,参加一些活动。他还像在哥里正教小学学习时那样,喜欢读书。他在课余时间常到旧书店去,看见感兴趣的书,就站在柜台旁读了起来。学校对学生管束很严,不允许学生随意行动。他就花点钱把需要的书从书店租来,发动要好的同学将其抄写下来,然后装订成册,保存起来,以供仔细阅读。时间长了,索索的“藏书”变得相当可观。根据一些人的回忆,这里有马克思、恩格斯、歌德、席勒、亚里士多德、达尔文、海涅、亚当·斯密、图甘-巴拉诺夫斯基、司徒卢威、普列汉诺夫、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皮萨列夫、屠格涅夫、杜勃罗留波夫、萨尔蒂科夫-谢德林以及格鲁吉亚作家巴拉塔什维里、恰夫恰瓦泽、卡兹别吉、尼诺什维里、伊奥谢利阿尼、阿卡基·策烈铁里等人的书。与此同时,索索还不顾学校的禁令,从廉价图书馆借书来读,曾两次被助理学监穆拉霍夫斯基发现,他借来的雨果的《海上劳工》和勒图尔纳的《各人种文学的发展》被没收,后一次被发现后,校长下令罚他关禁闭。从上述情况来看,索索读书的范围明显扩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开始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接受马克思主义。不过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兴趣并没有降低,在这期间读了不少俄罗斯作家的书,同时也开始接触到西欧的着名作家的作品。他的一位名叫格卢尔吉泽的同学回忆道:“约瑟夫读闲书读得入了迷。我们读了利珀特的《文化史》,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主人和长工》《克莱采奏鸣曲》《复活》,还有皮萨列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亚、席勒等人的作品。书是约瑟夫形影不离的朋友,他甚至在吃饭时也不放下书本。”在俄罗斯作家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他还喜欢读果戈里、屠格涅夫、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契诃夫等人的作品。在西方作家中还有歌德、狄更斯、雨果等人。
早在哥里正教小学上学时,索索就学着写诗。进入正教中学后的第二年,他开始发表诗作。从1895年6月至12月,由上面提到过的恰夫恰瓦泽主编的《伊维里亚报》陆续发表了他的五首诗。1896年由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麦奥莱达西社”主办的《克瓦利报》(《犁沟报》)又发表了第六首。这六首诗只有第一首和第五首有题目,分别题为《致明月》(《伊维里亚报》1895年第123期)和《晨》(该报1895年第2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