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两晋南北朝那些事儿
8327100000033

第33章 统一北方,社会安定

386年,拓跋珪建立了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后来,又经过多年的东征西讨,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的引领下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混战局面,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

■正式称帝,整治国家

拓跋珪于平城正式称帝后,为了稳固新建的国家,在国内实施了相应的措施。

他大量吸纳汉族的优秀文化,令鲜卑人“分土定居”,使鲜卑部落的经济由牧猎渐变为农耕。他一方面把分散流动的人口编入户籍,鼓励他们发展农业,督促他们从事农桑种植,并减轻他们的租税。另一方面,他兴办教育,推崇儒家文化,重视人才,任用汉族的有才之士。此外,北魏政权还采用了封建制度,尽管并不彻底,可相对于鲜卑族原有的制度来说却有了质的进步。

上述措施使北魏渐渐融入了中原社会,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也使北魏壮大了实力、统一北方的进程得以加快。

■父子不和,救母弑父

北魏政权建立后,拓跋珪仿照汉武帝立太子而杀钩弋夫人的先例,作出了这样一个规定:凡立太子,必须先杀其母,以防母后干政,外戚作乱。409年,拓跋珪将立长子拓跋嗣为太子,便要杀死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并对拓跋嗣说,这样做是为了国家的长久之计。拓跋嗣是个孝子,得此消息,“哀泣不自胜”。拓跋珪大怒,欲召他前来训斥。拓跋嗣身边的人劝他赶快到外面躲一躲,免生不测,于是,拓跋嗣带亲随两人,逃匿于外。

就是在这样的当口,发生了其异母弟拓跋绍弑杀父皇之事。

关于拓跋绍其人的性情,《魏书·清河王绍传》记载甚详,说他“凶狠险悖,不遵教训。好轻游里巷,劫剥行人,斫射犬豕,以为戏乐”。拓跋珪曾在大怒之下把他倒悬在井里,直到他奄奄一息,才算作罢。正因如此,他们父子不和,矛盾很深。拓跋绍和他异母兄拓跋嗣关系也不好,原因是拓跋嗣经常责怪他的放任无忌。

拓跋绍的母亲是贺兰太后的妹妹,容貌秀丽,拓跋珪到贺兰部时见而悦之,向贺兰太后请求接纳为妻。贺兰太后认为她太美,“必有不善,且已有夫,不可夺也”(《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拓跋珪不听,派人杀其夫而占有了她,生下了拓跋绍。

拓跋珪性情凶暴,杀人成性。一次,贺兰夫人惹怒了他,他便将贺夫人囚禁起来,准备将其杀死,因当时天色已晚,未能动手。贺兰夫人在狱中派人给儿子捎信,请儿子快来救她。拓跋绍得知消息,心急如焚,对其父恨之入骨,决定杀死父皇,营救母亲。

对于皇帝拓跋珪的残忍,朝野上下无不知晓,人人畏惧,谈虎色变。所以,拓跋绍要组织杀手是十分困难的。况且,此时的拓跋绍才16岁,还是个孩子,左右很担心他能否成功,不敢参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拓跋绍表现出惊人的勇武,他密密将手下亲随及宦官数人召集起来,对他们说,父皇残暴,滥杀无辜,积怨甚多,今天是咎由自取。事成之后,定有重赏。这些手下人平日都与拓跋绍关系密切,经拓跋绍这一鼓动,才坚定下来。拓跋绍又指出,这一行动凶多吉少,成者王侯败者寇,煽动众人拼将一死,力争成功,从而提高了众人的士气。

魏武帝天赐六年十月戊辰(409年11月6日)夜,拓跋绍带领死士数人跳过宫墙,进入天安殿皇帝寝宫,宫中侍者听到动静,大呼:“有贼!”皇帝拓跋珪大惊而起,慌忙去取弓刀,但一时没有找到。这时,拓跋绍已窜到他跟前,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这一年,拓跋珪年仅39岁。

拓跋绍杀死父皇后,仍留在天安殿中,第二天中午仍不开宫门,他从门缝里对群臣说:“我有叔父,也有兄长,你们拥护谁?”众人惊愕不答。南平公长孙嵩说:“听大王的!”众大臣这时方知皇帝已死,但对拓跋绍仍心有不服,各怀异志。拓跋绍拿出大批布帛颁赐王公以下的大臣,笼络人心,以期登基夺权。

但是,拓跋绍没有当上皇帝。逃亡在外的太子齐王拓跋嗣闻讯组织人马杀了回来,拓跋绍及其母贺夫人都被赐死,拓跋嗣夺得了帝位,是为魏明元帝。

■魏太武帝,文治天下

422年,魏明元帝拓跋嗣趁宋武帝刘裕病逝之机,向宋国发动大规模进攻。魏军相继攻下了黄河南岸的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洛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战略要地,还取得了青州、兖州。魏明元帝去世后,太子拓跋焘即位,是为魏太武帝。

魏太武帝是一个英明的君王。登上皇位后,他继承了前辈的统治方略,继续借鉴汉人的治国思想、成败经验和国家制度。例如,他改革税收制度,按人口分配土地,督促百姓发展农业,促进经济发展;任用大量汉族贤人,整治官场的贪污腐败现象;推崇儒家学说,发展文化教育,提高百姓素质,促进国家稳定,等等。这些政策实施后,北魏日益强盛,逐渐有了统一北方的实力。

北魏稳步前进之时正是十六国的末期,南方的刘宋朝廷正在崛起。而北方地区的大夏、北凉、西秦、北燕和柔然等政权并立,彼此间征战不断,并时常骚扰北魏的边境,这迫使拓跋焘开始考虑消灭它们。

大夏国君主赫连勃勃去世后,拓跋焘经过慎重考虑,准备先进攻夏国。夏国是匈奴铁弗部所建的政权,铁弗部与拓跋氏素来为敌,赫连勃勃称帝后为政暴虐,使得人心尽失。现在赫连勃勃的几个儿子正在内斗,朝廷动荡,北魏选择先攻打夏国,的确是一个英明之举。

■攻打大夏,统一北方

415年,平城附近连年霜旱,不少人饿死。有人主张迁都邺城(现在河南安阳市北)。当时,谋士崔浩对魏明元帝讲了很多不能迁都的道理,重要的一个理由,便是迁都之后,平城的防守力量弱了,夏和柔然必然乘机进犯。417年,刘裕攻打后秦,后秦向北魏求救。北魏讨论了这件事,崔浩又以为要防备柔然进犯,不可出兵。刘裕打进了长安,拓跋嗣打算派一支精锐骑兵,直捣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和寿春(现在安徽寿县),又向崔浩问计。崔浩对他分析了当时形势,以为“西有屈丐(即夏,屈丐的意思是卑下,北魏称赫连氏为屈丐以示侮辱),北有柔然”,出师对北魏不利。崔浩当时谋略无双,担心的就是夏和柔然,可见它们对北魏的威胁是很大的。

柔然是鲜卑的一支,又叫蠕蠕或叫芮芮,长期游牧在拓跋部的北边,冬天从漠北迁向漠南,夏天又回到漠北,每年向拓跋部贡献“马畜貂纳皮”。拓跋琏攻打过柔然,把这个部落赶到了云中。394年,柔然首领社岭逃走。402年,社岭征服高车诸部,雄踞漠北,自称豆伐可汗,建立了一个势力很大的游牧政权,东到朝鲜故地之西,西到焉耆(现在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北到贝加尔湖,南面和北魏隔着一片广大的牧地,时常攻掠北魏的边境。但这时,柔然还很落后,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军事行政的联合体。

拓跋嗣即位不久,柔然侵犯北魏边境。410年,北魏大将长孙嵩被柔然围在牛川(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拓跋嗣亲自出征,社岭才率众退走。423年,南朝的刘宋和北魏交战,正在争夺河南,柔然又进犯北魏边境。拓跋嗣从赤城(现在河北赤城)到五原筑了一道长城,设了一些镇戍,防止柔然南下,拱卫平城。这时,北魏对柔然还是处于防御的地位。

魏太武帝拓跋焘主动出击柔然,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429年。这一年,柔然被打败,原来臣服于它的一些高车部落乘机摆脱了羁绊,被北魏降服的柔然有30多万家,掳获的马牛羊达到几百万头,敕勒(高车部)也有几十万人向北魏投降。这些降服的部落被魏太武帝迁到漠南几千里的边境上,在军事镇压下,从事农耕和畜牧。另一部分柔然人往漠北退走,遇有机会,便象一阵风暴,袭击北魏的北方边境。

429年这一战,对北魏的影响很大。史书上说,北魏自从降服这些柔然、高车部落之后,畜产和毡皮的价钱都跌落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战争,也是在打退柔然之后,达到一个高潮。429年这一战之后两年,便消灭了夏的残余势力。

夏的皇帝赫连勃勃的父亲刘卫辰,是拓跋部的仇人。当拓跋珪打败了铁弗部,刘卫辰死后,勃勃就逃到后秦依靠姚兴。勃勃弃去原来的姓——刘,改姓赫连。407年,勃勃脱离后秦独立,称大夏天王;418年,赶走刘裕留驻在长安的军队,占有关中(现在陕甘地区),自称皇帝。魏太武帝即位的第二年(425年),赫连勃勃死去,夏发生内乱。426年,魏太武帝分两路攻夏,一路攻长安,一路攻统万(夏的都城,现在陕西榆林西南)。这一年,攻下长安,第二年,攻下统万。

统万城高六丈多,城上宽10步,城基宽30步,城里宫城三丈多高。城是特制过的土筑的,坚硬得和石头一般。宫城内建筑壮丽,有高大的殿阁和楼台,雕镂得穷极工巧。筑这座城,征发了十多万民工。魏军进入统万,魏太武帝对左右说:“小小国家,滥用民力到这种地步,怎能不灭亡啊!”

攻下统万以后四年多,夏的残余势力才最后被消灭。

灭夏不久,割据辽东、辽西(现在辽宁)的北燕和割据河西(现在甘肃)的北凉也先后被北魏打败,灭亡了。

西晋之末,中原不少学者到凉州避难,从此以后,凉州成为汉族文化在西北的一个中心。北魏灭北凉,居住在凉州的汉族士人,不少到北魏都城平城去做官,或者当教授。索敞、常爽是当时最有名的两位教授。常爽有学生700人,索敞的学生中有几十人担任了北魏的重要官职。凉州士人对于北魏的“文治”作出了贡献。

魏太武帝是结束中国北方长期分裂局面的重要人物。这个人的特点是果断、镇定,善于用兵。424年,和柔然交战,他在云中被围,围骑多至50重,他还神色自若。进攻统万,时值大风雨,飞沙扑面,有人劝他暂时退兵,他却乘风雨飞沙,转到敌军侧面,奋勇进击,取得胜利。他又很得军心,作战时,亲犯矢石,将士为他出死力。

在魏太武帝的努力下,经历了100多年割据的北方地区终于再次获得统一,开始进入北朝时期。按照史家的习惯,拓跋焘完全统一北方的439年,往往被视为北朝的起始之年。从此,北魏同南方刘宋朝廷共存,南北相持的局面正式开始。

由于北方再次统一,北魏的国内形势渐趋稳定,农业、经济、文化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