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效应——不能逾越的安全距离
心理学名词
刺猬效应,强调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即在人际交往中,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不是没有心理距离的,只有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人与人之间才会产生心理上的吸引效应。如果空间距离过近或者过远的话,都会使人产生心理的排斥感。两个刺猬靠得太近会怎么样?当然是扎痛对方。
在职场中,很多人都希望能和同事“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然而,刺猬效应告诉我们:距离太远固然达不到交流的目的,但距离太近却容易伤害到彼此。这就像一杯水,太凉了会寒心,太热了反而烫口,只有适度才最好。同事之间也是如此,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既有美感,又避免走得太近所导致的负面效果。
总有一些职场人,他们似乎很喜欢在办公室里向同事倾吐心声,这样做的确能很快拉近和同事之间的距离,也能在迅速使彼此变得友善、亲密。但请你一定要记住,办公室并不是个单纯的地方,也不是个可以寻找情感安慰的地方。同事和你既是共存的,又是互相竞争的。你私生活方面的事情,最好不要跟同事分享;你工作上的情绪,更不要轻易在同事面前表露出来,因为你并不能保证,同事不会在关系到他自身利益时出卖你。
经典案例
周彩霞就很喜欢向同事倾吐心声。虽然刚参加工作没多久,但她觉得自己和周围的同事非常亲。大家每天一块儿上班,说着笑着就把工作干了;中午一起到食堂吃饭,就像大学里的密友一般。于是,周彩霞单方面认定彼此是知己。既然是朋友,自然无话不谈,特别是发牢骚的时候。
周彩霞逾越了同事之间的安全距离,经常和大家聊一些公司的事,如某某做事非常专断、某某假谦虚、某某处事不公正……谁人背后不说人,周彩霞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卑鄙的人。然而,没多久,周彩霞的私密聊天内容从各个渠道有了反馈。她口中曾经谈论过的那些人,似乎都亲耳听到了周彩霞的那些评论。他们有的对她怒目而视,有的暗暗给她准备了小鞋,有的干脆把她当做透明人。
在惊诧、愤怒之后,周彩霞剩下的只有伤心,可她却发现自己连伤心的理由都找不到,毕竟自己确实说了那些话。就算再亲密的同事,也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谈不上背叛。同事是自己的,同事也是大家的。她发现自己彻底错了。
所以说,距离是一种最好的安全之策。和亲密的同事相处时,我们也一定注意分寸,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当然,作为别人的亲密同事,我们同样要珍视对方的信任,说话之前多思考,不要泄漏有损同事利益的消息。
你学会了吗?
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司不是让你来交朋友的地方,而是工作的地方。偏离了这个主题,就算你和同事怎样打成一片,也不会在事业上做出成绩来。所以,没有必要为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搞得自己筋疲力尽,只要明白自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工作,就不会陷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不可自拔。
在公司里,跟任何人都要保持“人际距离”。距离不是漠视、冷对他人,更不是时时刻刻怀有防备之心,而是在人际交往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事实上,职场真正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是那些既能真诚对待他人,又能保持自身独立性的人,懂得和他人保持人际距离是他们的一大法宝。
从众效应——小团体让公司感到不安
心理学名词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进而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了一个实验。
他告诉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们:“此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在大学生们走进实验室前,他们事先安排了5个人,让他们装做等候做实验的人。其中的一名大学生走了进来,当发现已经有5个人坐在那里后,他自动坐在第6个位置上。
实验开始,阿希拿出两张画有竖线的图片,其中一张图片上有3条线段,另一张图片上只有1条线段。他让那个大学生比较4条线段的长度,并指出等长的线段。事实上,这些线段的长短差异很明显,完全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次实验一共分为18组。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他要求前5个参与实验的人先发表意见,并要求他们一致回答其中有两条线段是等长的。结果,后面参与实验的大学生被迷惑了,有33%的人受到了从众影响,有76%的人至少受了一次性的从众影响,仅有24%的人没有受到影响。
而按照正常思维,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应该小于1%。这太不可思议了!心理学家认为,误导了大学生的是人们习惯性的从众心理。在职场中,很多人也避免不了“从众心理”,当一个人总跟另一个同事形影不离时,他必然会受到一定的从众影响。
经典案例
吴丹和谢菲分别是公司营销部和人力资源部的新进职员,她们同一天进公司报到,同一组安排培训,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为她们的私人情谊孕育了最肥沃的土壤。
她们两个就自动组合了一个小团体,几乎形影不离,公司的人都知道两个人很亲近。同时,大家也好奇,为什么两个性格不合的人,能一起玩得这么开心。其实,吴丹和谢菲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吴丹的性格属于非常要强型的,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且得理不饶人;谢菲性格平和,在公司里是公认的老好人儿。
在工作上,两个人的表现也完全不同。吴丹工作上经常耍小聪明,业绩一般,而且还常常从客户那里拿回扣;而谢菲工作勤奋,愿意帮助同事,大家对她评价很高,但是,人们还是不愿跟谢菲走得太近,因为她身边的吴丹让大家感觉不太好,怕影响到自己在公司的前途。
可能因为同时入职的新人只有她们两个,所以不一样的性格也让两人走到了一起。可是,谢菲并不知道的是,她选错了小团体的对象,给自己的形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人刚一接触她们俩的时候,看到吴丹的表现,都误以为谢菲也是如此。所以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人们习惯将她们两个视为一体。
至于二人的共同领导,也持这样的观点。其实,他挺想给谢菲涨工资的,但是偏偏她与半点亏都不能吃的吴丹走那么近。为了避免员工攀比,在看到两个人一起进进出出的时候,领导的想法被打消了无数次。
你学会了吗?
人生不是独角戏,尤其是在职场,如果不能搞好同事关系,你就无法在办公室如鱼得水,但是,跟同事相处同样要擦亮眼睛,不要让你的同事朋友影响你的职场前途。而且,最好不要跟同事走得太近了,因为领导会很在意那些小团体,这也代表你的还没有彻底独立起来。
交往适度定律——投资人际交往要适度
心理学名词
交往适度定律,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把握好一个度,超过这个度,人际关系有可能走向反面。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不能满足彼此的某种需要,那么,一般来说这种关系就比较难以维持。心理学家霍曼斯曾指出,人跟人之间的交往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交换,而这种交换跟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那些交换原则是相同的。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别人“过度投资”,很可能会引起三大不良后果。
第一,如果对对方好得过分,很可能会让对方对你的这种恩情感到麻木,时间一长,也就不会觉得你对他有多好了。中国有句俗话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容易让对方觉得你心太软,不怕你,对你肆无忌惮。在办公室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之辈,因此我们得学会让自己有点威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同样也能使自己更有影响能力。
第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得到的多于自己所付出的,如果结果相反的话,人们的心理失去平衡,而这种心理负担,就会使付出的一方选择疏远对方。
经典案例
汪晓在一家公司做电脑工程师,他的技术很强,同事们在电脑方面都非常依赖他。刚开始,大家找他帮忙的都是一些简单的技术性问题,汪晓每次都是乐呵呵地帮助大家。
慢慢地,大家申请的帮助就从电脑小故障开始升级了。如有的同事问:“汪晓,我需要一套绘图软件,你这里有没有啊?”如果自己电脑上有,汪晓就会停下手头的工作,帮同事从自己电脑上拷过来。后来,甚至有同事找汪晓帮忙做网站,并一再要求增加网站功能。汪晓实在感觉自己很累,有时就会和同事讲,网站添加功能要麻烦,得收点儿费用。
汪晓一直觉得自己在电脑方面的优势,帮助自己增进了和同事间的友谊,直到有一天,他被叫进主管办公室狠狠地训了一顿,还被扣了奖金。原来,有同事向主管投诉,说汪晓滥用公司资源。还说他刚开始利用公司电脑“干私活儿”时,大家都包容他,装做没看见,但他最近做得太过分了,居然向同事收钱,只好反映给领导了。
后来,汪晓发现投诉自己的人就是那个请他帮忙做网站的同事,他是既无奈,又气愤。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开导了他。朋友对他说:“如果你以为你帮了大家,大家就该记在心里,对你心怀怀感谢,那你就错了。大家一点都不感谢你,不就表示他们不觉得你是在帮忙,你对电脑太擅长了,所以大家都认为这些事对你只是‘举手之劳’。既然是举手之劳,干吗要收取费用?况且,工作时间,不管是帮谁,利用公司的资源就是大忌!”
听了这番话后,汪晓顿时领悟了,正是由于自己对别人的过度忍让,才让大家对自己的付出感觉不以为然。于是,再遇到同事请求帮忙时,汪晓一定让对方明白——我现在也在上班,替你做这些事完全是额外的,要用私人时间替你处理才行。渐渐地,同事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些请求不该在上班的时候提出来,而且这些事情也不是汪晓的分内事。
汪晓再也没用上班时间帮别人了,当同事找他帮忙弄电脑时,再也没有人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了,而是比以前多了数倍的感激。
你学会了吗?
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总是有种惯性,要对一个人好,就只能对他越来越好,好像这样才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如此一来,你的好就被视为理所当然了,对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享受你的好,好像你的付出是应该的。如果你总是无原则地对别人太好,就会让人觉得你是个善良而软弱的人,甚至想要利用你。尤其是作为领导,一定要懂得恩威并施的双重手段,不仅要有软的一面,同时也得有硬的一面。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有所保留。有些职场人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地为对方做事,就会使彼此的关系更融洽、更密切,但事实却不是那样,因为当一个人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付出时,他心里就不会产生感激的想法了,甚至觉得理所应当。所以,一定不要把好事一次做尽,得留有余地,给对方回报自己的机会。
流言的心理效应——远离那些“闲言碎语”
心理学名词
流言的心理效应,是指在一定环境中,特别是非正常环境下,传播者的特定的兴趣、态度和期望,往往与社会混乱的产生紧密相关。有些人天生就是大嘴巴,他们最大的爱好就是东家长、西家短、蜚短流长、搬弄是非。在大家眼中,他们就像害群之马一样,只要他们在一个集体、一个环境中出现,友情就会被破坏,人际关系也会被搞得复杂。
《战国策·秦策二》中记载一个关于流言的小故事:“费人胡与曾子同名者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苦。须臾,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曾参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还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贤人,一个特别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的人。作为曾参的母亲,她自然十分清楚儿子的品性,应该明白自己儿子绝不会干出杀人之事。但是,当众口一词再三告以“曾参杀人了”时,曾参的母亲却无法淡定了,匆匆忙忙地跳墙而走。这就是流言的心理效应。后来,人们用“曾参杀人”来说明人言可畏。
在办公室中,我们每天都能听到一些闲言碎语。当听到某个信息的时候,你会怎么做?首先,应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这个信息是否可信;其次,看看这条消息对自己有没有帮助,然后决定是否进行传播;最后,千万不要陷入流言的漩涡,保护好自己。身在职场,一定不要被“闲言碎语”所害。
经典案例
刘芳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女孩,她来到公司之后,一直跟同事们相处得很好。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使她非常郁闷的事情,使她的脸色很差。
同事问她怎么了,她就将原委一一道来。原来,她去公司财务部门报销的时候,实在忍受不了公司财务李敏的无礼和傲慢,和对方争执了起来。李敏不留情面地把她批评了一番,而且扬言:“既然你抱怨财务办事慢,那么以后,我会让你知道什么是更慢的速度。”
听到这件事,同事们纷纷安慰刘芳,说不要把小李没有素质的话放在心上。看到同事们对自己的爱护,刘芳非常感动,也很感激,于是又跟大家多抱怨了几句。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财务李敏果然不依不饶。过了几天,刘芳部门小赵去财务报销的时候,受到了冷遇不说,还折腾了一上午的时间。这也没有办法,毕竟大家知道公司有的流程就是很复杂,财务硬要“照章办事”,谁也不能说什么。
小刘回来后,气愤地说了这件事情,大家都义愤填膺。让刘芳意外的是,李敏这个人气量狭小,睚眦必报。她让刘芳部门的人把报销看成了一件更郁闷、繁琐和耽误时间的事情。舆论导向发生了变化,大家由一开始抱怨李敏如何蛮不讲理,转而讨论这件事情的开端。这时,刘芳难脱其咎,甚至还有老员工当面批评她当初不该和财务人员“较真儿”,因为她处理方法不当,才使财务部门对自己部门有抵触情绪。
刘芳委屈极了,她明明是受委屈的人,可她却听到自己部门的同事向李敏谄媚地说:“不要和刘芳一般见识,她新来的,啥也不懂,根本不知道财务工作有多辛苦、多繁琐。”看着大家变成了这样子,刘芳真是悔不当初。
你学会了吗?
不要以为跟人家关系好,就什么都可以说,有些话是不能跟同事说的。口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场的人际关系。恶意的“闲言碎语”是职场里的“软刀子”,是最有杀伤力和破坏力的武器,伤人又伤己;而有益的“闲言碎语”,却可以使我们和同事打成一片,有助于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网。
跟同事聊天,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工作遇到困难或瓶颈时,不要跟人抱怨。抱怨只会让人看轻你,不如抓紧时间做好自己的工作。
(2)不要跟他/她谈论自己或别人。谈论自己的人往往会自大而虚伪,容易在名不副实中失去自己;在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的人,则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如果你愿意的话,不妨试一试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
(3)不要散播那些与办公室恋情相关的闲言。如果听到宿敌散播自己的谣言,你一定要积极备战,要用大量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4)进行一些有益于拉近人际关系的闲聊,如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或引以为自豪的事情、聊聊彼此的兴趣爱好等,切忌挖同事的隐私,更不要在办公楼的洗手间里瞎聊、在人多的场合说起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