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决定成败
8319900000043

第43章 小算盘难以驾驭大市场

精明就是财富,指的是经商贸易必须精明能干,尤其是在创业初期更是这样。

本篇主要通过各种案例,来阐述精明对于财富积累的重要性。

2002年5月,一种俗称“老板MBA教育”的全新课程在吉林省受到热烈追捧。在吉林大学商学院开办的3期“企业高层管理者MBA研修班”中,有200多名企业老板在这里“充电”接受了再教育。

老板学员走进课堂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原来的知识不够用了。

“小算盘”难以驾驭“大市场”

越来越多的老板认识到,要让企业上台阶,不注重观念更新是越来越不行了。而这种观念更新并不是一般翻翻书就能解决问题的,有机会进行系统学习一定会获益非浅。

据统计,目前国内拥有一定规模资产的民营企业老板不少为低学历者,从发家致富到成就一定事业,有些是靠苦干、有些是靠改革初期的“双轨制”、有些是依靠钻法律制度的漏洞而完成原始积累的。随着市场竞争手段的日趋规范,原来的思维模式不再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了,光凭几份精明的“小算盘”越来越难驾驭扩大了的产业。因此,更新知识就成为这些老板们的一种内在需求。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正在培养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竞争对手,这也使老板们觉察到了潜在危机。

重庆一家民营企业近年来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中,其决策层几年前便要求所有中层管理人员到高等院校回炉,提高应变能力。另一家企业则拨出40多万元聘请专家学者,对几十名新进大学生进行培训。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充电,可以不断熟悉新的游戏规则,提高自己企业的竞争力。

老板们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

张石洋是一位家资百万、已经在珠江三角洲拥有3间小工厂的28岁的年轻老板。每逢周末,他都要飞到北京去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和营销技巧,为今后把事业做得更大打好基础。

据说在全国各地,每到周末都会出现三五成群的企业老板搭乘飞机去上课、听讲座、充电的情形,他们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

有人在总结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时说,史玉柱连“流动资金不能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这样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都不懂,居然把所有流动资金都投入到巨人大厦的建设中,所以史玉柱的失败是一件必然的事。

无独有偶。沈阳飞龙集团的姜伟在北京拍卖“热毒平”的时候也有记者问他:“有人总结沈阳飞龙失败的原因,说是因为你不懂‘产品的生命周期’,一个延生护宝口服液一卖10年都不换,旧的产品生命周期到了、新的产品又接不上来,所以,你的失败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你怎么看?”姜伟听了之后只是默默无语,然后是一声叹息。

应该说,史玉柱和姜伟都是民营企业老板中的佼佼者,连他们也不懂得这样的经济常识,可见不懂得“流动资金不能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产品生命周期”之类道理的并不在少数。

有些民营企业老板虽然以前也读过大学、拥有高等教育学历,但因为他们读书的时候我国还没有实行市场经济,知识结构明显老化,实际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运营的要求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于晶华对此就最有体会。

作为长春市一家民营企业集团的董事长,于晶华平时业务非常繁忙,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每个周六、周日准时前往聆听MBA研修课程,与一帮老板级同学商讨商业案例、设计企业发展蓝图。12门课程学完后,于晶华明显感受到“思路开阔了,能够跳出以前的眼界去考虑企业的长远大计了。”

由于参加这种研修班的多数是企业高层管理员人员,所以,存在于这个校友网络之中的巨大价值绝对不可小看。

这种相互之间的交流往往比书本上的知识收获更大,因为它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

不仅如此,校友之间相互的思想碰撞而且往往也会促成更大的生意合作。

实际上,中国加入WTO以来感受到竞争压力的又何止是民营企业老板呢?渴望掌握更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实际上大有人在。

党校成为民营企业老板的加油站

在这种求知若渴的心情指引下,上海市28位民营企业老板在上海市民营企业协会的组织下飞赴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中央党校短期研修班学习。

中央党校历来是培养中高级干部的摇篮,而此时此刻坐在第二教室里的却是100多位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民营企业老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如何增强民营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成了摆在民营企业经营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经营指导部副部长翁其才十分肯定地说:“这是中央党校大门第一次真正向民营企业家开放。以前,党校办个私企业性质的培训班总有种偷偷摸摸的感觉,这一次则是名正言顺地、大张旗鼓地、正儿八经地、非常规范地办班儿。”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李兴山教授已经在中央党校执教十几年了,类似的课程也已经讲了多遍,但是站在这里主讲关于个体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还是显得多少有些陌生和兴奋。

李兴山教授在课堂上举例说:“我认识一位浙江的民营企业家有几个亿家产,但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在这位企业家的通讯录上画满了符号,画个盒子枪代表公安局长,画个长枪就代表派出所所长。”

这说明,我国民营企业家队伍的素质还有很多欠缺,文化教育水平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高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占主体,大学以上和小学、文盲比较少。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完成了初步原始积累,老板们光靠胆量打拼已经很难应对企业再发展面临的困境了,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打开局面。

以上海市参加这次培训的28位老板为例,职务都是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平均年龄4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75%,博士、硕士占18%。其中1/4企业被评为上海市百强企业。

缺什么补什么

就像缺钙的人需要补钙、缺铁的人需要补铁一样,老板们补课充电的针对性非常强。

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老板们最热衷的科目中,企业管理以97.5%高居榜首,市场营销(63.4%)、法律法规(51.8%)、财务管理(35.1%)、金融投资(28.9%)等也都是心目中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企业家特训班”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资本运营、企业家学等,几乎和现在绝大多数MBA的课程相近。

相对于国有企业老板而言,民营企业老板更热衷于学习,其原因之一是最近2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淘汰率过高。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1978~1998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在此期间我国民营企业能够生存下来的只占总数的20~30%,像傻子瓜子、三株药业、沈阳飞龙、巨人集团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民营企业也都“明星”变成了“流星”,更多的是以反面教材的面目出现在教科书中。

他们之中的第一代老板主要是靠胆子、第二代主要靠路子、第三代主要靠票子、第四代主要靠脑子。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许多人感到“脑子”不够用了,“充电”是惟一途径。有的甚至不满足于一时的充电,而是一鼓作气在进行系统学习。

年过半百的山东华乐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苏寿堂,从一个山村维修站起家的农民企业家,就已经通过持续的充电学习拿到了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头衔。

光靠读书是“读”不出老板来的

以上的老板在职培训和单纯的从学校到学校读书相比,有太多的不同。

老板学员一般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方面强化了授课效果,另一方面也对高校的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绝大多数人并不希望“混文凭”,而是特别注重所学知识的有效性,这一点和从学校到学校的MBA相比有太大不同,因为他们需要文凭立身。

正是这样的错位,使得许多MBA毕业生难以适应产权关系日益明晰的现代企业,也由此产生了很大误区。

不少MBA学员一进校就觉得自己上了一个专门培养总裁的班级,口气大得很,以为自己读了MBA天生就是老板。

殊不知,作为培养职业经理人的一种职业教育,MBA主要培养的是市场化的企业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而职业经理人并不是老板,只是老板用市场化手段聘来的、具备专业管理技能的高级打工者。

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真正的企业家不是政府任命的,也不是读了MBA走出校门就能“自动生成”的,而是在市场经济的风雨中磨砺出来的。

例如在日本,不管是MBA还是博士,到了企业都要一律从基层干起,如果你要跳槽,过去的经历通通都不算。

但是我们的MBA学员心比天高,刚一工作就至少要做总裁助理,一年以后就要做副总裁,一不如意就提出要跳槽,这怎么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