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性的乳腺增生病发病率较高,它是一种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病变。它的发生发展与内分泌,尤其是与雌激素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前者主要表现为雌激素相对或绝对过高而孕激素分泌不足以及泌乳素增高,导致月经周期中乳腺组织周期性增生和复旧过程发生紊乱;后者主要表现为免疫功能失调及免疫调节紊乱,致使免疫系统不能有效地识别、抑制和清除病变细胞,日久形成本病。
中医将乳腺增生病归入“乳癖”范围,其发生主要与肝、肾、胃三经及冲任二脉有关。情志不畅、忧思恼怒、抑郁少欢、肝气郁结、脾气不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生痰生浊,聚结成块;肾气亏虚、冲任不调则可出现乳房疼痛结块(在月经前明显),又可出现月经不调、不孕、流产、腰酸耳鸣、足跟痛、夜尿次数多等。所以,中医认为肾在乳腺增生病发病中占主导地位,肾气不足是发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疗法
临床上西医多用激素类制剂,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服用激素副作用大。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具有效果好、毒副反应少的优点,一般为首选。一般先止痛,后消块。如果乳痛不止,肿块很难消失,如果乳痛消失,则肿块自然逐渐变软消失。肿块消失之后,再予补肾中药巩固疗效,可以减少或预防复发。治疗时应以内服药物为主,外用药物有一定辅助作用,应根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用药,同时必须兼顾月经不调、不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病。治疗贵在坚持。乳腺增生病是一个发病缓慢、见效也慢的过程,所以治疗必须持之以恒,一般以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有的患者尚需服用几个疗程。病人常因疼痛消失就认为是治好了而中断服药,使疾病复发。一般认为,疼痛消失、肿块消失、体内内分泌水平正常者方可认为治好。治好后,仍须服一段时间的补肾药物,以防复发。此外,必须注意生活调护。
中医往往根据不同的症状、体征,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
肝气郁结型有些大龄未婚、已婚未育或已育未哺乳妇女患乳痛,病程较短,乳房疼痛、肿块与月经周期变化关系密切,经前明显,经后减轻,并随情绪变化而变化。乳房疼痛以胀痛、窜痛、刺痛为主,可放射到肩背、腋下、上肢,触之疼痛明显,甚至不能触碰,走路、跑步、骑车引起双乳抖动均可使乳房疼痛加剧。患者常有心情不愉快、心烦急躁易怒、胸闷腹胀嗳气、月经不调等。治疗用疏肝理气止痛法,可选用柴胡9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青桔叶10克、香附9克、玄胡12克、川楝子12克、玄参9克、莪术12克,水煎饮服。
冲任失调型有些患者乳房疼痛与乳房肿块关系密切,月经来临前l~2周疼痛加剧,肿块变大变硬,月经过后疼痛减轻,肿块缩小变软,患者多伴有腰酸耳鸣、头昏目眩、足跟痛、小便次数多、月经紊乱、不孕等。治疗宜用补肾温阳、调摄冲任的方法,可选用鹿角10克、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巴戟肉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锁阳12克、香附9克、青皮9克,水煎饮服。
痰瘀交阻型患者乳房疼痛与肿块和月经无明显关系,乳房疼痛不明显,肿块质地偏硬,无触痛,月经多正常。治疗宜活血化瘀、消散肿块,可选用仙灵脾30克、象贝母12克、生牡蛎30克、白芥子10克、白僵蚕10克、露蜂房10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夏枯草15克、鹿角片12克(先煎)、莪术10克、丹参12克、桃仁12克、焦山楂9克、白术9克、生芪15克,水煎饮服。
中成药治疗
逍遥散每次4.5克,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肝气郁结患者。
小金丹每次2支,每日2次,口服。
平消胶囊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囊性乳腺增生病患者。
天冬素片每次1片,每日3次,适用于乳腺小叶增生。
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辅助内服药物可消除肿块和疼痛,提高疗效。可用食指按揉乳房结块疼痛同侧的第l~2足趾关节前后的行间穴和太冲穴各120次;用力重按足背2~3趾间的内庭穴及足背第1~5趾间凹陷各5分钟,并顺时针方向按5分钟;以拇指分别按压两足内踝上3寸的三阴交穴和两膝眼下3寸、胫骨外1寸的足三里穴,并旋转揉动3分钟;以右手中指按压前胸正中第4肋间隙膻中穴并顺时针方向揉动3分钟;自乳头向下直推按至7、8肋间期门穴36次,并在期门穴上轻揉72次;坐床上,脚底与臀部置同一水平,将两手背置脚底,吸气时抬起臀部,呼气时放下,呼吸升降36次。
药膳治疗
选择补益肝肾、调补冲任的药膳经常服食,可以提高单一药物的治疗效果。
黑芝麻粥黑芝麻炒熟研细末待用,粳米50克,加清水500毫升、适量白糖,煮为稀粥,取芝麻末20克,慢慢调入粥内服用。
乌骨鸡炖黑豆乌骨鸡1只,去毛及内脏,黑大豆250克,黑木耳30克,香菇10克,将乌骨鸡与黑大豆同煮熬汤,至肉熟豆酥,加入用热水泡过的黑木耳和香菇同煮,撒盐调味,喝汤食鸡肉、大豆、香菇、木耳。
鹌鹑枸杞汤鹌鹑1只,去毛及内脏,枸杞子15克,加水煮熟后去药,加盐、味精、糖适量调味和葱花少许,食肉喝汤,每周2次。
西医疗法
激素类药物有一定疗效,但有可能使本已失调的内分泌功能更加紊乱,且有副作用,应慎重使用。如三苯氧胺,每次10毫克,每日2次,口服;肌肉注射丙酸睾丸酮,25毫克,每日1次,于月经前1周开始,连用3~4天等。
维生素药物可通过改善肝功能,加强肝脏对过多的雌激素灭活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如维生素E,每次10毫克,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6,每次20毫克,每日3次等。
心理疗法
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负担及恐惧癌变的心理,而精神不佳可影响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应注意进行心理治疗,消除疑虑,尽可能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疾病治愈充满信心,以利于康复。
饮食疗法
避免进食含激素食物如激素喂养的家禽和含激素的保健品,少食高脂肪食物、油炸食品和富含嘌呤的食物,避免烟酒,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及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类、豆制品等。
保持大便通畅约39%的乳腺增生病患者有便秘史,便秘者由于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其中某些物质在大肠微生物作用下可分解出一种SP-G3的化合物,这种物质被机体吸收后,随血液流入脑部,使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乳房网络失调,导致疾病发生,因此必须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劳逸结合乳腺增生病患者多身负生活、家务、工作等重担,有生活节奏快、担子重和工作紧张等特点,在照顾家庭、孩子、事业之余,较少关心自己,而过度疲劳可影响内分泌、免疫功能,促使疾病发生或加重,所以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及时治疗妇科疾病积极治疗子宫和附件的慢性炎症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有助于乳腺增生病的好转。
避免长期应用含激素的化妆品有的中年妇女为了皮肤美容,长期使用含激素的化妆品,激素经皮肤吸收也可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而导致本病。
重视乳房普查及自我检查普查能使乳房疾病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而每月开展一次自我检查则可及时发现可疑乳房肿块或乳头出水、乳房触痛等。如发现以上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特别是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更应重视。乳房普查及自我检查对早期发现和诊断乳腺癌、降低乳腺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有重要作用。
乳腺肿瘤的防治
乳腺肿瘤极为常见,它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肿瘤以乳腺纤维腺瘤和管内或囊内乳头状瘤为多。恶性乳腺肿瘤中又以乳腺癌为多,约占整个乳腺肿瘤的80%,因此,对乳腺癌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有人认为,25岁以下很少有乳腺癌,大都发生在40~60岁,3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49岁为发病高峰,乳腺癌以女性为最高,男性仅占1.3%左右。所以说,防治乳腺癌对保护中年女性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乳腺癌虽属恶性肿瘤,但是,乳腺癌位于体表突出部分,肿块易于发现,同时乳腺癌的发展较为缓慢。有些学者认为,从乳腺中出现癌细胞到临床发现癌要平均长达8年的时间,因而,早期发现乳腺癌较其他癌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施以乳腺癌根治术,5年治愈率可达60%以上,因此,乳腺癌完全可以早期发现并治愈。但是,大多数乳腺癌病人就医时已发展到中晚期了,失去了根治的机会,所以,对乳腺癌的早期表现应有一定的警惕性。
有些学者认为,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也可能是癌前期病变,如慢性乳腺病,乳头状瘤,乳头经久不愈的脱屑、角化及后天性的乳头内陷,青春期及怀孕期的乳房异常肥大,出血性乳房等。这些疾病应进行必要的治疗。
乳腺癌的家族遗传已在统计学中得到证实,凡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应有高度的警惕,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乳腺癌的早期,如果癌细胞未侵犯神经组织,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多数为偶然发现乳房内有无痛性、单发的硬性小肿块,表面不平、不易活动,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肿块渐渐增大,与肿块相邻的皮肤有凹陷,并可呈橘皮样,乳房缩小变硬、乳头固定、乳头扁平、凹陷、乳房抬高、乳头流液、乳头出血等表现。如果能取乳头分泌物作病理检查,可发现癌细胞。随着病情的发展,细胞可沿乳腺周围的淋巴网扩散,在乳房附近或腋窝可以摸到一个或几个发硬的小结节。乳腺癌到晚期,乳房皮肤可破溃成菜花状,并伴有恶臭,在锁骨上、颈部可摸到转移的淋巴结,也可随血液转移到肝、肺、骨等处,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现代医学的发展,为早期发现乳腺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应用乳房X线摄片、干板摄片、钼靶摄片、放射性核素检查、红外线热显示法、液晶热象图检查、超声波检查等方法,经过综合检查分析,大都能早期发现乳腺癌。
对乳腺的自我检查,常常可以早期发现乳腺包块。但是,正确的乳腺检查方法很重要。首先要观察乳房的大小是否对称,有肿瘤的一侧多大于健康的一侧,乳房的位置是否高低相等、乳房皮肤的颜色、乳头的位置等都要仔细观察。然后用手掌或并拢手指的掌面对乳房由内到外、由上到下轻柔地进行检查,一般每2~3个月检查1次,发现可疑的肿块应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只要病人和医生都对乳腺癌具有足够的警惕性,乳腺癌是不难被早期发现的。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由多数细小分支的乳头状物构成,为形似杨梅状的肿块,其蒂柄与扩张的导管相连,因此得名。但它的蒂柄质地较脆,极易断落,断裂后即有出血,因此乳头出血水的机会较多。西医认为其发生主要与雌激素增高有关。
中医认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主要与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迫血妄行或脾虚不能统血有关。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发于40~50岁之间的妇女,乳头出水为其主要表现,并且以出血水为多,其颜色与出血后停留在乳腺导管内的时间长短有关,停留时间长者,水液呈酱油样;出血后立即就从乳头出水者,其色鲜红。乳房肿块是次要症状,一般约有2/3病人可在乳晕部摸到肿块,挤压该肿块可见有液体从相应的导管出来。乳腺导管造影、乳头溢液涂片常可明确诊断。
一般来说,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分为大导管乳头状瘤及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两种。前者病变在输乳管,特别是大导管,多为单发,一般不会癌变;后者多发于中小导管,常为多发,其癌变率约8%。
本病药物疗法一般只能改善症状,手术切除病变导管是首选治疗方法。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良性疾病,但有恶变可能,因此要坦然处之,及时到医院就医,以明确诊断及早期治疗。
肛裂的防治
肛裂是指肛管形成裂口溃疡,患者在排便时及排便后出现肛门剧烈疼痛、出血,并伴有便秘、肛门瘙痒等症状。
此病多发于妇女,主要与妇女妊娠时便秘或生育时引起会阴及肛门管的撕裂有关。此外,若月经期不注意休息和卫生也容易引起肛门炎症而造成肛裂。其他如排便困难、粪便干结对肛门皮肤的直接擦划;或腹泻时排便频繁使肛管敏感紧缩;或慢性肛管炎症形成肛门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妨碍括约肌松弛;或慢性炎症在肛管皮下组织内生成脓肿,破溃后形成溃疡;或直肠异物、扩肛方法不当、肛门手术、分娩、先天性肛门狭窄、结核、内痔和息肉等,都很容易使肛管受损破裂。部分患者可因为肛管反复遭受不良刺激、局部供血不足等造成裂口难以愈合,形成慢性肛裂。由于肛管后部和前部的肌肉附着较少,不如两侧坚固,肛管后正中线血供缺乏,弹性较小,因此,多数肛裂发生在正中线上,正前或正后,可有一个或几个裂口存在。
中医认为肛裂的发生多由燥火、湿热蕴结肛门以及血虚肠燥所致。燥火结于胃肠,灼伤津液;或是血虚肠燥,导致粪便坚硬干结,难以排出,强努而损伤肛门,造成裂口,裂口因便秘而反复加深,久不愈合,导致肛裂;或是外感湿热邪气,内积醇酒肥甘,以致湿热蕴结胃肠,下注肛门生痈,痈溃不愈而成肛裂。
临床表现
疼痛肛裂的疼痛剧烈,是肛裂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首先是排便时立刻感到肛门内烧灼痛和刀割样疼痛,这是排便时肛裂裂口内神经末梢受到直接刺激而造成的;其次是排便后由于没有粪便的刺激,可有一短暂疼痛减轻的间隙期;随后,很快又出现持续且加剧的疼痛,可长达数小时甚至整日,这是因为肛门括约肌的正常收缩牵拉了未愈合的裂口,再次出现的疼痛导致肛门括约肌持续收缩甚至痉挛,进而形成持续性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括约肌渐渐疲乏松弛,疼痛也随之减轻,并逐渐消失,可见疼痛呈疼痛—缓解—长时间疼痛的节律。
此外,不仅排便可引起肛裂的周期性剧痛,咳嗽、喷嚏及排尿等都可引起类似的周期性疼痛。
出血一般出血不多,多为粪便上染有血丝,或便后鲜血点滴,手纸带血。
肛门瘙痒自觉肛门潮湿、瘙痒,皮肤有浅裂口或皮损。这是由于裂口溃疡面或肛门腺体的分泌物刺激皮肤引起了肛门湿疹。
便秘因排便时恐惧剧痛,有意推迟排便时间和次数而形成。此外,许多患者服用缓泻剂,致肛管缺乏正常粪便的扩张,导致药物依赖性顽固性便秘。
全身症状因惧怕疼痛而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影响休息,引起神经衰弱;因恐惧排便可导致有意减少进食量,引起轻度贫血和营养不良;妇女还可出现月经不调和腰、骶部疼痛;若发生感染,可有发热、肛门局部肿痛以及流脓血等。
治疗方法
非手术保守治疗适用于急性肛裂、肛门周围皮肤裂和肛裂发作者。
1.用1:5000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局部洗肛门,然后在肛裂裂口上涂敷复方安息香酸酊或痔疮膏,可使疼痛迅速缓解。也可涂敷促进伤口愈合的药膏。
2.口服阿司匹林等止痛药以缓解疼痛,并口服中药麻仁润肠丸或地榆槐角丸,使大便变软易排。
3.在肛门后方或裂口下注射0.5%普鲁卡因作封闭止痛,或用局麻药在长强穴作穴位封闭,二者均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4.取长强穴,用长针刺入,强刺激,留针2~3分钟,可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适用于慢性及急性肛裂经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疗法包括局部切除术、后方内括约肌切开术、侧方内括约肌切开术、肛管扩张术、V-Y肛管成形术等,应依据病因病情选择。
中医辨证施治热郁肠燥:在肛裂典型表现基础上伴有大便燥结,心烦口苦,舌苔黄燥,脉数。治宜清热泻火、润肠通便。方用桅子金花丸。局部外敷生肌玉红膏。
湿热蕴结:在肛裂典型表现基础上伴有便时腹痛不适,排便不爽,肛门坠胀,时有粘液鲜血或带有脓血,苔黄厚腻。治宜清化湿热、润肠通便。方用黄连汤。局部外敷四黄膏。
血虚肠燥:在肛裂典型表现基础上伴有口干舌燥,心烦失眠,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凉血养血、润燥通便。方用麻仁润肠丸或济川煎。
预防措施
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出现排便困难时忌盲目用力排便,最好先用温盐水灌肠或以开塞露注入肛内润肠通便。
及时治疗慢性炎症防止感染对肛管皮肤及血管的侵蚀,防止形成溃疡和皮下瘘。
注重科学饮食少喝酒,不吃辛辣刺激食物,食物不可过于精细,应粗细搭配,荤素结合,尽量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