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40岁以后的健康生活女性篇
8317100000055

第55章 心理健康标准

1.感、知觉尚好。判断事物不常发生错觉,稍有衰退者,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弥补,如戴眼镜、使用助听器等。

2.记忆良好。不用别人提示也能轻轻松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

3.逻辑思维健全。说话不颠三倒四,考虑问题、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楚明了。

4.想像力丰富。不拘一格,时有突破。

5.情感反应适度。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不会事事感到紧张。

6.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不轻易冲动,不常常抑郁。能化悲痛为力量。

7.态度和蔼可亲。能常乐,能制怒。

8.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帮助他人,受人尊敬。

9.学习能力基本不变。始终坚持在学习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

10.有正当的业余爱好。平时总有一至几项业余爱好在忙碌。

11.和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保持一致。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

12.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能从容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心理健康表现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肉体、精神、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状况。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维持健康、愉快的生活,一要躯体健康,二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支柱。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适应环境,面向未来,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显示出生命的价值。

信仰破灭、自卑、多疑、抑郁、嫉妒、骄傲等都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现,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那么,心理健康的表现有哪些呢?

健康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理智、稳定、愉快的情绪,开朗、豁达的心胸,遇事不斤斤计较,不为一点小事动肝火或郁结于心。说话办事理智冷静,从不感情冲动、随心所欲或急躁冒进。对生活和学习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很少为自己的形象不佳、才华难展、关系不和等而苦闷失望、怨天尤人。

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者,总是乐于与他人交往,希望获得真正的友谊和朋友。他们对师长、同事总是抱着信任、理解、关心、友爱的态度,乐于助人,能够做到“己欲达先达人,己欲立先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待人宽宏豁达,善于容忍他人的不足和过错,在小事小非上,从不斤斤计较,吹毛求疵,以牙还牙;办事重声誉、讲信用,从不口是心非;善于以诚相见,适宜地暴露、显现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从不伪装、掩饰自己。能够和各种人融洽相处,并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谊。

完整统一的人格

具有正确、稳定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此为中心形成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将自己的需要、愿望、思想、目标与行为统一起来,形成完备统一的人格。如果愿望背弃信念,私欲和良心冲突,行为和思想矛盾,主体自觉认识统一不了,就会导致人格分裂。

良好的自我意识

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具有正确良好的自我观念。既不自视清高,狂妄自大,责怪环境或盲目冒险,去干力不能及的事,又不自轻自贱,妄自菲薄,退缩保守。自尊自信,对前途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上刻苦努力、积极进取、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并善于抓住机遇,敢于竞争。

能与社会协调一致

对社会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深刻的认识力和理解力,因而能正确认识、了解社会并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相适应。不利令智昏,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法规约束,妄取强求,采取反社会的态度。

善于适应环境

善于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当现实与理想产生矛盾时,不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而是深信环境在改进,命运之神就是自己。当自己不能改变现实时,便以理智的办法改变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当不了将军,可以当一个好战士;当不了文豪,可以当一个像样的业余作者,从而使自己以坚定的追求,永恒的热情,使人生的火炬常明。

智力正常

关于智力的解说很多,简单地看,可以把智力分为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五个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比较,智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大一些。观察力敏锐、思维灵活、想像力丰富、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睡眠正常

心理健康的人,精神负担轻,不会为一些烦恼纠缠不休,入睡容易,很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活习惯良好

做到“四要四不”:要吃早饭,要充足睡眠,要运动,要控制体重;不吸烟,不酗酒,不赌博,不吃零食。

积极劳动

人的大脑和各器官是在劳动中发展的,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充分地发展也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感知觉剥夺、智能及肢体器官不被利用,人的整个心理能力都会明显降低。只有在劳动中通过才能的运用才使个体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使人增强自信心和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劳动不但可以加强个体与现实的联系,而且也可以使人摆脱过分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消除不必要的忧虑。

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合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有不同的人生任务。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与相同年龄段多数人相同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心理健康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法律的等诸多因素均能对心理健康构成冲击和影响,主要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功能逐渐减退。人的脑细胞从40岁以后开始减少,到65岁后减少特别明显,使脑功能出现变化,思维能力下降,自我控制能力变差,情绪变化快,记忆力减退,出现心理问题。

2.个人感情生活突遭变故,如失恋、丧偶、失去子女、父母离世等,都会使人的精神受到明显的刺激,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3.家庭、社会关系突变。由于家庭、社会关系突变,关系失调,这突如其来的影响必然伤害心理健康。

4.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降低。随年龄增高,必然会因劳动和自理能力下降而要求别人帮助,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5.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意识激增。人们为了工作和生活,经常在市场经济中进行竞争,接受来自各方的刺激,心理压力在不断上升。

6.处于信息时代。人们每天要接受大量信息,整天在忙碌着,大脑处于紧张状态。

7.人际交往频繁,关系繁杂。由于要应付更多的交际和人事关系,思想压力增大。

8.由于企业经营体制变化,工作有定额、定量,出现繁忙状态,工作紧张将造成一种精神负担,会导致不平衡的心态。

从上述因素中可以看出,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七情”即喜、怒、哀、忧、惊、恐、悲,这些由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和冲击后表现出的心理活动特征,对人体的生命指标和生理及生化指标均有显著的影响。喜时:呼吸、脉搏、血压、新陈代谢等都比较正常、协调、平稳;忧、哀、悲时:伤脾胃,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人体生化调节功能失常;怒、惊、恐时:伤肝、伤心、伤肾,血糖、尿糖升高、呼吸急促、脉博加快……这充分证明了心理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