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关系研究
8316200000004

第4章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本章首先介绍了本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明了写作目的,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明确了主要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然后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给出本书的整体研究框架;最后是本书结构安排以及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创新之处。

1.1.1 研究背景

莫迪利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于1958年发表了具有开拓性贡献的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自此以后,有关公司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的分析就成为了现代金融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特别是在20世纪70~80年代中期,西方金融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基于资本市场现实环境的新模型,主要有平衡理论(Trade-off Theory)、代理成本理论(Agency Cost Hypothesis)、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等。然而这一课题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以后,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一个能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给出完全合理解释的理论。而现有的各种资本结构决定理论提出的解释因素大多比较抽象,难以被直接观察到并被量化,使得实证检验工作远远落后于理论的发展。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资本结构的较早论述是由詹森和麦克林(1976)做出的。他们认为,在公司的总投资额和经理的投资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债务融资的比例,将可以增加经理拥有的股权比例,进而影响公司的治理机制;并将契约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代理理论引入到资本结构研究中。随着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公司治理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出现了关注股东利益保护的公司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理论等,前者主要着重于股权结构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后者则是具有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模型。

现实中,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使人们对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提出疑问,引起银行导向型国家纷纷鼓励发展股票市场,以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2001年以来,美国安然、世通公司的财务丑闻又导致对原奉为典范的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理性思考。在中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的融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特别是上市公司开始重视其自身的资本结构问题。

然而,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资本市场和企业在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方面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国有上市公司一股独大,普遍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的股权分置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上市公司严重的委托代理成本和绩效低下,各种不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现象频频出现——虚假信息披露、股权融资偏好、大股东资金占用、违规担保与资产买卖、关联交易、超常的股利分派等——所有这些都集中表现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entrenchment or tunneling)。一方面,尽管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较高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企业克服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提高公司价值,但另一方面,却又造成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新的代理问题出现,而且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政府推行抓大放小、国退民进的国有产权改革政策下,怎样才能有效解决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制度性缺陷,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遏制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掠夺,让中小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当前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书从公司治理视角出发去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通过构建股权结构和债务结构的互动模型和实证分析来检验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基础上的,由于英美等国的上市公司股权分散,股东普遍存在“搭便车”现象,因而需要一种规范的制度安排来约束公司经理人的私利以保证全体股东财富最大化。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新兴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股权普遍集中,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转化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债权人等利益主体的冲突,股权结构优化成为改进公司治理绩效的关键所在。

本书从广义的资本结构概念出发,以公司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为主线,通过构建公司治理、股权结构、债务结构和公司绩效的互动机制框架,探寻对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治理的有效机制,以达到提高上市公司治理绩效,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遏制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掠夺,有效保护债权人以及相关利益者权益的目的。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股改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构成都将发生较大变化,改革后的新股权结构如何影响公司治理将成为国内学者进一步的研究重点。本书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从公司治理的内涵上认识和把握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结合股权契约和债权契约的不完全性以及相关的制度性缺陷,在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治理的框架下,充分考虑资本提供者的“互动”治理功能,为构建股权治理和债权治理相结合的有效治理机制提供一种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