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时代的六堂必修课
8313900000033

第33章 再强的人也需要他人帮助

韩国北部的乡村公路两旁,是一大片的柿子林。每到金秋时节,人们忙着采摘柿子,一担担柿子堆在路旁,等候汽车运往城里去卖。这情景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成为当地一个旅游项目。

可是在采摘柿子时,人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采完后,每棵树上还有几个又红又大的柿子挂在枝上。有人好奇,问正在采摘柿子的农民,他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听了这话,游客们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把最好的果实留给喜鹊呢?这时,导游就会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里是喜鹊的栖息地,每到冬天,喜鹊们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以前,这里的农民没有在树上留柿子的习惯。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下了很大的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一夜之间都被冻死了。第二年,柿子树重新吐绿发芽,开花结果,但是,一种不知名的毛毛虫突然泛滥成灾,那年秋天,果园没有收获到一个柿子。直到这时,人们才想起了那些喜鹊,如果有喜鹊在,就不会发生虫灾了。从那以后,每年秋天收获柿子时,人们都会留下一些柿子,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

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生机和希望。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乐于助人,就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得到了快乐和幸福,甚至是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乐于助人既是一项很实在、很普通的道德要求,也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的体现。

乐于助人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美德是以儒家文化为轴心融诸子百家而建立起来的,绵延几千年,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荣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儒家文化重视“仁者爱人”精神的涵育,强调“厚德载物”,重视“推己及人”道德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运用。以“爱人之心”、“互相帮助”、“助人为乐”、“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专趋人之急,甚于己私”等公益之心、公义之举,凸现精神境界的攀升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一家有难,百家相帮;见利思义,见义勇为;乐于行善,乐于助人,成为人们赞赏称道的行为,也成了普通人中平凡而朴素的义务感和行为操守。这一传统美德作为社会道德的主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于民族的亲和力和对人际关系的不断调整、对道德的不断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道德的实践中形成的,“乐于助人”正是这一道德实践的重要载体。同时,“乐于助人”可以使人树立宽广的胸怀,使组织更具凝聚力。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不管你有多大的能力,你总有需要别人帮助的地方。处在一个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集体中,人们的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一定很高。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应把“做好事”和“做好人”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效率观和正确的“义利”观,弘扬团结友爱、平等互助、扶危帮困的良好道德风尚。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一次净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享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你送给喜鹊几只柿子,喜鹊会还给你一年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