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8309600000053

第53章 其他精神活性药物的滥用

除了酒精之外,人们也在寻求更为有效的精神活性药物。目前已知品种繁多的药物有镇静剂、兴奋剂、致幻剂等,这类精神活性药物的使用,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1937年使用大麻在美国的一些州被定为非法。尽管如此,一些人仍然通过各种非法途径使用它们。1998年联合国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有2100万人吸食可卡因和海洛因,有3000万人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因而这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一、镇静剂

正如我们在对酒精的讨论中所看到的那样,镇静剂(depressants)是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以减少疼痛、紧张与焦虑,使人放松并解除抑制,降低理智及运动反应的药物。除酒精之外,主要的镇静剂有鸦片剂、安眠药、镇痛剂和镇静剂。所有镇静剂都共同具有一些重要作用:耐受性产生、戒断症状出现、以高剂量对生命中枢如呼吸系统的功能产生抑制,并且可能因此导致死亡。

(一)鸦片类物质

1.鸦片类物质的概念

鸦片类物质(opiates)包括鸦片、从鸦片中提取的生物碱如吗啡和可待因吗啡的衍生物海洛因以及有吗啡样作用的化合物,如杜冷丁和美沙酮等。

其实,这些药物中的大多数并非新东西。鸦片在9000年前就被人们用来镇痛。19世纪,许多有自尊的妇女都放心地服用鸦片酊以帮助睡眠。19世纪早期,科学家们成功地在鸦片中分离出一种最有效的成分,并将这种新的鸦片剂称为吗啡(以希腊的梦想之神Morpheus命名),很快作为镇痛药被广泛使用。在美国南北战争(the Civil War)期间,吗啡还被用于治疗痢疾和其他疾病,结果导致许多士兵在战后成为吗啡成瘾者。很快,人们发现它是一种危险的成瘾药物。因此科学家们重新工作,试图寻找一种不会成瘾的止痛剂。1875年这项研究取得重要进展,Heinrich Dreser(同时也发现了阿司匹林aspirin)通过改变化学结构而将吗啡转变成为海洛因,而海洛因比吗啡更具效力,而且推测不会成瘾(当然,这一推测是极其错误的)。畅销于20世纪初的咳嗽糖浆的主要成分就是海洛因。但很快人们就认识到滥用这类药品的危害性,并通过颁布法令等措施严禁非法使用。

最后进入鸦片类物质名单的是美沙酮(methadone),这是在“二战”期间出现的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当时由于战争而切断了鸦片供应,美沙酮被发明出来作为鸦片的替代品。美沙酮与其他的鸦片剂有着三大不同点:第一,口服同样有效,因而不一定要注射。第二,它可以长时期起作用。例如,海洛因可立即见效,但是只能维持2~6个小时。与之相比,美沙酮见效较慢,但它消退也慢,其作用可以长达24~36个小时。第三,因为它起效慢、持续时间长,故美沙酮可以满足人对鸦片类药物的渴求,对人的思维和行为无明显影响。因此,它现在成为治疗海洛因成瘾的代替药物。

2.海洛因

海洛因是世界上最为广泛滥用的鸦片类物质。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洛因的使用逐年增加,例如,据估计,1972—1973年在美国有50万至60万鸦片剂滥用者,其中大多数是海洛因滥用者。从此,海洛因滥用者的比率在美国一直居高不下。

海洛因通常采用注射方式加以使用。静脉注射海洛因所产生的即时效果是双倍的。海洛因刚一注入,立即有强烈的快感发自下腹部,并向全身扩散。有些人形容这种快感与性高潮类似,但大多数吸毒者说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而有些人则说两者属于不同类型的快感。这种强烈的快感持续时间很短,约一分钟,继而出现似睡非睡的松弛状态。此时,烦恼、忧愁、焦虑、紧张一扫而空,感到的是宁静、快慰、温暖,以及思维随愉悦的幻想驰骋,似乎“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种虚妄的极乐世界仅能持续2~6小时,之后海洛因成瘾者又需要注射了。

除了上述积极的体验之外,由静脉注射的作用所产生的消极的体验更加深刻。第一,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舔蜜糖的体验,所有使用者最初都有恶心呕吐的反应,对某些人而言,这种反应还超过了欣快效应(euphoric effects)。第二,如果海洛因使用经常化,那么成瘾和耐受性就产生了。第三,在戒断过程中,使用者可能会体验到一种痛苦的经验。戒断症状一般在注射后大约4~6小时开始出现,并且其强度根据平时的服用剂量而有所变化。戒断的第一个征兆就是焦虑,接着要经历一段生理上的痛苦期,好像患上重感冒一样,可持续1~5天。这些症状一般包括流眼泪、流鼻涕、不断打哈欠、时冷时热、刺痛感、呼吸与心率加快、多汗、腹泻和呕吐、头痛、腹部绞痛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疼痛,也可能出现谵妄和幻觉。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使海洛因成瘾者产生了对药物的极度渴望。

有人认为重复接触鸦片类物质会自动导致长期成瘾。但不同的看法是,药物的使用代表着在人的生命过程中适应重大压力这一含义;如果这些压力是暂时的,那么成瘾也可能是暂时的。例如,在越南战争中,许多士兵曾产生了海洛因依赖,但是他们一旦回家后很少有人会继续有这种毒瘾。同样,多数在医院中曾被给予鸦片制剂的人,在他们出院后并没有成瘾。

(二)巴比妥类

巴比妥类(barbiturates),包括戊巴比妥和速可眠,是一组有效的镇静和催眠药,其主要作用是缓解紧张,产生放松和促进睡眠。临床上主要用于失眠,但滥用的可能性也最大。

小剂量巴比妥类可抑制大脑皮层,从而产生镇静、催眠的作用;较大剂量可使感觉迟钝、活动减少,引起困倦和睡眠;中毒剂量可致麻醉、昏迷乃至死亡。巴比妥类诱导的睡眠与正常睡眠的区别在于:巴比妥类药物能缩短快动眼睡眠,故服药者睡眠做梦减少。长期用药者一旦减药或突然停药,会引起快动眼睡眠反跳,出现多梦、噩梦频繁,严重干扰睡眠,患者只好再次服用而产生依赖。

此外,巴比妥类和酒精都是镇静剂,因此两者结合可增加成倍效力,因而被称为协同效应(synergistic effect)。如果巴比妥类和酒精混合使用,效力是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药物的四倍。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把两种药物混合使用的人要冒超剂量自杀的风险,这也是朱棣·格兰特和玛丽莲·梦露众所周知的死亡原因。

青年人使用巴比妥类药物一般是为了消遣,并且不常发生。在成年人中,巴比妥类的使用在开始时典型地用于缓解失眠症。但像其他镇静剂一样,长期服用不但不能缓解失眠,而且会使该问题恶化。所以人们服用越多,对药物的需求量越大,直到成瘾。巴比妥类的作用一般持续3~6个小时,和酒精很相似。具体有如下几个相似点:

(1)和酒精一样,它们解除抑制,增加放松和适度的欣快感;但它们会损害人的判断力、语言和运动协调性。

(2)和酒精依赖者一样,巴比妥类成瘾者会表现为步态不稳,言语含糊不清,智力功能减退、混乱。

(3)和酒精一样,尽管巴比妥类在技术上属于镇静剂,但它常常具有兴奋作用,特别是带着“具有某种乐趣”的期望而非有助于睡眠时更是如此。的确,那些研究巴比妥类药物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是那些喜爱巴比妥类的年轻人的侵犯行为与镇静之间的关系。对大多数人而言,兴奋作用仅仅出现在巴比妥中毒的早期阶段,且在一个半小时内就消失。

(4)巴比妥和酒精之间最后一个相似点是戒断问题。巴比妥类成瘾的戒断与酒精依赖的戒断相似,同样是不愉快的。巴比妥类的戒断症状较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滥用的剂量和滥用时间的长短。在突然停药12~24小时内,戒断症状陆续出现,如厌食、失眠,随之出现肢体震颤;停药2~3天,戒断症状可达高峰,出现呕吐、体重锐减、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四肢震颤加重、全身肌肉抽搐或癫痫大发作,有的出现高热、谵妄。

二、兴奋剂

兴奋剂(stimulants)包括咖啡或茶叶中所含的咖啡因,但引起关注的主要是可卡因及苯丙胺类药物。兴奋剂作用于脑部及交感神经系统,以提升警觉性和活动力。

(一)苯丙胺类

1.苯丙胺类兴奋剂的特点

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指苯丙胺及其同类化合物,包括苯丙胺(安非他命)、甲基苯丙胺(冰毒)、麻黄素、芬氟拉明、哌醋甲酯(利他林)、匹莫林、伪麻黄素等。

苯丙胺类兴奋剂可用于治疗肥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发作性睡病。它们之所以被作为毒品滥用,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兴奋作用。有的人滥用它们是为了获得欣快效应,或者是用它们解除疲劳、提高活力、增强自信心和警觉性。

苯丙胺类兴奋剂和其他兴奋剂一样,通常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甲基苯丙胺也可以“鼻吸”。高纯度的甲基苯丙胺称为冰毒,因为其结晶体的外观很像冰。由于冰毒纯度很高,而且沸点又相对低,因此吸入可很快产生强烈的兴奋效应。

2.苯丙胺依赖与耐受性

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是指苯丙胺使用方式不适当。尽管患者知道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会影响他的职业、社交或其他功能,并产生种种不利后果,但他仍然继续使用;或者因停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引起了戒断症状,因此,必须重复使用以减轻戒断症状。苯丙胺类兴奋剂在使用后,特别是静脉注射后,很快出现头脑活跃、精力充沛、能力感增强等状态,使用者可体验到难以言表的快感,即称为腾云驾雾感或全身电流般传导的快感,可发生攻击行为或暴力行为。数小时后,吸毒者出现全身乏力、精神压抑,倦怠、沮丧而进入所谓的苯丙胺沮丧期。以上的积极和消极的体验期使吸毒者陷入反复使用的恶性循环中,这也是形成精神依赖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认为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躯体依赖性较难产生,而更容易产生精神依赖性。像可卡因一样,苯丙胺类兴奋剂常可引起强烈而短暂的焦虑、偏执观念和类似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的精神病发作,在使用大剂量时症状更为明显。苯丙胺类兴奋剂可产生耐受性,并导致用量明显增加;相反,有些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发生反耐受性,即敏感化,此时,小剂量苯丙胺类兴奋剂即可产生明显兴奋效应以及其他精神和神经不良反应。

3.苯丙胺中毒

苯丙胺中毒的主要特点是在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或相关药物时或其后不久出现明显不适当行为和心理变化。苯丙胺中毒一般以情感升高开始出现欣快,伴有活力增加、爱交际、活动多、不安、警觉性高、人际关系敏感、好说话、焦虑、紧张、机警、夸大、愤怒、争斗、判断受损等;可出现刻板和重复行为,患者自己感到“停不下来”,如不停地摇头[故将这类物质称为“摇头丸”(MDMA,ecstasy)]。在慢性中毒阶段,情感可变为迟钝、疲乏、悲伤和社交退缩。

动物研究指出,长期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会对大脑造成损害,影响多巴胺系统和血清素系统。近年来研究者们所做的神经学脑影像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会有类似的效果,特别是出现在多巴胺系统。Thompson等人(2004)针对符合DSM诊断标准的长期吸食安非他命的患者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大脑灰质区和海马回都出现了受损的情况。

长期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者的海马回较小,这与记忆测验表现不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对曾经吸食安非他命,但目前已经不再吸食的个体(有些已经停吸11个月)所做的研究发现,多巴胺传送基因量显著减少[传送基因(transporter gene)是指允许药物进入或预防药物进入细胞的基因]。事实上,在所研究的三个患者身上,多巴胺再吸收减少的现象与帕金森氏症轻微受损阶段相似。此外,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在几个运动测验的表现上比对照组相对要慢,这一发现也与帕金森氏症患者相似。其他研究也指出,长期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会造成认知缺损。

同时,患者可出现下列体征和症状: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瞳孔扩大、血压升高或降低、出汗或寒战、恶心或呕吐、体重减少、精神运动性激动或迟钝、肌无力、呼吸抑制、胸痛、心律不齐、意识模糊、癫痫发作、运动困难、肌张力障碍或昏迷。

个案研究

凯瑟琳是一位23岁的销售人员,三年来她一直尝试减肥,她的医生给她提到了安非他命,但同时也提醒她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她对这种药物的依赖。于是她开始用这种药物帮助减肥,但同时她也发现她喜欢因服用这种药片而获得的额外精力及由此而产生的良好感觉。当凯瑟琳的体重减到她满意的重量后,她回到了医生那里,要求医生在其处方上继续开出这种药物以帮助她维持苗条体型。医生拒绝了她的要求,于是,凯瑟琳向她周围的朋友索取药物直到她发现了一个愿意向她提供帮助以满足其愿望的医生的名字为止。一年多过去了,凯瑟琳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包括抑郁、偏执型思维以及易激惹等。尽管她也意识到了这一事实,但是她仍然不能控制自己继续使用这种药物。

(资料来源:Halgin et al。,Abnormal Psychology,3rd ed。,2000)

(二)可卡因

和人工合成的苯丙胺不同,可卡因(cocaine)来自一种生长于南美洲的叫做“erythroxylon”的古柯植物,是其中的活性成分。可卡因使用有漫长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在美国,其被普遍使用是在19世纪末,当时它作为治疗从疲劳到疟疾等各种疾病的药物而在市场上出售。一家名为Parke-Davis的药品公司以药片和喷雾剂形式及含有可卡因的香烟为其产品。产生于1880年的为人们喜爱的可口可乐就是由可卡因和咖啡因混合而成的兴奋性饮料,1905年可口可乐禁用可卡因。

20世纪早期,当可卡因继续传播的时候,医学界的权威及政府开始对其医学价值及对人可能造成的伤害提出了质疑。有关成瘾、死亡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流行于全国的犯罪问题的报告,导致政府通过立法来禁止州际间对含有可卡因产品的运输。政府对用于医疗目的的可卡因的销售控制越来越紧,直至它被禁止。

可卡因能以吸食、吞食、静脉注射等方式使用。

在20世纪60—70年代,可卡因使用死灰复燃,因为该物质再次被错误地认为是相对无害的。80年代快克可卡因(crack cocaine)为人们使用后,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据美国有关方面的调查,有170万美国人(占美国总人口的0.8%)是可卡因的使用者,其中约有66.8万人使用快克。可卡因使用率最高的人群是18~25岁年龄群体(占该年龄组的2%)。目前,可卡因牵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诸如由药物依赖而引发的犯罪,以及因父母无能而引发的对儿童的忽视与虐待等。因而,可卡因不再被视为无害的娱乐性药品。据估计,仅快克成瘾母亲早产所生的所谓快克婴儿就有50万人之多。

和苯丙胺相比,可卡因的兴奋性效果持续时间较短,但强度更大。在服用之后的头十分钟内,服用者可体验到最大的效果,而且这些效果迅速减退。中等剂量的可卡因可引起欣快感、性兴奋、力量与活力感以及健谈。大剂量使用时,使用者可以体验到精神病症状。例如,他们可能会产生妄想与幻觉,感到迷惘、多疑、易激惹。其偏执型妄想包括对警察的怀疑、对药品销售者的怀疑,或者会怀疑附近的某人正在计划袭击他或要偷走他的可卡因。他们可能会有虚幻的体验,用与他们的妄想思维相一致的方式对不能解释的噪音产生错误的理解,或者对某个物体产生错误的知觉。他们可能产生自己的皮肤上趴着臭虫或某个来自外国的物体的幻觉,因而会拼命地企图将这些东西赶跑。暴力也常出现于其幻觉中,因而他们会变得危险而失去控制,常会攻击他人,包括那些和他们最亲近的人。

不用说,因使用可卡因而引起的精神病性状态是十分痛苦的,甚至是可怕的。当可卡因的效应减弱或消失时,使用者体验到一种抑郁、睡眠障碍、激动、渴求以及疲倦。长期大剂量的使用者会在长达3~4天内强烈地体验到上述症状,并且在其后的一个月内仍能够感受到某些戒断的效果。

随着长期使用可卡因,使用者大脑系统中对愉快进行调控的神经末梢坏死。对大脑的扫描提供了大量多巴胺受体功能衰退的影像图。

可卡因不仅有强烈的成瘾效应,还对人的呼吸、血液循环等生命功能构成严重威胁。可卡因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同时它又对中枢神经系统以及交感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因而它导致的结果十分危险。可卡因增强了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脏的兴奋,又对心肌起到麻醉作用,以致心脏不能收缩供血。在社交娱乐过程中,个体依赖服用更多的可卡因来寻求更高的体验,结果导致越来越高的血液药物水平,致使心脏的供血受到损害,不能正常收缩而使血液不能被推入动脉。

另外,研究指出,对可卡因的长期使用,会导致大脑系统中对愉快进行调控的神经末梢坏死。例如,对大脑的扫描就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巴胺受体功能衰退的影像图。可见,可卡因对人的大脑或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损害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街头上出现了新一代的可卡因——快克(crack)。快克的外形是水晶状,使用方法是加热,以便其融化而产生可吸入的烟。因为在加热时会产生一种爆裂声,因此将之命名为快克。快克的出现使得吸食可卡因和因吸食可卡因致死的人数大增。因为能以少量、低价的方式购得这种药物,因而年轻人和那些家境不富裕的人开始体验它,并因此成瘾。快克是目前贫穷都市中最常用的毒品。

三、致幻剂相关障碍

致幻剂(hallucinoge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wander in mind,意为“漫游的心灵”,是一类可引起表现为错觉和幻觉形式的异常知觉经验的药物。致幻剂中毒造成适应不良行为与心理的改变,诸如焦虑、抑郁、对丧失理性的恐惧、妄想性思维以及功能的普遍损害等,显著的是知觉的改变,诸如知觉增强、人格解体感、幻觉和错觉等。生理反应包括瞳孔放大、心率加快、大汗、心悸、视力模糊、震颤、不协调等,对某些个体而言,这种反应特别严重。致幻剂所致障碍包括谵妄、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以及焦虑障碍等。致幻剂包括迷幻药、麦斯卡林等。这些物质大多数来自植物或动物,另有一些则是由将天然的致幻药物置于实验室内人工制造出来的。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LSD)是致幻剂中最著名也是最有效的一种。1938年,瑞士化学家Albert Hoffman从一些天然的麦角生物碱中提炼出这种药物。通常在吞服麦角酸二乙基酰胺两小时内,就会引起某种致幻剂中毒状态,其明显特征为知觉变化,特别是视知觉增强,心理发生变化,并出现一些生理症状。使用者可能产生错觉,物体似乎被扭曲、在移动,或出现变形。在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的影响下,个人可能产生幻觉,如看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或形状。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也可使个体听觉更灵敏,感觉到四肢刺痛或麻木,或者对冷热感觉出现混乱;有些人因接触火焰而被严重烧伤,但在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的影响下,感觉到的却是凉爽。麦角酸二乙基酰胺也能诱发强烈的情绪,从愉快到焦虑或忧郁;时间知觉也可能戏剧性地变缓;长期遗忘的思想与感觉可能重现。此外,吸食者还会出现一些生理症状,诸如冒汗、心悸、视力模糊、发抖等。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的这些效应发生在吸食者完全清醒或警觉的状态下,而且持续约六小时才逐渐消退。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的危害还在于它可使服用者产生从极度狂喜到痛不欲生的情绪变化。如果在用药过程中经历的是愉快的体验,就称之为“愉快之旅”;反之,若经历的是焦虑、恐惧及歪曲了的知觉,则称之为“不愉快之旅”。用药后的体验具有不可预测性,如果过去经历的都是“愉快之旅”,下次用药可能就要经历“不愉快之旅”,因此“不愉快之旅”并没有一个可靠的办法可以预防。无论是经历“愉快之旅”还是“不愉快之旅”,其主观感受都可持续6~12小时,而症状完全消失则需要12~24小时。对某些人而言,药品所诱发的他们对现实的混乱是十分严重的,以至于他们需要长时期的治疗帮助。

少数有规律使用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的人可能会遭受“回闪症状”(flashbacks)之苦,即在没有用药的情况下,自发地重复出现幻觉、知觉紊乱等既往用药时的反应。“回闪症状”甚至可在停药数年后出现。诱发因素多为进入黑暗或安静的环境、吸食大麻或苯丙胺、饮酒等;而在压力、疲劳和疾病状态下更有可能发生。有人认为“回闪症状”并非由神经系统中药物导致的生理变化引起,而是由致幻剂使用者中15%~30%的人储存于体内的药物的再释放所引起的。然而,在药物使用者中也没有可测量的神经学上发生变化的独立证据。

其他四种致幻剂是麦斯卡林、墨西哥致幻菌素、二甲基色胺(dimethyltryptmine,DMT)及亚甲基二氧N-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MDMA)。

目前,MDMA(俗称摇头丸)的滥用受到广泛关注。MDMA兼具麦角酸二乙基酰胺样致幻作用和类似苯丙胺的兴奋作用。国外滥用者多为大学生,他们将其作为一种欣快剂使用。MDMA的作用机制与苯丙胺相同,可造成多种心理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情绪和精神错乱等。躯体中毒症状有肌张力增高、不自主地咬牙或摆头、恶心、出汗、视力模糊等。

在美国,一种新的致幻类物质——快乐丸(ecstasy)于1985年被法律禁止使用。快乐丸既含有MDA,也含有MDMA。自1998年以来,美国高中生对快乐丸的使用量迅速增加,并且超过了其对可卡因的使用量。2000年在高中毕业生、大学生及年纪较轻的成年人中,快乐丸使用的流行率分别为8%、9%及7%。

快乐丸的使用者报告说,该药物提高了他们的亲密感与理解力,改善了人际关系、心境及自信,促进了审美意识。它也引起了肌肉紧张、快速眼动、恶心、昏眩、颤抖、流汗、焦虑、抑郁以及人格解体与混乱等症状。一些证据表明快乐丸引起的主观与躯体效应,无论是愉快的还是恶劣的,女性的反应比对男性更强烈。

四、大麻

大麻(marijuana)为干燥和磨碎的大麻类植物叶子。通常它用于吸食,也可嚼、冲茶或用于烘焙食品。印度大麻脂(hashish)药效较大麻强,是将大麻植物顶部的树脂提取并加以干燥而制成的。

在国外,吸食大麻的流行率在20世纪70年代末达到了高峰。接下来的十年有所下降,但自1991—1997年间吸食大麻的人口再次上升。在美国,2003年有8%的12~17岁的青少年表示自己在过去一个月中曾经吸食过大麻。

和大部分药物一样,吸食大麻有其风险。一般来说,人们对每种药物了解越多,就越清楚其不良反应。与其他药物一样,大麻的影响也表现在心理和身体上。

(一)心理的影响

大麻的酒醉(intoxicating)效果就跟其他药物一样,视药效和使用剂量的多少而定。吸食者发现,大麻会让他们放松和更善于交际。据称,大量吸食会使吸食者情绪迅速转变、注意力集中减退、思绪断续、记忆受损且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大量吸食有时也会导致幻觉。其他影响和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相似,诸如极端恐惧,且有时会认为恐惧的经历永远不会停止。吸食时要使用固定剂量非常困难,因为药效发作需要半个小时左右,这使得许多吸食者吸食的剂量比原先预期的还要大。

大麻的主要活性化学物质被称为四氢大麻酚甲基(delta-9-tetrahydrocannabinol,THC)。THC在大麻中的剂量并不是固定的。一般来说,现在的剂量比20年前强。此外,使用者吸食的量也比过去多(如从雪茄烟中提取出烟草改装而成的大麻烟量就比大麻烟卷高)。大脑的大麻受体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发现,稍晚又发现了身体可自行分泌类大麻的物质——内源性大麻素(anandamide),梵文为“祝福”之意。

许多研究证据指出,大麻会干扰范围广泛的认知功能。20世纪60年代晚期进行的许多测验,诸如以符号代替数字、反应时间测验、前后重复一串数字、算数、阅读理解和语言测试都显示大麻会使智力受损;丧失适时记忆也是其中一项显著特异性的发现。

Brookoff 等人(1994)的研究发现,使用大麻会影响开车所需的复杂心理活动。对高速公路死亡事故和遭到逮捕的驾驶者的研究表明,大麻是造成这些意外并遭逮捕的显著且重要因素。大麻也是飞行模拟操作不良的原因。吸食1~2根含有2%THC的大麻烟,表现不良的情况可能持续长达八个小时;当个体觉得不再兴奋后,试图开车或驾驶飞机依然会使自己身陷危险之中。

(二)身体的影响

大麻的短期影响包括眼睛充血、发痒、口干舌燥、食欲大增、眼压降低、血压上升等。没有任何证据指出吸食大麻会对正常的心脏产生复杂影响。然而,大麻会对已有心脏问题的个体造成影响,诸如心跳加速;有时心跳加速的情况非常剧烈。美国国家药物滥用中心的报告指出,大麻对目前年纪较大的吸食者有特别的影响。今天较健康的30岁的吸食大麻者,当他们到50岁时,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心血管系统受损及患动脉粥样硬化等其他疾病的机会更大。

目前已知,长期吸食大麻会对肺部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伤害。尽管吸食大麻者所吸的烟比抽烟的人吸入的烟少,但吸食大麻时所吸入的烟却比较深,且在肺中停留的时间较长。大麻和烟草中含有相同的致癌物质,它们的不良反应较预期高,这是抽烟者需要抽到一定的量才会重视的问题。例如,传统方式抽一根大麻烟所吸入的一氧化碳量是抽五根烟的量;吸入的焦油是四根烟的量;对气管表皮细胞造成的伤害是烟的十倍。

大麻又是如何影响大脑的呢?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大麻大脑受体,称为CB1和CB2.CB1受体在整个身体和大脑中皆可发现;脑部学习和记忆能力非常重要的海马回中有大量CB1.研究人员根据越来越多的证据推断,使用大麻是影响短时记忆的原因,应该与大麻对这些位于海马回的受体的影响有关(Sullivan,2000)。

此外,运用PET扫描研究发现,吸食大麻与大脑主管情绪的杏仁核和前扣带回的血流增加有关。研究者观察到与听觉专注力有关的颞叶区域的血流减缓;吸食大麻的被试在听力测验中的表现较差(O'Leary et al。,2000)。这些发现有助于解释与吸食大麻相关的部分心理影响,诸如情绪和专注力的改变等。

大麻会成瘾吗?与过去普遍的看法相同,大麻可能会成瘾。从越战中回来的美国士兵所习惯的THC浓度,可能会使当地吸食大麻者中毒,因此开始怀疑大麻会产生耐受性。控制组的观察也证实,习惯性地使用大麻者,的确会产生耐受性。长期吸食大麻者若无法获得所需剂量,是否会产生戒断症状?尽管过去十多年来所做的调查及实验室研究指出,确实会出现戒断症状,但是许多专家认为,对此不能完全确定。

大麻成瘾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其“致敏化作用”(sensitization)。海洛因成瘾者需要越来越大的剂量来达到相同的效果。相反,习惯于吸食大麻的人,只需要抽几口即可达到兴奋状态。但是,不常吸食大麻的人反而要多吸几次,才能达到浑然忘我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