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8309600000017

第17章 心理障碍的心理学评估

当你初次遇到一个人时,你通常会“对其做出估量”。你可能会估计他的聪明与细心程度,或者他的成熟程度。在某些情境中,你可能还会试图弄明白一些使你感到困惑的问题,诸如一个保险推销员是真的关心你的利益呢,还是只想利用你的天真与单纯。有时你可能会犹豫,是否接受一位昔日老同学的邀请,去参加一个保险公司的自助餐晚宴。你可能会根据你对这位老同学的动机与人格的评定而做出决定。如果你教授的建议班里的同学组成对进行合作学习,你肯定会对本班其他同学包括智力与个性在内的许多方面进行评估,以寻找最好的学习伙伴。上述种种情境都涉及评估。所谓评估(assessment),就是通过收集相关信息而得出结论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临床评估?临床评估(clinical assessment)是指一个临床工作者根据对个人的心理功能最有影响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因素对一个人做出评价的过程。临床工作者通过临床评估来确定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状况,确定一个人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确定帮助该患者的方法与途径。在临床评估中收集到的信息也可以使临床工作者确定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诊断,确定一个人的心智能力,预测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在临床上,可以在对患者进行短期治疗后,对患者病情做出评定,并决定是否需要改变治疗方法。在变态心理学中,常用的评估方法有心理学评估与生物学评估。

临床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心理障碍诊断所需的资料。当然,它也有一些其他用途,例如,评估方法常常被用于对目标的识别和分类,进而做出治疗学的干预。此外,在对治疗效果的监控方面,心理评估也是非常有用的。

一、临床访谈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接受过一次或多次访谈,尽管这些访谈有时不正规,以至于我们并不把它当做一次访谈。对非专业人士而言,访谈一词意味着一次正式的、高度结构化的谈话,但是我们认为把“访谈”这一概念当做一次个人间的会面或某种类型的谈话则更有意义。在这种面谈中,访谈者运用语言作为了解另一个人——受访者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访谈者可以听其言、观其行,进而对这个人形成一个初步的看法。临床访谈(clinical interview)就是在一种面对面相遇的情况下,对一个患者及其当前问题的性质、病史及未来的发展形成一种理解的评估方法。要求一个患者回答其最近住院情况的临床心理学家就是在从事一项访谈。绝大多数临床工作者都把访谈当做临床评估过程的重要手段。

访谈通常是患者和临床工作者首次接触。临床工作者运用这种方法了解患者个人的问题与感受、生活方式、与别人的关系,以及个人史等详细信息。他们也可能要求患者谈谈对治疗的期望及寻求治疗的动机等。临床访谈不同于一次因果关系的谈话,也不同于一次民意测验。因为在临床访谈中,访谈者更注重的是受访者如何回答问题。访谈者在访谈中不仅要听其言,还要察其色。如在一次访谈中,一个人谈到他母亲最近去世,他应该为此非常悲伤,但他的表情却是愉快的,那么临床心理学家可能会怀疑,这个人的丧母之痛事实上存在着某种冲突情绪。同样,如果患者正在详细地叙述其婚姻冲突,这时临床工作者一般要注意伴随着这种陈述而出现的任何情绪表现。如果一个患者并未对面临的困境表现出焦虑不安,而另一个患者则在陈述这种冲突时痛哭流涕或焦虑不安,那么,临床工作者就会对两者做出不同的理解。

临床工作者运用临床访谈收集信息并与患者建立融洽的关系。

此外,在访谈过程中临床工作者也会依据自己的理论背景,特别注意任何他们认为是最重要的主题。那些受过精神分析训练的临床工作者期望获得受访者童年期的经历,他们很可能对口头报告持怀疑态度,因为分析模式认为一个患者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往往被压抑到了无意识之中;如何理解所搜集到的信息也受理论模式的影响。基于同样的理由,行为主义倾向的临床工作者可能会关注与个人行为变化有关的当前的环境条件,例如,使个人产生焦虑的情境。人本主义临床工作者会询问患者的自我评价及自我观念;而生物模式的临床工作者则要寻找生物化学或神经功能失常的征兆;社会文化模式的访谈者则关心个人的家庭、社会以及文化环境。

(一)无结构访谈

无结构访谈(unstructured interview)是由临床工作者提出一系列开放式问题(open-ended questions),目的在于确定患者存在于治疗、症状、健康状况、家庭背景及生活史方面的问题。其特点在于访谈者事先不制定统一的问卷、表格和访问程序,而是由访问者与被访问者自由交谈。受访者可以随便提出自己的意见,无须顾及访谈者的需要;访谈者可以调节问题的内容与顺序,而非按照事先拟定的内容与顺序提出问题。在这种访谈中,被访者提供的许多情况与想法往往是访谈者未曾料到的,因而常给访谈者以很大的启发,深化了他对问题的了解,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临床工作者根据患者对先前问题的语言反应,系统地提出问题。

临床工作者运用这种访谈的方式往往依赖于他正在获取何种信息。例如,如果临床工作者试图得出一个诊断,那么访谈的问题就应该涉及患者的症状与行为的明确性质,诸如心境障碍,在进食与睡眠方面的变化,或者焦虑水平等。

无结构访谈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即临床工作者要求患者提供家族情况及个人以往生活事件年表。病史采集的主要目的是对患者的生活与家族获得明确了解。病史采集可提供大量信息,从而使临床工作者能够就患者生活方面的重要转折点、目前主要症状或涉及与该事件相应的后果等撰写出一个概要。

病史主要来源于患者和知情者。但患者自述的病史往往不够全面,或者是因为患者缺乏对病症的认识而隐瞒事实,或者是因为患者紧张拘束,遗漏了对诊断而言十分重要的事件,或者是患者根本就不合作、缄默不语。因此,向知情者(包括与患者共同生活的亲属,如配偶、父母、子女;与之共同学习或工作的同学、同事、领导;与之关系密切的朋友、邻里,也包括既往曾为患者诊疗过的医务人员)了解情况常常是必要的。

在多数病例中,病史采集包括患者的个人史与家族史。

1.个人史

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指从母亲妊娠到发病前的整个生活经历,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或病种进行重点询问。如对儿童及青少年应详问母亲怀孕时的健康状况及分娩史、患者身体、精神发育史、有无神经系统病史、学习及家庭教育情况以及与双亲的关系等;受教育的状况,学业成绩或工作情况、工作表现、工作或学习能力改变与否;生活中有无特殊遭遇、是否受过重大精神刺激;还应了解婚姻状况、配偶的个性、夫妻生活情况(必要时应询问性生活状况)。女性的月经、分娩、绝经期是心理障碍的多发时期,应明确其与精神症状有无关系。患者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交友范围、宗教信仰可具体全面描述,以便与病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心理异常。患者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共同居住者)、患者本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也要了解,以便能对患者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有具体的印象。还应了解患者既往有无犯罪记录。总之,个人史应反映患者的生活经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点和目前的社会地位等。

对青少年患者,应重点询问其儿童期的情况,如饮食、睡眠习惯的形成;有无挑食、厌食、梦呓、梦游、磨牙等现象;与他人的一般接触和行为特点;情绪是否稳定,青春期发育过程亦应了解。对于成年和老年患者,则应该了解其职业状况、工作史、恋爱婚姻生育史、家庭氛围特点等。有关性生活内容,如性发育史、对性的态度和感受,对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有影响,不应忽视。对于女性患者应详细询问月经史及月经周期的心理生理变化以及生育史。

2.家族史

家族史(family history)包括双亲的年龄、职业、人格特点,如果双亲中有亡故者,应了解其死因和死亡年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双亲相互关系、亲子关系及家庭中发生过的特殊事件等。上述情况对患者的人格形成及疾病发生、发展均有重要影响。此外,要特别注意精神病家族史,包括家族中精神病性障碍者、人格障碍者、癫痫病患者、酒精或药物依赖者、精神发育迟滞者、自杀者及有无近亲婚配者。精神病家族史呈阳性,提示患者疾病的原因可能具有遗传性质。

(二)结构性访谈

在结构性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中,临床工作者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或者使用一种已经设计好的、其中含有一组标准化问题的面谈表。许多结构性访谈,包括精神状况检查(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是一组问题和观察项目,能够系统地评估患者的察觉、时间与地点定向感、注意广度、记忆、判断力和洞察力、思考的内容与过程、情绪,以及外貌。结构性访谈可使临床工作者在所有的访谈中,都能包含同样重要的问题,而且能对不同个体的反应做出比较。

在美国,常常依据DSM进行结构性访谈并依此做出诊断性判断,诸如适于DSM-Ⅳ的结构性临床访谈(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SCID),SCID帮助研究者或临床工作者做出诊断。在这种访谈中,患者对某一问题的反应决定了下一个问题的提出;而且这种访谈包含对访谈者进行详细的指导,其中涉及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行详细询问,以及在什么时候继续就另一个诊断提出问题。SCID的制定者系统地提出了适于DSM-Ⅳ轴Ⅰ之障碍诊断的SCID-Ⅰ,而SCID-Ⅱ则被用于对DSM-Ⅳ轴Ⅱ之障碍的诊断。

近年来,美国酒精、药物与心理健康管理局(ADAMHA)及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者、临床工作者(1997)提出了可用于跨文化(cross-culturally)背景的评估工具。已被翻译为18国语言的《合成国际诊断访谈》(The 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CIDI)就是有助于全世界精神病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全面而标准化的对心理障碍进行评估的工具。

二、精神状况检查

所谓精神状况检查就是对一个行为的系统性考察。实际上,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访谈的同时,精神状况检查就已经开始了。患者的病史是不变的,但其精神状况却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精神状况检查的主要方法是在与患者会面及交谈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考察。精神状况检查大致涉及以下五项内容:

(一)一般性描述

1.外表

观察患者的体形、姿势、衣着、修饰、个人卫生等。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临床工作者可以对患者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如果患者表现非常古怪,医生就应让患者加以解释。

2.行为和精神运动性活动

观察患者运动行为的量和质方面的内容,包括作态、抽搐、手势、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活动过多、激越、好斗、强直、步态、敏捷性。还要考察躁动、搓手、步调及其他躯体表现。精神运动性迟滞、一些无目的行为也应该被记录下来。

3.对检查的态度

患者对检查者的态度应该被考察并得到描述,例如,是否合作、友好、坦率,是否表现出轻蔑、困惑、淡漠、防卫、敌意;是否有嘲弄、严肃、讨好或回避、自我保护等表现。

一位临床治疗师正在进行一次精神状况检查。

(二)感知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错觉、幻觉及感知综合障碍。要注意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和种类、性质、强度、广度、出现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对社会功能的影响及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等。错觉常与意识障碍有关,常由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患者能主动叙述某些错觉,并了解这是错觉,则说明病情不严重。意识清晰时出现幻觉属于异常症状,因此在检查时必须提出适当的问题。例如,对幻听的询问:“你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你的声音了吗?”如果患者说有,那就进一步问清是什么声音(男声或女声),何时、何处出现,以及什么内容等。

(三)言语和思维

言语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患者的思维障碍基本上可以通过言语表达反映出来。因此,思维的检查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言语表达是否清楚、对答是否切题、交谈时注意力是否集中、言语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有无怪异腔调(例如,在用本地话交谈的过程中突然改用生硬的普通话等来叙述),以及有无创新词汇等来判断。根据患者的言语表达,判断是否存在思维过程的障碍(如联想散漫、思维贫乏、联想迅速、音联意联等)、思维内容的障碍(如各种妄想)和逻辑推理障碍(如病理性象征思维)。

患者如有妄想,病史中则会提供一些线索,精神状况检查常是进一步核实和挖掘妄想的内容。有时患者对某些一般问题的回答也可以暴露出他的妄想,例如,医生问:“你身体好吗?”患者答:“你自己心里明白。”问:“为什么?”答:“我这病还不是由于你们把我的脑电波收去引起的!”通过这样的对答暴露了患者可能存在被害妄想。

许多有妄想的患者认为他们想的问题与医生无关,医生也解决不了问题。因此,不愿意与医生多谈。此时,医生应采取某些策略把问题引出来。例如,在患者身边与别人谈一件报纸上的社会新闻,而该内容与患者的妄想有些相似,这时患者便可能主动附和上来谈出自己的事情。也可以让患者解释一句成语,把他的妄想引出来。例如,问:“请你解释一句成语,落井下石是什么意思?”患者可能回答:“啍,他正是这样狠毒,把我推下井,还要扔下石头。”这也说明患者可能有被迫害妄想,医生必须进一步追问下去。

(四)心境与情感

确定心境与情感是精神状况检查的重要部分。“心境”是一个人主导的感觉状态,而“情感”则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感觉。如一个人的情绪是低落还是持续高涨?这个人说话的方式是否表现出抑郁或无助?这样的心境有多普遍?是否有时这种抑郁情绪会消失?

如果发现患者心情不好,或情绪抑郁,需进一步询问他是否想哭,是否觉得悲观,是否觉得前途无望,是否觉得过去做过对不起他人的事。

临床工作者有时怕问自杀的问题,怕给患者暗示或触犯患者。实际上对某些患者来说,这是非问不可的问题,通常可以以逐步深入的方式询问。例如,问:“你是否有时觉得做人没有意思?”如果患者答非所问,再问:“有没有想过不要做人?”“有没有想过死掉算了?”“有没有想过怎样去死?”

如果发现患者情绪高涨,可以根据躁狂症的症状提一些问题,例如,“你是否觉得情绪很好,特别高兴?”“最近是否觉得一切都很顺利?”“有没有觉得近来脑子特别好使,身体特别健康?”“你对自己的前途有何估计?”

在对心境与情感进行检查时,还要观察患者情感波动的情况。如果患者在交谈中一时很对立,一时又很合作,甚至合作到阿谀奉承的地步,即情绪波动很大。这就是情绪不稳。如果某人无论讲述开心还是悲伤的事都没有任何情感,这种情况称为情感淡漠。

最后,要观察患者情绪变化与环境的协调性。通常我们的情感都是“恰当”的。说到趣事时我们大笑,说到不幸的事情时我们面露悲伤。如果一个朋友笑着告诉你他母亲去世了,或者痛哭流涕地说他中彩票了,这个人的情感就是不协调的。

(五)智力和常识

这项检查包括一般常识、专业知识、计算能力、理解力、分析综合及抽象概括的能力等。通过询问病史和进行精神检查,对患者的智能和常识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可以结合检查注意和记忆来提问,或者拿一张报纸,请他评论一下某些新闻的内容,根据他的评论来判断智能和常识方面的状况。

三、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运用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方法。心理测验包括广泛的测量技术,通过测验将人们的反应收集起来并加以分析,从而提供关于其心理功能的准确信息。

为得到有价值的测验结果,临床工作者在使用某种心理测验工具时,无论是测验的实施还是计分方面都必须遵循标准化的程序。例如,每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就是在严格的标准化条件下进行的。考场必须安静、明亮,坐椅必须舒适,监考者必须对所有考生实施监控,从而使每一考生公平竞争,还要给予所有考生同样的指导语等。一项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就是要遵循相同的要求与准则。特别重要的是要求每一个受测者都要接受相同的指示。有时,如果患有某种心理障碍的患者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测验项目,或不能接受指导,那么施测者就可能要为其提供额外的帮助或者鼓励,以使其完成测验。但是施测者绝不能向受测者暗示如何回答问题,或者对受测者的行为有任何形式的偏见,此外,施测者不能随意延长测验时间。

通常,信度和效度是确定一项测验的心理测量学质量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人格测验

人格与诊断性测验是理解一个人的思维、行为及情感的重要方式。这些测验有时被单独使用,有时则是临床或研究性访谈的一种补充。例如,某临床心理工作者对一位精神病患者做了一次访谈,提出了两个似乎都有道理的可能诊断。患者说她自己“身无分文,没有希望赚到一分钱”。这位临床工作者认为该患者具有妄想,同时推测这种贫穷妄想是否反映了某些压抑,抑或是一种人格严重失调的症状,于是让患者做了人格测验。患者在测验中的反应帮助临床工作者对患者的症状做了区别,并得出结论:患者为强迫性人格障碍。

人格测验的主要形式是自陈量表。其中,自陈临床量表含有受测者独立完成的、具有固定反应范畴的标准化问题,它要求受测者回答他的行为、信念及感受等。在典型的人格量表中,受测者对每一个陈述的问题要表示是否可以适用于自身。然后,临床工作者从这些反应中对该受测者的人格与心理功能做出结论。

或许最为人们熟知的,并最为广泛使用的就是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该测验是20世纪40年代由Hathaway和McKinley建立的,并在1989年被修订(MMPI-2,Butcher et al。,1989)。目前这两个版本都为临床工作者所选用,同时还有一个专门用来对青少年进行测验的特殊版本,称为MMPI-A,也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MMPI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心理病理学检测工具,它之所以被称为“多相”,是因为它被设计用于检测若干心理病理学问题。许多年来,MMPI一直被广泛用于甄别大量在临床访谈中行不通的个体。

传统的MMPI包含550个自陈式题目。受测者要对这些题目回答“是”、“否”、“不能说”。这些题目描述了对身体的关心、情绪、士气,对宗教、性、社会活动的态度,以及心理症状,如恐惧或幻觉。该量表是根据标准记分法建构的,作者询问了724位“正常人”(医院咨询者),以及800位住院心理患者。只有那些住院患者与正常受测者之间有显著差异的题目,才被纳入量表之中。MMPI共有566个自我报告形式的题目,其中16个为重复题目,故实际上只有550个题目。然而,该量表也存在一些缺点:心理测量学的局限性、标准化样本过小,不能反映美国当代人口总体多样性等,例如,缺少少数族裔样本,诸如非洲裔美国人、土著居民等。针对这些缺陷,1982年,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开始制订修订方案,并且委任一组研究者负责制订MMPI-2.

修订后的MMPI-2在效度与可接受性上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变化。第一,一部分资料收集来自全美国2600人的样本,这些人来自不同地区、种族、职业及教育背景,代表正常总体。另一部分资料来自不同医学群体,包括精神病医院,以及其他治疗机构。第二,一些含有性偏好、肠与膀胱功能、极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被删除,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是不需要涉及且令人不愉快的。第三,性别歧视等措辞随过时的语言习惯用法一起被删除,大约有14%的项目用更现代化的语言做了改写。第四,增添了一些涉及物质滥用、A型行为、人际关系及治疗依从性等新项目。

MMPI和MMPI-2提供了有关10个“临床”量表和四个“效度”量表的分数。临床量表中每个量表的分数从0分到120分。如果一个人在某量表中得分超过70分,就表明他在那个量表的功能是异常的,当各个分数在图上连接起来,就会形成一幅剖析图,它能反映出此人的一般人格及潜在的情绪需求。

效度量表给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有关个体在测验中是否可能是粗心的、混乱的或是有意撒谎等重要信息。即在MMPI测验中,被试应对每个测题做出直接而诚实的回答,结果的解释才能有效。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被试往往会偏离测验的要求,为此,特设计了四个效度量表(validity scale),以发现被试受检态度的偏离。

(二)投射测验

投射技术(projective technique)也是人格测量中一种常见的方法。该名词由劳伦斯·富兰克(L。Frank,1939)首先明确提出,不过在此之前,已经产生了利用投射技术原理编制的投射测验。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人格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亦即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

1.投射测验的特点与种类

投射测验是一种测验工具,这种测验工具对内隐的行为或潜意识过程特别敏感,能引起广泛而多向度的主观反应,并使被试在不太觉察到测验目的的情况下,引发他丰富的反应资料。富兰克认为,投射测验能唤醒被试的内心世界或人格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反应中“投射”出这种内在需要和状态。

投射测验有很多特点,其一,使用非结构任务作为刺激材料,这种任务允许被试有各种各样不受限制的反应。为了促使被试想象,投射测验一般只有简短的指示语,刺激材料也很含糊,模棱两可。在这种情况下,被试对材料的知觉和解释就可以反映他的思维特点、内在需要、焦虑、冲突等心理状态与人格特点。可以这样说,刺激材料越不具有结构化,反应就越能代表被试人格的真正面貌。其二,测量目标隐蔽,被试一般不可能知道他的反应将作何种心理学解释,从而减少了伪装的可能性。其三,解释的整体性,它关注人格的总体评估,而非单个特质的测量。

就投射测验的种类而言,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心理学家林达塞(G。Lindzey,1961)认为可根据测验情境所涉及的实际心理过程来分类。依次可分为五类:①联想法。通常要求被试说出某种刺激(如单字、墨迹)所引起的联想,一般指首先引起的联想。②构造法。要求被试编造或创造一些东西如故事、图画等。③完成法。要求被试完成某种材料,如语句完成法。④选择或排列法。要求被试依据某种原则对刺激材料进行选择或予以排列。⑤表露法。要求被试利用某种媒介自由地表露他的心理状态。

2.罗夏克墨迹测验

类似于罗夏墨迹测验所用的墨迹

罗夏克墨迹测验(Rorschach psychodynamic inklot test)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克(Hermann Rorschach)创立的。罗夏克先在一张纸的中央滴一摊墨水,然后将纸对折并用力压下,使墨水四下流开,形成沿线两边对称但形状不定的图形,并以此为测验的刺激材料。然后将这些刺激材料用于对医院中患者的测验。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之后,凡是能引起不同的心理障碍者有不同反应的墨迹图形便予以保留,其他则舍弃。罗夏克曾经试验过数千种墨迹,最后固定继续采用其中10种。他同时发展了一套计分方法,连同他对整个测验编制过程的介绍,于1921年发表在题为《心理诊断》的论文中。当时他所选的10种刺激图形沿用至今,每个墨迹图印在一张卡片上,共计10张卡片。计分方法在罗夏克的论文发表之后又有所修正,但是他当初的方法在目前所用的许多计分系统中仍然很重要。罗夏克在其墨迹图出版后八个月去世,那时他才三十七岁。其后,他的工作由他人继续发展,在20世纪,罗夏克墨迹测验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投射测验。

临床工作者在实施罗夏克墨迹测验时,每次会呈现一张墨迹卡片,并要求被试回答看到了什么,或想起了什么。以下对话是一位抱怨自己、具有无价值感及缺乏自信的32岁的紧张的女性对一张罗夏克墨迹卡片的反应:

被试:亲爱的!我的天啊!好。这上面的部分是只小虫子,看起来就像一只蚂蚁。这只蚂蚁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工人,它想去拖某个东西。我想是一种吃的东西,要送给其他的蚂蚁。它是一只蜜蜂,因为它有翅膀。一只工蜂带来一些可以吃的东西,给其他蜜蜂吃……这里是蜜蜂的嘴巴和翅膀。我认为蜜蜂不吃叶子,但是看起来是一片叶子或一片莴苣。

临床工作者:哪个地方看起来像一片莴苣?

被试:它的形状,而且它在中间还有血管。它肯定是一只蜜蜂。

(资料来源:Klopfer&;Davidson,1962)

在最初的几年中,罗夏克测验者特别注意被试的想法,以及墨迹所引发的影像,并将之称为主题内容(thematic content)。现在的临床工作者除了仍然重视主题内容外,还十分重视反应的形态,例如,被试是把图形看做一个整体呢,抑或是注意特殊的细节?他们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墨迹上呢,抑或是墨迹之间的空白部分?他们是注意还是忽略某些卡片的明暗和颜色?他们在图形中看到的是人的动作,抑或是动物的动作?以下是一位临床工作者对上述女性的反应所作的解释。

这只蜜蜂可能反映出她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的形象(这一点已由其领导证实),此外,她提到“这只蜜蜂为其他蜜蜂带来一些可吃的东西”,则表明她对别人有很大的责任感。

这种卡片经常引发男性与女性的性联想,这种联想也许是直接的,或是象征性的。很显然,这个女人不能以公开或社会化的方式恰当地处理这些经验,所以两种性的象征都是由提供食物的口腔象征来替代的。(资料来源:Klopfer&;Davidson,1962)

3.主题统觉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是与罗夏克墨迹测验齐名的另一种投射测验,由默里(H。A。Murray)及其同事于1935编制而成。

主题统觉测验

现在所用的TAT为默里编制的第三套图片,由30张黑白图片组成。被试按年龄和性别分成成年男性、成年女性、男孩和女孩四种,每组专用的图片各一张,前后两组共用的图片各一张,男、女共用的各7张,各组通用的共10张,实施时各组20张(包括一张空白片),依照规定顺序呈现。

通常在主题统觉测验实施过程中,要求被试根据19张适合其年龄和性别的图片和一张空白片讲述故事,每个故事约需要15分钟。指示语为:“请看一些图片,根据每一张图片讲一个故事,说明图片中表现的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以后会产生什么结果。你可以随意讲,故事越生动越好。”在临床上,TAT采取个别实施,主试记录其答案,也可观察被试在完成测验时的行为。由于时间关系,很多人不使用整套图片,而是依被试问题的性质选择若干张。

一个有经验的主试通常能从被试的故事中了解被试的最主要的需要、情绪、感情、冲突及被试感受到的外界压力。TAT对于了解被试与其父母的关系及障碍尤为有用。与其他投射测验一样,在解释时假定被试将自己的需要、欲望和情绪冲突投射到所讲述的故事中。这种解释是相当主观的印象过程。例如,一位名叫本的男大学生对TAT图片的感觉就表达在了他所讲述的故事中。

这个妇女对其记忆中对母亲的怀恨困扰着她。她对待母亲的方式使自己感到很难过,她对母亲的记忆使她感到非常苦恼。当她年龄越来越大时,这些感觉更为强烈,而且她看到自己的儿子对待她的方式,跟她以前对待她母亲的方式一模一样。

(资料来源:Aiken,1985)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TAT的反应可以作为各种心理障碍的指标,如缓慢或拖延的反应可作为抑郁的指标;男性讲述的故事中对女性多有贬义解说,而对男性多有赞美之词,这意味着同性恋倾向;对细节过于谨慎和关注则提示强迫—冲动障碍等。

(三)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的目的在于测量智力的高低。它是指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采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人的智力水平进行科学测量的一个过程。智力测验的要点有二:其一,实施智力测验必须有标准化量表或测验工具;其二,智力测验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量表对被试测试的过程,亦即测验过程。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lfred Binet)及其助手西蒙(Theodore Simon)编制了一套智力测验工具,它包含需要人们使用语言及非语言技能的一系列作业。从该测验中得到的分数称为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IQ)。

目前可以使用的智力测验已经超过一百种,包括广泛使用的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韦氏儿童智力测验(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斯坦福—比奈量表(Stand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这些智力测验在智力障碍的诊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它们也可以协助临床工作者确认诸如神经性障碍等其他问题。

智力测验是所有临床测验中最精心建构的测验。多年来,通过对大量被试的测验,临床工作者已将其标准化,因而临床工作者对某一个体的分数,可以与其总体的结果作比较,而且能得到相当准确的信息。这些测验也显示出相当高的信度:接受智力测验的人,在几年后重复同样的测验,都可以得到大致相同的分数。另外,重要的智力测验也有相当高的效度,例如,儿童的智商分数往往与其在学校的成就有密切的相关性。

然而,智力测验也有某些明显的缺点。有些与智力无关的因素,例如,低动机水平与高焦虑都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或成就表现。此外,智力测验可能在其语言与操作上含有一定的文化偏见,从而使某一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人比其他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占优势。同样,某些少数民族成员可能缺乏这种测验的经验,或他们也可能对其他民族的测验人员感到不安。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们的表现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四)反应量表

如同人格量表一样,反应量表(response inventories)要求被试提供有关他们自己的详细信息,不过这些量表集中在心理功能的某一特殊方面。例如,某一量表可能只是测量情绪,而另一量表则测量社交技能,或只测量认知过程。临床工作者应用这些工具来确定这些因素在个人心理障碍中所起的作用。例如,情感量表(affective inventories)是用来测量某些情绪,如焦虑、抑郁,以及愤怒的严重性。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情感量表就是贝克抑郁量表(Beek depression inventories)。

由于反应量表是直接从患者那里获取资料,因而它们有很高的表面效度,所以这种量表的数目及使用它们的临床工作者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稳定增加。然而,这些量表也有较大的局限性,例如,它不像人格量表那样包含一些指出人们是否粗心大意,或描述错误的题目。同时,除了贝克抑郁量表和其他少数几个量表之外,较为严格地遵循标准化、信度及效度程序的量表也不多。它们经常是在有某种需要时临时编制的,因而缺乏对其正确性、一致性的检验。

四、行为观察

临床工作者对心理障碍的评估必须以收集所要研究现象的信息为基础。而信息收集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行为观察(behavioral observation)。一般而言,对行为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结构性观察与自我监控。

(一)自然观察与结构性观察

使用单向玻璃装置,临床工作者可以观察孩子们在教室中的行为。

自然观察(naturalistic observation)是临床工作者在患者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观察其行为的方法。自然的临床观察通常发生在家庭、学校或其他组织机构中,如医院、监狱或社区。自然观察的对象大部分是亲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同学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包括情绪的表达、攻击性言行等。一般而言,这种观察是由患者环境中的主要人物或参与观察者做记录,然后把观察结果向临床工作人员报告。

如果自然观察存在某些困难而难以实施,那么,可以设计一种结构性环境去观察患者的行为,这种方法叫结构性观察(structured observation),如在配有摄像机或单向观察玻璃的办公室、实验室里观察孩子如何与其父母互动、夫妻如何尝试解决意见分歧,或者具有恐怖症的人在接近他们所害怕的事物时的行为表现。

尽管通过对实际行为的观察可以得到许多信息,但是行为观察也有许多局限性。首先,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经常是不可靠的。有时不同的临床工作者在对同一个体观察时,由于对行为观察的角度、内容不同,或对行为评估的方式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为此,对观察者进行严格、周密的训练,以及使用规范的观测记录表,能起到减少上述问题的作用。

(二)自我观察

在对行为的评估当中,行为治疗家一直要求个体观察自己的行为,并且记录下各种类型的行为反应,这种方法叫做自我观察(self-observation),也叫做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自我监控一直被用于收集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都感兴趣的资料,自我观察通常导致符合需要的行为增加,不符合需要的行为减少。此人正对吸烟行为进行监控,并将观察信息输入掌中电脑。

包括心境、应激状态下的体验、应付行为及思维等。例如,一个吸毒者,他想吸毒的时间间隔有多长;一个经常头痛的人,多长时间会头痛一次,何种情境下产生何种感受。

自我监控有何优点?其一,自我监控对一些发生频率较低,用其他观察方法不可能达到评估目的的行为特别有用。其二,对一些经常发生,且用其他方法不可能详细观察的行为也很有效。例如,抽烟、喝酒或使用毒品。其三,自我监控也是观察和测量个人思维和知觉的重要方法。Turner等人(1977)的一项研究发现,有听幻觉的女性患者,其所听到的说话声音,并未在她周围真正发生,她要自我监控幻觉,而且要向临床工作者报告。每当她出现这种体验时,就要举起一个手指,如果这种体验一再出现,她就要一直高举手指。

然而,就像其他临床评估程序一样,自我监控也有它的缺陷,首先是存在着效度问题。因为在这种形式的观察中,患者不一定能够得到适当的指导,他们缺乏对自己行为的经常性与正确性的记录。同时,当人们自我监控时,他们可能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例如,Kilmann(1977)等人的研究指出,吸烟者在对自己进行监控时,抽烟的数量很可能会比平常少;吸毒者使用毒品的次数往往也会减少,而教师们则会给学生较多正面的鼓励,减少负面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