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要先人一步:任正非的战略观
8307100000042

第42章 挫折越多,学到的东西就越多

1993 年,华为的第一个局用交换机 JK1000 开发成功。公司上下做好了一些准备,要在市场上大力推广 JK1000.1993 年 5 月,任正非亲自主持召开市场部经理会议,确定公司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是向市场大规模推销 JK1000 局用机。为打好这场销售战,华为各地办事处的主任也亲自挂帅,负责本地区内的促销活动;华为的培训中心,则负责产品的宣传策划与展示活动;开发部也派了一些精练的技术人员参与推销。

通过这些安排,任正非希望 1993 年在稳定用户机市场的同时,能够在局用机的销售上大获成功。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华为的JK1000,刚刚推出就经历了没有市场的挫折。

原因说起来并不复杂。一方面,JK1000 在技术上属于空分局用交换机,而到 1993 年的时候,空分局用交换机已经走到了末路,数字局用交换机则成为了新的趋势。另一方面,在电信运营商的主战场上,华为面临的竞争对手是比原来向一家家单位推销用户交换机时的竞争对手更强劲的国外巨头,它们的力量实在不对等——华为不过是销售刚刚过亿的小公司,而竞争对手却都是上百亿的国际跨国公司。

华为不甘心自己耗费巨大力量开发出来的产品被淘汰,于是,技术部、销售部拼命在各种场合为 JK1000 空分交换机造势。华为甚至多次组织电信局人员来公司举行技术讨论会,向他们灌输空分交换机暂时不会过时的观点。靠着锲而不舍的宣传以及一些市场关系,华为在 1993 年卖出去了 200 多套 JK1000.但是,新技术的发展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到了 1993 年年底,空分交换机已经彻底没有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数字程控交换机。华为在这个产品上的投入都付诸东流。

不过,和投入的时间及资金相比,华为也有一些收获,而这些收获,主要就是一些无形的宝贵经验和服务口碑。比如在开发 JK1000中的失败教训和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研发人员,就为华为下一步开发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而华为在安装 JK1000时所表现出来的服务精神,也给各地电信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华为以后与这些单位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口碑基础。

华为最大的收获是从 JK1000 的失败中明白了什么是市场规律。华为通过反思意识到,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就不能简单的靠做市场关系或推出一个自己认为先进合适的产品。“市场不相信眼泪”,“理想再好,止步于竞争对手。”这些可能是年轻的华为和年轻的华为人从这个失败的产品中学习到的首个经验。

事实上,华为每经历一次研发的挫折,都会从中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后来华为中研部之所以能在产品研发方面加强核心技术的平台规划工作,在发展新产品前对核心技术点进行预演,在新产品研发的立项过程中加强对平台技术的规划和研发,都是基于之前研发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和教训。可以说,正是因为经历的挫折比较多,又善于反思和学习,华为的研发水平才能够不断得以提升。

在企业经营中,只要善于反思,我们遇到的挫折越多,从中学到的东西也就越多。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挫折,才能在挫折的历练中获得成功。如果每次遇到挫折就放弃了,我们再聪明、再有天赋,都不可能成功。

华为在国际化进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华为的产品优势就在于低价格,这让华为迅速地占领了非洲、中东、俄罗斯和东南亚市场,并顺利地在欧洲登陆。

但每件事情都有正面和反面,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华为的价格战很快招来了思科的反击。它气冲冲地把华为推向法庭,双方对簿公堂。华为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和损失。

华为在国外的竞争对手都是强大的世界级企业,华为有的优势其他企业也有,甚至比华为更好。华为要跟它们竞争,首先就要建立自己的销售网,这时最大的问题就成了成本问题。因为要在国外建一个类似竞争对手的组织,华为就不能像在国内那样享受低价格。因此,就算它有成本优势,也体现不出来了。

现在在国际市场上,竞争靠的不再是低廉的价格,而是品牌、技术、实力、服务等其他因素。因此,任正非强调:“在国外,坚决不打价格战,要把对手看作友商,不做市场规则的破坏者。”

于是,任正非最终选择了难度很大的技术突围之路,开始了与竞争对手的正面较量。2003 年,华为与思科激烈的较量后,连钱伯斯也不得不承认,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挡华为在国际化道路上奔跑的速度了。

商场就是战场,我们要想在商场中生存,必须要经得住随时出现的刀光剑影。直面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直面困难。我们总习惯说要从某某事中学到经验,可是经验怎么来的呢?经验是从每一次挫折中总结的,虽然有时候经验只是一句话或短短的几个字,但它的作用是无穷大的。

如果你做错了一道数学题,数学老师给你准确地讲解一遍后,下次遇到这样的题型,你就肯定不会再出错。同样的道理,企业在发展中由于管理疏忽摔倒了一次,下次肯定就不会再因为同样的事而摔倒。我们只有具备一颗“解决”问题的心,才能把这个问题真的解决。如果每次都有“绕过去就算”的侥幸心理,事情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我们只有在挫折中成长,才能让自己的路走的更成功。周星驰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里,一家五口挤在一间狭窄的木板房里,睡的是“上下铺”的碌架床,把豉油捞饭当作天下美食。七岁的时候,父母离了婚,他跟着母亲、姐姐和妹妹过日子。

上初中时的暑假里,他经常打工,赚钱贴补家用。他回忆那段时光时说:“我做过几份暑期工,比如卖眼镜、卖电器。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那次去酒楼卖点心,月薪大约 600 港元。在酒楼打工什么怪人都见过,反应不快就会被客人骂,所以一定要能言善辩和有礼貌。”

那个时候,正是香港电视发展的黄金时代,爱好武功的周星驰伴随着电视剧长大,对电视非常痴迷,于是就想试一下加入这个行业,演一个角色。他找来朋友梁朝伟,两人跑到山上,私下拍了一个 8 分钟短片。后来,梁朝伟顺利考上 TVB 无线艺训班,而他却落选了。

1982 年,周星驰凭着对表演的热爱,连着考了两次,终于进入香港无线电视艺员夜间训练班。1992 年,面对《电影双周刊》记者的提问,他很肯定地表示:“如果还没有考上,我会继续再考,因为这是我的兴趣。”

毕业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周星驰都在跑龙套。在那部著名的《射雕英雄传》里,他演了个没有一句台词就让梅超风一掌劈死的小配角。当时他觉得,导演设计自己被人一掌打死,有点不太真实,于是设计了反抗的动作。他还跑去和副导演商量,但导演马上否决了。之后他还是不断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当然也被一再的拒绝。这时的周星驰对演戏已经达到痴迷状态。

之后他接手了一档少儿节目,默默无闻地一做就是五年。空闲之余,他天天去看电影,研究关于演技上的东西,研究表演方法的流派,天天研究看书,跟人讨论演技是什么一回事。他说:“那时我整天钻研演技,观察别的演员表演。”

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喜剧演员周星驰的经历。由于对戏剧的热爱,他在被拒绝了很多次以后都没有自暴自弃的消沉,而是在挫折中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后来,有人采访他,让他对那时候的经历做个总结,他说:“你知道吗?在那种状态下很享受。别人都认为你不行,你偏偏去研究,完全陷在里面。感觉很孤独,但也很浪漫……就那么努力地研究了 6 年表演。这样,一有机会来,我就不怕了。因为准备了这么长时间,我已经打好了底。”

正是因为周星驰懂得如何在挫折中学习,才有了后来的辉煌。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学历,如果不能靠着信念坚持,很难做出成绩。其实,我们并不是缺少机会,而是缺少遇到机会之前的努力,所以造成了最后把握不住机会。

周星驰成名之前的状态和刚起步的创业者非常像。没有人认可,没有人支持,可能你只住得起月租几百块钱的小房子,别人都把你当个傻瓜看……如果这时,我们放弃了,认为自己根本没能力实现心中的理想,那又有什么资格获得成功呢?

其实,成功的快感非常短,可能只是镁光灯打在身上的一瞬间,我们并不能从里面学到什么东西。真正磨砺人的是挫折,因为我们的许多经验,许多人生道理都是从挫折中学来的。一帆风顺只会让我们过度自信,

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目空一切,最终在张狂中跌倒。

华为公司仍一如既往地欢迎广大的邮电部门,工厂、三产职工投资。在利益均沾的基础上,合作起来。

——任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