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心向阳
82899200000005

第5章 梁思成林徽因的李庄岁月

梁思成(1901—1972),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林徽因(1904—1955),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梁思成的妻子。他们夫妻在抗日战争期间,从1940年到1946年间,在宜宾李庄工作生活了艰苦而难忘的6年岁月。

志同道合结良缘 动荡年代来李庄

1901年,梁思成出生于日本。1924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硕士,继而就读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东方艺术专业。与他同行的是一位被称为“旷世美丽、才华绝代”的姑娘——林徽因。林在宾大美术系读学士,后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研修舞美设计。

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因此,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事业,成就了他们的情感和一生的美好姻缘。

1928年3月,梁思成与林徽因这对恋人终成眷属,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接着他们利用蜜月期间,按照其父梁启超的安排,到达欧洲参观考察了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的著名古建筑。

梁思成他们亲眼看到国外的古建筑受到妥善保护,许多学者在对它们进行专门的研究,而对比自己的国家,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祖先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如今却是满目苍凉。于是,同年8月回到祖国——北京。

他们回到北京后,林徽因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梁思成一家居住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梁先生的书房朴素而高雅,他们婚后甜蜜幸福地生活,但偶尔也因为一些学术上不同观点发生争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他们也常因一件艺术、一首诗句的评论而发生小吵,他们夫妻的平凡生活,常常演绎文化情趣的情景剧目。

说来也怪,梁思成、林徽因长期在海外生活,是喝过洋墨水,吃过洋面包的,然而他们更钟情的却是中国民族的建筑和艺术。婚后夫妻二人致力于建筑事业,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古代建筑,从此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国15个省的200多个县,测量、摄影、研究的古建筑和文物达2000余处。珍贵的龙门石窟、敦煌壁画任意被盗卖,被抢劫,千年文物流落异邦,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风雨飘摇之中。只有少数外国学者对它们进行过一些考察,而国内学者反而无力从事研究,甚至中国人学习自己祖先的文化遗产都要依靠国外编著的书刊,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状况。

梁思成深深感到这是一种民族的耻辱,他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一定要写出中国的建筑史。从1931年起,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因而,他就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国古建筑上,到处进行实地的考察、调查和测绘。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7月7日卢沟桥一声炮响,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北京不久将被日军占领,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梁思成从四川考察回北京后,于是,他就带领全家和领导的中国营造学社,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

1939年秋,梁思成带领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从昆明入川。他们沿着岷江、嘉陵江和川陕公路,考察了30多个县,在南溪开明绅士罗南陔等人的引荐担保下,1940年初冬,中国营造学社一行来到了李庄镇上坝村安营扎寨。

当时的李庄却成了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大后方文化中心。自“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16字电文发出起,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战时期迁驻李庄,使李庄成为抗战文化中心而闻名遐迩。当时的李庄盛名远扬,据说在当时寄一封国际邮件到中国,只需写上“中国李庄”4字,即可准确无误地送达。

上坝村,当时只是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距李庄镇有两里路程。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地处长江边的李庄远离纷飞的战火,用广阔的心怀接纳着八方来客。不过,在李庄人的眼里,这些外来人非常神秘。他们发现,这些人的院子门口平常有守卫,出门也都是四五个一路,穿着西装,举止行为跟本地人很不一样,还经常说洋文。尤其是住在上坝村一个院子里面的人总拿些骨头、老房子的残片回去,周围村民就觉得又晦气又害怕,因为他们实在不知道营造学社是做什么的?后来跟他们渐渐熟悉之后,才发现这些人文雅亲切,有颇多学问,于是释然,就主动与他们开始往来。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从此在李庄工作生活了6年,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道度过了一段艰苦而难忘的岁月。

生活艰辛病魔缠身 有爱相伴演绎浪漫

梁思成一家住在上坝村一个叫月亮田的地方,这就像他们夫妻的生活一样,是一个浪漫而又富有诗意的地名。租住的农舍,竹墙外涂了一层薄薄的泥巴,墙缝里能透进皎洁的月光,屋顶的席棚历史悠久,经常有老鼠和蛇等小生灵“客人”光顾。

这里远离都市文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川南雨水多、阳光少,长年累月下来就变得潮湿肮脏,一股阴湿的尿臊气味,像云雾一样弥漫在小城上空,白天常常浮云蔽日,晚间,又经常飘着连绵细雨。

首先要解决生活的基本问题,那就是要去挑水。吃水用水要到村外的水塘去挑。梁思成从来没有挑过水,当然他也不能让爱妻去挑,只能自己学着挑水吃用。他挑着两只空水桶上路,还能“轻巧”行走。但当他挑着装有水的水桶时,走在环绕水田的小路上,一不小心就“扁担挑缸钵——两头滑脱”了。当然,挑的次数多了,这也不是“高科技”,他还是慢慢学会了挑水。

当然,梁思成还有就是要修炉灶、搬运煤块、干着各种家务杂活,解决基本的生活所需。

林徽因来到李庄就身患有病,她一般都在家里不出门,白天就买一些粗米杂粮做饭,夜幕中就在“菜油灯”下,学着为孩子们缝制穿的衣服、布鞋。

营造学社属私人机构性质,当时几乎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梁思成到重庆教育部申请到的少量研究经费,难以保障学社成员的基本生计。后经批准,把他们编入“体制内”,这样每人每月可以领到一点固定的薪水。在动荡岁月里,最重要的供给是每个月发放的口粮,他们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解决温饱问题,往往有时一日三餐只能吃一个“烤红苕”、一碗稀饭、一碗青菜、一碟泡菜。

在这样生活拮据、日子艰难中度日,可以想象他们当时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苦?尤其像林徽因这样一代才子佳人,竟然落到了如此窘迫的困难境地,一个大学者的太太、美女竟然干起了女佣干的活儿,而梁思成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学着蒸馒头、做饭,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橘皮做果酱。

梁思成爱吃甜食,但这里除了土制红糖之外,没有别的甜品了,林徽因就学着用当地的甘蔗做成红糖,当成果酱抹在馒头上,递给心爱的丈夫说:请用“甘蔗酱”。

当梁思成在一次山穷水尽的地步时,他就率性步行到宜宾,去当铺把自己的衣服当了,便将陪伴多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换成两条草鱼拿回家,对妻子微笑诙谐地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生存尚且艰难,但还能克服,可他们一家人都有病在身,这就只能用坚强的精神支柱,来对抗病魔的侵袭了。

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不停地咳喘,长年卧床不起;梁思成年轻时因车祸受伤,后遗症不时发作,患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经常痛得不能坐立,身体极度的虚弱,体重只有40多公斤;他的弟弟梁思永已身患肺结核,梁家贫病交加,生活难以为继。

当时李庄没有一家医院,没有一个正式医生,没有任何药品。他们家里唯一的一支温度计已被用坏了,大半年时间里,梁思成只能用手当作温度计,为妻子不时量着体温。还有妻子每天要打静脉注射,他就学会了为她注射。

几个月的时间里,林徽因的病越来越严重了,很多时候只能躺在床上,经常大口大口地咯血,生命几乎濒于绝境。以前她那美丽的容颜,转眼间像变成了一个憔悴苍老的女人。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间。

见到梁家生活如此困境,他们的好友费正清就多次劝他们去美国治疗和工作,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还有当时美国有好几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也来函邀请梁思成一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也都被他们坚定地一一回绝了。对此,梁思成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国难当头,我们绝不离开祖国,假如我们必需死,也要死在刺刀或炸弹下,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这对夫妻,面对困境绝境,心是如此的坦然,态度是如此的超脱。生活的苦难不怕,病魔缠身也可战胜,体现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

有着崇高精神境界和执着追求的梁思成、林微困,没有被暂时生活的困难所吓倒,没有被窘迫的日子打垮,反而让这两位知识分子,用乐观与豁达的态度去面对苦难的生活,演绎夫妻相爱的浪漫故事。

太阳光红红地照耀在月亮田,天空中的光芒透过房屋的天井,映射到了正在伏案写作的梁思成身上。这是一个艳阳天,林徽因的身体稍微精神一点,她就给先生端来一杯白开水,然后就开始收拾打理住的两间简陋房子。

屋子虽然陈旧,但林徽因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井井有条。而且,她天性浪漫,喜欢花草,在天气好时就步出家门,到野外的山地里采撷野花,带回来插在玻璃瓶里,放在丈夫的桌子上,也装点在窗台上,让他们爱情的小屋,在困境中也呈现出温馨浪漫的情调。

在那段艰辛的日子里,梁家唯一的特权就是有一盏煤油灯。他们夫妇就经常在煤油灯下谈论人生、工作和梦想,当然还在一起享受家庭的幸福生活。如听听音乐、画画肖像,看看过期的报纸……

当地的人们知道这对夫妇患难与共,拼命工作,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就有不少好心人主动来看望帮助他们。林徽因是位大家闺秀,对乡亲们的态度和蔼可亲,无比热情,同当地的老乡走近了,老乡也很喜欢同她交往,经常来到月亮田拜望她。

夜幕下,月亮慢慢升起,月光照耀在月亮田,显现出恬静安逸。在白天繁忙劳作之后,往往有乡亲来到月亮田,围坐在梁家门外的土坝里,一边欣赏着洁白的月亮,一边同梁思成夫妇摆摆龙门阵、拉拉家常。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姑娘和媳妇,有什么悄悄话总愿意对这位有学问、见多识广的梁夫人讲,哪一个姑娘出嫁办嫁妆,都找上门来请她帮忙出出好主意。

林徽因与当地人相处融洽,还得益于梁思成的帮助。一次他去外地偶然弄到一些西红柿种子,林便无偿送给当地的老乡种植。老乡们发现他们夫妇二人都心地善良,便也投桃报李地视为友好,当然,西红柿秧苗无意中担当了营造学社与当地人之间友谊的使者。

艰辛岁月里有爱陪伴 写成《中国建筑史》彪炳史册

梁思成、林徽因在李庄岁月面对生活和病魔缠身的困境,消息传到了外面,引起了许多旧友的关怀。特别是他们的老大哥金岳霖,对他们奉献了无私的爱。话虽从头讲起。

“一代才女佳人”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是她一生离不开梁思成,也少不了徐志摩,缺不了金岳霖。一语道出这三位优秀男儿对林徽因一生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但从排序上看,金岳霖介入林徽因的生活较晚,金是通过徐的介绍才认识林的。金一见林就深深地爱上了她,迷醉了他一生,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拿现代人的话说,金岳霖同梁思成应该算是“情敌”。可他们不但没有反目成仇,而后来金却成了梁林名副其实的老大哥。梁家在北京居住的时候,金与他们比邻,经常在一起聚会。金虽然爱慕林,却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金岳霖以柏拉图式的爱恋,与胸襟开阔的梁思成一起共同尊重和呵护着“爱人”。也许除了林徽因,再也没有一个女人打动过金的心。金终身未娶,且与情敌梁思成比邻而居,因此在当代文坛演绎了一段爱情佳话。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迁往李庄镇后,金岳霖此时在西南联大任教。金借休假的机会度过千山万水,由云南一路跋涉来到李庄看望梁林夫妇。

当金岳霖第一次从云南来李庄看望梁林夫妇时,此时林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卧床不起,生活极度艰难困苦。见到林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时间才过去几月,林就消瘦得十分厉害,苍白的面容毫无血色,只有那双灵秀的眼睛还依稀可见从前林的美丽影子,这令金十分心疼。

为了让林徽因尽早恢复健康,金岳霖就到乡下买来了十几只小鸡,喂养在月亮田前一块小小的空地上。看着小鸡一天一天长大,金就盼望鸡能生下蛋来为林补养身体。

他们三个人住在月亮田,以好朋友相居。梁在工作上遇到的难题也常请教金大哥,甚至连梁和林吵嘴时,也常要金大哥来当“裁判”。

作为梁家座上常客的老金,对林徽因的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老金同样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间的感情越来越深,特别在金与林之间,已到了心心相印,难舍难离的地步。

每当金岳霖只要一离开李庄梁家时,他就局促不安,就像丢了魂似的。几十年的柏拉图之恋,由于长时间的相处,金与林之间产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火花……

梁思成他们在李庄6年的岁月里,金岳霖一有假期或空闲时间就专程从外地赶来,陪伴着心上人,为他们奉献心灵上的抚摸,温暖着他们的心,为林徽因战胜病魔,在精神上支撑着强大的动力。

他们的“三角关系”,令如今的人无法相信,更读不懂、也看不明白。我们不敢谈论他们的爱情观,也无意渲染他们感情的是是非非,但是他们3人做事做人和相处之道,令当今人无与伦比,惭愧汗颜。

金岳霖虽然一生没能同林徽因生活在一起,孤独地活到了20世纪80年代,而照顾着他安度晚年生活的人,正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梁从诫以尊父之礼,称金岳霖为“金爸”,这让老金感动欣慰。

话又回说梁思成领导的营造学社,尽管当时的生活景象很差,可他们仍然紧张忙碌地对这里的古建筑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梁先生对旋螺殿进行多次考察研究,发现这座殿是全木结构建筑,梁架、花纹、天井都极富有研究价值。奇特的是整座建筑二层三檐,没有使用一根立柱,其力学结构堪称一绝。后来,梁思成将其写入《中国建筑史》,并在设计联合国议事大厅时借鉴了该建筑的力学原理。

考察了奎星阁后,梁思成也给予高度的评价:“奎星阁是从上海到宜宾沿长江岸边上,建造得最好的亭阁,它的存在也说明了李庄曾经昌盛繁荣。”

另外,还有禹王宫内的九龙石碑,犹如故宫太和殿前九龙石那样“王冠”上的“明珠”;张家祠的百鹤祥云窗,用整块楠木雕成,四周有镂空的祥云衬托,上有两只仙鹤,每扇窗上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李庄这“四绝”,至今被游客津津乐道,便来自梁思成的考察评说。

梁思成和其学生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宜宾周围的古迹,他对宜宾旧州坝发掘的宋墓评价极高:“此墓室内部对于建筑各件之应用,颇能得心应手,而非模仿,在现已发现的古墓中,尚属孤例。”

梁思成、林徽因尽管在李庄生活、工作遇到了困境。但他们在金岳霖和其他同事,以及当地老乡关怀帮助下,心中仍然充满着理想和希望,有着崇高的精神家园,照样豪情壮志,满怀激情。

在李庄,营造学社惨淡经营,历尽艰难,可梁思成竭尽全力将学社数年积累的学术成果汇集成册,于1942年,他们夫妻开始撰写酝酿多年的《中国建筑史》。

在整理资料和写作时,梁思成身患有病,而林徽因病情更重,可她每天坚持在病榻前,靠在被子上工作,帮助丈夫整理资料,在她的床前床上摆满了数以千计的照片、草图、数据和文字记录。

由于当时没有电灯,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只能借着菜油灯摇曳的微光,弓着背一字字地书写。纸张缺乏,就用当地的土纸,或画写在包药的纸上;没有出版社,他们便自己绘图编排、印刷装订。他们与病魔作斗争,与苦难拼搏,以超常人的毅力、惊人的意志,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其中有关四川的内容大都取材于此。这部伟大的建筑学专著,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一份厚礼。

1945年的一天,远远地有警报声传来,难道又有空袭?梁思成和他的朋友像猎犬般警觉地竖起耳朵,去捕捉传来的声音,对于这种声音他们十分敏感。如果不是空袭,难道是抗战胜利的信号?很快,真的传来了胜利的消息,这消息就像烈火般点燃了李庄——日本投降了!抗战胜利!战争结束了!

林徽因参加欢庆胜利的方式,是坐竹竿轿子到李庄镇上的。住在月亮田6年间,她从来没有到过离住地两里外的李庄镇。

1946年8月,梁思成带着妻子和呕心沥血写成的手稿《中国建筑史》,和他们跋山涉水考察的资料,离开了巴蜀之南长江之畔的李庄,离开了那段艰苦却难忘的岁月,离开了一生痴迷眷恋的月亮田……

1947年,梁思成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和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师一起讨论设计方案时,接受了梁的建议:联合国大厦的圆顶设计与李庄旋螺殿圆顶的力学原理完全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也是由梁思成、林徽因为主的“清华大学小组”设计的图案。此外,他们还为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林徽因英年早逝,1955年病故,时年51岁;梁思成1972年逝世,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