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要努力,但不要急功近利
82875900000001

第1章 成功垂青努力 且有准备的人

本章编者 彭忠富

机遇就像泥鳅,不抓住就会溜掉。

机遇也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帕格尼尼的炒作有个前提,那就是他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本领,只是在一个偶然的时机,如火山爆发般把自己的才情宣泄了出来而已。

成功不会辜负努力奋斗的人

曾昭抡先生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出生于湖南湘乡,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侄孙。他1920年赴美留学,学成归国后一直在各大学做教授,堪称桃李满天下。彼时民国学人,因为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眼见国家积贫积弱,都渴望能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要想有番成就,肯定就不能人云亦云。特立独行应该是学者的基本要求,学术上是这样,生活上也是这样,曾昭抡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曾昭抡作为教授,在学术上要求极为严格。他曾经站在沙滩红楼前,和电线杆子又说又笑地谈论化学上的新发现,让过往行人无不骇然;一次,他带着雨伞外出,天降暴雨,他衣服全湿透了,却仍然提着伞走路;在家里吃晚饭,他心不在焉,居然拿着煤铲到锅里去添饭,直到他夫人发现他饭碗里有煤渣;他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到家里,保姆甚至不知道他是主人,把他当客人招待,见他到了晚上还不走,觉得奇怪极了。后世的人评价说:“中国大学里做实验、搞研究的风气,至少在化学这门学科里,可以说是从曾公开始的。”

曾昭抡在学术上精益求精,但是生活上却不修边幅,这一点跟某些教授成天西装革履成为鲜明对比。据他的学生回忆,从1943年进入西南联大化学系的第一天起,他所见到的曾先生,蓝布大褂总是破破烂烂,胡子不刮,头发乱糟糟的,还穿着一双破布鞋,“脱下来,袜子底永远破个洞”!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新建的学校,校舍是在坟地中开辟的,泥土松软,下雨时到处是烂路。穿布鞋的曾昭抡可就遭了殃,一双布鞋穿不到一个雨季就坏了,他又舍不得买新的,鞋子前后开口,走起路来踢踢踏踏的。学生见了都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这哪里是个教授的样子,可是曾昭抡的博学却又让学生佩服。曾昭抡在化学、算学、物理学、地质、文学、音乐、美术、军工、国际关系……几乎在一切领域,都显示出超人的学识和智慧,真正是“人类的一切我都不陌生”。

曾昭抡不修边幅是有历史渊源的。他回国后出任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国民党高干朱家骅出任中央大学校长时,专门召集各系主任开会,以便互相认识,开展工作。曾昭抡来是来了,可仍然是那副蓬头垢面的样子。朱家骅见了就问他是哪个系的,曾昭抡答是化学系的。朱家骅以为化学系弄了个管收发的来应付,就冲着曾昭抡挥挥手说:“去把你们系主任弄来开会。”曾昭抡也不答话,回宿舍后,他卷起铺盖立马离开了中央大学,很快去北大化学系做了系主任。

费孝通曾说:“曾昭抡把一生的精力放在化学里边,没有这样的人在那里拼命,一个学科是不可能出来的。现在的学者,当个教授好像很容易,他已经不是为了一个学科在那里拼命了,他并不一定清楚这个学科追求的是什么,不一定会觉得这个学科比自己穿的鞋还重要。”鲁迅先生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同理,曾昭抡先生也是如此,他把别人梳妆打扮、吃喝应酬的时间都用在了化学研究上,朝着一个方向坚持努力,想不成功都难。

成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有一个天才小提琴家,不但擅长演奏,更擅长作曲。才华横溢的他,为了能够在演奏时更突显自己超人的技巧,常常创作出让世人惊叹的超高难度杰作!也因为如此,每一次他的新曲发表会,总是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这一次,他一年一度的独奏会,又在国家级的演奏厅揭开了序幕,所有台下的乐迷都很期待小提琴家究竟会奏出什么样的精灵乐章来冲击大家的听觉。果然,小提琴家充满自信地拉下琴弓,不负众望地奏出了他最新创作的乐曲。

演奏到了曲子的高潮处,在一段高低音转换剧烈的章节,小提琴家的一根琴弦竟然应声而断!全场的观众看到这一幕,无不哗然,数千双眼睛都盯着台上,大家都很好奇小提琴家会怎样处理这般尴尬的场面。只见小提琴家不慌不忙地微微一笑,稍稍整理了一下所剩的三根弦,又从音乐中断处继续演奏。

所有的听众都很讶异小提琴家究竟使了什么魔法,为什么断了一根弦后的演奏仍然听不出丝毫破绽,甚至音色比断弦前还要嘹亮?伟大的艺术家总是喜欢给自己出难题。过了一会儿,又有一根琴弦断了!这一回,所有的观众都鸦雀无声,他们认为演奏应该要结束了;没想到,小提琴家又理了理剩下的两根弦,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一般继续演奏。眼见台上的巨星运用奇迹般的技巧渡过了两次难关,台下的观众立刻响起如雷般的掌声!

就在掌声稍歇,乐曲进入到最终篇章时,上天像是在捉弄人似的,小提琴家又在众目睽睽下,拉断了今天的第三根弦!四根弦被拉断了其中的三根,台下的观众每个人都站起来向小提琴家致意,认为今天实在太精彩了,虽然发生了几次断弦的意外,可是能坚持到此,已经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表演。

就在大家都认为演奏会已经结束的这一刻,小提琴家沉思了几秒钟,望着自己只剩下一根琴弦的小提琴,扬起了琴弓,用仅剩的一根弦将曲子拉完!在最后一个音符结束的一瞬间,小提琴家振奋地在台上大喊:“一根弦的帕格尼尼!”台下观众掌声雷动,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众所周知,小提琴有四根弦,每根弦都代表着不同的音色和音域。在一首完整的乐曲中,每根弦都会发生作用,不要说缺三根弦,就是缺一根弦,一首乐曲也完成不了。在音乐会上,这当然是个意外,换把小提琴重新开始演奏就行了,观众会谅解的。

但是帕格尼尼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是十八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他是个音乐天才,既会演奏又会作曲。用两根弦甚至一根弦,他都能奏出一曲曲美妙的音乐来。这一场奇迹般的表演,被许多乐评家称作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小提琴演奏。

我觉得,这是帕格尼尼一次精心的炒作,他利用一次意外把自己会用两根弦甚至一根弦演奏小提琴的本领公开化了,而且是演奏自己创作的乐曲。对于其他的小提琴家来说,这是望尘莫及的,从而奠定了他小提琴大师的卓越声望。

机遇就像泥鳅,不抓住就会溜掉。机遇也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帕格尼尼的炒作有个前提,那就是他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本领,只是在一个偶然的时机,如火山爆发般把自己的才情宣泄了出来而已。

寻找适合自己的路

艺人张曼玉的成功人尽皆知,她在整个华人圈都是妇孺皆知的名角。而过去,在成长的道路上,她却曾经为她错误的坚持付出过不少代价。刚进入演艺圈的时候,她还是个少女。那时,她只想在银幕上扮靓,只肯演妩媚动人的少女。演了几部电影后,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观众不认可她的妩媚,不认可她演美貌少女时的表演。

这时候,有圈中人劝她,以她的形象、她的演技,应该有更大的发挥余地。如果不是总演少女,也会取得成功。这个建议本来很中肯,可那时,张曼玉很相信自己的演技,也相信自己的相貌,相信自己的青春。于是,她固执己见,继续演少女。这样又演了几部戏,结果还是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因为票房就能说明一切,张曼玉的名号并没有太多的号召力。

屡遭挫折之后,她终于放弃了那些毫无意义的坚持,决定改变戏路。于是,一个接一个的新角色出现了。从《新龙门客栈》里的老板娘,到《宋庆龄》里的宋庆龄;从《一门喜事》里的新娘子,到《甜蜜蜜》里的打工妹;从《济公》里的放荡妓女,到《青蛇》里的可爱青蛇……她角色多变,戏路宽广,演技出色。张曼玉终于成功了,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具有极高的票房号召力。

这些角色的出演,给张曼玉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她连续四次荣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些成功,当然归功于她及时放弃了无意义的坚持。

人们常说“坚持就是胜利”,可是当我们明知道坚持下去没有好结果,那么还不如放弃固有的坚持,尝试着做些改变,说不定就会峰回路转,成就另一番事业。有一位哲人说道:“我不会抓紧任何我拥有的东西!当我抓紧什么东西时,我很可能会失去它。如果我抓紧爱,我也许就完全没有爱;如果我抓紧金钱,它便毫无价值。想要体验拥有任何东西的唯一方法,就是将它放掉。”

如果你能领悟放下的道理,你就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把握当下。更何况,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抛开那些不必要的东西,那么我们背负的“人生行囊”就会越来越重,最终吞噬掉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事业,让我们一辈子都碌碌无为。

一个人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智慧。什么时候学会放弃,什么时候便开始了成熟。我们都要学会放弃,放弃失恋带来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放弃心中所有难言的负荷,放弃耗费尽力的争吵,放弃没完没了的解释,放弃权力的角逐,放弃对金钱的贪婪,放弃对虚名的争夺……凡是次要的、枝节的和多余的,该放弃的时候都要放弃。

人生要经营才完美

人生唯有经营,才会走向完美。从谋划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开始,张良的声名就广为大家所知。虽然行动没有成功,但是却奠定了这之后张良在反秦义士中的江湖地位。单枪匹马,想要解决国仇家恨,那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介书生,张良不可能振臂一呼,挑起反秦的大旗,因此依附在某个军事集团做幕僚,借力打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就成了张良的最佳选择。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汉高祖刘邦对留侯张良的评价。如果没有张良的出谋划策,在楚汉相争中,还不一定鹿死谁手呢?从鸿门宴,峣关、蓝田之战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些让人叫绝的谋划,哪一桩没有张良的贡献呢?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刘邦善于识人用人,因此才得以在秦朝末年的大争之世中脱颖而出,以弱胜强,最终击败有勇无谋的楚霸王项羽,成为西汉的开国君主。张良先帮着刘邦与秦朝斗;帮着刘邦与项羽斗;又帮着刘邦、吕后与功臣斗;同时还要留一份心思与刘邦、吕后斗。张良在斗争中,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成就了刘邦,也成就了自己。

张良作为智慧的化身、历代谋士的典范,最让人叹服的就是功成名就后却能全身而退,这在鸟尽弓藏的西汉初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张良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得到了黄石公赠予的《素书》。《素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素书》不仅是一部修身处事的格言集,而且是一部治国统军的政论书。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素书》得天下,这就是张良得以功成名就的原因。张良及其事迹,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甚至被神话为白云祖师,位列仙班,然而关于张良和《素书》之间的前因后果,知道的人就不甚了了了。

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遂后,为避祸,张良隐居在下邳。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让张良捡上来替他穿上。张良尽管不满,但仍然照做了,老人赞叹道:“孺子可教也。”并约张良五日后凌晨再到桥头相会。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结果晚老人一步。老人愤愤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这就是传说中的《素书》,赠书者就是黄石公。从此,张良日夜研习《素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一部《素书》改变了张良的人生轨迹,这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案例。而最为关键的是,张良没有死读书,而是将《素书》的理论跟自己的人生际遇结合起来,活学活用,科学经营自己的人生。人生得意之时,不忘失意之日。这一点,纵观古今中外,又有多少功成名就者能够做到张良这样呢?

做个有心人,才能抓住机遇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成名前经常做巡演。有一天夜晚,他在一间小旅馆里正准备就寝,隔壁却传来小孩的哭闹声,一哭就是三四个小时,搅得他不胜其烦。

想到第二天还要赶场子,帕瓦罗蒂非常生气,准备去隔壁房间提醒一下。可是他走到隔壁房间门口,抬起手正要敲门时,却停住了。刹那间,他忽然想道:“奇怪,我平常唱歌一个小时就筋疲力尽了,怎么这个婴儿哭了这么久还中气十足呢?”

于是他仔细揣摩这个婴儿的哭声,他惊讶地发现:原来婴儿哭时不单是用丹田发声,还会在他们快破声时把声音拉回来,所以才能连哭许久不间断。而这一点窍门,不仔细听根本听不出来。呼吸是歌唱中的重要技巧,经过不断练习,帕瓦罗蒂掌握了这种婴儿般的循环呼吸法,一跃而成为国际知名的歌唱家。

十六岁那年秋天,齐白石跟着师傅干活回来,在乡里的田垄上,远远看见三个木匠走过来,齐白石并不在意,因为不过是同行。然而走到身边时,师傅却垂下双手,侧着身体,站在旁边,满脸堆笑问他们好。那三个人却傲慢得很,寒暄两句就头也不回地走了。齐白石非常诧异地问道:“人家是木匠,我们也是木匠,师傅凭啥对他们那样恭敬呢?”师傅拉长脸说:“小孩子不懂得规矩!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粗活。他们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他们能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这种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我们大器作的人,怎么能跟他们平起平坐呢?”

齐白石听了,很不服气,他们是人,自己也是人,哪有学不会的。于是他就离开了原来的师傅,跟着雕花匠周师傅去学小器作了。周师傅的雕花手艺,在白石铺一带非常有名,他用平刀法,擅长雕刻人物。师徒二人非常投缘,周师傅把齐白石简直当成亲儿子一般看待,把平生本事都传授给他。学会平刀法后,齐白石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技艺日渐精湛,一些乡绅婚丧嫁娶要做木器,都主动邀请齐白石去做。有一次齐白石无意中在一个主顾家里见到了一本残缺的《芥子园画谱》,心中大喜。因为画谱是一本理论书籍,虽是残缺不全,但是从作画的第一笔画教起,直到画成全幅,逐步指点,非常实用。齐白石仔细看了一遍,才觉得以前画的东西,实在要不得。画人物,不是头大了,就是脚长了;画花卉,不是花肥了,就是叶瘦了,反正都有小毛病。

齐白石就跟主顾把这本画谱借来,买了些薄竹纸和颜料、毛笔,在晚上收工回家的时候,以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花了半年,把这本残缺的《芥子园画谱》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从此,齐白石跟画画算是正式结缘,开启了由木匠到国画大师的起点。

如果帕瓦罗蒂对婴儿的哭声充耳不闻,如果齐白石一辈子做木匠粗活,从未接触到《芥子园画谱》,我想他们都不会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人生机会很多,但是机会却不是那么容易把握,总是稍纵即逝。如果我们都能像大师们那样抓住机会,刻苦钻研,相信你也会取得不俗的成就。

机会就躺在你的脚边

离婚之后,52岁的卡罗尔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还背负着因为不动产投资失败而带来的高达100万美元的债务。卡罗尔的律师劝她去看看心理医生,或者养条狗。对方这句充满同情和怜悯的忠告给了卡罗尔一点提示。“我的生活需要爱和微笑。”卡罗尔告诉自己,“养条狗能满足我的这两个要求,而且还不会带来任何保险麻烦,更不会成为我身边的定时炸弹。”

卡罗尔一直都喜欢牛头犬,当她听说一条名叫萨尔达的四个月大的小狗因为主人对养狗失去兴趣而想将它送人的时候,她立刻跑去看它了。“刚进门,我一眼就看到它,立刻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它就是我的翻版。它需要爱,我也需要爱。”卡罗尔说。

然而,此时此刻,卡罗尔更需要的是为自己的新伴侣找到充足而且稳定的食物来源。带着这一目标,卡罗尔决定参加由当地一家宠物商店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圣诞卡片大赛。大赛的奖品就是每个月都将获得宠物商店提供的40磅狗粮,为期一年。卡罗尔将一顶圣诞帽戴到了狗头上,又给它洗了个泡泡澡,还用肥皂泡给它做了一圈假胡子。卡罗尔将萨尔达的照片寄了出去,还配上了文字说明:“今年圣诞节,我用丈夫换了条狗……不赖的交易,不是吗?”最后,卡罗尔真的赢了比赛。

那一年,卡罗尔把这张获奖照片印在了节日卡片上,送给了自己的朋友们。和卡罗尔一样,大家都对这只小狗一见钟情,都喜欢上了它那古怪而若有所思的样子。“喔,上帝啊,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萨尔达。”卡罗尔突然意识到。卡罗尔从节日卡片取得的成功中获得了灵感,何不就用萨尔达做模特,制作一些问候卡片谋利呢?卡罗尔走访了几家卡片商店,想看看有没有类似的竞争对手。结果,她根本就没看到类似卡片。“还没有人用活生生的小狗做模特,给它起名字,然后围绕它设计卡片。我看到了一个机遇,这个机会有些另类,也需要勇气。”背负着七位数债务的卡罗尔一无所有。

卡罗尔曾经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直觉使她能够看到一个模特的潜质。毫无疑问,萨尔达就是一个这样的模特。卡罗尔给她认识的最好的职业摄影师打电话,请他来拍一些试用的样片。卡罗尔又说服了一位印刷商,对方答应给她90天时间让其制作第一批样品卡片。每张卡片上的萨尔达都极尽滑稽之能事,窘态百出,而且还配有一句简单的问候语。譬如说:“祝你每时每刻都美好。”卡罗尔将萨尔达那古怪而滑稽的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没过多久,霍曼公司就注意到了这些稀奇古怪的卡片。就这样,一个女人由绝望孕育出来的奇思妙想,最终演变成了一系列问候卡片、礼品、服装、珠宝首饰和励志书籍,销往全世界。现在,萨尔达已经是一只十几岁的老狗,但与此同时也是经验老到的首席明星模特,给卡罗尔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卡罗尔用卡片和萨尔达为载体,充分地展示出了自己的智慧,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卡罗尔说:“有时候,机会就躺在你的脚边,就像萨尔达。你必须了解自己是谁,以及你的喜好,然后就跟随自己的直觉走。”

机遇来临前做好准备

1961年8月4日,他出生在夏威夷。母亲是一个美国人,而父亲来自肯尼亚。他是个异类,他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时年48岁的奥巴马。

从10岁起,奥巴马基本是在外祖父母的关怀下长大的。没有父母的关爱,让他的心灵倍感孤独和压抑。一直到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奥巴马也不知道哪里是他的家园,这辈子究竟应该怎样度过。

在芝加哥南部的黑人社区,为了区区3万美元的年薪,奥巴马选择了为社区服务。为了实现更高的理想,1988年8月底,27岁的奥巴马离开他工作了3年之久的芝加哥,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哈佛法学院,攻读3年制的博士学位。

即使排名比较靠后的哈佛法学院的学生,也大多能在毕业后找到年薪16万美元以上的律师类工作。奥巴马3年前的3万美元年薪与之相比,自然是天壤之别。天资聪颖的奥巴马在哈佛法学院如鱼得水,很快就在这群法律精英中崭露头角,先后当上了《哈佛法学评论》的编辑和主编,为他以后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哈佛法学评论》是哈佛法学院最古老、最有分量的刊物,能做这本刊物的编辑,是每个哈佛法学院学子的梦想。可是奥巴马开始对当编辑并不感兴趣,他只想从哈佛毕业后,带着那个金字招牌和新认识的精英朋友,再回芝加哥,在政界施展拳脚。

1989年,学期还没有结束之前,同学们就在谈论竞选《哈佛法学评论》编辑一事。奥巴马的同窗好友与他有过一番谈话:“巴瑞,”朋友们喜欢这样称呼奥巴马,“你有没有想过竞争《哈佛法学评论》的编辑?”

“没有。我只是想毕业后回芝加哥,当编辑好像对我没有什么帮助。再说,做编辑很辛苦的,而且竞争也很激烈。”奥巴马不以为然地说。

“不过编辑这个头衔是个荣誉。一个表明自己优秀的标志。所有有实力的同学都把这个看得很重,如果错失一次良机,可是代价很大,很难弥补的。”朋友规劝道。

一席话惊醒梦中人,可是奥巴马还在犹豫不决,直到截止日期快到的最后几天,他才意识到那个职位对于他的真正意义。那是个证明自己能力,同时磨炼自己,打开一个更大社交圈的机会。那种付出值得!于是,奥巴马花了不少时间来准备相关的申请资料,直到报名截止那天上午他最终弄好。

规定要求是在下午一点钟之前,以邮戳为凭,寄出的申请才算有效。等奥巴马赶到邮局时,已经是下午,快过了最后期限。那时邮局有很多人在排队,如果按正常排队等下去,奥巴马肯定会错过截止期。

在奥巴马的苦苦哀求之下,排队的人和邮局的工作人员给他提供了方便,给他加盖了下午一点钟之前的邮戳。这个违规行为改变了奥巴马的命运,也改写了美国的未来。没有它,就没有那个编辑职位;而没有编辑职位,奥巴马也不可能在一年之后当上主编;而正是主编一职,让他第一次作为一颗巨星闪闪发光,为他日后当上美国总统做好了铺垫。

那天下午的一点钟,是奥巴马生命的拐点。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的一些拐点,都有这样的一些机会,关键是你要做好准备,同时在机会来临时牢牢地抓住它。那么我想,即使你成不了总统,也会让自己的生命大放异彩。

不要羞于毛遂自荐

初一新生分班军训归来,女儿说班长好凶哦,管得同学们颇有怨言。我说这才几天,你们就有班长了。班长是怎样产生的?

女儿说班主任冯老师让在小学阶段当过班长的同学举手,只有那位女同学举手,冯老师就说让她暂时代理班长了!我诧异地说,你在小学也当过班长的,为啥不举手啊?女儿说当班长很麻烦的,要得罪人。之后,宿舍的室友就在背后议论这位新班长是麻袋装钉子显尖尖。

“这哪里是显尖尖,这叫毛遂自荐,这叫推销自己。能力在锻炼中成长,当班干部可以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下次正式竞选班干部的时候,你一定要站出来竞选,用实力证明自己。”女儿听了,嗫嚅着答应了。现在的孩子怎么变得这样世故,没有担当,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其实我们成年人,在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时候,也常常瞻前顾后的,结果往往错过最佳发展时机,以致终身遗憾。试问,毛遂本为平原君帐下一普通门客,为何三年未得崭露锋芒。原因无他,平原君不了解毛遂的真实能力,当然不会委以重任。毛遂于是自荐出使楚国,凭三寸不烂之舌,让楚、赵联盟,结果一举成名。

我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可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短几十年时光,如果有真才实学却又不愿毛遂自荐,最终这块金子因为没有遇上淘金人,只能与污泥浊水为伴,从而抱憾终生。我们永远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别人就会提拔重用你,这种想法已经不合时宜了。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我们得抓住一切机会展示自己,推销自己,这样才能在适者生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好莱坞有一个杰出演员叫罗德·斯泰格尔。在他出道从事演艺事业四十年之后,一个记者问他:“成为影坛常青树的秘诀是什么?”斯泰格尔回答说:“每天早晨我起床后,都决心走出去,让他们知道老子还活着。”当然不是“每天出去走走”,斯泰格尔就能成为“常青树”,其隐含的意思在于,只要有适合自己的剧本,那么自己就要去接,这样就能始终保持一定的曝光度,从而最终使自己艺术生命常青。

美国著名投资顾问兼畅销书作家斯普纳,多年前经营的股票经纪公司破产了,被来自纽约的一家大公司收购。但是纽约的管理层觉得这家分公司无足轻重,因此根本不重视他们。“别指望曼哈顿之外的任何事会让董事会放在眼里,要想让他们认真对待咱们可不容易。”有员工给斯普纳反映。于是斯普纳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得毛遂自荐才行。于是斯普纳去纽约见了董事会主席,给他看了纽约评论家对自己著作的评论,包括一家纽约杂志专栏关于斯普纳和他作品的评论。能得到纽约评论界的肯定,这充分证明了斯普纳的能力,于是整个董事会都对斯普纳及其分公司另眼相看了,有什么优惠政策也总是先想着他们,公司很快就取得了成功。

不要羞于毛遂自荐,不要把自己的能力藏着掖着。于是,你很快就会发现,你的面前天蓝地青,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胜不骄败不馁

曾国藩置办团练发迹时,李鸿章还在充任别人的幕僚。因为每每写出的文案都不为主人待见,只得悻悻离去,另谋出路。李鸿章想到,要想升迁快,只有在军营中才有机会,而老师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正值用人之际,自己前去投军一定会得到重用。于是就带上名帖,到军营去拜访曾国藩。

当年,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讲理学。京师人士,不分满汉,都很看重曾国藩,李鸿章当时即以师事之。李鸿章也不亏,因为他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同年中进士,算是同学,曾国藩当然辈分在李鸿章之上。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将来必是相辅之才。”

曾国藩当时公事稍歇,正在签押房内洗脚,忽然听得一个护卫入报,说是李鸿章李大人求见。曾国藩听了非常高兴,连忙吩咐请在花厅相见。花厅就是客厅,是非常正式的见客之处。护卫正要出去传话,可是曾国藩又赶紧说道:“你请李大人来此地吧。”

护卫以为曾国藩说错了,就站在那里不敢走,心想大帅在此洗脚,怎么好将外客请到这里来呢?这不是怠慢人家吗?曾国藩笑着说道:“李大人是我门生。师生之间没有什么避讳,你只管把李大人请来便是。”

李鸿章一听曾国藩在便室见客,心中有些不快。他一跨进门槛,瞧见曾国藩正在洗脚,并不以礼相见,曾国藩只是轻轻一点头,便张嘴向旁边一张椅子上一歪道:“少荃且坐。”说完这句,曾国藩仍然自顾自地低头洗脚,并不与李鸿章搭话。那种轻慢人的样子,真把李鸿章气得七窍生烟。李鸿章也不坐,只是厉声质问道:“门生远道而至,方才在外面候了好久,怎么老师还在洗脚?”

谁知曾国藩见李鸿章已在发火,仍旧淡淡地说道:“少荃在京,和我相处,不算不久。难道还不知我的脾气吗?我于平时,每函乡中诸弟子,都叫他们勤于洗脚。因为洗脚这桩事情,非但可以祛病,而且还可以延年益寿呢。”

李鸿章听得如此解释,更加气愤。又见门外的那一班护卫、差官们都对着自己指指点点,似乎满含嘲弄之意。于是他不再言语,只是冷笑了一声,拂袖而出。等到走到门外,犹闻曾国藩笑声,似乎在说如此年少气盛,怎好出来做事。

走出军营,跳上马,一路扬鞭奋蹄,不觉就是五六里路光景。想起曾国藩对自己的种种轻慢,李鸿章就一肚子气。本想投奔老师谋个一官半职,如今却是这样下场,不禁悲从心来。正在思量之间,后面却追上来一匹快马,转瞬就到眼前。李鸿章一看,却是同窗好友程学启,其正在曾国藩帐中做幕僚掌文案。程文启说大帅知你才深如海,可是年少气盛,如在官场上混,可能要吃许多暗亏,因此今天特意通过洗脚去去你的骄奢之气,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望你明白大帅苦心。

李鸿章这时才恍然大悟,连忙回到军营向曾国藩道歉,争取做一个有才干、有气量的人,绝不辜负老师栽培。至此,李鸿章收敛了许多,戒骄戒躁,励精图治,终成晚清一代名臣。

决心让成功更上一层楼

那时肯尼正就读于纽约大学的卫生保健管理专业,尽管还有一个学期才能毕业,但是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当时经济低迷,工作机会难觅。有一天,肯尼发现纽约市著名的斯诺克思山医院正在招聘一个晚间管理岗位。尽管职位描述中要求应聘者具有一点工作经验,但是没有任何经验的肯尼还是决定去试一试。肯尼花了整整两周的时间来为这次面试做准备,结果他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便携式斯诺克思山医院历史百科全书。

然而,面试那天肯尼一觉醒来,却惊讶地发现外面一片白雪茫茫。新闻报告说,这是近年来最大的一场暴风雪,据预测降雪深度将达到2英尺。肯尼开始思考要不要放弃这个机会,但他很快想到,既然无论阴晴雨雪,医院都是24小时照常工作。那么,可以确定的是,他的面试官一定会想办法赶到医院去工作。医院在聘用员工时,该员工的可靠性毫无疑问是其面试的主要考核依据之一。于是,他穿上雪地靴,套上冲锋皮衣就出发了。从他居住的纽约市郊区白原到医院的所在地曼哈顿东76大街通常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不过,在这样糟糕的天气里,肯尼并不打算信赖通勤列车的时刻表。他提前三小时从家里出发了,从而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准时抵达面试地点。上车之后,他就又开始复习他的笔记了。

不幸的是,那天的雪实在太大,大雪覆盖了车轨,列车无法通过。肯尼乘坐的列车停在了前往曼哈顿的途中。肯尼只能坐在车厢里,透过雾蒙蒙的玻璃窗无助地凝视着外面的白色世界。很快,他特意留出来的三个小时就过去了。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已经快迟到一个小时了。那个时候,没有手机,列车上也没有付费电话。一想到自己可能会与这一大好机会失之交臂,肯尼就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最终,绝望的肯尼找到乘务员,将自己的处境告知对方,哀求他用无线电联络前方的车辆调度员,让调度员替他给医院打电话。乘务员十分同情肯尼,尽管这样做违反公司规则,但他还是照样做了。终于,在迟到了数小时之后,全身湿漉漉的肯尼蓬头垢面地出现在了面试地点。面试官告诉他,他接到了肯尼捎来的口信,并且对肯尼为此付出的努力赞许不已。接着,他们就开始了愉快的面试,似乎进展还不错。但是肯尼知道,自己没有丝毫工作经验,而且应聘这一职位的不在少数,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谁知道,几天后肯尼居然接到了医院人力资源部经理请他就职的通知。经理说,肯尼的确是应聘者中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一个,但是他参加面试的坚定决心给管理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医院管理层认为,基础技能的不足可以通过日后的培训弥补,但是肯尼的这份决心、使命感以及遇到紧急情况的足智多谋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是任何培训都无法提供的。如今,肯尼已经成为纽约健康和医院集团的一名高级管理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天的暴雪天气就是老天送给肯尼的一份礼物,使他有机会证明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阻碍他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证明了他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而这些特质,正是雇主最为看重的。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160年前,尼亚加拉大瀑布不仅是一幅壮观的自然奇观,同时也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都急于将各自领土内的瀑布变成可牟利的资本,然而无论是开发旅游业还是商业,双方政府都因瀑布两侧无桥梁沟通而一筹莫展。两岸悬崖间的峡谷太宽,靠近瀑布的尼亚加拉河河道上的漩涡又太深,无法确保船只能够安全通航,因此,位于瀑布上游的一艘小摆渡船就成了两岸间唯一的通道。

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变成水流掉,两国政府都心有不甘。如果两国能够建造一座桥梁横跨这一自然鸿沟,使大瀑布成为旅游景点,其收益肯定是相当可观的。然而,这一想法很快就被来自欧洲和北美的大工程师们否决了,只有一小部分人仍然觉得这是可行的。其中一位持肯定态度的工程师名叫查尔斯,这位来自费城的年轻人初出茅庐,心高气傲,坚决认为在瀑布上架设吊桥的方案是可行的。

吊桥方案的技术难度极大。吊桥必须足够结实,能够承受数吨乃至数十吨的重量。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一点是,如此大规模的项目通常都始于一条钢缆。一般地说,工程师会在河的两岸或水体的两侧拉一条绳索,接着,他们会重复这一看似细微的工作多次,直到钢缆具备足够的承重力,能够安全地承受住桥体产生的巨大拉力和重力。然而,他们现在需要面对的是尼亚加拉大瀑布,瀑布两岸相距800英尺,而且两岸陡峭的悬崖高达225英尺,这就把查尔斯和他的团队难住了。由于河面上的激流异常危险,所以将一条粗钢缆固定在峡谷的一侧,再用船将钢缆的另一端运到另一侧的方案根本行不通。

一天晚上,查尔斯和他的团队聚在一起,商讨如何克服这一实际地理难题,大家提出了不少建议。查尔斯想能不能借助岩石将钢缆抛至对岸,还有人甚至提议通过炮弹将钢缆打到对岸去。可是,大家很快否决了这一提议,毕竟,他们的目标是通往加拿大,而不是轰炸邻国。

最终,这一难题总算解决了,只不过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是建设团队里有经验的工程师,而是一名当地人。他的方案逻辑严密,但听上去简直荒谬可笑:举行一场风筝比赛吧!风筝要够大,风筝线要够结实,只要有一个风筝成功地穿越峡谷飞到对岸,风筝线就能被固定下来,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固加粗。最后,施工队就能借助蒸汽绞车将钢缆送到对岸,并且固定,成为整座吊桥的建造基础。第一个将风筝飞过河的人将能得到500美元的奖励,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这项比赛可以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有人取得成功。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共有数百人来此放风筝碰运气。即便是冰冻三尺的严冬也没有令竞赛者退却。最终,一个叫霍夫曼的男人将一个风筝送到了对岸。六个月后,尼亚加拉大瀑布吊桥正式通车,对公众开放,美国、加拿大两国政府和人民都受益不少。

天堑变通途,整个工程堪称一项壮举,但是它的关键就在于:穿越河道,在两岸间建立联系。风筝飞跃尼亚加拉峡谷只是一个小环节,但这个环节却至关重要。小事不小,没有一件件小事的成功,我们就不能成就人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