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探秘
8278800000039

第39章 封建王朝的余晖——慈禧陵

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岁月中,曾经由一个女人操控着这艘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的大船。在1861年~1908年间,她是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她用超越帝陵的极致奢华为自己修建陵墓,却如同回光返照,见证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她就是著名的慈禧太后。

曾经坎坷,一朝得志

慈禧太后属叶赫那拉家族,为满洲镶蓝旗人,生于1836年。她的父亲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不过很早就去世了。1851年,慈禧以秀女身份被选入宫。在宫闱中,她想尽办法吸引咸丰皇帝的注意,终于得到宠幸,被封为懿妃。后来她生下了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同时母以子贵被晋升为懿贵妃。1861年,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咸丰皇帝出逃承德避暑山庄后死在那里,他立下遗诏传位于载淳,慈禧以新君生母的身份被奉为太后,与咸丰帝的皇后慈安并称两宫皇太后。为了抢夺权力,慈禧不惜勾结恭亲王奕,向侵略者投降以换取支持,之后发动了著名的“辛酉政变”,清除了顾命大臣的势力,开始“垂帘听政”,成为了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慈禧掌权同治、光绪两朝共48年间,她卖国、奢靡、残忍。在慈禧的直接授意下,清廷陆续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对外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无不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1908年,慈禧太后终于走完了她的一生,被葬入早已准备好的奢华陵寝中,曾经辉煌的清王朝也同样就要走到尽头了。

屡越葬制建陵寝

按照清代的制度,皇后或者与皇帝合葬一陵,或者单独起陵附庸于帝陵。慈禧的陵墓就是单独起陵,不过她并不甘心作为附庸,而是依仗权势将自己的陵寝修筑得极致恢弘,其奢华远超丈夫的清定陵,甚至堪称清代皇陵之最,充分暴露了慈禧太后的野心与贪婪。

当时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是大清王朝的真正统治者。类似的局面在清代没有先例,所以善于奉迎的臣子们自然出主意规划一座能够匹配两宫太后独特地位的皇后陵园。最初的方案是为两位太后修建一座陵园,一座地宫,让她们死后葬于一处。不过很快方案又有了改进,定东陵。

两位太后共享一座陵园,而各自拥有自己的地宫,这已经大大逾越了之前各代皇后所使用的葬制规格。不过,改进方案还没有能够令慈禧满意,经过再次修改,变成了两宫太后各自都拥有单独的陵园与地宫。这种规划已经可以比肩帝陵,实际已经逾制。不过,虽然有反对的声音,却没有人敢忤逆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的旨意。两座皇后陵园在清定陵以东开始修建,因其所在位置被称为陵园修建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两座皇后陵寝,慈安陵居西,慈禧陵居东,有人提出慈禧太后被称为西太后,慈安被称为东太后,为什么陵寝的位置与之相反呢?从两位太后的地位来看,虽然同为太后,但慈安是咸丰正式的皇后,慈禧却没有做过皇后,只是母以子贵才成为太后,所以慈安的地位是更高一些的。而从后陵与定陵的位置看,定陵位于两座后陵以西,那么西边的后陵更靠近皇帝,地位自然更高,所以慈安被葬在这里,而慈禧则被葬在较远的东侧。文献记载,此次修陵从同治十二年——1873破土,至光绪五年——1879才建成完工,建筑慈安陵花费约267万两白银,而慈禧陵的花费也有近228万两。如此巨大的开销,对于日薄西山的清政府而言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流水般花销的银钱最终也只能通过提高捐税从百姓头上剥削,这在不断衰落的社会经济背上又踏上了沉重的一脚。而且,修建慈安陵的费用高于慈禧陵,这同样由于慈安的地位高于慈禧。对此现象,当时慈禧并未表示反对,但在她的心中实际上充满了妒忌,这也为不久之后慈禧陵的大规模重建埋下了种子。

下令重修,耗工惊人

光绪七年,慈安太后暴亡于慈宁宫,最后能够制约慈禧的因素也不复存在,她成为了国家真正的独裁者,大权在握。光绪二十一年,护陵大臣报告定东陵出现了一些残破需要进行修缮。奕、荣禄等一干宠臣纷纷上书,建议重建陵寝。慈禧自然非常高兴能够等到这个机会,于是一场简单的维修工程升级为规模浩大的重修工程。花费巨资建成的陵寝,只经历短短十几年间而尚未使用就要被推倒重建,真是令人痛心。整个重建工程从光绪二十一年开始,历时13年方彻底完工,比起初修建时间还长得多。这次修建所花费的银两,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目前仅见《大出黄册》记载,重修工程的前四年就累计拨银达到150万两。

极致奢华居清寝之冠

经过重修的慈禧陵全面超越了以前所有清代帝后陵寝,其奢华程度超乎想象。所有殿堂不仅都建得高大敞亮、气势恢弘,而且所选用的木材都是极其珍稀的黄花梨木。黄花梨木又名降香黄檀木,它原产于我国海南省,木性极为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良好的韧性。而它的木色金黄、温润,心材颜色较深,呈红褐色或深褐色,有类似犀角的质感。此外,黄花梨木的纹理清晰,如行云流水,非常美丽,其贵重程度仅次于紫檀木。明清时期的名贵家具曾经广泛使用黄花梨木,虽然黄花梨木产地远、产量少、价格昂贵,但是大家仍对其趋之若鹜,这种疯狂的追捧使得在清代中期黄花梨木就基本绝迹,千金难求,家具只好开始使用红木替代。而修建慈禧陵时,却使用了大量的黄花梨木来做梁柱和大构件,其奢华可见一斑。清代皇家喜欢以龙为饰,紫禁城大殿里面居中间位置的柱子上就可见金龙环绕的装饰。而在慈禧陵的三座寝殿中,每一根柱子上都有金龙缠绕,比紫禁城内更加华丽辉煌。金龙尾部在上,头部在下,与常见的金龙姿态正好相反,龙身最粗的地方可以达到35厘米。据在此当过差的老太监回忆,每当殿门开启,气流会带动龙须摇摆,满堂的金龙好似就要腾空而起。文献记载为了装饰这些金龙,一共消耗黄金达到4592两1钱4分3毫。金碧辉煌在慈禧陵中成为真实的写照。而慈禧陵寝中最独特的地方是陵中各处的龙凤雕刻。龙凤雕刻在其他陵寝中并不鲜见,但唯独慈禧陵的龙凤雕刻采用凤在上、龙在下,凤在前、龙在后的布局模式。隆恩殿前的丹陛石刻,俗称“凤压龙”,飞凤翱翔于上,游龙则在凤下潜游。此外,各处护栏柱首上也都刻有飞凤,而旁边则刻有游龙守护。如此的布局存在着深层次的政治含义,独特的“凤压龙”表示了慈禧对国家大权的实际掌控。

引来匪兵盗掘

据说慈禧去世之前,有人就曾以墓内放置珍宝会引奸人盗掘劝说慈禧要薄葬,当时她也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最终慈禧还是没有能够改掉在世时贪婪的习性,为自己准备下无数的珍奇异宝来随葬。《清孝钦后陵寝史料》记载了慈禧棺内的随葬品,琳琅满目的珍宝使人咋舌。不过这还只是官方的文档记录,而据《爱月轩笔记》记载大太监李莲英的回忆,慈禧下葬时还有许多未见记载的珍宝。为了填补棺椁的缝隙,还放入了数十尊金、玉小佛像,又倒入4升珍珠与2000多块红蓝宝石。棺底铺镶珍珠锦被,最上面又盖上一条用6000多颗珍珠串联编织而成的网珠被。

慈禧葬仪的奢华使任何描述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这笔难以想象的巨大财富在当时就已经成为街传巷议的奇闻,也因此使慈禧付出了死后仅仅20年就遭开棺曝尸的代价。1928年震惊世界的东陵盗陵案中,孙殿英正是听说了有关慈禧陵中宝物的传说才最终对东陵下手。这伙匪兵首先将陵园内的财宝洗劫一空,不但柱子上的金龙全被抠落,就连天花板上的木材也被卸下搬走。而后他们又用炸药炸开了慈禧陵寝的地宫,大肆抢掠珍宝。据回忆,当时慈禧的尸体尚未腐烂,只是身上一些地方长出了几寸长的白毛。匪兵将棺中随葬品盗窃一空后,对“老佛爷”身上穿戴的宝物也没有放过,将慈禧的尸体搬出棺外,把衣服饰品全部扒去。而传说当时慈禧口中含有一颗罕见的夜明珠,能够防止尸体腐朽。为了拿到这颗宝珠,匪兵们撬开慈禧紧闭的牙关,甚至造成了她面部的破碎。

后来慈禧陵中被盗的很多宝物,又被孙殿英分送给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以及孔祥熙、阎锡山、戴笠等国民党大员,所以得到了他们的庇护,不但没有遭到法律惩罚,还一路官运亨通。而曾经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在曝尸数日之后由清廷遗老们草草重葬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