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探秘
8278800000038

第38章 乾隆地宫的不解谜团——清裕陵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清代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居皇位60年,实际掌权63年,甚至超过了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死后葬入清东陵中的裕陵。他是被民间赋予各种传说逸闻最多的皇帝,死后所葬的裕陵也同样布满疑云,令人惊叹。

创清帝陵之先例

清裕陵于乾隆八年——1743开始修建,乾隆十七年——1752完工。为了与皇帝的功绩相称,这座帝陵不但修建得金碧辉煌,而且在许多方面突破了清代帝陵的传统规制。它所花费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各项建筑费用总计约179万两白银。裕陵选址曾几经周折,乾隆最初希望能够陪伴在父亲身边,即选择葬于河北保定的清西陵。但后来,乾隆考虑到如果以后历任帝王都照此办理,那么埋葬着清朝入关后前两位皇帝的清东陵,可能就会逐渐受到冷落。于是他最终选定东陵园中孝陵以西的胜水裕作为寿宫的“吉壤”。他还留下诏令,令后代君主要遵从“昭穆相问的兆葬之制”,即“父东子西,父西子东”,如果父亲葬在东陵,则儿皇帝就要葬于西陵,父亲葬于西陵,则儿皇帝葬东陵,如此使两处陵园都能永享祭祀,免遭冷落。正是乾隆开创的这一制度,形成了今天清东陵、清西陵的格局。裕陵在建造时有许多独创之处,比如神道旁边的石像生就很有特点。顺治的孝陵神道上建筑有18对石像生,到康熙建造景陵时,为了体现对先帝的敬仰,只保留了其中的5对。但是裕陵建造时却又增加了麒麟、骆驼、狻猊3对石像生,总数达到了8对,此后的帝陵却没有仿照这种变化,仍使用5对石像生。为何裕陵要增加石像生的数量?增加的3对石像生是否蕴藏着特殊含义?这些都还是未解的谜。

地宫偏移之谜

裕陵地宫共有九券,前八券连成一条直线,与陵园的中轴线也称“风水线”严格吻合,但唯独最后一座券也是最重要的金券产生了偏离,与风水线出现了一个大约15度夹角。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布局呢?长久以来存在不同的解释,有人说前八券是按照风水线排列,而第九券的方向应该与子午线吻合。所谓风水线,就是地面建筑的中轴线,而子午线则指的是正南正北方向。但是经过精确测量,金券的朝向与子午线的方向并不相同。还有人认为这只是工程偏差所致。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清帝陵都为平地起建,定准方向并无困难,而且明清时期的建筑技术已经达到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峰,建造规模宏大的陵园、宫殿尚可保证严格的对称结构,又怎么会忽略一个肉眼都可以明确发现的误差呢?所以,金券方向的改变一定是有意为之,但其中蕴藏着乾隆的何种深意,还需要后人继续想象。

玄秘金券

金券是地宫中的主墓室,乾隆皇帝与2位皇后、3位皇贵妃的棺椁就放置在金券内的棺床上。文献记载,他们的棺椁中塞满了无数金玉珠宝,尸体也穿着镶嵌珠玉的锦衣绣袍。金券中最令人不解的是,当盗墓贼进入这里时,乾隆的棺椁并不在棺床上,而是位于金券中第四道石门之后。这显然是有什么力量移动了帝王的棺椁。清陵中帝王与后妃的棺椁放在棺床之上后,都会以巨大的龙山石固定,这龙山石也称卡棺石,方形,石上刻有云龙纹,一组4块,各卡住棺木的一角。龙山石与石棺床之间以铆榫方式相连,牢固异常。同时,棺椁内还装有大量陪葬的奇珍异宝,沉重异常。要想移动这样的棺椁,谈何容易。由于当时地宫中已经出现积水,于是有人猜测,是水的浮力使乾隆棺椁挪动了位置。然而金券中的6具帝、后、妃棺椁中,以乾隆的棺椁体积最大,重量最沉。为何其他几具棺椁没有异样,反而是最大、最沉的一具棺椁浮了起来?而且地宫中的水是渗入的,然后形成死水,不可能流动。乾隆的棺椁又是如何漂离了棺床,移动到石门之后的呢?裕陵在建成的当年,地宫中就已经出现了渗水。乾隆命有关大臣赶紧维修,很快就维修完毕,排除了渗水。这次的修理补救是行之有效的,因为此后一直到嘉庆四年乾隆入葬,在长达47年的时间里,地宫中再也未出现渗水现象。可是过了129年,即1928年时,当孙殿英一伙盗墓贼进入地宫中时,这里已经有了2米深的积水。且自1978年裕陵地宫对游客开放以来,每到雨季时,地宫中都会积水。工作人员每天都要进行抽水,否则一天之内这积水就会有十几厘米深,几天之后水深就能没人了。同一座地宫,为何在乾隆十七年到嘉庆四年的47年中不再出现渗水,以后又大量渗水呢?乾隆十七年维修地宫时,究竟采用的是什么方法?人们在史册中没有找到任何答案。

女尸不腐之谜

裕陵地宫中共葬6人。1928年地宫被盗掘,当满清遗老们前来重新殓葬时,记录了当时曾发现一具没有腐朽仍“面目如生”的女尸。该具女尸皮肤多皱褶,仍有弹性,面目容貌都十分清晰,宛如刚刚入睡,只是头发差不多半数都已脱落。经过遗老们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皇后的遗体。孝仪皇后死于乾隆四十年——1775,直到乾隆帝死后才将地宫封掩,当时距她被葬入裕陵已经过去了153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墓中所葬6人,有比孝仪皇后先入葬的,也有在她之后入葬的,他们共处同室,且5位后、妃棺椁相同,然而包括乾隆在内的其他5人都已腐朽得只剩下一堆白骨,为何仅孝仪皇后的尸体能够保存完好呢?遗憾的是,也许是因为地宫开启,惊动了地气,重新装殓后的女尸不久也腐烂不存,只剩下了骸骨。今天我们已经无缘见到孝仪皇后的真容,她的不朽之谜也就成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秘密。

皇后不入地宫之谜

史料记载,乾隆皇帝一生曾迎娶过3位皇后,但死后仅有2位皇后伴随乾隆入葬地宫。

他的第二位皇后乌喇那拉氏死后被葬入了嫔妃墓园。更不可思议的是,她甚至没有自己的地宫,竟然被安放在纯惠皇贵妃地宫中的一侧。清代妃园寝是一人一座地宫,各自为券,而乌喇那拉氏得到的却是连低等嫔妃都不如的待遇,一代皇后为何遭此薄待?这不仅在今天会引起大家的困惑,就是在当时也是一桩震惊朝野的悬案,因为宫廷对此事一直讳莫如深。民间有一则故事,说乾隆皇帝在南巡途中大肆淫乐,曾召尼姑前来侍寝。同行的乌喇那拉皇后多次苦劝皇上都受到了冷遇,出身名门、知书识礼的皇后一气之下,也将自己的头发削去。在清朝,只有皇帝或太后去世时,皇后才能剪发,而乌喇那拉氏的这一举动无疑如同诅咒皇帝、太后。于是乾隆盛怒之下将其打入冷宫,只是由于理亏心虚才没有废她的皇后位,不过死后还是用薄葬的方式发泄对她的愤恨。这则传说当然有很大演绎的成分,但是有学者在清宫皇家文档中的只言片语中,确实发现乌喇那拉皇后的一桩重要罪行就是“去发”。至于传说与真实之间究竟有多少相似,只能是清宫中一桩永远的悬案了。

伸向地宫的黑手

清朝覆灭以后,中国陷入全面动荡纷争之中。虽然名义上仍有陵户守卫着皇家陵园,但实际上早已无人过问,成为土匪、强盗甚至困苦陵户眼中的“肥肉”。孙殿英,一个由聚赌、贩毒而起家的军阀,也将贪婪的黑手伸向了清东陵中乾隆皇帝的裕陵中。

孙殿英的部下经“高手”指点,很快找到了墓道入口。为了加快速度,还出动了工兵,使用炸药进行爆破。地宫打开后,里面积满了水,在珍宝的诱惑下,匪兵们着积水冲下地宫。接连打开几道石门,他们并没有看到梦想中的珍宝,却被地宫中遍布的神佛雕像吓得心惊胆寒。当群寇来到最后一道石门前,无论如何用力推,石门都纹丝不动,于是韩大保下令使用炸药炸开最后一道石门。“轰隆”一声巨响,随着硝烟散去,石门被炸成数块向后倾倒,而门下正压着乾隆皇帝的棺椁。原来由于地宫进水,棺椁漂到门后,顶住了石门。石门炸开,盛装尸体与珍宝的6具棺椁出现在众人面前。匪兵们着一米多深的肮脏积水,争先恐后地冲上去对这些棺椁一通刀劈斧砍,棺椁中的宝贝都滑落出来。面对无数的珍宝,这些人你争我抢,甚至开枪互相残杀,更将珍宝与尸骨抛弃得到处都是。孙殿英盗掘清陵的无耻行径令人发指,他也落下了“盗陵将军”的千古骂名。